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什么样的情况下我们会变得更自私?

2019年9月28日  来源:啸瞰风云 作者: 提供人:tangjiao17......
什么样的情况下我们会变得更自私?

51岁的张阿姨是某大型国企的保洁员,去年夏天,由于身体原因,张阿姨想申请提前退休。然而,公司总部刚搬到新的办公场所,保洁员正缺人手。人事经理找到她,希望张阿姨能到总部,以退休返聘的方式再干两年。考虑到家中经济困难,张阿姨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然而,就在来总部工作半年之后,去年年底,张阿姨突然接到通知:公司要求她即刻退休,不再返聘!

张阿姨感到五雷轰顶,这算什么呀,我当初就是因为退休返聘才选择留下来的。这么大的企业,怎么对员工出尔反尔呢?不过,既然上面决意已定,想改变也不可能了。于是,她要求公司提供补偿。人事经理对张阿姨说:我们领导已经商量过了,如果你答应退休,可获得去年一整年的年终奖;若不答应则做离职处理,只能拿两个月的工资补偿。两条路,你选一条。

退休显然是明智之选,可区区几千元的年终奖怎么够呢?在张阿姨看来,年终奖是她劳动一年的应得报酬,根本不算补偿。但公司却不肯让步,商量无果,她决定去找总经理。次日早晨九点,张阿姨就给总经理办公室打电话,电话那头始终没人接。在电梯厅等候,总经理还是迟迟未出现。最后,张阿姨决定在食堂里守着,终于在吃午饭时与总经理见了一面。陈述了一番详情之后,对方当场拍板:我去落实。

然而,一个月过去,张阿姨依然没有听到任何动静。于是她又去找总经理,可是这回等着她的,则是一群全副武装的保安了。经过一番激烈的争吵,张阿姨悻悻而去。这回,她直接把一封投诉信寄往了集团总部。没过几天,人事经理打来电话,语气颇为强硬:你要解决问题,可申请仲裁。

接下来的一个月,张阿姨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搜集证据,准备资料上面,好不容易折腾完了,终于等来了一纸仲裁通知。万万没想到,公司接到通知后,竟然拒绝调解,耍流氓也不是这样的!气愤之余,张阿姨在个人微博上写下长文,把公司上上下下都骂了个遍,一时间传的沸沸扬扬。

这则故事是一位前同事告诉我的,他们挺同情张阿姨,也都对国企的官僚作风深恶痛绝。不少在国企工作过的人,对这一幕都司空见惯。劳资纠纷,在基层员工与大公司之间经常发生。通过这则故事,我想到了博弈论里的一个经典实验:独裁者实验。

一、什么是独裁者实验

想象一下你和张三走在田间小路上,不远处地面上有一个黑乎乎的东西引起了你们注意。你们走过去一看,哇塞,是个皮夹。张三打开皮夹,里面总共有一万元现金!

该怎么办呢,交给警察叔叔?警察叔叔在几十公里开外呢。于是你们想分掉这笔钱,怎么分?是五五开,三七开,还是四六开?张三犹豫了片刻,对你说道:给你一张百元大钞,其余的都归我。不答应?可以,那我们就把这个皮夹交给警察叔叔吧。

这就是著名的独裁者实验,它讲的是,当一笔钱摆在两个人面前时,在充分理性的前提下,人们会根据收益最大化原则决定分配。至于如何分配,则完全看分配者的心情。他可以把钱分一半给对方,也可以给别人一个零头,自己拿走绝大部分。从理性的角度,无论怎样的方案对方都得接受,否则他就连一分钱也拿不到。

在前面提到的小故事里,张阿姨与公司之间的博弈就带有独裁者实验的色彩。然而,经济学家后来又做了个实验,推翻了独裁者实验的结论。

他们在全球多个国家,邀请几十位志愿者参与了实验,实验中,他们把钱摆在两人面前,要求他们根据需要任意分配,如果分配无法达成共识,则谁也得不到钱。结果出人意料,人们大多选择了四六开或五五开的方案。即便这些志愿者来自贫穷国家,分配金额达到了他们几个月的工资水平,这些人依然采用了较为公平的分配比例!

为什么会这样呢?难道理性人不应该很自私吗?学者们给出的答案是:人们内心有一种强调公平感的机制在起作用。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人在面临分配问题时,都会产生公平感。这种公平感能起到自律的作用,促使双方进行合作。

诞生于二十世纪的行为经济学,正逐渐推翻古典经济学里有关“人是彻底自私的动物”的假设。那么,独裁者实验的结论已经不可信了吗?那也未必。

二、弗农·史密斯的实验

弗农·史密斯,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这位仁兄对世界最大的贡献,是开创了经济学领域的一门新兴学科——实验经济学。顾名思义,实验经济学是把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运用到经济学领域。提倡一切经济学理论均需从试验中找到证据。

什么样的情况下我们会变得更自私?

弗农·史密斯教授

弗农·史密斯做了一个新的独裁者实验。具体地说,这个实验由两部分人组成。第一组被安排面对面分配,给他们10美元,结果和我们前面提到的实验一样,提出分配的人,会选择对自己更有利的分配方案。比如给自己六元或七元,给对方四元或三元。但几乎没有人提出给自己留九元,对方拿一元的分配方案。古典博弈理论关于利益最大化假设仍旧不成立。

但第二组实验就比较有意思了,这一回,两个人被安排在不同的房间里,互不见面,以此来决定分配方案。结果我们发现惊人的一幕。大多数人选择了对自己最有利的方案,即拿走十元钱的绝大部分比例,甚至统统拿走,一分钱也不留给对方!

这个实验又把我们带回到了人性的拷问上,人们在何种情况下会变得更加自私呢?弗农·史密斯的实验告诉我们,当两个人完全不见面的时候,就会成为彻底的利己主义者。但为何见了面就愿意公平分配呢?因为面对面是一种相互监督,每个人都把自己置于对方的压力下。

历史上也有类似的情况,在古代社会,统治者把国家财政收入堂而皇之的占为己有,却不给民众一分一厘。因为民众根本见不着他,他与百姓之间隔着重重宫墙。百姓的怨言他既听不见,也不乐意听见。九十年代国企改制,一些国企干部侵吞国家财产,工人大批下岗,却得不到半点补偿。工人申诉无门,只能到政府部门上访,有人甚至拦下市委领导的专车,请求为自己讨个公道。基层员工之所以三番五次找大领导“伸冤”,就是想以这种面对面的方式给对方施压,让领导作出相应的承诺。

三、市场中的“独裁者”

独裁者实验在买卖市场上也随处可见。

我们在旅游景区就餐,发现那里的饭菜特别贵,服务态度也很恶劣。记得有一年旅游旺季,媒体曝光了海南的一些天价餐馆,一盘普通的番茄炒蛋能卖到一百多元,一顿四菜一汤达近千元。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这些餐饮店的老板知道,顾客来过一次,下次再也不会来了。

虚抬价格的情况在某些行业非常普遍,比如机械手表维修,维修店店主很清楚,有钱的客人不太修表,最多只修一次,所以会借机狠赚一笔。反正你不会修第二次,我也不怕被你骂。

十年前还没有网约车,在上海的周边地区,黑车非常猖獗。我读大学时和朋友去苏州玩,到晚上八点钟已经买不到返沪的火车票了。于是我们只好找黑车,最终,有辆面包车答应把我们送回上海,前提是每人出价300元!

所谓的“一锤子买卖”,就是一种市场上的独裁者实验。要抵制一锤子买卖,就得让所谓的“单次博弈”变成“重复博弈”。

在单次博弈下,卖方就会追求一次性的利益最大化,而不会考虑长远。但重复博弈就不同,由于顾客下次会再来,卖方就会寻求与对方建立合作关系。

重复博弈是实现社会合作的关键,你一定听说过囚徒困境,警察抓到两个小偷,如果双方拒不认罪,则两人各关押三个月;如果一方认罪并指证对方,而对方拒不认罪,则认罪方当场释放,被指证的人牢底坐穿。结果你猜怎么着?双方统统认罪,一起坐了五年大牢,这就是囚徒困境。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两个小偷不可能有第二次合作,出于利益最大化的考虑,他们都选择认罪,却没料到对方和自己想的一样。

什么样的情况下我们会变得更自私?

囚徒困境的博弈矩阵

但如果两小偷出狱后还打算接着干一票呢?有了这个前提,出卖同伙就显得不明智了。两个人也许会事先商量好,万一被警察抓了,大家拒不认罪,出来了还是兄弟。

四、如何破除一锤子买卖

单次博弈往往会导致信息不对称。而价格透明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上海有一条街,叫做七浦路。上海人给它起了个绰号,叫做cheap路。为什么叫cheap路呢?因为在过去,这条街的商品以廉价著称。七浦路上所贩卖的,是各种服装品牌的山寨货。

什么样的情况下我们会变得更自私?

上海市七浦路

虽然是山寨货,但七浦路的生意异常火爆,除了不少外地游客,上海本地的大姨大妈们也热衷于此。是她们特别喜欢七浦路上卖的衣服吗?不见得,因为大姨大妈们有个特殊的癖好——爱砍价。

只要跟着大姨大妈们买东西,你绝对不怕被商家宰客。因为她们总能把价格砍到你难以想象的程度。大姨大妈们的砍价能力是怎么修炼出来的呢?一句话:货比三家。

在七浦路这样的市场,商品的真实价值会因为激烈的竞争被透明化,一旦你觉得谁的价格高了,只需一个转身,冷冷地丢下一句话:去别的地方看看吧。对方马上会拦住你说:阿姨别急,价钱好商量。

因为七浦路上的摊贩是聚在一起的,消费者可通过不同的商家打听价格,在这个例子中,消费者等于和不同的商家开展了重复博弈。重复博弈,能够消除信息上的不对称。

你也许会说,七浦路上都是小商贩啊。那么对于大品牌呢?如果他们要宰客,会不会出现“独裁者实验”里的一锤子买卖呢?回答是:大品牌也需要和消费者重复博弈,而它们主要靠的方式就是——声誉。

五、成也声誉,败也声誉

什么是声誉?2016年我去西班牙旅游,刚走出机场,饥肠辘辘,满大街的餐馆香气扑鼻,去哪家吃呢?好像每一家都很诱人,可我不懂西班牙文,点菜也不会点,这下怎么办呢?此时,一个金灿灿的M出现在我面前,我二话没说就走了进去。因为这家店的名字叫做——麦当劳。

什么是品牌?品牌是让你在一群陌生人中间发现有个熟人。在国外遇见麦当劳,给了我一见如故的感觉。

品牌建设,就是让企业成为消费者的熟人,熟人代表了信任。大家信任你,才选择买你的东西。品牌能提高重复博弈的概率,就像麦当劳,我在西班牙吃的第一顿午饭就在麦当劳,不是麦当劳的汉堡特别好吃,只因为我熟悉它的味道,即便不懂西班牙文,我也能轻而易举地向店员指出我需要巨无霸和奶昔,而对方对这一切也心领神会。

什么样的情况下我们会变得更自私?

位于马德里的某麦当劳餐馆

声誉让麦当劳不敢随便宰客,它不可能把汉堡卖到100欧元一个,然后宣布你们爱买不买。同样,宝马也不会在自己的车子上偷工减料,然后告诉消费者这就是你们要的宝马。品牌影响力对这些企业与其说是收益来源,不如说是一种无形的监督。

声誉的作用无处不在,在商业世界,它能为企业吸引到消费者。而在其他领域,声誉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对于明星,声誉意味着流量。对于政治家,声誉意味着选票。前面说过,声誉就是把自己变成大家的熟人,唯有熟人才能建立信任。和熟人打交道会让你放心,可一旦熟人欺骗了你,他可能会失去所有熟人。

六、为何波叔的人设崩塌的那么快?

我们身边很容易找到类似的例子,如果一座小学有两个老师发生婚外情,消息很快就会传出。当事人会双双辞职,从此从大家的视野里消失。因为在这个狭小的熟人圈里,所有人都知道了这件事,两个人从此会抬不起头来。

明星的婚外情也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最近吴秀波的事闹得很大,国民大叔人设崩塌,个人演艺生涯遭受重创。其实作为理性的观众,你不妨仔细想想,波叔私底下和哪些女人有染,对我们真的很重要吗?只要波叔的私生活不影响到他的演技,我们又何如此较真呢?

什么样的情况下我们会变得更自私?

如果你这么想,那就大错特错了。明星之所以是明星,除了演技和相貌,还有他们的熟人圈——一个庞大的粉丝群。明星的形象是一份公共资产,受到全体粉丝的监督。波叔乱搞女人,作为观众,你会觉得那与我们无关吗?显然不会,在你看来,波叔对所有人都做出了缺德的行为,你有一种被骗的感觉。

行为经济学里有一个概念,叫做光环效应。什么是光环效应?就是你接受了某人的优点,会下意识地觉得他在其他方面也出色。如果你面试一个小伙子,对方英俊潇洒,口齿伶俐,你会相信他的工作能力也很棒。如果张三从小读书很优秀,现在他打算开餐厅,你也会觉得,张三那么聪明的人,开餐厅肯定稳赚。但事实上,两者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

光环效应在明星与政客身上体现地最明显。一个演员一旦成名,我们就认为他样样都好,否则怎么能当上明星呢?由于光环效应,明星的私生活和他的公众形象被绑在了一起。

因为光环效应,明星成了我们的“熟人”,这个熟人不是指关系上的熟悉,而是说他在我们心中植入了一个认知锚点,很难再改变。好比企业品牌,一旦你对它形成了良好的印象,就等于建立了一套重复博弈机制。

还记得之前那个弗农·史密斯版本的独裁者实验吗?当大家面对面的时候,会激发彼此内心的公平感。在这个信息爆炸的社会,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声誉来实现与陌生人的“面对面”。面对面就是把自己交给别人,让自己生活在对方的视野里,一举一动都接受对方的监督。唯有面对面,重复博弈才会成为可能。

品牌也好,形象也罢,面对面让重复博弈的次数增加,人与人的信任感也会越深,从而降低了“独裁者实验”的概率。不过,凡事皆有代价。互联网把我们的熟人圈子越扩越大,重复博弈的次数越多,我们就越是输不起。名声,既是从企业到个人最重要的无形资产,也是最容易失去的东西。

成名有风险,风流需谨慎。

自私 / 利己 / 经济学 / 独裁者 / 一锤子买卖 / 声誉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