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反常识+反常识经济学:生活中的经济游戏-第一部分 生活的真谛-第1章 诱因的力量:安全带如何成了罪魁祸首-诱因的力量(2)-第2章 理性的谜题:为什么U2乐队演唱会门票总能售罄-理性的谜题(2)-理性的谜题(3)-第3章 真相还是推论:如何分开付账或挑选电影-真相还是推论(2)-第4章 无差别原则:谁在意清洁的空气?-寓言1:双城传说-寓言2:斯普林菲尔德水族馆-第5章 模拟人生的电脑游戏:学习生活的真谛-第二部分 正义与邪恶-第6章 明鉴是非:民主的雷区-明鉴是非:民主的雷区(2)-明鉴是非:民主的雷区(3)-第7章 税收为什么存在弊端:效率的逻辑-税收为什么存在弊端:效率的逻辑(2)-税收为什么存在弊端:效率的逻辑(3)-第8章 为什么价格是好东西:斯密vs达尔文-为什么价格是好东西(2)-第9章 药品与糖果,火车与火花:法庭上的经济学-法庭上的经济学(2)-法庭上的经济学(3)-第三部分 如何阅读新闻-第10章 对打击毒品该如何站队:为什么《大西洋月刊》弄错了-原则1:税收收入并非净收入,减少税收收入并非净成本-原则2:成本就是成本,不管支付它的人是谁-原则3:好处就是好处,不管受益者是谁-原则4:自愿消费是一件好事-原则5:不要重复计算-第11章 赤字方法论-一则寓言-数字意味着什么迷思-关于债务负担的迷思-利率的迷思-第12章 喧哗与骚动:媒体的虚假智慧-媒体的虚假智慧(2)-媒体的虚假智慧(3)-媒体的虚假智慧(4)-媒体的虚假智慧(5)-媒体的虚假智慧(6)-第13章 数据如何说谎:失业也可以是好事-数据如何说谎(2)-第14章 政策骗局:我们需要更多文盲吗?-政策骗局(2)-第15章 几则中肯建议:两党制的终结-两党制的终结(2)-第四部分 市场如何运作-第16章 为什么电影院的爆米花要更贵,为什么显而易见的答案总会出错-为什么显而易见的答案总会出错(2)-为什么显而易见的答案总会出错(3)-第17章 求爱与串通:约会博弈-约会博弈(2)-第18章 赢者诅咒与闷闷不乐的失败者:为什么生活总充满失望-为什么生活总充满失望(2)-第19章 股价与随机漫步理论:投资者入门-股价与随机漫步理论(2)-股价与随机漫步理论(3)-第20章 关于利率的几点想法:扶手椅上的预测-关于利率的几点想法(2)-第21章 艾奥瓦州的汽车公司-第五部分 科学的雷区-第23章 改进的橄榄球:经济学是怎么弄错的?-经济学是怎么弄错的(2)-第22章 爱因斯坦真的可靠吗?科学方法中的经济学-第六部分 信仰的雷区-第24章 我为什么不是环保主义者:经济学作为一种科学vs生态学作为一种信仰-我为什么不是环保主义者(2)-我为什么不是环保主义者(3)-反常识经济学:附录+反常识经济学:为什么不向美丽征税-第1章 作为父母的经济学家和作为经济学家的父母-第2章 游戏场上的经济课-第3章 我女儿才是国际贸易专家-“校园市场”的交易原则-家庭“抵制沃尔玛”运动-这不是美国!-第4章 为什么非听权威的?-关于教育孩子应对风险-教师权威vs政府权威-还是“警察好人,歹徒坏人”吗?-纽约市长的“盗窃案”-走一条完全相反的路-第5章 谁说经济学没有诗意和激情?-总统、总裁,谁更天才?-让孩子成为“游击手”-品味快乐,不要赢-第6章 经济中的抢劫思维-让抢劫酒铺合法化?-大人的教育往往是自相矛盾的-一边多花钱,一边多储蓄?-用市场解决一切问题-最低工资伤害了谁?-培养敢于探究真理的孩子-第7章 不公平的合法制度-别拿“公平”当幌子-三年一变的税率谁受得了?-第8章 不对称,不公平-偏执的平权法案-为什么我就有义务?-第9章 这样的赋税完美吗?-人头税-惊人的77%∶23%-上帝的征税法则-为什么不向美丽征税?-第10章 为什么抢富人的钱给富人?-你的孙子会变成比尔·盖茨-高税收的盗窃逻辑-伪装慷慨的保险单-为天才和进取心付费-学识比思想更重要-第11章 谴责该谴责的人-游戏场上的谴责制度-第12章 遗产怎么分?-无法公平的遗产计划-第13章 人越多越有利-马尔萨斯是杞人忧天-福音还是祸根?-自私的“人口零增长”-孩子都是奢侈品-第14章 用一点数学-用一点简单算术-别混淆因果-量化有什么错?-第15章 政府债务损害了你后代的利益吗?-翡翠湾的风衣事件-多一点儿判断,少一点儿情绪-第16章 工资与肤色无关-股东才是受害者-挣得少的真正原因-第17章 我们欠后代什么?-第18章 女儿教我的金钱课-第19章 女儿教我的贸易课-结语:经济学家给女儿的忠告-为什么不向美丽征税:致谢-反常识经济学:为什么常识会撒谎+第一部分 现实与非现实-一、论万物-二、经济模型的本质和目的-三、理查德·道金斯弄错了:否认上帝的案例+第二部分 信念-四、白日梦信徒-五、贸易保护主义的疯狂-六、信徒信的是什么?-七、论显而易见的事物-八、第欧根尼的噩梦+第三部分 知识-九、了解数学-十、赫拉克勒斯和九头蛇怪-十一、不完备的人类思维-十二、逻辑规则和一头肥猪的故事-十三、证据的规则-证据的规则(2)-十四、知识的界限-十五、量子纠缠+第四部分 对与错-十六、辨别是非-辨别是非(2)-十七、经济学家的黄金准则-十八、如何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如何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2)-十九、不要做一个无良的人-不要做一个无良的人(2)-二十、操场上的经济学家[1]-不要拿不属于你的东西-做出什么选择,就怎样生活-不要多管闲事-勇敢地对抗那些恃强凌弱的人-对不宽容回馈以宽容-不要惩罚无辜的人-对自愿者不要得寸进尺-二十一、让犹太拉比来切分这块大饼-第五部分 理性地生活-二十二、如何思考-整体看事情-认真运用比喻-丰富你的想象力-成本不等于原罪-顾全大局-观念很重要-不要胡说八道+二十三、学什么-哲学、逻辑、数学和经济学-可靠过程的作用?-第五部分 理性地生活:附录+反常识经济学:性越多越安全-第一部分 公共河流篇-第1章、性,越多越安全-性,越多越安全(2)-性,越多越安全:附录-第2章、多子多孙,多福多寿-多子多孙,多福多寿(2)-多子多孙,多福多寿(3)-多子多孙,多福多寿(4)-第3章、我小气,我光荣-第4章、谁是世界上最美的人-谁是世界上最美的人(2)-谁是世界上最美的人(3)-第5章、童工-第二部分 搞定一切-第6章、搞定政治-第7章、搞定司法系统-搞定司法系统(2)-搞定司法系统(3)-搞定司法系统(4)-搞定司法系统(5)-第8章、搞定其他的事-如何搞定消防队-如何消灭犯罪-如何预防交通事故-如何消除污染-如何抵制分数膨胀-如何减少等待时间-第三部分 日常经济学-第9章、让数据说话-让数据说话(2)-让数据说话(3)-第10章、不!是个女孩!-不!是个女孩(2)-第11章、母爱无价-第四部分 重大问题-第12章、捐出你的一切-捐出你的一切(2)-为纯理性辩护-第13章、灵魂的中央银行-灵魂的中央银行(2)-灵魂的中央银行(3)-第14章、如何解读新闻报道-种族歧视-灾难救援-巴格达之劫-全球变暖与局部拥挤-我与巴诺书店的贸易逆差-外包寓言的寓意-第15章、生死攸关-生死攸关(2)-生死攸关(3)-第16章、令我不安的事-令我不安的事(2)-令我不安的事(3)-令我不安的事(4)-第四部分 重大问题:附录

观念很重要

2020年6月3日 字数:1656 来源:反常识经济学:为什么常识会撒谎 作者:史蒂夫·兰兹伯格 提供人:zhongzhi83......

观念很重要

在这本书(第十六章)和其他地方,我都写过关于生和死这两个问题。什么时候把一个人推倒在疾驰的电车前、摘取一个健康人士的器官或者关掉呼吸器可以被接受呢?

例如,我有提到,为没有医疗保险的穷人提供呼吸机是一种不理智的行为。我这么说并不是因为我想要惩罚穷人,是因为呼吸机价格昂贵,而且我认为如果我们要这样花钱来帮助穷人的话,那一定有更好的办法来实现——例如,我们可以帮助他们还清在食品杂货店的赊账单。(而且你建议我们同时做这两件事情并没有什么用;如果你想每年花10亿美元来帮助穷人使用呼吸机,再花10亿去帮他们还清食品杂货店的赊账单,那么我建议你最好把所有的这20亿都花在偿清食品杂货店的赊账单上。)

每当我写这方面的内容时,我就会被铺天盖地的电子邮件淹没。反对者们提议我这样的成本和效益分析在考虑无足轻重的政策问题上确实不错,但是一定不适用于讨论生和死的问题。多么奇怪的观点:经济学家在考虑取舍问题时确实有实用的办法,而且我们应该接纳这些想法——除了那些很重要的马上就要发生的事情。这就好比在说科学在设计家电的时候很有用,但是涉及一些真正重要的事情,比如癌症治疗方面的问题时,我们还不如求助于巫术。

有时候巫术会假借科学的外衣,但巫术终究是巫术。我的电子邮箱里也不乏一些控诉,他们认为我的成本——效益分析不能够区分“确实存在”和“统计学意义上的存在”——也就是那些我知道或者不知道名字的陌生人的存在。

这种反对意见简直不可理喻,因为我不曾记得提到过这样的区别会产生什么影响。我也想象不出任何合理的论证来说明这样一种区分能够带来什么不同。

为了具体一点,我们拿十六章中的头痛问题为例:我们都知道人们会花一美元去治疗头痛,但是不会为了避免10亿分之一的死亡概率而去耗费一美元。因此,如果让你来接手这10亿头痛患者,而你提出通过随机选择杀死其中一个人的方式来治疗其他人的头痛,那么你就是帮了他们所有人一个大忙。帮助别人是好事,所以,尽管去做吧。在这一论证过程中,被选择的牺牲者是谁无关紧要。

近期,我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马克·克雷曼(Mark Kleiman)教授通过几个回合的邮件进行了讨论。他把反对意见贴在了博客上(专门针对我那篇有关呼吸机的专栏文章)。克雷曼教授的反对意见如下:一旦你选定了受害者,他的生命就因“统计学意义上的存在”变成了“确实消失”,这就推翻了之前的论证。但是,我认为什么都没有发生变化。从一开始我们就知道得杀掉一个人;现在我们还是会去杀掉一个人;如果这过去是个好主意,它现在仍旧是一个好主意。

按照克雷曼教授所谓的“论证”,所有那些选择了一条有风险的道路而最终遭殃的人应该得到补偿。我们都一致赞同让那些不受欢迎的餐厅倒闭是一件好事。但是,一旦一家特定的餐馆关门倒闭,它就从“统计学意义上的存在”变成了“确定消失”,因此,我猜想克雷曼教授得要求我们给这家店主提供紧急财政援助。

让我们来做一个思维实验,看看克雷曼教授的思想会指引我们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假如一个疯狂的哲学家抓了5个人——这5个人的名字你都知道,所以他们可以被认定为“确定存在”——哲学家打算杀掉他们,除非你同意他去随机杀掉6个陌生人。克雷曼教授很有可能会牺牲6个陌生人的生命来救这5个人。(我猜想在克雷曼教授这里,那6个统计学意义上的生命的价值要远低于这5个确定存在的生命;如果克雷曼教授脑中的比例并不是6∶5的话,我们还可以把数字换成10或者11,或者任何能让他满意的数字。)要被杀掉的6个人既已选出,在死之前,我们会知道他们的名字。到了这一步,克雷曼教授又会愿意牺牲别的7个陌生人来挽救这6个人。然后又选出来7个人,我们又会知道他们的名字……最终,克雷曼教授会牺牲掉整个地球上所有的人。

又或者不是。克雷曼教授在博客和邮件中的表述模糊不清,我都不晓得他到底在反驳什么。例如,他经常混淆“我要给你多少钱你会愿意冒生命危险”和“你愿意给我多少钱来救你于危难”这两个问题的关键区别,这样他总是前后不一致。为了使论据更牢固,最后我把我的论证过程转换成几行数学推理,然后问他不同意其中的哪一行。[2]这次以后他就不再给我发邮件了,只是在博客上反复陈述自己的观点,而我并不觉得这些观点跟之前有什么变化。

通过这件事情我得到的教训是,满口专业词汇,如“Statistical(统计学意义上的存在)”和“Identified(确实存在)”,这些都代替不了分析过程。如果你正在反驳一个合乎逻辑的论证过程,请试着问问自己到底是不同意其中的哪一点。如果你无法确定到底不同意哪一点,那么很有可能你只是在胡说八道。

思考 / 整体 / 比喻 / 想象力 / 成本 / 大局 / 观念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