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国际舆论中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对中国的“妖魔化”,其中一个魔咒便是“中国威胁论”。
解决问题,必须先认识问题。首先要弄明白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按照舆论的弱原理,强者在舆论世界处于不利地位,但美国比中国更强大,为什么没有“美国威胁论”,反而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国却有“中国威胁论”呢?
这充分说明,强者的形象并不是天生的,现实世界的强者,在舆论世界中不一定是强者形象。
“中国威胁论”当然免不了有背后的政治势力在编“剧本”,但中国仍然要进一步分析,什么样的角色、什么样的台词、什么样的动作,容易被他们编进这个剧本。不搞清楚这个根源,就没有办法切断或减少“中国威胁论”被编剧的素材,降低或解构“中国威胁论”妖魔化的效果。
从弱传播的角度看,问题出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强势传播,另一个是群像传播。
强者形象的强势传播
如果说中国的国际传播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我觉得就是强势传播。
舆论最重要的功能不是打击敌人,而是争取朋友。舆论的作用在于最大化地孤立敌对势力,而不是打垮敌对势力,它的分化能力远远超过其打击能力。舆论有威慑作用,但它的威慑最终靠的还是背后的实力和可能产生的后果。真正的敌对势力仅仅靠舆论传播是吓不退和打不垮的,他们最怕的还是导弹。
国际传播的首要目的是争取朋友,争取国际社会的认同与理解,在道义上支持中国。如果在国际舆论里处处以强者形象强势传播,谁会认同你呢?更有可能产生的情绪是害怕你吧。
世界上最成功的国家形象片,其实是动画片《猫和老鼠》。改革开放之初,美国第一个成功打进中国大门的文化产品就是《猫和老鼠》与迪士尼,让历来就讨厌老鼠的中国人居然喜欢上了两只老鼠——杰瑞与米老鼠。
有意思的是,《猫和老鼠》是老鼠欺负猫。如果换成现实世界中的猫欺负老鼠,谁还看这种动画片啊!
再反观中国的动画片,老鼠都是坏蛋,猫都是英雄,比如抓坏蛋的黑猫警长。
不是想传播什么就可以传播出什么。传播是对受众的传播,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主体的传播内容,而是受众对内容的理解。
如果我们的对外传播主题中有太多“我很大”,就容易被人利用,让弱者误解:“你好大,我害怕!”——前半句是我们自己做的,后半句是别人加的!
所以,中国的国际传播要学会弱传播,要尽可能扮演弱者的形象。如果非要以强者的身份出现,则要进行舆论的转换。
这种舆论转换有三个路径。
采取弱者的姿态。用弱者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表达,要学会卖一个破绽,要知道没有缺点的人是可怕的,没有破绽的国家也是可怕的。要学会自嘲与幽默,这是强者的专利,也是强者的智慧,它拉近了与弱者的关系。中国的国家形象片有各种震撼与感动,但很难看到有趣、可爱与无伤大雅的玩笑。什么时候中国的国家形象片学会自嘲与幽默,中国的国际传播才开始成熟,真正自信!
表达强者的担当。强者要被人接受,就要表达担当。担当不是简单地当领导者,而是对责任的担当,对秩序的担当,对规则的担当。一个有责任的强者,弱者愿意依附;一个讲秩序的强者,弱者愿意跟随;一个守规则的强者,弱者不会恐惧。
建立与弱者的连接。如果强者的存在是保护弱者、照顾弱者、扶持弱者,那么,他就是弱者所拥护的英雄形象。
有位教授曾到东南亚某国,发现当地人对日本印象很好。一问才得知日本帮助他们建了一所好医院,收费低廉,甚至免费,服务也特别好。中国的对外援助,大量是基础设施,跟当地的强势群体关系不错,尽管对当地经济帮助很大,但与老百姓的直接获得感还有一段距离,这就容易拉远与弱者的连接。
这使我联想到20世纪50年代,国家在西藏等边疆地区的传播,反映最好、见效最大的就是军医。他们救死扶伤,让哑巴说话,少数民族视之为救苦救难的菩萨,对强者的解放军就有了巨大的好感。平民中的病人是弱者中的弱者,强者与弱者的连接就起到巨大的舆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