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大脑时间感知+时间是万物的歌咏-年纪越大时间越快:如何延长你的主观生命?-人老了,生命也会加速?-你想过吗?为何随着年龄增长会感觉时间过得更快-感知时间的快与慢:大脑中的时间-脑科学解谜:为什么年龄越大,时间过得越快?三大假说,帮你解除疑惑-在苍蝇“子弹时间”的视角里,它们的一生到底算长还是短?-在苍蝇“子弹时间”的视角里,它们的一生到底算长还是短?-我们对时间的理解错了吗?-时间观-前言:时间如何成为生活的支配性力量+01 我们都是时间的奴隶-为什么时间会被放慢或拉长-所有事物都包含对时间的探索+02 历法,为生活提供稳定的管理方案-将一天分为10小时会发生什么-将一年分为25个月会发生什么-怀旧是一种病吗-如何让时间“停止”+03 铁路,让时间有了统一的标准-铁路改变了时间对我们的价值-时刻表的发明,让“准时”有了新的意义-欧美各国的不同时间轨道-我们活得越来越像个时刻表+04 音乐,因时限而产生不同的表现形式-贝多芬如何在全聋状态下演奏《第九交响曲》-音符与节奏完全不是一回事-节拍器与贝多芬的节奏-意图是诠释作品的重要因素-CD,带来全新的音乐时间意识-披头士如何因CD而风靡全球+05 演讲,长度决定受众的接受程度-讲多久算是讲得太多了-关于公民权利的争论-史上最长的演讲-冗长的演讲-瑟蒙德在种族问题上的转变+06 电影,加速或放慢时间来玩弄你的记忆-攀爬大楼的“蜘蛛人”-电影时间,服务于剧情的工具+07 手表,让人以数字化方式紧密相连-为什么一只手表价值数百万元-机械手表与智能手表之战-为什么瑞士人能主宰手表行业-瑞士手表行业的发展-瑞士的政策对钟表匠人的影响-可能会带来世界末日的关键1秒+08 打破纪录,让那个瞬间被放大为神话-关键是心理上对时间的掌控-一双跑鞋拍出22万英镑-一生都在周而复始地跑个不停+09 摄影,将历史和故事凝固在时间之中-相机:让摄影者在正确的时间站在正确的地点-冻结时间的艺术:揭示真实生活的瞬间-因为意外而踏上摄影之路-因为更换交卷而错过的故事+10 工作效率,挖掘每一分钟的经济价值-Mini组装,分秒必争-日本人如何操控工业时间-地狱来的老板:拯救低效率+11 手表,从计时工具到营销产物的转化-为什么现代人还要戴手表-手表成为冒险与时尚的代名词-宏大壮观的巴塞尔国际钟表珠宝展-瑞士钟表行业的现状-瑞士表大反攻-什么样的广告是好的广告+12 时间管理,让你成为高效能人士-如何打破日常的时间浪费循环-13 艺术,探讨、诠释时间的本质-电影中的时间咒语-《钟》:时间是核心,也毫无瓜葛-《日日夜夜》:不需要结束的影片-片长对电影的影响-艺术展览中的时间意象+14 生活,快与慢的思维方式-慢食运动:生活得很法国-快餐:让人变成不同的种族+15 收藏时间,如何追上时间的脚步-大英博物馆,根据有形物追踪人类时间的轨迹-为数万件馆藏重建时间秩序-如何追踪、诉说时间-末日钟:时间的尽头是什么-我们都在奔跑着静止不动-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各种时间危机-撰写属于自己的时间故事-后记:重新思考时间的意义-致谢

片长对电影的影响

2020年6月23日 字数:1109 来源:时间观 作者:西蒙·加菲尔德 提供人:zhangshaoping8......

《日日夜夜》和《钟》持续的时长都刚好是整整一天,这是个重要且引人入胜的技巧。一天是地球自转一圈的时间,这当然是自然而然的循环。然而,片长只是一项要素而已,是影片内在的时间,包括精确的时间和情感的时间,宣扬了导演的伟大,其他影片只是因为片长而引起我们注意,无法与之相提并论。例如,道格拉斯·戈登(DouglasGordon)的《24小时惊魂记》(24 Hour Psycho)是一件装置艺术,它将希区柯克的惊悚片减速到每秒两帧左右,借此持续一天。冲澡的场景拉长到45分钟,珍妮·李双眼圆睁,躺着一动也不动超过5分钟,这真的很让人不安。或者说《小品》(Cinématon),这是导演热拉尔·库朗(Gérard Courant)的生命企划,拍摄时间超过36年,几乎拍了3000人,他们无声无息地做着各自的事,如跳舞、凝视、吃东西、大笑、坐立不安,每个人的片段有3分25秒长,最后得到一部长达195小时的影片,换算下来是8天又3个小时。当然,它很少被拿出来放映。(88)对安东尼·沃尔来说,重要的是延伸艺术计划的构想,而不必然是计划本身。

我还没见过有哪位录像艺术家会认为,你应该持续看(他们的作品直到结束)这种事一点都不重要。所以,你说你的构想是让大卫·贝克汉姆睡50分钟是吧,好吧,我知道了,但我真的需要去看吗?如果是的话,看3秒也就够了。当安迪·沃霍尔(AndyWarhol)拍摄纽约的帝国大厦时(在1964年花了8小时又5分钟),他只是在嘲笑世人而已。

电影对时间的思考倒带了,回到了电影本身刚刚诞生的时代。《记忆碎片》(Memento)启发了双重叙事在不同时间框架下运作,《少年时代》(Boyhood)以12岁的虚构人物研究成长,《维多利亚》(Victoria)以一镜到底的方式拍摄出一夜之间的种种惊悚,这些电影大获成功,时间这个主题继续让电影制作人和观众神魂颠倒。还有一部电影是《物流》(Logistics),它的片长有37天,丹尼尔·亚历山大松(Daniel Andersson)和埃丽卡·芒努松(ErikaMagnusson)这两位瑞典人因为提出这个构想而感到自豪。他们认为这部电影是要回答一个富有禅机的问题:“这些玩意儿究竟是从哪里冒出来的?”他们心中想到的“玩意儿”包括健达奇趣蛋、手机电路板和咖啡机。“有时候这个世界就是这么高深莫测。”他们这么认为。

这个问题有个简单的答案,而且或许一点都不稀奇:这些玩意儿都是从中国搭远洋货轮来的。丹尼尔和埃丽卡在火车、轮船和卡车上挂上摄影机,接下来发生的事让人目瞪口呆:我们看见他们挑中的物品(一个计步器)被出口,从中国启程,缓缓抵达瑞典。这两位艺术家还有其他问题:“如果我们也踏上与产品相同的货运行程,能否让我们更了解世界和全球经济?”

这个求解的过程长达37天,可以说非常无趣,你只有蠢得够彻底才会想要一路跟着看完。头两天相对来说还能够忍受,一部分原因是其过程发生在货柜卡车和货运列车上,还有一部分原因则是头两天的新鲜感。对观众来说,很不幸的是第3到第36天全是在海上,场景移动的速度慢到你不敢相信——用来计算步伐的小工具自然是用非常慢的货轮运输的。这期间偶尔会有一两次美丽的日出,然而大部分都是从甲板看过去的视野,除了长方形的货柜,就是灰沉沉的海平面。(89)它是艺术。如它的题目所表示的,它就是物流。两位艺术家说,它也是关于“消费主义和时间”的。安迪·沃霍尔大概会抓狂吧,难道说现在的艺术不是全都和消费主义及时间有关吗?

时间 / 电影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