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历时两年的交战,最终,大清与英国签订城下之盟,中国开始了长达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这场战争源于18世纪末的鸦片贸易,由于英国产品在中国销路不畅,英国人决定“另辟蹊径”,在孟加拉种植鸦片,并靠向中国人贩卖鸦片赚取了大量的不义之财,而这幕后的操盘手,正是臭名昭著的东印度公司。
而在世界近代史上,冠以“东印度公司”名字的企业并非独此一家。荷兰成立东印度公司的时间和英国一样早,两者都是在17世纪初。到了18世纪中叶,法国、奥地利,甚至丹麦和瑞典这些北欧国家,也都有了自己的东印度公司。
东印度公司在人们印象中总是与殖民掠夺、侵略压迫这些词联系在一起,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东印度公司也是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序曲,它的兴盛与衰亡,皆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值得我们仔细玩味。
1/5 有限责任公司的起源
东印度公司是一个贸易组织。从建立的第一天起,它就与西方的殖民扩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最早的东印度公司于1600年在英国成立,两年后,另一家荷兰的东印度公司诞生,两家公司之所以都取名“东印度”,源于西方世界对于东方财富的向往。
过去数百年来,欧洲人只能通过旅行家或者诗人的文字了解东方。直到1497年,葡萄牙人瓦斯科·达·迦马的船只抵达印度,欧洲人才开始近距离接触这片神秘的大陆。他们很快发现,这里留给他们的除了诗情画意,还有遍地的真丝、棉布与靛青,这些物品在西方极其珍贵,欧洲人看到了发财的机会,亚洲人民的好日子也就到此为止了。
可惜当时欧洲国家的政府还不够强大,很多地区权力分散,政府无力组织大规模的征服活动,这该怎么办?没关系,他们还有商人。
荷兰与英国的东印度公司都是由一群商人筹建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在筹建之初,总共有数十名投资者,后来经过扩充,股东增加到218人,还包括24名董事会成员。
这在人类历史上是个全新的发明,要知道,海外冒险投资巨大,风险超高,当时的欧洲各国没有这么多钱,所以才交给私人。但商人是逐利的动物,要他们出钱承担这么大的风险,他们也有顾虑。
于是政府就给了商人们一项特权,允许他们独享这份生意,也就是说在一段时间内,国内其他竞争对手不得涉足东方的贸易,肥水不流外人田。
但是商人仍不放心,如果船队出了事怎么办,比方说在海上遭遇风暴,船沉了,或者军队遭到当地土著的反抗全军覆没,咱们是否要进行赔偿呢?如果赔的话,搞不好可得倾家荡产啊!
于是政府又给他们吃了颗定心丸,没关系,万一公司遭遇不测,你们这些股东的损失,最多就是投在公司里的钱,不需要负其他的连带责任。
这就是今天赫赫有名的“有限责任公司”的起源,有人说,有限责任公司是资本主义最伟大的发明,因为它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投资热情,使得越来越多的资本家加入了冒险的队伍。然而更重要的是,这项制度还能有效地分散风险,股东即便赔本,也只需承担投资上的损失。
凭借有限责任制度,东印度公司得以迅速壮大,这是一家被政府授予垄断特权,又有多人持股参与的大型企业,其规模不亚于今天的任何一家跨国公司。然而,它与今天的企业最根本的不同在于,它不仅拥有政府的贸易专营权,还承担了部分的政府职能,比如建立军队、征服他国、签订条约,并对殖民地实施有效的治理等等。
所以说,东印度公司就相当于半个政府,只不过是一个完全以盈利为导向的政府。放眼世界,这是一个全新的巨无霸,没有任何经济组织可与之匹敌。
2/5 荷兰东印度公司
尽管今天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更为人熟知,但最早的成功者却是荷兰人,荷兰的发展模式与英国相似,两者几乎在同一个赛道上竞争,但也正因为如此,它最终被英国给打败。
18世纪以前,海洋是荷兰人的天下,他们的海军实力世界第一,财富也位居全球首位。早在17世纪,荷兰人就设立了全世界第一家证券交易所,堪称现代金融业的鼻祖。
荷兰的国土面积才4万平方公里,海拔很低,河流洼地纵横交错,不适合发展农业。这注定了它必须成为一个海洋型国家。
1581年,荷兰人摆脱西班牙人的统治宣告独立,成立了一个联省共和国。需要注意的是,独立后的荷兰缺乏强有力的政府,它更像是一个松散的联邦,政府统治较为宽松,有助于培育商业文化,没有王公贵族,没有宗教迫害,大伙脑子里想的只有赚钱。
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在同一时期,欧洲的很多国家都在进行海外扩张,荷兰又是如何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呢?
这和他们获取财富的方式有关。
葡萄牙人比荷兰人更早抵达印度,他们的海外征服主要由国内皇室出资,所以将掠夺的财富直接献给国王。葡萄牙人所采取的方式也很简单粗暴,就是强行占领别人的土地,宣布自己是这里的统治者,然后开始向当地人征税。
这种方式和抢劫没什么区别,所以葡萄牙人遭到了激烈的反抗,他们不得不派兵镇压。结果就是,葡萄牙人虽然从印度攫取了不少财富,但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他们没有类似于东印度公司这样的运作方式,大部分资金都靠皇室资助,融资的规模和效率都非常有限。
那么荷兰是怎么做的呢?和葡萄牙人一样,荷兰海军也忙得不亦乐乎,从非洲的好望角到东南亚的马六甲,他们在这里建立据点,修筑堡垒,镇压当地人民的抵抗。但如果你看看当时的世界地图就会发现,荷兰殖民地面积很小,很多占据着海上的交通要道,且大部分位于东南亚地区,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东南亚盛产香料,在远东的某些地区,它甚至可以被当成货币使用。荷兰人占领东南亚的目的,就是为了低价买进这里的香料,然后将它们拿到欧洲去出售。
很显然,荷兰人的目标不是土地,而是海洋,他们很清楚,凭借有限的人力,他们只需掌握一些通道和出海口,就能垄断整个海洋贸易。有了这一步,荷兰就能控制印度洋的香料供应。
3/5 走向下坡路
葡萄牙人也试图垄断香料贸易,但由于他们是政府出资,又得维持庞大的治理开销,各种费用加起来侵蚀了他们的利润。
但荷兰东印度公司是由众人投资创立的,商人们一旦发现有利可图,就会纷纷加入,融资能力比对手强得多。另外可别忘了,荷兰人还拥有证券市场,荷兰商人最擅长做的就是投机生意。什么商品赚钱,他们总能在第一时间抓住机会,并拿到资本市场上做交易,正是凭借这种高效率与灵活性,荷兰人得以成为后来的海上霸主。
由此可见,荷兰人的海外活动,是完全按照一个商人的逻辑行事的,这与之前的西班牙与葡萄牙,乃至后来的法国截然不同,后者的殖民征服虽然也是出于商业利益,但同时夹杂着政治与宗教目的。就此而言,荷兰倒是和英国更加类似,然而,这种类似也给荷兰带来了麻烦。
首先,纯粹的商人逻辑限制了荷兰人的活动领域,商人嘛,一双眼睛只盯着利润,赚钱的买卖挤破头也要做,不赚钱的生意打死我也不干。如果一件事的成本超过了收益,荷兰人就会打退堂鼓。
举个例子,荷兰人曾想从葡萄牙人手中夺取巴西的领地,但巴西幅员辽阔,统治如此广袤的土地代价不菲,这不符合荷兰人的利益,他们只想做一个中间商,把东西卖了赚差价,毕竟这种买卖来钱更快,何况背后有那么多投资人,他们可等不起!
所以,荷兰人不仅不想占领大片殖民地,也不愿意去投资那些利润率低的行业,而他的对手们,就只能进军那些不太赚钱的领域,几十年后,他们终于利用积累起来的产业优势向荷兰发起进攻。
当荷兰人称霸海洋的时候,英国人也在伺机而动,看着荷兰的成功,英国人在背地里偷笑,这个暴发户的发展和自己太相像了,你凭借商业立国,我也一样。你想通过发展海军扼守海上通道,我也能做到。但我还有你不具备的东西,首先,我的政府比你更高效,动员军队的力量比你强。其次,我在陆地上还有个盟友,那就是法国。
法国一直想把荷兰纳入自己的版图,法国陆军在欧洲所向披靡,而荷兰甚至都没有自己的常备陆军,如果英国与法国联手对付荷兰,小小的荷兰还有什么机会呢?
后来就爆发了四次英荷战争,尤其是第三次战争给荷兰人造成重创,他们在海洋和陆地上都被对手打垮,还险些被法国吞并。
随着国家领先地位的丧失,荷兰的东印度公司也日渐萧条,进入18世纪中叶以后,荷兰的霸权走向穷途末路。
4/5 英国东印度公司
英国人是现代公司模式的缔造者,18世纪以前,它一直与荷兰东印度公司争夺着海上霸权。尽管他的扩张之路与荷兰类似,然而,英国人将领土扩张放在了与商业扩张同等的地位,这是他与对手最大的不同之处。
从17世纪开始,英国东印度公司便开始染指印度,凭借着各种软硬兼施,他们不断蚕食印度的领土,并最终将葡萄牙人与荷兰人赶走。到了1750年,英国在印度已经设立了150处商店和15家代理机构。
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干些什么呢?他把这里变成了一座血汗工厂。
英国东印度公司与荷兰东印度公司最主要的区别在于,英国的利润来自于手工业,尤其是纺织业。纺织业需要组织大量的人力,开展专业化分工,并设立相应的生产标准。所以在18世纪的印度,有成千上万名本地织工为东印度公司服务。而之前的荷兰则不是这样,荷兰人是投机商人,只想做利润更高的行业,因此他们瞄准了东南亚的香料,并从中攫取暴利。
相比之下,纺织业无法带来高利润,这就意味着,它难以成为英国称霸世界的主要财富来源,所以,东印度公司若想获得充沛的收入流,就必须改变自身的定位,他们得像之前的葡萄牙人那样,通过税赋来扩大财源,或者来个更直接的方式:抢劫人家的国库。
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英国人从印度掠夺的财富共计约1.5亿英镑,期间,东印度公司又垄断了和中国的贸易,从此,中国的茶叶都通过东印度公司销往欧洲,当发现英国的商品在中国卖不出去之后,他们决定销售鸦片,为后来的鸦片战争埋下了伏笔。
然而,无论是茶叶还是鸦片贸易,它们的钱都不如征税来得直接。凡事皆有代价,英国人的征服也让他们吞下了苦果。
要知道,征税不同于做买卖,征税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某种意义上,它是居民的义务,不以每个人的具体产出而决定。当东印度公司向印度本地人收税的时候,它已经成为了这里的政府,因为只有政府,才有向居民征税的权利。
但是居民凭什么向你交税呢?一种靠武力威胁,但这是难以持久的。另一种则来自政治认同,这一点东印度公司也很难办到,剩下最常见的办法,就是为居民提供公共品。
所谓公共品,就是诸如公共设施、国防、教育、医疗等造福于民的工程,这是政府征税的合法性来源。所以从19世纪20年代开始,东印度公司就在印度兴建了大量基础设施,以巩固自己在当地的统治。不过,这一切已为时已晚,因为一场磅礴的革命已席卷而来。
5/5 垄断是一把双刃剑
今天仍有不少人认为,尽管英国对印度实行了数百年的殖民统治,但印度并没有因此走上现代化,不同于香港、新加坡这些英属殖民地,西方文明对印度的影响非常有限。
很显然,东印度公司对此需负一定的责任。印度曾被东印度公司长期掌控,公司奉行利润至上的原则,优先把收入回报给股东,所以,东印度公司很少考虑当地的政治建设,他们只把印度当成一座大型的原材料加工基地,直到榨干为止。
与此同时,从东印度公司流向英国的财富,滋养了这里的工业革命,使英国的工业获得了蓬勃发展。有趣的一幕发生了,随着英国工业企业的壮大,他们开始向东印度公司的垄断权发起挑战。
大规模机械化生产,使英国的纺织品不再大量依赖进口。另外,本地厂商对东印度公司的不满也在加剧,因为公司对纺织原材料的贸易垄断,已经影响到了本地纺织业的发展,他们强烈要求政府取消东印度公司的垄断权。
而东印度公司在海外的政治特权,也遭到了议员们的抨击。终于在1813年,英国议会颁布法案,宣布英国国王对印度拥有最高统治权。随后,它对中国的贸易垄断权也被取消了。1858年,东印度公司正式解体。
英国东印度公司为何会解体?它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衰败有什么内在的一致性呢?
表面上看,荷兰东印度公司是被英国击败的。的确,通过四次英荷战争,英国取代荷兰取得了海洋霸主的位置。但为什么荷兰会败给英国呢?原因固然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荷兰缺乏一个高效率的政府,它没有大国的动员能力,外加国土面积小,没能发展出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因此,依靠贸易发家的荷兰,当遇到诸如英法这样资源整合能力更强的对手的时候,只能哀叹时不我与。
但我们不能否认,东印度公司对于资本主义仍旧意义重大,因为它把政治与资本巧妙的绑定在一起,形成了在当时全世界最有实力的经济组织。东印度公司的崛起告诉我们,所谓的自由市场,其实是一个伪命题,早期全球贸易网络的形成,始终离不开金钱与暴力的左右。这个网络为欧洲输入源源不断的现金流,并为后来的英国所继承。
然而,垄断也是一把双刃剑,它使你获得竞争优势的同时,也阻碍了创新的脚步。当荷兰东印度公司垄断香料贸易之后,荷兰商人就开始变得短视,他们不愿意发展实体产业,只想一味地赚快钱,结果自然逃不了衰败的命运。
英国东印度公司也走上了类似的道路,到了18世纪末,公司内部腐败滋生,股东之间勾心斗角,董事会陷入严重纷争,此时的东印度公司结构臃肿,效率低下,一件商品往往在好多个中间商之间流转,竞争力被不断削弱。好在英国政府自己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说,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没有毁于外国的竞争对手,而是从内部给消灭了。
权力给予你的一切,最终也能全部收回来。
不过,真正击败东印度公司的是工业化,因为它创造了一种更有效率的组织形式。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以美国为代表的大型企业纷纷崛起,纵向一体化成为工业企业的发展主流,英国的霸主地位正式禅让给美国,由东印度公司开创的那个恢弘时代,彻底落下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