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东亚 > 中国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中华民国 > 清朝 > 明朝 > 元朝 > 宋朝 > 十国 > 五代 > 唐朝 > 隋朝 > 南北朝 > 晋朝 > 三国 > 东汉
  • 精选
  • 会员

为什么太监是皇帝最忠实的左膀右臂

2019年9月28日  来源:啸瞰风云 作者: 提供人:tangjiao17......

太监,史称宦官,就是被割掉生殖器,负责照顾皇帝饮食起居的男人。由于身体上的残疾,他们终生被人鄙视。

提起太监,中国人总是咬牙切齿。他们在史书上名声败坏,是奸臣与小人的代名词。历史上有名的太监,几乎清一色不是好东西,赵高、十常侍、魏忠贤······这些人的名字,总是与颠倒是非、祸国殃民联系在一起。史官一再警告,如果皇帝听信太监,朝廷就会乌烟瘴气,亡国也就指日可待了。

仔细想想好像真是那么回事。赵高得势,秦朝二世即亡;汉灵帝宠信十常侍,东汉天下大乱;魏忠贤把持朝政,明朝日渐衰落。难道太监真的是帝国的掘墓人吗?传统史书的回答是肯定的。

但问题是,是太监当权导致了王朝的衰落。还是王朝有了颓败的征兆,才让太监得势的机会呢?

为什么太监是皇帝最忠实的左膀右臂

1/5 为什么太监对皇帝更忠诚

太监是皇帝性垄断的牺牲品。由于皇帝禁止别的男人染指后宫,又需要他们出卖苦力,于是就把男人阉割了,剥夺他们的性能力,只保留手脚和力气,充当皇帝的家奴。

过去人们认为,正是这种生理缺陷,养成了太监们的阴暗心理。一旦掌权,就会狗仗人势,伺机报复曾经得罪过他们的人。另外,太监大都贫苦出身,没受过什么教育,低下的个人素质,也是宦官败坏朝政的重要原因。

这些观点着眼于个人层面,却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既然太监人品败坏,皇帝为何还如此信任他们,难道皇帝都是傻子吗?

男人被阉割是莫大的不幸。但从另一个角度,他们向统治者传递着一个忠诚的信号,永远没有后代,是一种“沉没成本”。

关于“沉没成本”,我在《付出的一定值得吗——沉没成本里的人生哲学》已经做过简单的介绍。沉没成本,就是已经发生,却无法收回的成本。比如企业为开拓市场所花的研发费用,这笔费用的市场回报是未知的,研发费用对于企业,就是一种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在人际关系中,经常是一种忠诚的表示。为什么结婚要那么大的排场?这是为了让伴侣相信你愿意为她付出。为什么入伙梁山好汉,先得杀一个人,背一个案底?因为当你无法回头的时候,你才会义无反顾。

只有付出了沉没成本,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理解了这个道理,我们就能明白太监得宠的原因了。

首先,太监是皇帝的贴身保姆,他们对皇帝知根知底,很会迎合他们的喜好。然而,太监自己是没有后代的,这就意味着,即使他们以权谋私,图的也只是一时痛快。反观大臣,这些人一旦掌权,首先想的是给子孙们留好位置,以便死后由他们继承衣钵。然而,儿子们又有几个甘居人下?野心勃勃的人,就直接篡位了。历史上,曹操家族、司马氏家族,乃至后来南北朝的宫廷政治,都是前车之鉴。

因此,皇帝不得不对大臣严加防范。但庞大的帝国还得靠他们打理,为了以防万一,皇帝身边必须有个自己人,除了太监,还能有谁呢?

诚然,太监中不乏奸恶之徒,他们甚至会杀掉皇帝,扶植新君上台。不过,即使他们做出大逆不道的事情,也不会有篡位的野心。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让皇帝听自己的话,以便继续作威作福罢了。断子绝孙,是绝对忠诚的代价,导致太监在政治上不会有长远的打算,这恰恰是让皇帝们放心的地方。

所以,两害相权取其轻,关键时刻,皇帝宁可把权力交给太监,也不愿信任大臣。因为太监们除了自己,没什么可以依托的。

2/5 组织中的结构洞

说到这,有些人可能会产生疑问,就算我们承认太监对皇帝忠心耿耿,他们顶多是贴心的家奴而已,对于政治,他们是没有发言权的。

但现实恰恰相反,太监屡屡干政,经常取代大臣的位置,而且动不动就掀起腥风血雨,让朝廷鸡犬不宁。

更何况,处理政务是一项技术活,你起码得有学问吧。很多太监目不识丁,连名字也写不来,有什么能力解决复杂的政治问题呢?

这就需要从组织的结构中找到答案。

做皇帝表面看风光无限,其实是一项让人操碎心的职业。动荡年代,你得时刻提防有人觊觎你的皇位。到了和平时期,依然有数不清的烦恼,每天除了日理万机,你还得小心一样东西,那就是大臣之间的党争。

党争是历代统治者头疼的大问题,因为它会引起无谓的内耗。所谓党争,就是大臣私自拉帮结派,形成一个个小团体,各派相互倾轧,一切以自己所在的团体利益为重。凡是听到别人提建议,不管对不对,只要对方和自己不是一党,一律反对。结果就是,国家大事被搁置一边,大伙窝里斗其乐无穷。

汉朝的党锢之祸,唐代的牛李党争,宋代的新旧党争,乃至明代的东林党之争,这些腐蚀统治机器的内耗,严重降低了行政效率,使朝廷人浮于事,日渐瘫痪。

当然,对皇帝而言,他们最担心的不是这个问题。大臣拉帮结派,会给权力造成潜在的威胁,因为这就意味着,有些东西只会在私下流通,统治者永远无从知晓。万一有对皇帝不利的信息,麻烦就大了。

如果朝廷内的小团体越多,皇帝就越难掌控局面。这些帮派往往针锋相对,老死不相往来,在他们之间就形成了很多真空地带。这些地带,用社会学的术语来说,叫做“结构洞”。

为什么太监是皇帝最忠实的左膀右臂

结构洞最早由美国学者提出,它指的是,如果两个团体没有直接的联系,团体之间就会出现一个个空洞。大到国家政府,小到创业团队,组织越大,结构洞就越多。

在任何组织中,结构洞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对于管理者,结构洞会阻碍信息的流通,但更重要的是,在这一个个小团体之间,会产生封闭的信息流。这些信息只为团体成员所有,大家通常所说的“内部消息”或者“小圈子文化”,指的就是这类信息流。

结构洞与封闭的信息流,会让信息的流通大打折扣,造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上级的指令得不到有效执行,而下级的状况又难以及时掌握。当一家公司的结构洞增加时,往往是大企业病的征兆。

3/5 难以跨越结构洞

结构洞是组织分工的副产品,结构洞形成的原因,是成员之间的目标不一致与信息不对称。结构洞能否填补,怎样填补,是古往今来的管理学难题。

一个理想的组织是没有结构洞的。在这样的组织里,每个成员掌握相等的信息,没有欺骗,没有隐瞒,信息畅通无阻,协作亲密无间。

创业团队往往呈现出类似的特征,大伙都是兄弟,有福共享,有难同当,无话不说。当组织慢慢变大时,信息才逐渐流向少数人手里。团队核心成员了解内情,新来者知之甚少,此时的团队虽然变大了,但结构洞并未增加。

为什么太监是皇帝最忠实的左膀右臂

但即便如此,亲兄弟也要明算账。纵然是夫妻老婆店,丈夫和妻子还会打各自的小九九。在组织中,绝对的信任并不存在。所以作为管理者,就得做好成为孤家寡人的准备。

当公司规模持续扩张,越来越多的陌生人加入组织。分工与等级的产生,让新的信息以层级化的反馈方式分散在不同的部门中,这些信息在各个部门滞留并过滤,最后通过官方渠道被选择性的输出,部门之间结构洞就此产生。

下级会有意隐瞒部分信息,上级也不会把信息分享给所有人,这主要是基于权力的考虑。古代皇帝梦寐以求的状况是,自己掌握所有情报,而大臣只知道一部分,皇帝想告诉谁就告诉谁,想说多少就说多少。这样一来,大臣不得不通过皇帝来了解其他大臣,皇帝就能驾驭群臣了。

但在现实中,情况往往反过来,大臣们知道的比皇帝还多,而且经常串通一气。皇帝直到最后,仍不知道坑他的人是谁。

所以,有能力的统治者会允许大臣中出现不同的派别,这能让他们相互掣肘,皇帝则居中充当调停人。大臣为了争得宠信,会向皇帝打对手的小报告。这样做的好处是,皇帝可以听到很多过去听不到的东西。不过,这需要皇帝有很高的智商与情商,除非你有汉武帝或雍正那样的雄才大略,否则不是每个皇帝都玩得起的。

为什么太监是皇帝最忠实的左膀右臂

如果皇帝的能力欠佳,党争就会演变为内耗。此时,组织中的结构洞会越来越大,甚至到无法跨越的程度。这时候,皇帝就需要一位代理人出现。不错,他们就是太监。这群皇帝的家奴,正式登上了政治舞台。

4/5 皇权的代理人

明朝有很多皇帝是出了名的“甩手掌柜”,他们自己不干活,把权力完全下放给太监。声色犬马的正德皇帝朱厚照,在位期间不理政事,甚至连奏章也懒得看。他把政务全权委托给一个叫刘瑾的太监处理。刘瑾借机欺上瞒下,残害了不少忠良。后来,刘瑾被告谋反,不久即被凌迟处死。

不过话要说回来,刘瑾虽然劣迹斑斑,作为皇帝的代理人,他多少还是有点政绩的。比如减轻税赋,打击贪污,还制定了官员考核制度,总体上不算大奸大恶。

明末的魏忠贤就更加臭名昭著了,此人无才无德,却一手遮天,杀害了不少正直之士。然而,魏忠贤能够嚣张跋扈,全拜他的主子——万历皇帝所赐。万历皇帝是个大懒汉,连续几十年不上朝,把政事全部交给别人打理。魏忠贤趁机徇私舞弊,打压异己。官员们为了自保,不得不讨好他,呼其为“九千岁”,还为他建造“生祠”。

为什么太监是皇帝最忠实的左膀右臂

除了参与政事,太监还会担任“监军”的职务。所谓监军,顾名思义,就是到前线去监督军队,看看武将们在战场上是否尽职尽责,顺便试探对方有没有谋反的迹象。

哪怕用脚指头想想也知道,这种角色绝对惹不起。监军是皇帝在军队中的耳目,如果把他们得罪了,只要在皇帝面前随便说你几句,你的小命就没了。无数冤假错案,都是从一句谗言开始的。

问题来了,难道皇帝真的不了解宦官干政的坏处吗?答案是,皇帝清楚得很!但他们别无选择。

古代信息高度不对称,皇帝无法了解前线的战况,将领们也会隐瞒很多信息。在朝廷与军队之间,有一个巨大的结构洞。皇帝需要有人作为“搭桥者”。

为什么太监是皇帝最忠实的左膀右臂

那为什么是太监,而不是由文官来担任这一职务呢?不是说文官无法胜任,历史上,文官担任监军的例子并不罕见。之所以由太监做监军,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皇帝不信任他们。

退一步说,即使文官没有谋反之心,他们的官僚身份,也决定了他们不能占据结构洞,因为这些人本来就隶属于某个利益集团,一旦两大利益集团的结构洞被他们自行填满,官僚们就会共同欺上瞒下,引起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形成更大的结构洞。

能占据结构洞的人,必须是没有任何利益瓜葛,能够自由出入其中的人,太监作为皇帝的家奴,仅对皇帝一人负责,所以更适合担任这一角色。尤其在政府瘫痪,统治者无能,皇帝对大臣不再信任的时候,太监就成了皇帝与大臣沟通的重要渠道,甚至唯一的渠道。

所以,是政府效能的降低,导致了宦官从幕后走向前台。他们的任务是充当皇帝的棋子与枪杆,填补组织中日益增加的结构洞。

5/5 危险的搭桥者

无论政府内部还是企业内部,占据结构洞的人,总是最有机会获得晋升的人。

比方说,在一家公司,如果有人能够在销售部门与技术部门之间牵线搭桥,他就更有机会进入上级部门,因为他同时拥有两个部门的信息,对两部门的运作有着全局眼光。

如果他占据的结构洞不止于部门之间,而是公司与外部之间,比如供应商或政府部门,他就更容易得到提拔。因为他掌握的信息,是大多数内部员工无法获得的。倘若他除了这些,还认识业内的顶尖高手,或者知名投资机构的负责人,他就前提无量了。

一个人占据的结构洞越多,连接部门的差异性越大,他就越有可能取得成功。古代的太监也是如此,他不仅占据着皇帝与官僚集团之间的结构洞,还填充了官僚集团之间的结构洞。他们既是皇帝最信任的人,又是官员最惧怕的人。官员要讨好皇帝,首先得拉拢太监。同样,官员要打倒另一个官员,也需要拉拢太监。官员们的命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太监怎样传达他们的话。

结构洞使太监们获得巨大的权力,也给了他们搬弄是非的机会,如果这种权力不受监督,只会让政府更加低效,并加剧上下间的不信任。

皇帝既要填补结构洞,又不能让结构洞彻底缝合,因为整合起来的官僚队伍会对皇权构成致命威胁。宦官身处夹缝之中,作为皇权的代理人与结构洞的占据者,其地位注定是短期的。随时随地有被取代的危险。

信息优势会让个人获益,如果一个人占据结构洞的时间越长,他就会利用这种优势来寻租,增加组织的连接成本。

太监靠着传话人的身份向官员收受贿赂。今天的贪官凭借手中的橡皮图章以权谋私,都是利用占据结构洞的时间差赚取垄断租金,为个人牟利的例子。

即使在商业社会,如果一个商家光靠垄断渠道获利,那么它的模式迟早会遇到挑战。随着新网络,新技术的出现,旧有的垄断会被打破,它们的优势将会荡然无存。

然而,风险与收益同步增加,人们总是千方百计绕过结构洞,寻求新的连接点。所以,擅权的太监多半没有好下场,而且搞定他们比任何人都容易。只要新皇帝上台,联合新旧官僚,填满原有的结构洞。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发动大家上弹劾状,网罗一箩筐的罪名,太监们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

喜欢本文的读者,还可关注作者的公众号“魔刀石”。

宦官专权 / 太监 / 结构洞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