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社交-人脉的秘密:从穷人到富人,为什么需要靠近陌生人+社交红利-《社交红利》浅读笔记-社交红利时代开启-信息的重量-关系链壁垒-流动的魅力-开放与新红利-社交网络中关于未来演进的21个猜想-社交红利时代开启-第一节:信任背书-第二节: 媒介重组与权力再分配-第三节:让信息在关系链中流动-信息的重量-第一节:充沛流动的情感与自娱情结-第二节:信息的四种作用-第三节:回流的差异与优化-第四节:信息的承载-第五节:超越140个字——信息的进化-第六节:马桶游戏与轻量应用-关系链壁垒-第一节:你的好友即整个世界-第二节:每个账号背后有力量-第三节:大号崛起:如何聚拢更多新用户-第四节:不要用水军-第五节:细微分享汇聚出的庞大收益-第六节:让每个用户的动作都产生收益-流动的魅力-第一节:互动激励-第二节:大流动:竞争对手消失了-第三节:互动红利:最佳样本广点通系统-第四节:互动与放大效应-第五节:获利冲动:活动运营的六大法则-第六节:时间选择的技巧:周末运营效应-开放与新红利-第一节:为什么我没效果:企业的社交困境-第二节:不妨做个小应用-第三节:垂直的机会-第四节:大数据挖掘与重组下的机遇爆发-社交网络中关于未来演进的21个猜想-当代人社交虚荣图鉴+社交的本质:共情社交和功利社交-进入人本社交——社交网络的本质与发展趋势浅谈-社交网络的本质-社交人根本需求-人在场景下的社交行为-人本社交-徐志斌:大部分的增量恰恰来自于社交-一个人很会社交的3个迹象-社交资本论——聪明的人有时候不是胜利者,而是不参与的人-别傻了,“无效社交”根本不会积累你的人脉-社交天性:人类社交的三大驱动力-一文破解社交魔咒:地位即服务-花了10万进入高端人脉圈,最终却黯然退群,只因不了解跨圈层社交-社交天性:人类社交的三大驱动力-前言:被忽略的社交天性+第一部分: 大脑天生爱社交-01 “我们”到底是谁-怎样选出一个总统-大脑中的“社交网络”-02 大脑的“一生最爱”-默认网络,大脑中最活跃的神经网络-大脑“空闲”时做什么-为什么智商越高的人越不好相处-社会群体越大,越需要更大的大脑-找谁写推荐信比写了什么更重要-第二部分: 人类社交的三大驱动力之一:连接+03 心痛不是矫情,是真痛!-更大的大脑的创生-颠覆马斯洛需求理论-疼痛,其实也是一种保护-婴儿的哭闹不容忽视-人类的痛感源于何处-孩子为何依恋母亲-社会痛苦的实验依据-物理疼痛与社会痛苦共享同一个神经基础-大脑中的警报系统-难过时服用两片阿司匹林吧-谩骂比拳头可能伤人更深-04 他人并没有你想的那么自私,合作才是人类天性-赞美本身就是意义-超级合作者-博弈中的人类天性-大脑更喜欢给予而不是索取-催产素,助人行为的催化剂-小赠品更能激发人们的捐赠行为-痛并快乐着的一生-结语:不断扩大的社会脑-致谢-后记+第三部分:人类社交的三大驱动力之二:心智解读-05 心智化,决定了你是理解还是误解他人-“我知道你知道我知道”-一般智能系统-社会智能系统-怎样打牌次次都能赢-好销售都是相似的-在产品出来前挖掘客户需求-06 镜像神经元,使心智解读成为可能-镜像神经元,10年来最重要的科学发现-模仿-“反镜像”神经元-镜像系统VS心智化系统-为什么做比做了什么更重要-07 共情,利他行为的催化剂-我感受到了你的痛苦-你会向慈善机构捐款吗-让人“快乐”又“害怕”的隔区-成为一个社会异类-自闭症患者失去了什么-破镜假说-激烈世界假说+第四部分:人类社交的三大驱动力之三:协调-08 自我,让你的大脑成为他人思想的跑马场-身体与心灵的分裂-神经二元论-黑猩猩也有自我吗-粉色的给男孩,蓝色的给女孩-在你眼中的我-人天生就易受他人影响-广告有没有效,大脑先知道-09 自我控制,让“随大流”的人更易成功-棉花糖实验-大脑的制动系统-社交天性实验室1-社交天性实验室2-社交天性实验室3-自我控制的三种主要方式-“外星人绑架”思想实验-自我控制的受益者是别人,而不是自己-防盗绝招:贴一张“有眼睛”的海报-社交天性实验室1-社交天性实验室2-自我到底是什么+第五部分:通过社会眼看世界-10 大脑爱社交胜过金钱-更多的钱并不代表更幸福-凄凉的人生景象-改良公寓楼的设计-“社交零食”和“社交代用品”-11 社会奖赏,企业激励员工更有效的手段-比金钱更有效的激励手段-关心造就成功-高效领导者拥有更强的社交能力-把握领导力的核心-12 有效互动,孩子高效学习的推动器-关注学生的归属需求-让学生彼此建立连接-你真的打了我-“心智化”课堂-如何学习历史和语言-为教而学-塑造一个更高效的社会脑

超级合作者

2021年9月24日 字数:1436 来源:社交天性:人类社交的三大驱动力 作者:[美]马修·利伯曼 提供人:zhaotou97......

在皮克斯动画工作室出品的电影《虫虫危机》(A Bug’s Life)中,一个悠闲自在的蚂蚁王国受到了一群“黑手党”蝗虫的恐吓。蚂蚁们被勒令献出所有的粮食以换取蝗虫们对它们的“保护”。在电影一开始,这个电影的主角——一只名为飞力克的蚂蚁就勇敢地站出来反抗“黑手党老大”,不过它很快就被狠狠地教训了一顿。飞力克根本不是这些蝗虫的对手。这部影片的剩余部分集中描述了这些蚂蚁和其他昆虫是怎样学会了齐心协力,并且最终击败了这些给它们带来巨大痛苦的“黑手党”的故事。事实上,几乎所有观众都已经预见到了,经过多次失败之后,这些蚂蚁最终肯定能通过携手合作成功地使自己摆脱蝗虫的侵扰。

这部影片讲述的其实也是人类合作的经典故事,它采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对蚂蚁生活的刻画来暗喻人类的勇气与合作精神。当我们把资源全部集中起来,通力合作,最终能够完成的任务一定比各自单打独斗多得多。合作是使得人类变得如此与众不同的原因之一。正如A.P.梅利斯(A.P.Melis)和D.西蒙(D.Semmann)所指出的,虽然许多物种都会合作,但是没有一个物种的合作接近于“(人类)合作活动的规模和范围”。相对于动物王国的其他成员来说,人类无疑是当之无愧的超级合作者。

为什么人类会如此频繁地进行合作?又为什么要合作呢?最简单的回答是,人们可以直接从合作中获益。在《虫虫危机》中,当蚂蚁们通过合作打败了蝗虫之后,它们的粮食就再也不会被掠夺了。类似的,在同一个班级里的两名大学生之所以一起复习备考,是因为他们认为,两人共同努力比各自单独复习更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还有其他一些类型的合作能够帮助人们获得一些利己主义色彩不太明显的回报。互惠原则(principle of reciprocity)是人类社会中最强有力的社会规范之一。如果别人帮了你的忙,那么在某种程度上你会觉得自己也有义务给对方以回报。如果帮助我们的是一个陌生人,那么我们多少会感到焦虑,直至偿还了这份“人情债”。

这就是汽车销售人员总会给你泡一杯咖啡的原因——他们通过给你这个小小的恩惠来让你感觉自己亏欠了他们什么;当然,你能给予他们唯一真正的回报就是购买他们的汽车,由此给他带来的佣金就远远地超过了一杯咖啡的价格。很显然,单单一杯免费饮料并不一定能促成一桩交易,但是它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人们朝这个方向前进。同样的,我们还会以这种方式与他人合作:从短期来看,我们失去的比得到的更多;但从长远来看,根据互惠原则,我们有理由期待自己将得到可观的收益。

更有意思的是这样一种合作动机:从长远来看,当合作明显会降低自己的福利水平时,仍然坚持合作。行为经济学家经常利用囚徒困境博弈(Prisoner’s Dilemma)来解释这种现象。在囚徒困境博弈中,两位参与人必须作出决定,他们到底是相互合作还是互相背叛(不合作)。这两位博弈参与人最终各自能赚到多少钱取决于他们的合作水平。

请想象一下,假设现在有10美元可供你和另一位参与人分配,如果你们两人都选择了合作,那么你们将分别得到5美元;如果你们都选择不合作,那么每人都只能得到1美元(见图4-2)。只看到这里,作出合作的决定当然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如果你们中的其中一人选择了合作,而另外一人没有选择合作,那么这个选择不合作的“背叛者”就能得到10美元,而选择合作的人则一分钱也得不到。换句话说,如果你选择合作,你便有可能让别人拿走所有的钱,而让自己看起来像个大笨蛋。

图4-2 囚徒困境博弈

假设你从来没有见过另一位参与人,也未曾与另一位参与人讨论过你的决定,而且这次博弈结束后你们之间也不会有进一步的交往,那么你会怎么做呢?如果你想赚得最多的钱,同时猜测另一位参与人会选择合作,那么你就应该选择不合作(因为,这样你将赚得10美元,而不是5美元)。如果你猜测另一位参与人选择不合作,那么你也应该选择不合作(因为你得到的是1美元,而不是一无所有)。不管另一位参与人最终选择什么,如果你想赚得更多的钱,你都只能选择不合作。然而许多研究却表明,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仍会在超过1/3的博弈中选择合作。

自私 / 合作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