金融业的历史充分表明,多数派具有影响他人判断和行为的能力。从最初的投资泡沫(18世纪初的南海泡沫事件)到最近20年的纳斯达克和房地产泡沫,都可以看出投资商的羊群行为——跟风投资。经济学家的实证研究表明,投资者往往照搬他人的决定,而不是自己尽心尽力地做调查。例如,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股市出现了巨大泡沫。1995—2000年,纳斯达克指数上涨了5倍。在此期间,股价飙升,但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又几乎跌回之前的水平。显然,当泡沫膨胀时,人们会赚钱;而当泡沫破灭时,这些人中的大多数又都会赔钱。
经济学家罗伯特·希勒(RobertShiller)指出,泡沫不一定能证明这些投资者在做投资选择时都不理性,即便他们做出的投资选择非常糟糕,因为他们在其他方面是理性的。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将他们的行为描述为“声誉计算”。按照这种观点,投资者随大流而忽视自己判断的一个原因是,逆向投资行为的平均声誉风险大于平均财务风险。如果你特立独行,不管成功还是失败,你的声誉都会受到影响。这是一种必输的局面。如果你是对的,并因此成为一名成功的逆向投资者,这只能证明你鲁莽草率。如果你错了,你就是一名失败的逆向投资者,必然遭到人们的诟病。
担心自己成为少数派的这种心理在职场上也有所体现。例如,凯瑟琳·瑞安(KathleenRyan)和丹尼尔·奥斯特莱克(DanielOestreich)研究发现,约有70%的员工不会直言不讳地指出他们看到的问题。他们发现了两个原因:一是员工认为说不说不重要,因为公司根本不会理会他们的意见与建议;二是对多数派的恐惧,也就是说,那些保持沉默、对问题三缄其口的人让他们感到害怕。显然,他们担心贸然开口会招致不好的后果,比如,遭到同事或众人的嘲笑和排斥。因此,沉默成了多数派影响力的一个部分。
我们在消费者行为中也可以看到类似的随大流行为。在选择餐厅时,为什么非要去那些已经客满的而不去那些还有一半空座位的餐厅吃饭呢?只有30%的消费者会在点评网站Yelp或亚马逊的星级系统上发帖评分,即使我们怀疑评论者发表正面评价就可以享受折扣,但我们仍然会采纳这套系统的建议,为什么呢?我们为什么要买《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的书呢?在奥赛博物馆外面排队时,明明有一条队伍很短,但我宁愿排在一条长队伍的后面,为什么呢?因为大多数人都是这样做的,我们认为这是一个信号,表明某个产品或某个体验具有某种价值或符合某个标准。但回想一下,在排队或者购买某种商品时,我们有多少次因为相信大多数人是对的而盲目追随,但随后又对自己的这类行为感到后悔呢?我们中的一些人每年都会追逐时尚潮流,即使所买衣服的颜色令他们不满意,或者第二年就会被弃置一边,他们也乐此不疲,这是为什么呢?这种现象为商业模式和市场营销提供了一个有效方法。如果我们对行为与意见进行对照研究,就可以看出其中的一些微妙之处。尽管如此,这个方法仍然屡试不爽。
许多企业对“5000万法国人原则”和“不当出头鸟原则”进行了充分利用。以客户点评网站Yelp为代表的公司为潜在客户追随多数派意见提供了好几个渠道,其中之一就是为企业评分。得到多数人好评的上榜企业有可能让顾客产生好感,相比之下,一家评级较低的企业则可能令顾客反感。即使企业得到的好评为数不多,只要这些评价是一致的,也有可能让顾客产生好感。亚马逊的“购买此商品的顾客也同时购买”功能同样为顾客随大流的行为提供了便利。
《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排行榜堪称荐书典范,研究表明,入选该排行榜的图书都会销量大增。它的影响力就来自“5000万法国人原则”。多数人在购书选择方面很可能是对的,而且就算他们选错了,也会有一种归属感的诉求,即参与“当前正在发生的事情”。
从畅销书单中收集的信息也很重要,因为它可以显示人们正在做什么,而不只是他们在说什么或发表什么意见。事实上,行为往往比言语更具影响力。住过酒店的人大多见过一些建议他们住宿期间重复使用毛巾以“帮助保护环境”的小卡片。这些小卡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但如果在上面添加一些关于他人行为的信息,成功率将会大幅提高。一项研究表明,在小卡片上添加“在受邀参加我们的资源节约新计划的顾客中,有近75%的人未在毛巾仅使用一次之后就要求更换”这句话后,重复使用毛巾的顾客数量增加至4倍。
这些例子表明,与那些劝说性的信息相比,多数派的行为有更强的说服力,可促使人们购买某些商品,同意某些观点,甚至行事风格与平常迥然不同。1971年,一则旨在减少污染的公共服务广告证明了行为的影响力强于信息。广告的主角是一位名叫艾恩·艾斯·科迪(IronEyes Cody)的美国本土演员,因为看到垃圾遍地而潸然泪下。接着,广告上出现了一行字:“污染因人而起,也可以因人而终。”《广告时代》(Ad Age )杂志认为这是一条效果非常好的广告,并将其评选为20世纪最成功的100个广告战役之一。
考虑到这则广告的深刻内涵和受认可程度,我们通常认为它可以有效地激励人们停止污染。该广告传递了一条明显的规定信息:你应该停止污染。它也传递了一条描述性信息:事实上,许多人正在制造污染。尽管许多观众(可能也包括广告的制作者)觉得这条描述性信息令人不安,但它还传递了另外一条信息:很多人(即广告中的多数派)正在制造污染。到底哪条信息引起了广告观众的回应呢?他们会减少污染,还是像其他人那样制造污染呢?鲍勃·西奥迪尼(BobCialdini)和他的同事认为,这条广告的效果可能不如预期的那么好。
西奥迪尼和他的研究团队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化石森林国家公园开展了一项对照研究。该公园的盗窃问题严重,每月都有一吨以上的木材化石被盗。得到公园的许可后,研究人员在园中小路旁放置了一些木材化石。此外,他们还安放了一些规定性或描述性的指示牌。规定性信息要求人们不要窃取公园里的木材化石;描述性信息则告诉他们,之前有许多游客窃取公园的木材化石,导致自然状态发生改变。尽管这两类信息都可以理解为“不要偷盗木材化石”,但它们的效果却不尽相同。在为期5周的研究中,放置在写有描述性信息的指示牌附近的木材化石被盗的可能性,是放置在写有规定性信息的指示牌附近的木材化石的5倍。就规定性信息而言,不管它的意图是什么,它都会告诉人们多数派在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