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态度仅仅是掌控个体的多种因素中的一种,这点显而易见。个体态度无法仅凭自身力量引发某种症状,除非有别的力量辅助。唯一能引发行动的生活态度,是因感情增强的生活态度。借助观察、归纳,我们得出了个体心理学的新理论:人的感情断然不会在其确定目标之后,背离其生活态度,此时的感情会主动迎合个体发展,以满足实际需求。该问题已超出了生物学、生理学的范畴。而借助化学理论或试验诠释、预测感情的产生,是不可能的。我们在个体心理学范畴内先假定生理过程客观存在,但我们更感兴趣的却是心理目标。举个例子,有两个问题,一个是焦虑的目标与结果,一个是焦虑对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的作用,更吸引人的明显是第一个问题。
我们若遵循这一研究方向,就无法把焦虑的源头确定为性压抑或难产后遗症,二者都荒诞透顶。我们发觉,不管在什么情况下,焦虑都能帮助那些对母亲的帮助、陪伴、照料习以为常的孩子,有效掌控母亲。而愤怒的生理状态不会让任何人获得满足,愤怒仅能掌控某个人或某种环境,也是同样的道理。所有个体都要把与生俱来的条件当成展现肉体或心灵的出发点,但人们却只关注怎样利用这些条件实现自身目标,这便是心理学仅有的、真正的研究对象,这点任何人都不能否认。
所有个体的感情发展,遵循的都是自身目标务必要确定的方向与程度。人的感情要跟自身生活态度相统一,不管感情的外在表现是焦虑、快乐,还是勇敢、哀伤,都是如此。这种合理的程度与表现迎合了大家的期待。人不会因借助可悲的方式达成优越感目标,便感到快乐。除非悲剧降临到自己头上,否则这种人无法体会到何谓快乐。稍用点心就能明白,感情这东西来得快,去得也快。罹患人群恐惧症的人时刻处在焦虑中,除非他一个人待在家里,或由他掌控别人。所有精神病人都会逃避不能带给自己征服快意的东西,这是一种本能。
情绪跟生活态度一样,有稳定的风格。例如懦弱者在更懦弱者面前或许会稍显傲慢,在其他人的保护下或许会表现勇敢,但他依旧是懦弱者,无法改变。为避免危险,他或许会在门上装三把锁,并装上警铃,养条大狗,却声称自己勇敢至极。若说他十分焦虑,我们并无证据,但他为维护自己的生活态度,如此大费周章,却彻底揭露了他潜藏的懦弱个性。
这种情况也会出现在性与爱情中。想接近心上人的人,不可避免会产生性方面的感情。他要搁置一切会对性造成阻碍的兴趣与工作,将所有注意力都投入到引起恰当的感情及其功能一事上,否则便可能产生性冷淡、阳痿早泄、性欲倒错之类的感情、功能缺陷。不合理的生活态度或优越感目标,往往都会导致这种结果。这种人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怀,却不懂如何关怀别人,对社会兴趣匮乏,时常在需要积极奋斗的事业中落败。
我有个病人是家里第二个孩子,他始终怀有深切的负罪感,因为他曾做错了一件事。七岁那年,他在老师面前,把哥哥帮自己写的作业说成自己写的。为此,他接连三年都很愧疚,因为他们一家都很看重诚实。等到他终于向老师承认了错误,老师却一笑了之。他又去向父亲承认了错误,一边说一边哭。父亲说他是个诚实的孩子,很讨人喜欢,原谅并宽慰了他,但他的情绪依旧十分低落。由此可知,这位病人一心想证明自己是诚实且懂得自我控制的人,所以才会为这种微不足道的事惭愧了这么久。相较于其他人,他更看重诚实的品格,这是家庭环境影响的结果。他认为自己没有哥哥成绩好,受人关注,为获得自我满足,于是选取了这种方式。
后来,他总是怀有自卑感,原因五花八门。他经常自慰,经常在学习中弄虚作假。越接近考试,他的负罪感越深重。跟哥哥相比,他内心承受的更多,这是敏感的个性使然。所以他时常用这个理由,在自己反感的事情发生之前逃避。他毕业后本想成为一名技术工作者,却在工作中三心二意,将精力都用在了祈求上帝的宽恕、摆脱负罪感这件事上。
此后,他甚至因状况恶化,被送进精神病院。很多人都觉得他治不好了,想不到他却很快好起来。医生在他出院前对他说,一旦复发,要在第一时间回来。随后,他开始攻读艺术史。考试开始前的一个周末,他跑到当地教堂,向人们下跪痛哭,说:“我是人类之中的罪人,罪不可恕!”大家因此开始留意他的良知。他再度入院。出院回家后,有一天下午,他去餐厅用餐,居然什么都没穿。不过,他对自己匀称、健壮的体形还算自信。
由此可知,他证明自己比别人诚实的方式,就是负罪感。这便是他一直以来的奋斗方向,但这根本不是什么正道。他在逃避考试与工作的过程中,变成了懦夫。他的行为全都是为了逃避失败,他在教堂和餐厅采取的手段都很荒谬,借此来获得优越感,满足自己。他之所以会有这些表现,源头是他心目中合理的生活态度,由此产生的感情好像也变得合理了。
人出生后的前四至五年,注意力都集中在建立心灵整体性和建立心灵、肉体的关系上,对此大家都很清楚。借助遗传及后天得到的各类信息,人们可对这二者进行纠正,这样一来,将这种纠正确定为目标,便能获得优越感。人的人格会在第五年结束时定型,其中包括其确定的生活意义、追求的目标、追求目标的方式、个体情绪等。尽管这些以后都有可能发生改变,但除非他放弃之前错误的模式,否则改变就不可能。他当前的行为要跟他当前的生活态度统一,一如他过去的行为要跟他过去的生活态度统一。
个体感知外部环境,搜寻信息,靠的是自己的感官。所以个体想从外部环境中得到什么信息,以及他将如何对相关经验加以利用,都能从他训练自己的方式中得到解答。要对他有足够的了解,就需要留意他看和听的方式、关注的对象,即他的行为十分关键。人的一举一动都说明了他身体所受的训练,说明了他如何通过这些器官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无论何时,人确定的生活意义都会束缚其行为。
在原先的心理学定义上,我们还能再加入一些新的内容。心理学研究的是个体对自己身体记忆的态度,对此大家都很清楚。接下来就来讨论为什么不同个体的心灵会有如此鲜明的差距。无法适应环境、满足客观需求的肉体,一般都会被心灵当成重负。因此在心灵发展过程中,残疾孩子会承受远比健康孩子更多的困难,更难让心灵作用、掌控肉体,建立优越感。他们要更努力、更专注,才能跟其他人一样实现自己的目标。这将导致他们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并更自负。被身体残疾等困扰的孩子没有精力留意外部环境,因此不会对他人感兴趣,相较于正常人,他们的社会感和与人合作的能力也会比较低下。
当然,身体残疾会引发大量困难,但这些困难都是能够战胜的。残疾人也能取得正常人的成就,但前提是他们的心灵要能勇敢逾越各类障碍。虽然残疾孩子会遭受更大挫折,但很多时候,他们却能取得比健康孩子更大的成就,这在现实生活中已得到证实。所以生理方面的不足能够刺激人类进步,例如视力差的孩子也许会因此承受压力,为看清身边的东西,他们会付出更多时间,对身边的环境更加留意,在辨认各类形状、色彩时,投入更多的精力,这将导致他们获得比视力好的孩子更多的视觉经验。据此可以说,生理方面的不足能使人们获益更多,不过必须先找到一个有效的方法战胜困难。纵观历史,有很多诗人、画家视力都很差,却比视力好的人更擅长用眼睛获取有效信息,因为他们的心灵已完全掌控了这种生理缺陷。还有一个案例也有相同的结论,那就是一些生来惯用左手的孩子却没被当成左撇子看待。家长和老师在家里和学校都会让他们练习使用右手,但他们的右手写字、画画并不灵巧。他们可以让右手变得十分灵巧,只要他们的心灵能找到有效的方法,摆脱这种困境。生活中有很多惯用左手的人,因为兴趣找到了这种方法,通过持续训练将不足转变为优点,比常人更擅长书法或是绘画。
所有能找到弥补不足的好方法的孩子,都有为社会做贡献的意愿,且都对自己很感兴趣。在困难面前选择逃避的孩子,却不可能取得比别人更高的成就。他们没有勇气前进,除非眼前有个目标值得他们为之付出努力,且相较于困难,这个目标重要许多。找到他们的兴趣和关注点是最重要的。他们若想得到某样东西,自然会为掌握某项必不可少的能力有意训练自己,战胜困难。但如果他们仅仅是怕被别人比下去,而没有目标,进步就不可能。空想不能让不灵巧的右手变得灵巧,唯一的方法是依靠艰苦的训练。相较于右手带来的失落,战胜困难的意愿肯定更强。孩子一定要在对别人、现实、合作感兴趣的基础上确定具体目标,这样才能为战胜困难投入自己所有的精力。
我对肾病家族的研究,能为先天不足可扭转提供极好的证据。一般说来,这种家族的孩子都患有夜尿症,膀胱、肾脏、脊椎分裂,腰椎旁边的皮肤上会有胎记。但夜尿症并不仅仅因为先天不足,还有别的原因。例如孩子会在父母行为或是外部环境改变时,不再出现夜尿症症状,例如夜里尿床的孩子白天就不会尿床。所以夜尿症是可以摆脱的,前提是孩子要智力正常,且不想为某个目标利用这种不足。
但大部分患有夜尿症的孩子却因为自己受到的对待,想让这种症状持续下去,不想摆脱它。有丰厚经验的母亲可以很好地训练孩子,这样孩子就能战胜夜尿症,否则终生都无法摆脱。例如在有膀胱病、肾病史的家庭,各类有关排尿的事总会成为成年人谈论的焦点。他们可能觉得这样能让孩子摆脱夜尿症,结果却导致孩子不想再去战胜夜尿症,因为他们发现这种症状能吸引别人的注意。成年人这样做是不对的,下列案例能为此提供强有力的证据:孩子会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抗拒家长的教育,只要孩子有抗拒的意愿。有位优秀的德国社会科学家观察到,父母是法官、警察,孩子犯罪的概率更高;父母是医生,孩子得精神病的可能性更大;父母是教士,孩子更容易学坏;父母是老师,孩子更容易不听劝导……上述内容在现实生活中都已得到证实。而家长对排尿重要性的过度重视,将导致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彰显自身意愿,也是相同的道理。
借助梦刺激产生某种情绪,以达成目标的方法,在夜尿症的案例中已得到体现。尿床的孩子往往会梦到自己下床排尿,以此作为尿床可被原谅的托词。一般说来,这种孩子会期待自己在夜里也能得到别人的关注。这在某些情况下是一种敌对态度,他们用这样的方式对别人进行反抗。这种行为极富创造性,讲话不用嘴,而用膀胱,这便是我们站在任何角度都能得出的结论。他们的态度通过他们的不足对外展现出来。
通常说来,只有情绪紧张的孩子才会这样表达自己的意愿。他们多半过去曾是宠儿,现在却失宠了。可能他们认为,弟妹的出生切分了父母对他们的爱。为保持跟母亲的亲密关系,他们会出现夜尿症的症状。这种让人不快的方式为以下观点提供了强大的证据:“我是个没长大的孩子,需要别人的照料。”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状况和方式。有些会用夜里大哭的方式让人关注自己,有些可能会从床上掉下去,梦游,嚷嚷着喝水等。不过,这样做的孩子都有类似的心理活动,身体和外部环境会成为他们选择行为方式的依据。
心灵掌控肉体,在上述案例中得到了很好的证实。心灵在作用于各类活动的选择之余,还会左右个体的身体构造。要直接论证该结论难度极高,但我们有强大的证据。胆小的孩子在成长期将一直胆小下去。对于自己能在各领域取得的成就,他不但不关注,连想象的勇气都没有,所以他不会有意识地锻炼身体或接受外部刺激。相较于那些健壮的孩子,他一定会落在后面。由此可推导出,心灵会左右肉体的发展,心灵的不足与错误也会在肉体中得到体现。心灵不能战胜困难,肉体便会表现恶劣,这种案例相当常见。例如之前提到,心灵会在人生最开始的几年作用于内分泌。自身不足的腺体不会强制作用于行为,但外部环境、孩子的兴趣、孩子在兴趣范围内的创造性活动等外部事物,却会反过来作用于腺体。
还有一项证据,理解、接纳起来也许更简单。因为大家对该证据都很熟悉,而它只会是身体的暂时表现,不会变成固定特征。人的各类情绪从一定意义上说,都会在身体中表现出来,脸部表情、肢体姿势或是行为、大腿不规律颤动,都可能成为表现的形式。例如血液循环的改变肯定会伴随着面色转白或是转红的发生。焦虑、愤怒等种种情绪都会影响肉体,让其用肉体的语言表达出来。人在恐惧中也许会有如下表现:汗毛耸立,全身哆嗦,心跳加速,出冷汗,呼吸不畅,颤抖到无法走路等。这也会损害身体健康,出现呕吐、食欲下降等症状。这些情绪会作用于某些人的膀胱,作用于另一些人的性器官。例如考试时,部分孩子的性器官会很难受,部分罪犯作恶后会去跟女友性交,或去找妓女。部分心理学家在科学领域公开表示,焦虑与性密不可分。部分心理学家又公开表示,二者不存在直接关联。两种结论都非常主观,都是建立在个体经验基础上的。
个体差异导致了上述反应差异,这也许跟遗传有关。人们的表现暗示了在相同的状况下,同一个家庭的成员反应是相似的,我们据此归纳出了不同家庭的不同特征。但研究心灵如何利用情绪掌控身体,才是最有趣的。我们能根据情绪和身体对情绪的反应推断,在好的、坏的环境中,心灵会采取何种行动。例如愤怒的人肯定想马上平息自己的恶劣情绪,而辱骂甚至殴打对方,便是他心目中的最佳方式。愤怒的情绪会让身体变得僵硬,或有身负重压的感觉。愤怒会让一些人胃疼,脸红,头痛。大部分总是头痛或偏头痛的病人,都很容易变得愤怒。部分人愤怒时还会三叉神经痛,或出现癫痫性痉挛。
我们现在还不能全方位解释心灵作用于肉体的方式,因为相关的研究还不够透彻。紧张情绪能作用于自主神经系统和非自主神经系统。这种对自主神经系统的作用是即刻产生的,一觉得紧张,马上便采取行动,或是拍桌子,或是咬嘴唇,或是撕纸条。一些小动作也能宣泄情绪,如抽烟、咬笔等。这表示当前发生的事已经让他们忍无可忍。在紧张情绪的作用下,这些人面对陌生人,会慌里慌张,肌肉痉挛,面孔涨红。但并不是各个身体部位都适合这些紧张情绪引发的行为,以上论述只涉及明显的行为。我们能通过更细致的观察看到,身体各部分都会受到情绪的作用,心灵与肉体间进行的各类活动就在其中得以展现。一定要重视肉体与心灵的相互作用,毕竟二者都是我们看重的整体的组成。
从以上论述中能推导出,生活态度与情绪将一直作用于身体的发展。若某个孩子一早便形成了固定的生活态度,我们便能根据在这方面的丰富经验预测,这个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会有何种表现。勇士会将自己的态度通过身体展现出来,他们将拥有发达的肌肉和健壮、稳定的姿态,形成特殊的外表。他们之所以肌肉发达,也许跟生活态度与情绪很有可能作用于身体的发展有关。跟普通人相比,勇士还会有不一样的脸部表情。他们全身上下乃至骨骼构成,都跟一般人不一样。
所以心灵会作用于大脑,这点毋庸置疑。某些病理学案例表明,病人若因右脑缺陷失去读写能力,可训练大脑其他部分,弥补这种不足。例如某些中风患者失去了大脑的部分功能,但大脑依然能像过去一样运行,因为还有剩余部分。在证实个体心理学倡导的教育应用有其合理之处时,这一点意义重大。既然心灵能大大影响大脑,而大脑仅仅是心灵相对关键的一种工具,我们就应尽量利用这种工具。有些人的大脑天生不合乎标准,这种人能找到某种方式,让大脑跟生活更加契合,这样就不用毕生忍受大脑这种束缚了。
有些人的心灵制定的目标,方向是错的。例如有些人未曾培养出合作能力,要想促进大脑的成长,就是不可能的。所以不会跟人合作的孩子,无论智商还是理解能力,看起来都不如别人。因为成人的言行能展现其在生命最开始的四五年内确立的生活态度、该生活态度对他的作用,以及他的生活意义与统觉规划表,所以他在合作过程中遭遇了什么困难,我们都能发现,据此便能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他。如此一来,就向个体心理学迈出了第一步。
人类的活动主要取决于生活目标和生活方式
一个人的精神思想是与其人生态度相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