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反常识+反常识经济学:生活中的经济游戏-第一部分 生活的真谛-第1章 诱因的力量:安全带如何成了罪魁祸首-诱因的力量(2)-第2章 理性的谜题:为什么U2乐队演唱会门票总能售罄-理性的谜题(2)-理性的谜题(3)-第3章 真相还是推论:如何分开付账或挑选电影-真相还是推论(2)-第4章 无差别原则:谁在意清洁的空气?-寓言1:双城传说-寓言2:斯普林菲尔德水族馆-第5章 模拟人生的电脑游戏:学习生活的真谛-第二部分 正义与邪恶-第6章 明鉴是非:民主的雷区-明鉴是非:民主的雷区(2)-明鉴是非:民主的雷区(3)-第7章 税收为什么存在弊端:效率的逻辑-税收为什么存在弊端:效率的逻辑(2)-税收为什么存在弊端:效率的逻辑(3)-第8章 为什么价格是好东西:斯密vs达尔文-为什么价格是好东西(2)-第9章 药品与糖果,火车与火花:法庭上的经济学-法庭上的经济学(2)-法庭上的经济学(3)-第三部分 如何阅读新闻-第10章 对打击毒品该如何站队:为什么《大西洋月刊》弄错了-原则1:税收收入并非净收入,减少税收收入并非净成本-原则2:成本就是成本,不管支付它的人是谁-原则3:好处就是好处,不管受益者是谁-原则4:自愿消费是一件好事-原则5:不要重复计算-第11章 赤字方法论-一则寓言-数字意味着什么迷思-关于债务负担的迷思-利率的迷思-第12章 喧哗与骚动:媒体的虚假智慧-媒体的虚假智慧(2)-媒体的虚假智慧(3)-媒体的虚假智慧(4)-媒体的虚假智慧(5)-媒体的虚假智慧(6)-第13章 数据如何说谎:失业也可以是好事-数据如何说谎(2)-第14章 政策骗局:我们需要更多文盲吗?-政策骗局(2)-第15章 几则中肯建议:两党制的终结-两党制的终结(2)-第四部分 市场如何运作-第16章 为什么电影院的爆米花要更贵,为什么显而易见的答案总会出错-为什么显而易见的答案总会出错(2)-为什么显而易见的答案总会出错(3)-第17章 求爱与串通:约会博弈-约会博弈(2)-第18章 赢者诅咒与闷闷不乐的失败者:为什么生活总充满失望-为什么生活总充满失望(2)-第19章 股价与随机漫步理论:投资者入门-股价与随机漫步理论(2)-股价与随机漫步理论(3)-第20章 关于利率的几点想法:扶手椅上的预测-关于利率的几点想法(2)-第21章 艾奥瓦州的汽车公司-第五部分 科学的雷区-第23章 改进的橄榄球:经济学是怎么弄错的?-经济学是怎么弄错的(2)-第22章 爱因斯坦真的可靠吗?科学方法中的经济学-第六部分 信仰的雷区-第24章 我为什么不是环保主义者:经济学作为一种科学vs生态学作为一种信仰-我为什么不是环保主义者(2)-我为什么不是环保主义者(3)-反常识经济学:附录+反常识经济学:为什么不向美丽征税-第1章 作为父母的经济学家和作为经济学家的父母-第2章 游戏场上的经济课-第3章 我女儿才是国际贸易专家-“校园市场”的交易原则-家庭“抵制沃尔玛”运动-这不是美国!-第4章 为什么非听权威的?-关于教育孩子应对风险-教师权威vs政府权威-还是“警察好人,歹徒坏人”吗?-纽约市长的“盗窃案”-走一条完全相反的路-第5章 谁说经济学没有诗意和激情?-总统、总裁,谁更天才?-让孩子成为“游击手”-品味快乐,不要赢-第6章 经济中的抢劫思维-让抢劫酒铺合法化?-大人的教育往往是自相矛盾的-一边多花钱,一边多储蓄?-用市场解决一切问题-最低工资伤害了谁?-培养敢于探究真理的孩子-第7章 不公平的合法制度-别拿“公平”当幌子-三年一变的税率谁受得了?-第8章 不对称,不公平-偏执的平权法案-为什么我就有义务?-第9章 这样的赋税完美吗?-人头税-惊人的77%∶23%-上帝的征税法则-为什么不向美丽征税?-第10章 为什么抢富人的钱给富人?-你的孙子会变成比尔·盖茨-高税收的盗窃逻辑-伪装慷慨的保险单-为天才和进取心付费-学识比思想更重要-第11章 谴责该谴责的人-游戏场上的谴责制度-第12章 遗产怎么分?-无法公平的遗产计划-第13章 人越多越有利-马尔萨斯是杞人忧天-福音还是祸根?-自私的“人口零增长”-孩子都是奢侈品-第14章 用一点数学-用一点简单算术-别混淆因果-量化有什么错?-第15章 政府债务损害了你后代的利益吗?-翡翠湾的风衣事件-多一点儿判断,少一点儿情绪-第16章 工资与肤色无关-股东才是受害者-挣得少的真正原因-第17章 我们欠后代什么?-第18章 女儿教我的金钱课-第19章 女儿教我的贸易课-结语:经济学家给女儿的忠告-为什么不向美丽征税:致谢+反常识经济学:为什么常识会撒谎-第一部分 现实与非现实-一、论万物-二、经济模型的本质和目的-三、理查德·道金斯弄错了:否认上帝的案例-第二部分 信念-四、白日梦信徒-五、贸易保护主义的疯狂-六、信徒信的是什么?-七、论显而易见的事物-八、第欧根尼的噩梦-第三部分 知识-九、了解数学-十、赫拉克勒斯和九头蛇怪-十一、不完备的人类思维-十二、逻辑规则和一头肥猪的故事-十三、证据的规则-证据的规则(2)-十四、知识的界限-十五、量子纠缠-第四部分 对与错-十六、辨别是非-辨别是非(2)-十七、经济学家的黄金准则-十八、如何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如何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2)-十九、不要做一个无良的人-不要做一个无良的人(2)-二十、操场上的经济学家[1]-不要拿不属于你的东西-做出什么选择,就怎样生活-不要多管闲事-勇敢地对抗那些恃强凌弱的人-对不宽容回馈以宽容-不要惩罚无辜的人-对自愿者不要得寸进尺-二十一、让犹太拉比来切分这块大饼-第五部分 理性地生活-二十二、如何思考-整体看事情-认真运用比喻-丰富你的想象力-成本不等于原罪-顾全大局-观念很重要-不要胡说八道-二十三、学什么-哲学、逻辑、数学和经济学-可靠过程的作用?-第五部分 理性地生活:附录-反常识经济学:性越多越安全+第一部分 公共河流篇-第1章、性,越多越安全-性,越多越安全(2)-性,越多越安全:附录-第2章、多子多孙,多福多寿-多子多孙,多福多寿(2)-多子多孙,多福多寿(3)-多子多孙,多福多寿(4)-第3章、我小气,我光荣-第4章、谁是世界上最美的人-谁是世界上最美的人(2)-谁是世界上最美的人(3)-第5章、童工+第二部分 搞定一切-第6章、搞定政治-第7章、搞定司法系统-搞定司法系统(2)-搞定司法系统(3)-搞定司法系统(4)-搞定司法系统(5)-第8章、搞定其他的事-如何搞定消防队-如何消灭犯罪-如何预防交通事故-如何消除污染-如何抵制分数膨胀-如何减少等待时间+第三部分 日常经济学-第9章、让数据说话-让数据说话(2)-让数据说话(3)-第10章、不!是个女孩!-不!是个女孩(2)-第11章、母爱无价-第四部分 重大问题+第12章、捐出你的一切-捐出你的一切(2)-为纯理性辩护+第13章、灵魂的中央银行-灵魂的中央银行(2)-灵魂的中央银行(3)+第14章、如何解读新闻报道-种族歧视-灾难救援-巴格达之劫-全球变暖与局部拥挤-我与巴诺书店的贸易逆差-外包寓言的寓意-第15章、生死攸关-生死攸关(2)-生死攸关(3)+第16章、令我不安的事-令我不安的事(2)-令我不安的事(3)-令我不安的事(4)-第四部分 重大问题:附录

生死攸关(2)

2020年6月6日 字数:4480 来源:反常识经济学:性越多越安全 作者:史蒂夫·兰兹伯格 提供人:zhongzhi83......

许多年前,诺贝尔奖获得者托马斯·谢林曾质问,社会团体为什么有时候愿意花费数百万美元来救治一名“知名”的受害人,比如说一名被困的矿工,却不愿意花费哪怕20万美元用于高速公路护栏的维护,这些护栏平均每年可以拯救一个生命。他的答案是要区分“确定的生命”(比如被困的矿工和哈柏特格里斯女士)和“统计意义上的生命”(比如某个不知名的护栏的受益人)。罗伯特·弗兰克接受了这种区别的存在。出于某种原因,与“统计意义上的生命”相比,我们更应该关心“确定的生命”。不知怎么的,这些反倒成了给更喜欢牛奶的人们呼吸机的正当理由。

但“统计意义上的生命”和“确定的生命”之间的区别是不连贯的,在道德上是说不过去的,是不可能维持的。首先,它是不连贯的:“统计意义上的生命”和“确定的生命”的连接点在哪?它们在哪里开始相互转化?我刚听说有一名矿工被困在西弗吉尼亚州,这时,我对他一无所知,所以我认为他是“统计意义上的生命”。那么,什么时候“统计意义上的生命”会转化为“确定的生命”?当我知道他的名字的时候?当我知道他孩子名字的时候?当我得知他住在哪个城镇的时候?没有明确的界限。

有人可能会说,在被困在矿井里的时候,他就是“确定的生命”,但那同样是武断的。基本可以确定,昨天在西弗吉尼亚州矿山工作的万人中,至少有一人最终会被困住,我不知道那个人会是谁;今天我知道有一个矿工被困住了,我同样不知道他是谁。这两种情形看起来没有什么不同。

同样的道理,我可以提前知道,肯定会有很多人今年需要生活补助。我愿意为提供这种补助而支出。根据谢林教授和弗兰克的观点,这些人是时候转变为“确定的生命”了,但具体是什么时候?当我知道他们名字的时候?还是当我知道他们孩子的名字的时候?

除了不连贯,“统计意义上的生命”与“确定的生命”之间的区别在道德上是说不过去的。两个陌生人相比,为什么我应该更关心那个我仅仅因为碰巧知道他名字的,或符合其他任何你认可的标准的陌生人?如果给我100万美元,让我在两组陌生人之间选择拯救对象,第一组是一个陌生人,我了解他的一切,他需要呼吸机(确定的生命);另一组是10个陌生人,被困在矿井中,我对他们毫不了解(统计意义上的生命)。我每次都会选择营救这10个“统计意义上的生命”,而不是那一个“确定的生命”。否则,我将受到道德上的谴责。

是的,人类有一种强烈的本能:将资源倾注到自己了解的人身上。我甚至觉得自己已经知道这种本能的进化过程: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我们最了解的往往是自己最亲密的亲戚。但在互联网时代,这不再符合事实,就像穴居人向激怒自己的人扔粪便这种本能已经过时一样,更偏好“确定的生命”这种本能也已过时。

最后,“统计意义上的生命”与“确定的生命”之间的差别不可能维持,即便我们希望如此。我们不能因为营救对象不确定,就连20万美元也不愿意花费,也不能因为营救对象确定,就哪怕救不了也要花费超过1000万美元。这样的政策不合理,因为所有原先不确定的生命最终都会变成确定的生命。如果我们只愿意为每人花费20万美元提供呼吸机(我们了解到他们在今年晚些时候会用到),但在知道他们姓名之后就愿意为每人提供1000万美元的帮助,那么我认为,我们一开始就应该同意为他们每人提供1000万美元的帮助。

从本质上是说,按照“确定/统计生命理论”,在营救三条性命和一条性命之间,如果恰巧那三条性命不为我们所了解,我们就应该优先考虑营救那一条我们了解的性命。这不是我想要的,我希望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里:人们以别人需要的方式帮助别人(尤其是贫困人口);他人生命的价值不取决于我们是否恰巧知道他们是谁。[1]

假设有一种有毒化学物质,致人死亡的概率为百万分之一。如果释放这种有毒物质可以为大家节省5美元税款的话,我可能不会这么做;如果释放这种有毒化学物质可以为大家节省20美元税款的话,我很可能会这样做。

之所以我会这么做,是从大家利益的出发点考虑这个问题。以这样的风险程度,我基本可以知道多数人宁愿更安全些,也不要那5美元,但如果是20美元的话,多数人可能更愿意冒一冒险。

我知道这一点,是因为经济学家已经养成了观察人们选择的习惯。例如,人们为了进入更安全的工作岗位,而愿意接受一定幅度的降薪。在此基础上,哈佛大学法学教授基普·维斯库斯估计,美国人为了避开百万分之一可能被杀的机会,平均愿意支付约5美元。对于蓝领女性来说,这一金额接近7美元,蓝领男人甚至更高。(没错,蓝领阶层比白领阶层更重视安全,愿意为之支付更多的金额。目前还不清楚背后原因是什么,但数据显示就是这样。)

经济学家通过总结维斯库斯教授的研究结果发现,普通美国人生命的价值约为500万美元。衡量生命价值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化学家可通过计算构成人体的化合物的市场价值来估计生命的价值;会计可以通过计算人们未来收益的现值来估计生命的价值;神学家可能会说,人的生命无价。根据你要解决的问题,任何一种计算方法都可能是相关的。然而,当你致力于如何让人们更幸福时,经济学家的计算方法通常最重要。

生命的价值大概在500万至1000万美元之间。我们暂且将之定为1000万美元。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可以以这个价格把你的生命卖给我,我怀疑你得卖10次才能得到这个价钱。这只是衡量人们为了避免小风险而愿意支付多少钱的一种方法。但对于很多政策问题而言,这正是我们需要去衡量的。

如果金刚会在3亿美国人中杀死300人,也就是说你将有百万分之一的机会成为受害者。如果我们能以一只价值3亿美元的“美人猿”阻止他,也就是说,每条生命值100万美元,平摊到每个人身上就是:每人的税收账单上只需要增加1美元。这是一笔好买卖。

但如果阻止金刚需要花费300亿美元,那让他大肆破坏可能是更好的选择。因为300亿美元平摊到每个人身上就是100美元,依据维斯库斯教授的研究,没有人愿意为避免百万分之一的风险支出这么高的金额。我们尊重大家的选择,就不得不让金刚肆意地破坏——在一个“巨猩”横行的世界里,我们也应该尽量让每一个人更快乐。

事实上,我们并没有受到“巨猩”的威胁,但我们受到了恐怖分子、交通事故、街头犯罪和环境灾难的威胁。一个理性的政府应该在减少这些风险方面花多少钱?答案是:花人们想要的那样多就好,并不是越多越好。粗略估计下,大概是每人1000万美元。

噼噼啪啪,全国公共广播电台知名节目《车迷天下》下设的挺杆兄弟公司(一家汽车相关App的研发公司),已经无法处理这些计算结果(译者注:关于“禁止司机使用手机”这一话题的点击量)。挺杆兄弟公司已经向司机开车时使用手机的现象宣战。其武器无非是道德说教,随意支持一些缺乏逻辑的言论和谎言。挺杆兄弟(真实姓名:汤姆和雷·麦格里奥兹)的目标不仅仅是劝说司机,还要劝说立法者,在所有50个州中禁止司机开车时使用手机。到目前为止,他们目标的实现情况还是零(尽管一些州已经颁布司机打电话只能使用“免提”的法律)。

开车时打电话可能致命。在这一点上,有很多证据,毫无疑问。手机的使用会使事故发生的风险提高近400%。但那又怎样呢?“开车时说话可能致命”与“开车时说话不好”完全是两回事,从“开车时说话可能致命”到“开车时说话不好”是一次巨大而毫无根据的飞跃。毕竟,很多事情都是致命的,但并不坏。以驾驶为例,开车(而不是待在家里躺在床上)会使事故发生的风险提高超过400%,但目前为止,还没有人提议禁止驾驶。

这可能是因为人们认识到开车的收益大于成本,尽管这些成本中包括全美国每年成千上万人的死亡(而且这些成本并不完全由受益的人承担)。挺杆兄弟没有建议禁止驾驶,说明他们含蓄地承认,成本效益分析是合法公共政策的基础。所以我们可以合理预计,挺杆兄弟应该欢迎对司机使用手机的成本和效益进行分析,至少应该将之作为讨论的起点。但是,当有人提出进行这一分析时,挺杆兄弟却以尖酸刻薄的言论和谎言作为回应。

这一分析得到布鲁金斯学会的经济学家罗伯特·哈恩、保罗·泰特洛克和杰森·伯内特等人的认可,他们认为司机使用手机确实致命,但总的来说依然是一件好事。就个人而言,我不相信这一论断,原因在后面的篇幅中我会介绍,但至少他们在认真尝试分析一个棘手的问题。挺杆兄弟认为自己受到了这一言论的冒犯。只要发现有人认真思考这一问题,他们都会这样想。所以,他们在自己的网站上这样诋毁布鲁金斯学会的研究:“这只是一项经济学研究,眼里只有开车打电话对经济的巨大促进作用(并没有考虑到交通事故带来的人员受伤、死亡和痛苦,而这才是最重要的)。”

但事实正相反,哈恩、泰特洛克和伯内特的研究对象就是与手机使用相关的交通事故造成的伤害、死亡和痛苦等后果。研究人员估计,每年由司机使用手机造成的交通事故,将造成约300人死亡、38000人受到非致命伤害、20万辆车辆损坏的后果。他们的目标是,将这些成本与使用手机的司机可获得的利益进行权衡。

挺杆兄弟在给《纽约时报》的信中提到一位名叫摩根·李的小女孩,她只有两岁半,是每年300个死亡人数中的一个。他们问道:“哈恩先生如何给小女孩的可爱、清纯定价?经济模型中如何衡量由不折不扣的自私造成的痛苦和眼泪?”如果挺杆兄弟强忍着厌恶读一读这篇研究的话——他们都是麻省理工学院的毕业生,这篇研究并没有超出他们的认知能力——就会找到答案:价格是660万美元。这一结果基于基普·维斯库斯的分析,这一标准被广泛使用于公共政策的制定(如果谈论的是金刚的话,我会建议将这一价格调整为1000万美元)。

如果将一元钱的价值看得比人的生命还重要,会使你觉得自己很冷血,那么,你还没长大。每次花一元钱购买糖果的时候,其实你暗含的意思就是一元钱的价值比人的生命还重要,因为那一元钱本可以捐给当地的消防部门。无论是谁,愿意花费在拯救别人生命上的资金都是有限度的,唯一的问题是我们是否愿意诚实地思考这个极限在哪里。维斯库斯没有思考自己的极限,而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来衡量别人的极限。这就是660万美元这个价格的来历,是根据真实情景中真实的人为了保证自己的安全愿意支付的金额得出的估计值。

通过将死亡定价为660万美元,再加上受伤人员和车辆损失的成本,哈恩教授和他的同事们估计,每年由于司机使用手机引发交通事故而造成的损失大约为46亿美元。这就是允许司机使用手机的成本。这一成本相当高昂,但并非所有昂贵的东西都是坏的。为了弄清楚它是否有害,我们必须权衡它的成本和收益。

以下是如何衡量相关收益的方法:使用手机的收益等于我们愿意为之支付的价值,减去我们实际为之支付的价值。愿意支付的价值要依据需求理论来估计(又要老生常谈,分析哪些电话更重要了);实际支付的价值当然来自现实生活中购买手机的账单。依据这一计算方法,哈恩和他的同事们得出结论,司机使用手机每年可以带来250亿美元的收益。250亿美元的收益与46亿美元的成本相对比,所以,哈恩和他的同事们认为,司机使用手机最终还是件好事。

对于这一结论我并不认可,原因很多。首先,很多电话司机完全可以等到休息时再打。这些电话带来的好处不应该计入开车时打电话的收益中,因为即便禁止司机开车时打电话他们依然可以获得这些好处。所以,哈恩等学者在他们报告的最后部分承认,开车时打电话的真正收益可能远远低于250亿美元,但他们依然认为这一收益大于46亿美元。当然,这只是他们猜测的结果。

此外,哈恩等学者在成本计算方面忽略了一个重要的潜在因素:他们计算了死亡人数,计算了受伤人数,计算了财产损失,但没有考虑对那些选择不开车的人造成的不便,这也应该计入允许开车打手机的成本,因为这使得驾驶变得更加危险。这些人既没有丧命,也没有受伤,所以不会出现在统计数据中,但他们确实承担了部分成本。

所以我不确定允许开车时打电话到底是件好事还是坏事。但我与挺杆兄弟不同,在促进立法之前,我会认真思考这些问题。

这些数字确实很关键。假设在修改哈恩等学者的结论之后,发现禁令中的成本变了,比方说,是100亿美元,那么,挺杆兄弟等人一直追求的禁令到底会带来什么?司机们放弃了100亿美元的收益,从而避免了300人的死亡(以及其他受伤人员和财产的损失)。这不是一笔好买卖,即便以事故中丧命的人的标准看来,也是这样。以这样的高价,多数人宁愿成为那不幸的300人中的一个,也不愿放弃使用他们的手机。

另一方面,颁布禁令的成本可能只有10亿美元。在这种情况下,禁止开车打电话是件好事。因此,对这些数字进行正确的计算非常有价值。哈恩和他的同事们至少在这个方向上做了一次大胆的尝试,我们希望更细致的研究能够随之而来。

同情心 / 同理心 / 成本效益 / 经济考虑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