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顶级思想家与超级CEO的经典互怼

2019年9月28日  来源:啸瞰风云 作者: 提供人:tangjiao17......

1943年,一位年轻的政治学教授接到一个电话。打电话的是通用汽车公司公关主任。电话那头,对方向他说道:“我代表敝公司向您请教,您是否有兴趣为我们研究敝公司的政策和结构?”

教授感到受宠若惊,要知道,通用汽车是当时全世界最大的企业。能研究这样的公司,而且是对方主动提出邀请,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情。在此之前,他已经出版了两本著作,并取得了不错的社会反响。显然,正是那两本书引起了通用高管的注意。

这位学者,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管理学泰斗——彼得·德鲁克。那一年,他才三十四岁。

顶级思想家与超级CEO的经典互怼

1/6 一场争论带出两部经典

这对年轻的德鲁克是个天赐良机,也注定了他将要名垂青史。面对通用汽车这个庞然大物,德鲁克既充满好奇,又有一肚子的话想说。随后,德鲁克进入通用公司,开展了为期18个月的研究工作。在此期间,他查阅了通用各个时期的历史档案,并与公司的一线职工与管理层进行了深入交谈。1946年,《公司的概念》正式出版,成为管理学领域的里程碑式著作。

然而,这本书问世以后,通用公司却大为恼火。他们原本以为,德鲁克会对这家伟大的公司褒扬一番,或提出若干改进经营方式的建议。遗憾的是,《公司的概念》没有让他们读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相反,这本书还夹带着德鲁克的不少私货。换句话说,在通用的高层看来,德鲁克仅仅是利用通用公司这个平台来阐述个人观点,伟大的通用汽车只是他借题发挥的工具而已。

当时通用公司的CEO——阿尔弗雷德·斯隆,就对德鲁克的做法大为不满。他甚至禁止通用员工在公司里谈论此书。斯隆认为,德鲁克的观点本末倒置,还表示当初请德鲁克前来,并非他本人的意愿。这一点,也在后来德鲁克的回忆录中得到了证实。德鲁克认为,斯隆不是一个谦虚的人,但不可否认是一位优秀的CEO。

顶级思想家与超级CEO的经典互怼

阿尔弗雷德·斯隆

1964年,作为对德鲁克的回应,斯隆的回忆录《我在通用汽车的岁月》出版。斯隆在这本书中,系统介绍了通用公司的全貌,尤其是在自己的带领下走向巅峰的过程。这本书一出版即成为畅销书。有趣的是,为它写推荐序的,正是德鲁克。与斯隆对待自己著作的态度截然相反,德鲁克对该书不吝美言,还把它列为管理学的必读书目。

不得不佩服德鲁克的眼光,今天,《我在通用汽车的岁月》已经与他的《公司的概念》共同成为了管理学的经典之作。斯隆这本回忆录讲述的不仅仅个人经历,还对通用汽车的组织、管理、营销、战略等等做了深入探讨。尽管问世至今已有五十多年,今天的企业家读罢依然能收获不少真知灼见。

这场半个多世纪前的思想争论,似乎已经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德鲁克与斯隆,也都成了彪炳史册的人物。那么,双方难道真的就握手言和了吗?他们的分歧在今天还有意义吗?

2/6 公司是个社会组织

让我们先回顾一下《公司的概念》,彼得·德鲁克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管理学家,这已经得到举世公认。《公司的概念》的问世,也奠定了德鲁克作为一流思想家的地位。如果你曾是商学院的学生,对这本书不会陌生,你可能在大一的时候就读过此书了。

《公司的概念》到底讲了什么呢?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企业是一个社会组织。乍一看,这句话平淡无奇,你甚至觉得这不是废话吗。哪个组织不是社会组织呢?之所以有这种理解,是因为我们把所谓的“社会组织”理解成了社会中的存在。而德鲁克的意思显然比这还要深一层。

德鲁克自己就说,《公司的概念》是赋予企业以具体的内涵,即企业组织的依据是什么?我们须注意书名中的“概念“一词,所谓”概念“,是指对事物的定义,换句话说,它指的是企业应该成为什么样子。而《公司的概念》所阐述的,正是德鲁克心目中理想的企业。

为了方便理解,让我以另一篇文章作为比较,它出自伟大的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之手,科斯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制度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在年轻的时候发表了一篇论文,题目叫作《企业的性质》。在这篇文章里,科斯提出一个著名的观点:企业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市场有交易成本。企业家通过管理手段,将市场交易转化为内部分配,从而降低了交易成本,促进了资源的流动与整合。这正是企业诞生的理由。

顶级思想家与超级CEO的经典互怼

罗纳德·科斯

这是对企业产生的深刻洞见,但很显然,科斯的文章仅仅将企业作为一个经济组织。它与社会的关系,遵循着“投入—产出—交换”的反馈机制。他很好的解释了企业如何产生,可对于企业家而言,这还远远不够。

《公司的概念》与《企业的性质》,两者连名字都很相似,简直就像姐妹篇。然而,德鲁克与科斯的出发点完全不同。用逻辑术语来说,作为经济学家的科斯更关注“实然”问题,而作为管理学家的德鲁克,则着眼于“应然”问题。

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朋友,可阅读我的《实然与应然——看待世界的两个维度》一文,简单的说,实然研究的是事物本来如何。而应然关心的是应该如何。有的人对应然感兴趣,有的人对实然感兴趣。我们注意到,德鲁克在成为管理学家以前,曾获得过法学博士学位,其本人还担任过政治学与哲学教授。年轻时的德鲁克,曾深受马克思与韦伯等思想家的启发。这些背景对于《公司的概念》产生了巨大影响。

3/6 社会责任之争

德鲁克认为,企业作为社会组织,是“社会的公器”。换句话说,企业不是资本家的,而是全社会的、既然如此,企业应该按照社会要求组织起来,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它必须造福社会,有益于大众。

但问题是,企业究竟应该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呢?是无偿的施舍群众,还是助政府一臂之力?这是德鲁克观点中最具争议的地方。按照通常的理解,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做一点经济上的付出。比如资助弱势群体,搞搞慈善募捐什么的。但如果这样的话,企业的职能就和政府重叠了,要求企业承担社会责任,那政府干什么去呢?

另外,企业家也不同意德鲁克的看法。企业的本职工作就是盈利。企业盈利,就能推动产业革新,促进市场分工,为社会积累财富。这难道不是企业最重要的社会责任吗?如果这都不是,那真不知道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什么了。

实际上,德鲁克并没有否认盈利对企业的重要性,那是企业的生存之本。但是,优秀的企业不能止步于此,换言之,企业家不要把目光停留在“我们本来如何”的问题上,作为社会的一部分,企业还有更重要的职能。

这个职能,不是简单的用金钱回馈社会,而是促进社会的繁荣与稳定。然而,它不仅反映在企业创造的价值上,更体现于组织层面。比如,企业如何对待自己的员工?在企业家看来,员工出卖劳动,企业支付工资,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如果想要员工做出更多贡献,企业家就要给予更多的报偿,高薪、奖金、股权、期权······还包括职位与社会地位的提升,这是对员工最重要的激励。除此之外,企业家想不出更好的激励方式了。

又比如企业如何为社会创造财富,企业家的手段,无非是通过产品创新,技术研发,不断赚取差异化租金;亦或收购或重组其他企业,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实现成本领先,就像通用汽车当年所做的那样。

以上都不是德鲁克所说的社会职能,《企业的概念》提醒企业家的是:即使赚了钱,也不意味着企业对社会有价值。这里的价值,不是经济意义上的,而是社会意义上的。企业家招聘员工来工作,不仅是给他们一份工资,还得让员工有成就感与归属感,企业家的任务之一,是让员工与企业的目标达成一致。让员工在工作中更有尊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同样的,企业应该为大众树立良好的形象,企业不是越大越好,而是得维护自己的口碑,无论公众是否使用过你的产品,都会认同你的品牌,使企业成为全社会的财富。

4/6 斯隆的反击

很显然,德鲁克对企业的理解,并未停留在经济层面,他从更广阔的维度来解释企业的价值。这与他的社会学与法律背景不无关系。相比于经济学,两者对价值问题更为关注。所以,《企业的概念》这本书,读起来更像是一本原则性纲领,它描绘了一个属于未来的企业,而通用汽车则成了反面参照。

然而,关注价值问题也会带来一个缺陷,尤其在企业家看来,德鲁克的观点很“虚”,看起来像一大堆空话,对企业经营没什么实质帮助。

这正是斯隆在若干年后出版《我在通用汽车的岁月》的原因。斯隆觉得,《企业的概念》没有向大家展现出一个真实的通用公司,事实上,除了通用曾经的掌门人,即斯隆本人以外,没有人比他更了解这家企业。《我在通用公司的岁月》耗费了斯隆晚年的全部精力,他力争让世人知道,伟大的企业何以伟大,只有掌门人才能说清楚。

斯隆的这本回忆录可读性极强,它既是一本自传,也是一本出色的管理学著作。我们从中看到了通用公司的崛起,它的飞速壮大,以及如何在与福特的竞争中胜出的。斯隆把这一切,归功于正确的用人,富有创造力的组织,以及对市场需求的敏锐察觉。

顶级思想家与超级CEO的经典互怼

在以上所有的成就中,斯隆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他对通用汽车的组织改造。在斯隆之前,通用汽车曾经历过一段时期的辉煌,创始人杜兰特通过收购多家汽车厂商,成立了后来的通用公司。然而,杜兰特是个金融天才,却不擅长管理。因此通用在多家合并之后陷入各自为战的局面,管理松散,生产混乱,在于福特汽车的竞争中处于下风。

斯隆上台后进行了大力整顿,他首先意识到,分散决策,独立经营,是保证企业灵活性的重要组织策略。斯隆要解决的,是决定哪些权力该放,哪些权力该收。斯隆发现,只要将政策制定与政策落实相分离,上级指明方向,下级决定该怎么做,就能实现完美的协调。

在此基础上,斯隆根据不同的产品线成立了事业部,每个事业部享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与经营权。这种组织形式,已经成为了现代大型企业的一种基本形式。除此之外,斯隆在激励员工,处理与经销商的关系方面也有很多独到之处。比如,通用公司是全世界最早实行股权激励、合伙人等制度的企业之一。它还对经销商实施补贴,帮助他们处理多余存货,确保经销商有更大的积极性为自己卖货。

从企业组织的角度,在二十世纪初,斯隆无疑是一位伟大的先行者。他给通用公司留下了无数宝贵的制度遗产,早已发扬光大,甚至成为了管理学界的常识与共识。

5/6 不同的反馈方式

斯隆认为,自己有足够的底气反驳德鲁克。他在一次内部会议中曾对员工说:“德鲁克先生的观点完全错误,但我们必须尊重他。”身为成功的企业家,斯隆比谁都更懂得选人用人,激励员工,发挥组织的创造性与灵活性。如果没有这些,通用汽车何以走到今天?

关于企业的社会责任,斯隆也有着完全不同的看法。他与德鲁克最重要的分歧就在于,斯隆觉得权利与责任必须是对等的。你要企业为社会负责,但企业有相应的权利吗?如果没有,那么所谓的社会责任就是一句空谈。

另外,斯隆也反对德鲁克把管理学的价值置于企业家之上的说法。斯隆是个实干家,他的哲学是:事在人为。没有企业家,哪里来的管理学?斯隆的看法,反映了当时很多企业家对管理学本能的不信任。

从斯隆的反驳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位企业家典型的思考方式,那就是他对待任何事情,只注重直接的,可见的反馈。如果无法提供这类反馈,那么在斯隆看来就是不靠谱,甚至没用的东西。

就拿激励员工来说,用金钱或股权提供的激励,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是一个注重短期,一个着眼于长期。对于企业家,给员工的激励越多,他们干活就越卖力,越能为企业创造价值。企业效益好了,每个员工的收益都能增加。这是一种直接的正向反馈。当然除此之外,企业家还会为员工提供丰厚的福利与漫长的假期,但这些激励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让员工更好的服务于企业。

斯隆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应该与权利对等,这也是一种只重视直接反馈的思维。责任必须以权利为前提,有所失,就得有所得。在这种思维下,企业是不会为一些看不见的回报去付出什么的。

诸如员工的归属感或者社会口碑这些东西,由于它们无法量化,无法形成直接的反馈机制,企业就不知道该怎样衡量它们。无法衡量的东西,至少在斯隆眼里,就是没价值的东西。

当然,这不是说斯隆不重视通用公司的长远发展,事实上,他上任后做的许多事情,都是为了通用公司的基业长青。然而,当你把所有的关注点,都集中在可见的反馈上时,无论这些反馈来自眼前还是将来,你都会错失一些东西,这种东西,叫做变化。

6/6 未来在不可见的地方

为了更好的激励组织,通用公司为现代企业创立了一套极其有效的反馈机制。从权力的分配,员工的激励,再到垂直整合与水平并购,通用这家以收购起家的超级企业,是诠释产业经济学的一个教科书似的案例。

然而,进入二十世纪末,通用汽车却开始步履蹒跚。实际上,他的威胁从更早的时候就开始了。七十年代,面对日本车的大量涌入,通用公司就显得应对乏力。成本居高,质量问题,以及时不时爆发的劳资纠纷,让这位巨人的脚步越来越慢。

顶级思想家与超级CEO的经典互怼

2009年,通用汽车申请破产,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三家申请破产的巨头。回顾历史,通用公司的衰败,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最直接的原因是高成本低效能,但从长远来看,这也是通用一贯依赖的反馈机制所造成的。

用可见的东西衡量发展,那么最直接反馈的就是业绩。为了扩大业绩,通用大力进军海外市场,大举收购其他公司,结果尾大不掉,成了通用公司沉重的负担。

用可见的东西衡量组织,那么最直接的反馈就是依赖制度与各种管理工具,然而,正是这种迷信,使通用公司变成了一个官僚机构,却忽视了员工的创造性。丰田汽车就与通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丰田没有什么高级的管理方法,其竞争力是靠一线员工的执行力所体现的。

用可见的东西衡量员工,结果就是大量的KPI与各种人力成本支出。通用汽车员工享有高于其他国家五到十倍的退休金与医疗保险。然而,这些物质激励没有换来生产力的提升,甚至没有让劳资矛盾有所缓和。

有人说,是美国汽车工会拖垮了通用公司,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企业自身造成的。其实在很多年前,通用汽车就意识到了这些问题,比如,不再盲目并购,提高生产效率,发挥一线员工的价值等等,也做过不少尝试,但均告失败。最终,通用还是未能摆脱破产的命运。

这么大的企业,应该不乏有识之士,但他们为何没能挽救通用呢?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前面所说的,当企业过分依赖直接的,可见的反馈,时间长了,你就会被这种反馈方式给绑架,你忽视了别的可能,忽视了不确定性,忽视了人性的复杂。你已经一头扎进了封闭的循环里。在短时间内,你确实很嗨,但从长期来看,你可能失去更多。

所以,德鲁克还是对的,真正的未来,往往不在可见的地方。而是在一个更广阔的维度,它来自对人的改善,以及为世界创造更多的可能。

喜欢本文的朋友,还可关注作者的微信公众号“魔刀石”。

彼得·德鲁克 / 斯隆 / 社会责任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