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反常识+反常识经济学:生活中的经济游戏-第一部分 生活的真谛-第1章 诱因的力量:安全带如何成了罪魁祸首-诱因的力量(2)-第2章 理性的谜题:为什么U2乐队演唱会门票总能售罄-理性的谜题(2)-理性的谜题(3)-第3章 真相还是推论:如何分开付账或挑选电影-真相还是推论(2)-第4章 无差别原则:谁在意清洁的空气?-寓言1:双城传说-寓言2:斯普林菲尔德水族馆-第5章 模拟人生的电脑游戏:学习生活的真谛-第二部分 正义与邪恶-第6章 明鉴是非:民主的雷区-明鉴是非:民主的雷区(2)-明鉴是非:民主的雷区(3)-第7章 税收为什么存在弊端:效率的逻辑-税收为什么存在弊端:效率的逻辑(2)-税收为什么存在弊端:效率的逻辑(3)-第8章 为什么价格是好东西:斯密vs达尔文-为什么价格是好东西(2)-第9章 药品与糖果,火车与火花:法庭上的经济学-法庭上的经济学(2)-法庭上的经济学(3)-第三部分 如何阅读新闻-第10章 对打击毒品该如何站队:为什么《大西洋月刊》弄错了-原则1:税收收入并非净收入,减少税收收入并非净成本-原则2:成本就是成本,不管支付它的人是谁-原则3:好处就是好处,不管受益者是谁-原则4:自愿消费是一件好事-原则5:不要重复计算-第11章 赤字方法论-一则寓言-数字意味着什么迷思-关于债务负担的迷思-利率的迷思-第12章 喧哗与骚动:媒体的虚假智慧-媒体的虚假智慧(2)-媒体的虚假智慧(3)-媒体的虚假智慧(4)-媒体的虚假智慧(5)-媒体的虚假智慧(6)-第13章 数据如何说谎:失业也可以是好事-数据如何说谎(2)-第14章 政策骗局:我们需要更多文盲吗?-政策骗局(2)-第15章 几则中肯建议:两党制的终结-两党制的终结(2)-第四部分 市场如何运作-第16章 为什么电影院的爆米花要更贵,为什么显而易见的答案总会出错-为什么显而易见的答案总会出错(2)-为什么显而易见的答案总会出错(3)-第17章 求爱与串通:约会博弈-约会博弈(2)-第18章 赢者诅咒与闷闷不乐的失败者:为什么生活总充满失望-为什么生活总充满失望(2)-第19章 股价与随机漫步理论:投资者入门-股价与随机漫步理论(2)-股价与随机漫步理论(3)-第20章 关于利率的几点想法:扶手椅上的预测-关于利率的几点想法(2)-第21章 艾奥瓦州的汽车公司-第五部分 科学的雷区-第23章 改进的橄榄球:经济学是怎么弄错的?-经济学是怎么弄错的(2)-第22章 爱因斯坦真的可靠吗?科学方法中的经济学-第六部分 信仰的雷区-第24章 我为什么不是环保主义者:经济学作为一种科学vs生态学作为一种信仰-我为什么不是环保主义者(2)-我为什么不是环保主义者(3)-反常识经济学:附录+反常识经济学:为什么不向美丽征税-第1章 作为父母的经济学家和作为经济学家的父母-第2章 游戏场上的经济课-第3章 我女儿才是国际贸易专家-“校园市场”的交易原则-家庭“抵制沃尔玛”运动-这不是美国!-第4章 为什么非听权威的?-关于教育孩子应对风险-教师权威vs政府权威-还是“警察好人,歹徒坏人”吗?-纽约市长的“盗窃案”-走一条完全相反的路-第5章 谁说经济学没有诗意和激情?-总统、总裁,谁更天才?-让孩子成为“游击手”-品味快乐,不要赢-第6章 经济中的抢劫思维-让抢劫酒铺合法化?-大人的教育往往是自相矛盾的-一边多花钱,一边多储蓄?-用市场解决一切问题-最低工资伤害了谁?-培养敢于探究真理的孩子-第7章 不公平的合法制度-别拿“公平”当幌子-三年一变的税率谁受得了?-第8章 不对称,不公平-偏执的平权法案-为什么我就有义务?-第9章 这样的赋税完美吗?-人头税-惊人的77%∶23%-上帝的征税法则-为什么不向美丽征税?-第10章 为什么抢富人的钱给富人?-你的孙子会变成比尔·盖茨-高税收的盗窃逻辑-伪装慷慨的保险单-为天才和进取心付费-学识比思想更重要-第11章 谴责该谴责的人-游戏场上的谴责制度-第12章 遗产怎么分?-无法公平的遗产计划-第13章 人越多越有利-马尔萨斯是杞人忧天-福音还是祸根?-自私的“人口零增长”-孩子都是奢侈品-第14章 用一点数学-用一点简单算术-别混淆因果-量化有什么错?-第15章 政府债务损害了你后代的利益吗?-翡翠湾的风衣事件-多一点儿判断,少一点儿情绪-第16章 工资与肤色无关-股东才是受害者-挣得少的真正原因-第17章 我们欠后代什么?-第18章 女儿教我的金钱课-第19章 女儿教我的贸易课-结语:经济学家给女儿的忠告-为什么不向美丽征税:致谢+反常识经济学:为什么常识会撒谎-第一部分 现实与非现实-一、论万物-二、经济模型的本质和目的-三、理查德·道金斯弄错了:否认上帝的案例-第二部分 信念-四、白日梦信徒-五、贸易保护主义的疯狂-六、信徒信的是什么?-七、论显而易见的事物-八、第欧根尼的噩梦-第三部分 知识-九、了解数学-十、赫拉克勒斯和九头蛇怪-十一、不完备的人类思维-十二、逻辑规则和一头肥猪的故事-十三、证据的规则-证据的规则(2)-十四、知识的界限-十五、量子纠缠-第四部分 对与错-十六、辨别是非-辨别是非(2)-十七、经济学家的黄金准则-十八、如何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如何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2)-十九、不要做一个无良的人-不要做一个无良的人(2)-二十、操场上的经济学家[1]-不要拿不属于你的东西-做出什么选择,就怎样生活-不要多管闲事-勇敢地对抗那些恃强凌弱的人-对不宽容回馈以宽容-不要惩罚无辜的人-对自愿者不要得寸进尺-二十一、让犹太拉比来切分这块大饼-第五部分 理性地生活-二十二、如何思考-整体看事情-认真运用比喻-丰富你的想象力-成本不等于原罪-顾全大局-观念很重要-不要胡说八道-二十三、学什么-哲学、逻辑、数学和经济学-可靠过程的作用?-第五部分 理性地生活:附录-反常识经济学:性越多越安全+第一部分 公共河流篇-第1章、性,越多越安全-性,越多越安全(2)-性,越多越安全:附录-第2章、多子多孙,多福多寿-多子多孙,多福多寿(2)-多子多孙,多福多寿(3)-多子多孙,多福多寿(4)-第3章、我小气,我光荣-第4章、谁是世界上最美的人-谁是世界上最美的人(2)-谁是世界上最美的人(3)-第5章、童工-第二部分 搞定一切-第6章、搞定政治+第7章、搞定司法系统-搞定司法系统(2)-搞定司法系统(3)-搞定司法系统(4)-搞定司法系统(5)-第8章、搞定其他的事-如何搞定消防队-如何消灭犯罪-如何预防交通事故-如何消除污染-如何抵制分数膨胀-如何减少等待时间+第三部分 日常经济学-第9章、让数据说话-让数据说话(2)-让数据说话(3)-第10章、不!是个女孩!-不!是个女孩(2)-第11章、母爱无价+第四部分 重大问题-第12章、捐出你的一切-捐出你的一切(2)-为纯理性辩护-第13章、灵魂的中央银行-灵魂的中央银行(2)-灵魂的中央银行(3)-第14章、如何解读新闻报道-种族歧视-灾难救援-巴格达之劫-全球变暖与局部拥挤-我与巴诺书店的贸易逆差-外包寓言的寓意-第15章、生死攸关-生死攸关(2)-生死攸关(3)-第16章、令我不安的事-令我不安的事(2)-令我不安的事(3)-令我不安的事(4)-第四部分 重大问题:附录

如何减少等待时间

2020年6月6日 字数:2460 来源:反常识经济学:性越多越安全 作者:史蒂夫·兰兹伯格 提供人:zhongzhi83......

人们用于等待的时间过长,这不是个模糊的价值判断,而是经过精确的经济核算之后的结果。排在我们前面的人在浪费我们的时间,而他们对此却根本不在乎,这是很多小灾难的诱因。

排在队伍前面无故浪费时间的行为,既像往别人家的草坪上倒落叶的行为,又如当有人分担账单时点很多吃不掉的甜点的行为,都是因为不是由个人承担全部成本,所以就肆无忌惮地挥霍。如果你站在10个人的前面,花了半分钟喝水,每个人因此而需要多等待半分钟,你实际上总共浪费了别人5分钟,你喝的那杯饮料值得你浪费掉的那些时间吗?如果浪费掉的那5分钟全都是你自己的,你还会喝那杯饮料吗?

原则上说,可以通过构建一个市场机制解决这一问题。如果我排在你的前面,你可以自己出钱请我离开,也可以联合你后面的人共同出资请我离开。但你没有这么做,可能是因为这种协商机制很麻烦,也可能是因为你担心免费搭车者窃取你出资换来的成果,当然也可能是因为你不想被看作是一个古怪的经济学极客。所以我们就错过一次互惠互利交易的机会,这是我们的不幸!

下面讲一个不同的解决方案:改变规则,后到者去前面排队。这样排在队伍最后的人就会放弃排队,转而回家(然而实际上,他们仅仅会离开队伍,然后像一个新来者一样站到队伍前面去,但在这里,我们假设可以有效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这样,我们的平均等待时间将显著下降,所有人都将从中受益。

如果这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让我们举个例子分析一下。假如在城市公园中有一个饮水机,前面有很多人在排队接水,有一群同样口渴的慢跑者一直从这里经过,每一个慢跑者都会观察队伍的长度来决定是否加入排队等水喝。因为他们口渴的程度一样,所以他们能够等待的最大时间长度是一样的。让我们假设最多可以等12个人接水用的时间,所以队伍中只会有12个人在等待,达到或超过12个人时慢跑者就会离开,当队伍中剩下11个人时,就会有人立即加入进来,使队伍的人数又恢复到12个人。

这将是一场灾难!因为队伍中每个人都要等待他们能够忍受的极限时间长度。在队伍中等待的人不会比没在队伍中等待而选择离开继续慢跑的人多出哪怕一点点快乐,也就是说排队与不排队是没有差异的。如果排队的人更快乐些,就会有人加入排队,使排队的时间延长至每个人同样快乐(或者说同样悲伤)为止。既然饮水机并不能给任何人带来任何一点快乐,那么它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但如果让新来者去前面排队会怎样?由于我们已经假设会不断有新的参与者加入进来,在队伍中排在第二的人将永远喝不到水,每到他接水的时候就会有新人过来,排在他的前面接水,如此周而复始,排在队伍中除第一个正在喝水的人外,所有人都将喝不到水。当你跑到饮水机旁边时发现有人在喝水,这时你加入排队也就没有意义了,而只能选择继续慢跑。但如果你足够幸运,跑到饮水机边的时候正好有人喝完水,你就可以立即开始喝水,而无须等待。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结果,没有人因为排队浪费时间。你可能认为这样也存在缺点,足以抵消上述的优点,因为还有很多人永远喝不到水。但这种说法其实是错误的,在传统的排队方式中也有很多人永远喝不到水,就是因为队伍过长而永远不能加入排队的人。在每一种体系下饮水机都被充分利用,这意味着每一个体系下能喝到水的人数是一样的,唯一的不同是后一种体系不需要等待,人们不需要浪费时间排队。

下面让我们调整一下这个例子的假设条件,使之更符合现实情况。假设新加入者的到来不是连续稳定的,而是偶尔和不可预知的,那么,由于新来者可以直接排到队伍的最前面,所以对于所有人来说,停下来等水喝是值得的。但在你等待的过程中如果又有新来者,你就只能往后排了,以给新来者让位。当你排得足够靠后时,你就会选择离开。

这一机制可以保证队伍很短,也就是等待时间很短,而这是“极好的”。[5]事实上,这不仅仅是“极好”,简直可以称之为“完美”!在这一机制(后到者排到队伍前面)下,排队的长度总是最合适、最有效率的,原因如下:决定是否加入排队的队伍几乎不需要任何思考,只需要循着本能的召唤即可(在这里指渴了就去排队等水喝),但决定是否离开,何时离开队伍却很难,需要经过仔细斟酌。这一决策由排在队伍后面的人做出,而这一机制可以保证,无论排在最后的人选择离开还是留下,都不会对任何人造成损害,也不会使任何人受益。

换句话说,这一机制保证了决策者承担了自己决策的所有成本,享受到了自己决策的所有收益,而这正是这一“完美”结果的关键所在。

当然,要实现这一“完美”结果需要很多假设条件的成立。首先,所有参与者都具有充分的信息,知道什么时候采取相应行动最合适,包括明确知道目前队伍的长度(即目前需要等待的时间),以及可以合理预测新来者到来的频率(即可以预测是否需要增加等待时间)。其次,所有人口渴的程度相同,如果这一假设不成立的话,结果就不够“完美”了,尤其是当不太渴的新来者顶替更加口渴的等待者的时候,社会的总福利就下降了。最后,要有有效的方法,可以避免离开者离开后转而成为新来者而排到队伍最前面的现象。这一点的实现并不困难,就像原来机制(新来者排到队伍后面)下,存在有效方法防止人们插队一样。

上述假设条件与目前电话客服的排队机制非常类似。它的运作原理如下:假设你给微软的客服打电话,要求安装Windows操作系统,电话客服人员会在一开始就告诉你目前来电的平均频率,并告诉你每一个新打进来的电话都会排到你前面的规定;每隔一分钟或稍长点儿时间,客服人员会提示顾客在目前排队中所处的位置,如果顾客挂断电话重新打进来,客服服务器会确保这一顾客打不进来(防止有人插队);如果确有紧急情况,顾客可以选择通过付费的方式在另一个队伍中排队(比如VIP通道),等待的时间当然就要短很多。

这种排队机制在现实生活中居然真的可以运作,是不是很不可思议?如果是的话,那是因为,你可能没有想过这一机制会使等待的平均时间缩短多少(能缩短很多)。就凭这一点,就足以成为运作这一机制的可靠理由!

[1] 金发姑娘原则(the Goldilocks principle),源自童话《金发姑娘和三只熊》的故事。由于金发姑娘喜欢不冷不热的粥、不软不硬的椅子,所以美国人常用金发姑娘来形容“刚刚好”。——编者注

[2] 这项研究被绝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是列维特最优秀的成果之一,但在他的畅销书《魔鬼经济学》中却只字未提,我们可以猜一下这是为什么。

[3] 西方人重视平等自由,在作者看来,杰克的排污权和吉尔的游泳权是一样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译者注

[4] 也许在“正常人”看来,那根本就不是音乐,但按照作者的观点这都不重要,只要邻居认为是音乐就可以,就像“正常人”可能不认为“倒污泥”是一项权利,但只要杰克认为是,那就是。——译者注

[5] 另一方面,我们不应该期望队伍的长度为零,即等待时间为零,因为这样会造成饮水机被闲置,得不到充分利用。

等待 / 污染 / 交通事故 / 犯罪 / 消防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