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26 宗教的社会意义

2021年9月25日  来源:模仿律 作者:[法]加布里埃尔·塔尔德 提供人:zhaotou97......

一切宗教都是从排他性走向劝说性,然后又逐渐走向内敛的。

宗教常分为两大类:劝人改信的宗教和不劝人改信的宗教。不过真实的情况是:即使是最友善的宗教,起初对外人也是小心翼翼地关上大门。如果回溯宗教的真正源头,就可以发现这个真实的情况。诚然,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佛教就向每个种族的人发出诉求。不过佛教仅仅是与婆罗门教若即若离的一种宗派,而婆罗门教原则上至少是只允许通过血缘关系来传播的。[1]至于基督教,在使徒保罗之前,它的传播并没有超出犹太人的范围。此外,它由摩西律法(Mosaism)派生而来,而摩西律法又是排斥异教徒的。正如雅各的一位孩子以骄傲的口气宣示的那样,基督教仅仅是犹太人所谓的异端而已。伊斯兰教在征服许多民族之前,长期停留在阿拉伯半岛,它武装的教主由穆罕默德的后代世袭。在古希腊,在太阳神阿波罗出现之前,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神灵。

快速传播的阿波罗崇拜是古希腊城邦的第一条纽带。就起源的顺序而言,排他性的宗教总是走在非排他性宗教的前面。同理,种姓总是走在阶级、垄断、商业自由和特权的前面,平等总是走在法律的前面。要言之,这种著名的劝诱性宗教和非劝诱性宗教的划分法只不过说明,扩张的需要是人类的共性,各民族的这种需要仅仅是方法不同而已。非劝诱性宗教的传播靠的是向本族的后代传递虔诚的格言,其后代越来越多——古代希伯来人和雅利安人渴望多生子女的原因就在这里。[2]与此相反,劝诱性宗教在满足同样的需求时,却在追求一种更简易、更能快速得到满足的办法,那就是靠仪式和教义向同时代其他种族和血统的人传教。非劝诱性宗教传播的工具是风俗,劝诱性宗教传播的工具是我所谓的模仿。第一种情况向第二种情况的过渡仅仅是模仿的一种非凡的跃进。于是,模仿就从“步行”过渡到“飞跃”了。

然而,既扩张又友好的崇拜早晚要走到极限,无论它怎么努力超越也是徒然的。即使偶然超越极限(比如伊斯兰教再次在非洲大规模传播),它们也会退让并承认:某个民族和一群血统相近的民族是独特的,是他们难以打进去的。在此,它们退让内敛,转而注重内部灌输,且一般会分化为不同的教派。从此,它们的主要关怀不是用征服和传教的办法在远方的民族中间扩张,而是给儿童提供教育来确保子孙后代继续信教。现代的一切主要宗教都已经到达退守的阶段。不过在这个阶段的初期,在走下坡路之前,这些宗教在传播上还是不乏成就的。

上文指出的三个阶段在主要的宗教里都有表现。初级类型的宗教都走过三个阶段,主要的宗教就建立在这些初级宗教之上。再往前追溯,我们就能看到宗教阶梯最底层的祖先崇拜或拜物教,两种崇拜都是纯粹的家庭崇拜。[3]在远古时期,劝诱人改宗的现象一定是相当普遍的,因为有一种共同的崇拜站稳脚跟并逐渐压倒了各个家庭的崇拜,这种崇拜就是对城市守护神的崇拜。不过,另一种情况也是有的:对一个异域神的崇拜,也就是对家族之外的一个神灵崇拜的时尚过去之后,一定有一个相对停滞的时期。此间,这个起初异样的神灵变成了爱国的神灵。我们发现,这些城市神互相对立、互相仇视,正如早些时候的家族神互相对立、互相仇视一样。由此可见,宗教的历史节律是从劝诱性走向排他性的,然后反过来从排他性走向劝诱性,如此循环往复、永无休止。说排他性是这个链环中的第一环,是需要慎重考虑的。

相反的观点也可以站住脚。在印度,由于印度教的影响很深,非常初级的宗教的诞生实际上是家常便饭。莱亚尔告诉我们,这些宗教的起点存在于改革者、苦行僧、禁欲者的宣教之中。他们与家庭和种姓都断绝了关系。他们的追随者来自四面八方,信众的饮食习惯和圈子内通婚的习惯使这个宗派逐渐成为一个种姓,最后就形成了一个家族。不过,如果我们把这样的初级宗教当作远古宗教滥觞的完美表征,那就夸大了现代这种宗教的走向。然而,它却很有价值,它可以证明我们的一个假设:家庭并非社会的唯一源泉。一伙、一帮、一群名称不太准确的“离家出走的人或移民”,应该是社会演进的第一个术语,这个术语和家庭是大不一样的,虽然它与家庭千丝万缕地纠缠在一起,并且以家庭为模仿的范本。此外,一切观察证明:一切宗教的滥觞期都是万物有灵论,信神起源于怕神。万物有灵论最初的表现之一也许是有神化趋势的祖先。已故亲人的灵魂是人们害怕的第一批神灵。至于另一种源头的神灵——自然力拟人化的神人同形论,或者起初那种自发产生的神的动物造型——难道不需要家长、酋长的权威就可以被普遍接受吗?由此可见,真正意义上的原始宗教只能通过血缘关系传播。

在这个方面,让我们注意祖先被神化的奇异性,尤其是祖先崇拜的普遍性。这是因为在现代人的眼里,古人对死者的崇拜、尊敬和服从,似乎是难以被理解的。我们习惯去想象,在生存艰难的时代里,权力崇拜是唯一主导的力量。我认为,如果要理解祖先崇拜,我们就必须把它和另一个同样普遍的原始事实联系起来考虑,这另一个事实就是老人统治。一切原始社会,无论它多么缺乏天赋和进步,都尊敬和崇拜老年人。不过这个事实和蛮力统治又如何协调呢?在一个年轻人的世界里,在无休止的冲突中,老年人为什么没有被贬到靠后的位置呢?在我看来,最有可能的解释是:原始的家庭以自我为圆心,所以它仇恨邻居;在这里,父亲的榜样一定是非常有力的,他一定会对孩子、妻子和奴隶产生难以抗拒的影响。实际上,由于蒙昧无知、缺乏外界刺激,他们总觉得需要指引。这种需要只能靠模仿一个人来满足,这个人就是他们从摇篮时期就习惯模仿的人。那时的父亲就像他小王国里的国王和僧侣,他的榜样的威望就相当于现代文明的欧洲人服从的一切威望。这样的威望多半是不被意识到的,其影响分散在千千万万条顺从和轻信的渠道之中,分散在老师、同志、朋友或陌生人的影响之中,而不是集中在家长的风俗和传统之中。这是一个事实。还有一个事实:家长的年纪越大,他的吸引力就越大,因为他的阅历丰富。这也是巴克尔[4]指出的事实,它也许能解释老人统治的起源。这个事实是:原始民族给超人赋予的形体、力量和智慧越大,他们越倾向于把这样的特征赋予过去,过去离他们也就越远。这是一个视觉的效果,是钦佩的取向,父辈的威望是可以解释的。孩子们看见父亲在祖先的影子跟前战栗,于是,他们的偶像心中的偶像似乎就成了高高在上的神灵了。

宗教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