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是世界第一大宗教,据统计,目前全世界的基督徒人数达24亿,占全球总人口的34%。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基督徒的人数也在逐年攀升。
提到基督教,你首先会想起高耸的十字架,雄伟的教堂,以及全世界信徒的精神领袖——来自拿撒勒的耶稣。耶稣一生为大众传播福音,直到33岁殉难,成为基督教的神话级人物。耶稣固然了不起,但他生前屡遭排挤,不受待见,而且活动范围也非常有限。如果光凭一己之力,基督教恐怕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真正令基督教发扬光大的,是一个叫做扫罗的犹太人。今天,我们更熟悉他的另一个名字:保罗。即基督徒所称的“使徒保罗”或者“圣保罗”。
学者普遍认为,保罗对基督教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影响。没有保罗,就没有今天的基督教。
1/6 曾经的基督徒迫害者
保罗与耶稣生活在同一时代,但没有证据显示两人见过面。他的父母都是虔诚的犹太教徒。保罗出生后第八天,父母就根据犹太习俗给他进行了割礼。当时,犹太教是小亚细亚地区的主流教派,信徒众多,尤其在犹太人的社会,犹太教教义如同当地的法律。
保罗五岁起诵读圣经,10岁时开始学习编织技术。如同基督教的众多早期圣徒,保罗是个手艺人,也正是靠了这门手艺,保罗后来才得以行走各地,在传教的同时,还能用一技之长为自己谋生。
保罗幼年时接受过犹太会堂的教育,但从他后来的书信中,则显示出他有很高的希腊文造诣。所以有人认为,保罗同时还受过希腊教育。在公元初的罗马世界,希腊语就是当时的世界语。掌握了希腊语,你能够了解古希腊的哲学思想,拥有出众的口才,有望跻身上层社会。
15岁的时候,保罗来到耶路撒冷,跟随当时的犹太经师研读圣经。这段经历使他的学问突飞猛进,也让他结实了一批犹太教的高级祭祀。18岁那年,保罗立誓把一生奉献给宗教事业。
在当时的犹太人社区,基督教逐渐兴起,对耶稣的崇拜正悄悄地在人群中蔓延。作为犹太教的分支,基督教被犹太人视为离经叛道,因为基督徒把耶稣摆在和上帝同等的位置,这是犹太教义无法接受的事情。面对基督教的挑战,保罗的任务之一,就是惩戒基督徒,让他们归顺犹太教,或者将叛教者逐出教会。
为了抑制基督教的发展,保罗对基督徒的迫害不遗余力,他经常用鞭子抽打对方,令其痛不欲生。在对基督徒的审讯中,保罗对耶稣和他的思想有了深入了解,但他并没有因此受到感召,对基督徒也不曾流露出丝毫同情。
可是在公元34年左右,剧情出现了“神反转”,保罗突然变成了虔诚的基督徒。关于这次“浪子回头”,按照保罗自己的说法,是因为他听见耶稣在召唤自己。后来的基督教教会也采纳了这种解释,他们把保罗的思想转变视为继耶稣复活之后的第二大奇迹。
从历史的角度,这种说法当然不太靠谱。站在教会的角度,把保罗改宗看成是奇迹,就是否认了它能被科学或理性解释的可能性,这样做当然有助于营造神秘气氛与圣人的光辉形象。至于具体的原因,对今天的人们已经不重要了。
2/6 漫长的传教生涯
改变信仰之后,保罗决定推广这个曾经被自己和同胞鄙视的宗教,让更多人成为他的信徒。起初,他的传播对象以犹太人为主,活动范围集中在阿拉伯半岛西部,从大马士革到耶路撒冷,保罗孜孜不倦地向民众传播福音。然而,他的举动却引起了犹太人的警惕。
保罗曾是犹太教的坚决捍卫者,在长老们眼里,保罗是个恪守教义,严于律己的劳动模范。如今,这位劳模竟然倒戈加入别的教派,而且还是犹太人看不上眼的基督教,这岂不是胳膊肘朝外拐吗?
犹太人感到特别恐慌,尤其是那些掌握宗教话语权的长老们。他们很清楚,任由一个曾经迫害基督徒的人鼓吹基督教的种种好处,并号召民众放弃原来的信仰,将引起多么可怕的后果。这就好比班上的尖子生突然开始翘课,从此和不良少年们一起混网吧,打游戏,还振振有词地发表读书无用论,结果只会把整个班级带坏。
如今的保罗,对犹太人是个巨大的祸害,犹太人想把他除掉,但是阴谋暴露,保罗逃回自己的家乡,在那里一呆就是五年。不过,对于他的传教事业,这仅仅只是开始。
保罗自称,是上帝指示他须向外邦人传教,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上帝的旨意,没有丝毫的个人杂念。在信仰的鼓舞下,保罗为自己谋划了一张巨大的蓝图,他把目光投向了整个地中海世界。保罗的目标是:把基督教变成真正的世界级宗教。
从公元45年起,保罗开始了长达20年的传教活动,他一生总共有三次长途传教。第一次是从叙利亚的安提阿出发,途径塞浦路斯岛,并在加拉太省的几座重要城市建立基督教教会。加拉太省是古罗马的一个行省,在今天的土耳其境内,也是欧洲连接亚细亚的枢纽地带。在此期间,保罗又侥幸躲过了当地犹太人的迫害。
大约5年之后,保罗再次出发。他先是对早年建立的教会进行了回访,随后一路向西,穿过小亚细亚,坐船抵达马其顿。这是保罗第一次踏上欧洲的土地。马其顿地处巴尔干半岛,也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能够在这里传教,对保罗和基督教具有重大意义。凭借娴熟的希腊语,保罗走遍了希腊世界,还在文明中心——雅典进行传道。在著名的商业城市科林斯,保罗居住了两年,并在那儿成立了新的教会。
3/6 抵达罗马并在此殉道
公元54年,保罗踏上了第三次传教之旅。他来到以弗所,罗马帝国最繁荣的都市之一。以弗所位于今天的土耳其境内,在古罗马时期,它是规模仅次于罗马的第二大城市。如今,以弗所作为全世界保存最完好的古城之一,每年吸引着无数游客慕名参观。
然而,以弗所最重要的历史价值,是它曾作为欧亚地区最大的布道中心,因此,以弗所又有“圣经之城“的美誉。而这一切,皆得拜保罗所赐。保罗在以弗所居住了三年,以此为中心,他巩固了与各地教会的联系,把这里变成了他传教活动的根据地。
眼看时机成熟,保罗于公元58年回到耶路撒冷,但犹太人对把他充满了敌意,他们向罗马当局举报了保罗。最终,保罗被逮捕了。
公元60年,保罗被押往罗马,这是他梦寐以求的地方。只是他不曾想到,自己竟是以犯人的身份来到罗马城的。后世一再强调罗马帝国对基督徒的迫害,但保罗在罗马的经历却表明,他们的说法并不完全属实。保罗不仅成功地在罗马继续他的传教活动,还与各地教会保持着通信往来。在罗马的两年间,他又发展了一大批信徒。使基督教在帝国的中心生根发芽,开枝散叶。
如果罗马当局把保罗当做危险的犯人严加看管,保罗不可能完成上述事情中的任何一件。那么,他在罗马的命运是如何急转直下的呢?
公元64年,罗马城发生大火,70%的城区毁于一旦。关于这场大火的起因众说纷纭,当时有不少罗马人认为,这是一场人为的纵火,而且是基督徒干的。为了安抚公众情绪,在位的罗马皇帝尼禄决定嫁祸给基督徒,他大批地逮捕基督徒,把他们绑在木桩上烧死,或者投进斗兽场喂狮子。保罗作为基督徒的领袖,也在此次屠杀中遇害。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保罗在罗马被关押两年后释放了,他可能前往西班牙继续传道,或者回到以弗所安享晚年。但人们普遍相信他是被尼禄杀死的,因为这样才符合一个殉道者的形象。
无论保罗的结局如何,有一点无法否认,他是基督教最伟大的传道者。在生命的最后12年时间里,保罗徒步行走了1.6万公里。以这种看似最简单的方式,他让基督教在罗马世界传播开来,并发展成独立于犹太教的大宗教。在保罗去世的时候,外邦的基督徒人数已经远远超过了犹太基督徒。
4/6 如何让基督教区别于犹太教
尽管今天人们普遍把耶稣作为基督教的灵魂人物,但保罗才是基督教最重要的奠基人。正如开头所说的,没有保罗,就没有今天的基督教。没有保罗,耶稣也许早就被人遗忘。尽管保罗一再宣称,自己的思想全部来自基督的启示。
作为传道者,保罗没有说错,他不是一个哲学家,只是忠实地将基督的理念加以推广。从这个意义上,保罗堪称上帝最伟大的“推销员”,他的做法对于今天的我们仍充满启迪。
在基督教诞生之初,它的前景不被看好。首先,基督教在当时只是犹太教的分支。作为正统的犹太信徒,你很容易把他当做犹太教的“山寨版”。而且,犹太教有着严格的教规,对信徒有很高的约束,所以,耶稣向犹太人传道的时候,效果并不理想。
这种情况,在保罗传教之初也非常普遍。犹太人对保罗的行为无法理解,因为在他们心中,犹太教才是正统。而犹太人改信基督教,往往和犹太教徒一样遵守摩西律法并实行割礼,这跟普通的犹太教徒有啥区别呢?既然如此,何需再信一个别的宗教?
面对这种情况,保罗很清楚,想要在犹太人内部发展基督徒,是非常困难的。这也是他下决心向外围传教的原因。另外,他还对基督教的教义作了一番改进,使之与犹太教彻底划清界限。具体是怎么做的呢?保罗提出,基督的福音是出自“应许”,而不是律法。人们因为信仰而得救,而不是遵守了律法而得救。所以保罗认为,信徒加入基督教,行不行割礼都无所谓。
保罗的思想,被后世的基督徒概括为简单的四个字:因信称义。你也许会说,就有啥稀奇的?但你可千万别小瞧了它,正是这四个字,让基督教走出了犹太人社群,朝着更广阔的世界发展。
我们在先前的文章里介绍过,犹太人重视律法,在他们心里,上帝等同于律法,能够主宰一切。犹太教有不少繁文缛节,这让他们的宗教具有很强的排他色彩。所以对于外邦人,犹太教给人一种难以亲近的感觉,犹太教会更像是一个组织严密,规矩森严的军事组织,就连一向对外族持包容态度的罗马人,对此也不无怨言。
保罗似乎很懂得这些外邦人的“需求”,所以他对救赎做了重新解释。只要你信耶稣,你就能得救。耶稣的形象非常亲民,基督徒不受律法的约束。这样一来,基督教的门槛就比犹太教降低了不少。
实际上,信仰犹太教的不止犹太人,犹太教也在积极地对外扩张。但由于对割礼和律法的坚持,使之在宗教竞争中渐落下风。尤其在外邦人眼里,基督教有着更大的吸引力。
这种情况颇类似于今天的商业竞争,在位的老牌企业一度占据优势的市场份额,进而在大众面前高高在上,对低端消费者的需求熟视无睹。于是,新兴企业抓住了机会,他几乎全盘照搬了老牌企业的技术与生产方式,却以更低廉的价格,更谦卑的姿态服务于消费者,所以一下子圈粉无数,并最终扳倒了老大的地位。
5/6 传播的路线
当然,保罗之所以成功,不只是因为做了以上这些。要想让基督教福音得到大范围的传播,保罗必须身体力行,让他的足迹踏遍东西方的各大城市。
以下是保罗三次传教的路线图,在前两节我们已经做过简单的介绍。我们这次来更仔细地看一下这张图。
保罗的前两次传教,主要集中在东地中海地区,尤其是小亚细亚半岛和巴尔干半岛。每到一座城市,他就在当地建立一座教会。图中绿色的虚线表示保罗第三次传教的线路,他的活动范围依然集中在地中海东部,尚无迹象表明他当时打算去罗马传教。要不是因为犹太人的敌意,保罗也许会很晚才抵达罗马。
保罗的传教路线是巡回式的,而并非我们想象的一路向东或者一路向西,为什么他要在一片区域内反复巡回,而不是选择拼命的扩张呢?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里是东西方文明的交汇地,也是古罗马世界最富庶的地区。看完这张地图,你不难发现,凡保罗驻留的城市,大多数都是沿海城市,他的传教线路大体上也是沿着海岸线移动。这些城市都是当地的商业中心,彼此间有着频繁的经贸往来。这对传播新思想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它们本身就是一个紧密的社会网络。
保罗或许是公元前1世纪第一个认识到网络的力量,并加以利用的人,从严格意义上,他一生的传教活动横跨了欧亚地区的四个半岛:阿拉伯半岛、亚细亚半岛、巴尔干半岛和亚平宁半岛,这里诞生了众多古文明,它们共同构成了西方世界的核心地带。在这个社会网络中,有三个最重要的节点,它们分别是耶路撒冷,雅典和罗马。
耶路撒冷是东方的宗教圣地,雅典是西方文明的发祥地,而罗马则是西方的政治中心。保罗的三次传道恰好将这三座城市连接起来,与此同时,保罗还在这些节点的四周,在大城市和商业港口建立了教会组织。保罗清楚地意识到,与其把基督教传向更遥远的角落,不如耐心细致地经营好这个文明网络,充分发挥节点之间的连接效应,令身处文明中心的居民聆听基督的教诲,形成所谓的“顾客黏性”。使基督徒的传教事业事半功倍。
保罗是现代跨国企业的先驱,他是最早学会建立经销网络的人之一。保罗用实际行动证明,经营顾客远比拉拢顾客更加重要。
6/6 保罗的书信
如果保罗生活在当代,他几乎拥有一位优秀销售经理的全部素质:不怕死的干劲,跑断腿的闯劲,锲而不舍的韧劲,还有出色的全局观和领导力。如果你是老板,把业务交给这样的经理,你一定能放心。
然而,保罗不仅让基督教得到了有效传播,他还是个杰出的思想家。
保罗生前的言行,大部分收录在《圣经·新约》里,传道之余,他一直在思考和写作,或者说,写作也是保罗传教活动的一部分。保罗为后人留下了大量书信,它们涵盖宗教、神学、伦理等各个方面,构成了《圣经·新约》的核心内容,是基督教神学的基础。后来的神学家,从奥古斯丁到阿奎那,无不受到保罗书信的深刻影响。
身为基督徒,或确切地说作为传教士,基督的福音是保罗最重要的“商品”,通过传教活动,他已经成功建立了一个“经销网络”,但保罗深知,要想让这件“商品”彻底深入人心,他还得教会大家正确的理解和使用。在传教的过程中,保罗面对着各种质疑,这些质疑有的来自对手,有的来自教徒,还有的来自自己创办的教会。
为了答疑解惑,保罗写了大量的书信,连他自己也不曾想到,这些书信会成为基督教的基础文献,为整个神学大厦奠定了基石。尽管后世的神学家对保罗推崇无比,但保罗本质上不是个学究气的人。他那些脍炙人口的书信,如《罗马书》、《哥林多书》、《加拉太书》等等,也看不出多少思辨的痕迹,他们都是针对普通人而写的通俗读物。或准确地说,它们就如同基督教这件“商品”的“说明书”。
然而,正是这些“说明书”,使基督教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解释文本,从而与强势的犹太教分庭抗礼。
在古代世界,没有电视,没有互联网,甚至没有任何形式的大众传媒,欧洲的第一份报纸直到17世纪才出现。在公共媒体缺失的情况下,保罗的书信就是那个时代的“自媒体”。
保罗不曾想过把自己的思想变成严谨的神学,他的言论总体上是碎片化的,是针对一个个具体问题而阐发的。他以巨大的耐心,不厌其烦地向教众解释基督教教义。这些书信写于不同的城市,它们有的是对基督徒的训诫,有的是对异教徒的反驳。然而,保罗从未把自己标榜成思想领域的权威,在保罗构建的传教网络中,他的书信成为了信徒之间沟通来往的重要载体。
保罗是公元一世纪最具国际视野的人。他掌握了那个时代最发达的社会网络,这个网络横跨欧亚,将东西方的文明中心通过一系列城市链接起来。保罗在这些城市建立教会,并加强彼此间的书信往来,利用当时的社会网络与自媒体,基督的福音得以在社区间不断传播,并逐渐深入人心。
通过基督教,保罗为东西方缔造了一个共同体。从这个意义上,保罗不仅是一位传教士,更是促进文明进步的伟大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