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流浪的大师,狂欢的群众

2019年9月28日  来源:啸瞰风云 作者: 提供人:tangjiao17......

沈巍是谁?每个人都在搜索这个名字,他是2019年开春以来的第一网红,是个拾荒的流浪汉。

前不久,一则抖音视频意外刷爆了朋友圈,主角是个名叫沈巍的男人。在视频中,沈巍蓬头垢面,衣着邋遢,不明就里的人,都把他当成要饭的。不过,这位沈先生一开口就不同凡响,从国学经典到四大名著,从人生哲言到企业治理,沈先生无不侃侃而谈。他不仅思路清晰,口齿伶俐,还能引经据典,出口成章。面对镜头,沈先生从容不迫,俨然大隐于市的世外高人。人们不禁要问,这算哪门子流浪汉。这么有学问的人,为何要以捡垃圾为生?

为此,沈先生的回答是:我就想过这样的生活。

就这样,沈巍成了拾荒界的一股清流,被大家誉为“行走的经典”,“流浪的大师”。并迅速引起了一群逐利之徒的兴趣。

流浪的大师,狂欢的群众

1/6 从犀利哥到流浪大师

沈巍之所以爆红,除了他语出惊人的谈吐,还有他不寻常的身世。

沈巍是上海人,读过大学,毕业后曾在政府审计部门工作。没错,他做过公务员,严格来说,他至今仍是。尽管26年前就以长病假的名义离开了审计局,他一直拿着公务员的薪酬。从这个意义上,沈巍算得上是“带薪流浪”。

一个上海男人,好端端的铁饭碗不要,为何非要去捡垃圾呢?沈巍说,自己以前在单位里就喜欢捡垃圾,经常搜集各种报纸与废旧纸张,这是他从小就养成的习惯。不过,他的同事却觉得这种行为不可理喻。终于,沈巍被叫到领导办公室,领导告诉他:从明天起,你不用来了。

沈先生下岗了,但生活还要继续。因为喜欢捡垃圾,他经常被邻居投诉,家人也受不了他的行为,沈先生被两次送进精神病院,最后,他与家人断绝了来往。自2003年以来,他每天都过着风散露宿的生活。四处漂泊,拾荒为生,平时就睡在桥洞底下。大冬天的,他经常被冻醒,饿了就吃些残羹剩饭。在旁人看来,这样的生活穷极潦倒,不堪入目。

但沈先生却泰然处之,他领着一份固定工资,卡里还存着父亲留给他的遗产。沈先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没有亲人在身边,书籍成了他唯一可以排解寂寞的通道。

成名以后,沈先生成了舆论的香饽饽。无数网络主播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他们包围了沈巍的住所,要求见“大师”一面。一些主播对沈巍的行踪了如指掌,甚至连他堆放垃圾的地点,也成了网红们朝拜的“圣地”。

流浪的大师,狂欢的群众

这不禁让人想起了多年前火遍全国的“犀利哥”,同样是流浪汉,“犀利哥”以潇洒不羁的外表迷倒众生。而“流浪大师”则用风流典雅的谈吐征服路人。只是他们的区别在于,”犀利哥”的流浪纯属迫不得已,“流浪大师”则主动选择了看似落魄的生活。

流浪的大师,狂欢的群众

为什么沈先生会受到如此热捧?他真有非凡的才学吗?对此,沈先生矢口否认,他认为自己啥都不是。连他也不明白,为何自己会在一夜间爆红,成为了年轻人的偶像。

有人说,是这个社会病了,真的是这样吗?

2/6 大众的狂欢

沈巍的走红引发了不小的争议,有人认为这是当事人刻意炒作,有人则斥责围观者太无聊。

不为名不为利,既不厌世也没有特别的抱负,沈先生为什么选择置身于社会底层,人们也许永远不会理解。倘若不是网络视频,我们真不知道身边还有这么一个人。

流浪的大师,狂欢的群众

如果沈巍生活在过去,他可能永远不会被公众知晓。即便他的行为足够匪夷所思,也不会有任何媒体会对一个流浪汉感兴趣。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沈先生的言行没有被拍下来流传到网上,而是被某记者记录之后,以文字或图片的方式刊登在报纸或网站上,标题如:《前公务员拾荒为生,熟读四书五经出口成章》之类,他还会像今天这么火吗?恐怕不会,人们最多对这样的人表示一下好奇,但决不至于慕名而来,把他捧为大师的地步。

为什么网络视频普及之后,沈先生就成了网红呢?因为传播渠道改变了。

曾经的新闻由专业媒体垄断,传播渠道决定了所有信息必须精挑细选,经过特别的加工。就好比你在央视春晚上投的广告,跟你街头传单上的广告,制作水准有着天壤之别。花了那么多钱投入,你肯定不想让亿万观众觉得你的广告很很low很山寨。

但微信,抖音这样的媒体就不同了。这里的传播渠道是分散的,信息的加工和过滤被减少了。 另外,省去专业采编与审核流程,传播成本也大大降低,除非涉及违法信息,作者无需再为内容的质量负责,每个人都能成为传播者。流量就成了信息最重要的反馈机制。

在激烈的流量争夺战中,自媒体传播愈发呈现出原生态的特征。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独立自治的世界,这里有自己的意见领袖与偶像明星,按照厦门大学传播学教授邹振东在其《弱传播》一书中的说法,这是个向弱者倾斜的生态圈,每个人都有成名的机会。如果你不喜欢弱者这个称呼,我们就称之为普通人的世界吧。

3/6 大人物向普通人低头

随着自媒体的大面积扩散,有不少人感叹,大众的品味被一再拉低。他们大声疾呼,应建立“理性的舆论场”。

不过在邹教授看来,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因为大众舆论天生就是感性的,舆论不是道理的载体,而是情感的载体。换而言之,大众永远希望舆论站在自己这一边。

流浪的大师,狂欢的群众

在《弱传播》中,作者指出,舆论遵循着所谓的“弱者优势”。什么意思呢?就是现实世界中的弱者,在舆论世界反而是强者。反过来,现实中的强者,在舆论中是弱者。

我们来看看政治家与明星,他们是现实中的精英阶层,但一言一行总是小心翼翼。政治家不小心说错了话,或者明星闹出了婚外情,马上就会遭到公众的口诛笔伐,这些大人物非但不能辩解,须立即认错道歉,否则就不到公众原谅。

为什么大人物一定要在公众面前卑躬屈膝呢?因为只有如此,他们才能赢得大家的信任,即便道理在自己这边,他们也得认怂。很多的信任危机,都是由大人物坚持辩解造成的,结果非但不能取得原谅,还会火上浇油,甚至越抹越黑。

没有人喜欢整天板着脸讲大道理的领袖。所以,今天的公众人物都懂得了降低身段,迎合大众的口味。越是位高权重之人,就越得表现出寻常百姓模样。在这方面,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堪称表率。

流浪的大师,狂欢的群众

奥巴马是美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位黑人总统,其执政风格以亲民著称。判断一个政治家是否亲民,最好的办法就是看他平时做些什么。比如,奥巴马在白宫接见小朋友时,会俯下身去让对方摸自己的头。媒体还拍到过奥巴马和民众一起吃冰淇淋的画面。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访美期间,奥巴马和他在华盛顿一家汉堡店吃快餐的画面也传为美谈。

流浪的大师,狂欢的群众

一些企业家在年会上会以主动“出丑”的方式赢得员工信任。比如马云曾在晚会上搞cosplay,引得全场哄堂大笑。雷军在道农会上表演网红舞,尽管跳的不怎么样,依然刷爆了朋友圈。

不管这些大人物的亲民之举是作秀还是发自内心,他们这种主动“示弱”,迎合大众喜好的行为,无疑为自己赢得了喝彩,并成功地树立了形象。今天,如何讨好公众,已经成为了政治家的必修课。

4/6 小人物模仿大人物

公众舆论是个有意思的地方。在这里,大人物可通过模仿小人物变得更强大。反过来,小人物也可以模仿大人物为自己赢得掌声。

比如沈先生就是典型的例子,一个流浪汉,无论如何不会与饱读诗书画上等号。而且这个流浪汉字字珠玑,语出惊人,我们只能自愧读书太少,还把对方当成了得道高人。

流浪的大师,狂欢的群众

我们不妨开一个脑洞,如果现在换成一位政府高官,在回答公众提问时不停地引经据典,一会儿《礼记》,一会儿《尚书》,深怕人家不知道他学问深厚。当记者“夸奖”他真有文化时,这位官员竟冷冷的来一句:“不是我有文化,而是你们读书少。”请问这位官员会得到怎样的评价?

毫无疑问,他将成为众矢之的。公众不会觉得这位官员有文化,相反,大家只会认为他在卖弄学识,不接地气。一个官员,就该对老百姓讲人话,扯那么多劳什子干嘛?难道还嫌老百姓读书少,得了吧!

为什么同样的话,由不同的人说出,竟会导致截然相反的效果?因为身份的不同。在大众舆论面前,人们就把他们置于完全的对立面。

5/6 公众舆论的海平面

按照《弱传播》的原理,舆论是向普通人倾斜的,强者无论在现实中多么强大,在舆论中还得讨好普通人。那么对于比普通人更加弱势的群体而言,他们的行为刚好相反,越是选择高冷,就越能吸引关注和同情。

流浪的大师,狂欢的群众

想一想犀利哥的例子,一个长着明星脸的乞丐,若无其事的叼着烟,桀骜不驯的眼神睥睨众生。这样的举止更像个大人物,正是这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明星做派,让犀利哥圈粉无数。今天的流浪大师们遵循着同样的套路,只是传播重点由外而内,犀利哥颠覆了我们对乞丐的认知,沈先生则直击你的灵魂深处。

有些人觉得这类炒作很无聊,我不这么看。人们称呼沈巍为“流浪大师”,不见得说明大家真觉得他是国学大师。就好比我们称赞一家街边拉面馆店是“拉面界的劳斯莱斯”,不代表我们真把拉面店与劳斯莱斯相提并论。正如之前所说的,公众舆论不是道理的载体,而是情感的载体。我们捧红底层的弱势群体,就和大人物主动与我们亲近一样,是为了弥合他们与我们之间的差距。

《弱传播》书中有个形象的比喻,公众舆论相当于海洋表面,无论下面的地形多么复杂,海洋表面永远是平的。公众舆论会覆盖分歧,对社会各阶层起到了制衡的作用,属于多数人的特权。

流浪的大师,狂欢的群众

公众舆论让精英委身大众,也让底层化身精英。在这个娱乐至上的时代,精英不再遥远,底层不再凄惨,任何形象都可以被消费。全民狂欢之下,社会上下形成了表面上的共识。

6/6 不能承受的名声之重

突如其来的成名,让沈先生的生活不堪重负。

他从流浪大师变成了“流量大师”。网红,主播,微商们纷纷找上门来,希望与沈大师沾亲带故。在摄像机的围追堵截之下,沈巍频频出镜,尽显疲态。整个事件朝着闹剧化方向发展。

好在沈先生及时全身而退。就在几天前,沈先生选择回归正常生活,他到派出所补办了身份证,把胡子与头发剪掉,换上一身干净的衣服,还在网上晒了与亲朋一起吃饭的合影。

他的亲人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沈先生竟会以这样的方式舍弃自己热衷的自由生活,做回普通人。

自由让沈巍成名,成名又让沈巍失去了自由。

公众舆论在捧红一个人的同时,也剥夺了他做回普通人的权利。因为在舆论的视野下,你就是个符号化的存在,一旦公众给你贴上了标签,你必须按照别人预设的样子去生活。

为什么政治人物的性丑闻总会登上新闻头条?为什么娱乐明星不能轻易露面?为什么他们随便出个门也要讲究穿衣搭配?因为他们知道,公众舆论已经把这些人包装成精英,他们的人生被写进了脚本,必须把身上普通人的一面掩藏起来。若稍有不慎暴露了凡人的弱点,精英的形象会顷刻崩塌

这一符号化的过程,便是去自由化的过程。生活在公众舆论中,大家只会用最肤浅的眼光看待你,没有人听你解释,你就是个符号,你的生活被彻底扁平化了。大众舆论成就了你的形象,你得保持这个形象回报大家。

成名有代价,但并非人人都承受得起这样的代价。很多人渴望成名,却没有体会过名声所带来的重压。成名在让更多人关注你的同时,也给你按上了一台无形的摄像头,时时刻刻监视着你,因为成名,你再也做不会自己了。

所以,沈巍选择了逃离。自由原本对他而言就像空气一样,而现在,成为网红的他第一次体会到了自由的宝贵。流浪大师走了,但小丑们依旧眷恋着这个舞台。终究,历史还是会把他们遗忘。

喜欢本文的读者,可关注作者的微信公众号“魔刀石“

强者 / 舆论 / 弱者 / 沈巍 / 犀利哥 / 流浪大师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