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从小认识我的朋友都说,我的性格改变了很多,比以前热情开朗了,也有了生活气。我认为这是鹿sama对我的影响,她将我拖出了宅男的世界。
曾经的我活得非常懒而粗糙,生活模式极其简单,可以说是只要一台电脑一张床一口吃的我就可以一直无忧无虑地活下去……
但她不的,她活得虽然也很懒但还挺讲究。二月二龙抬头她一定要拖着我去理发,说是要让新鲜的阳气滋养每一根发丝(此处请感受一下科学家的白眼);清明节拖着我去摘杨柳枝,然后大晚上强行拉着我讲鬼故事;桂花香的时候拖我出去摘桂花,回来用白糖腌渍起来等着中秋节吃着大闸蟹喝着桂花酒;春节将至的时候又拉着我去买红纸,铺开文房四宝爬上爬下地自己拟句子写对联……更不用说每逢一个什么古今中外的节日家里总要张灯结彩地布置一番…每实现一个小目标总要捯饬得跟花仙子似的开香槟庆祝……
一开始我觉得多此一举。
“有这个必要吗?”
“不嫌麻烦吗?”
“你其实知道二月二理发和二月三理发并没有什么区别对吧?”
但日子久了,我竟然会在那个特定的日期到来之前,心里生出小小的期盼来。
盼着白露那天对坐泡茶看书……
盼着立秋那天烤鸡焖肉贴秋膘……
盼着下雪天支起铜锅涮肉片儿……
▲ 下初雪的时候,怎么能没有炸鸡和啤酒呢~
#平安夜吃个苹果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哦~#
后来我明白了,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仪式感。
《小王子》里有一句话: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刻与其他时刻不同。“如果你每天下午四点钟来,那么从三点钟起,我就开始感到幸福。如果你随便什么时候来,我就不知道在什么时间准备我的心情。”
外国有位子也曰过:有仪式感的人生,使我们切切实实有了存在感。不是为他人留下印象,而是自己的心在真切地感知生命,充满热忱地面对生活。
仪式感给生活带来什么?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仪式感能够带给我们的是两件事——信念(belief)和归属感(belonging)。
信念其实带给人的是一种确定感(certainty);“我不知道这段婚姻会走向怎样的结局,但看这周年纪念日的阵仗,我猜应该还不错吧。”
归属感则更加增强了身份认同和自我意识。“我们都是耶稣的子民/今夜,我们都是xx人”。
▲ 看看Marshall老师这个眼花缭乱的仪式行为模型图
可以看出,很多仪式行为的背后都来自于焦虑或不确定性,而通过仪式行为则可以对抗这些不确定性,从而达到提升信念和增强归属感的目的。
一、提升信念(至于这些信念是不是真的能实现,谁知道呢)。
比如民间有用柚子叶洗手驱逐霉运的习俗,比如香港等地至今还保留着在出狱后/从医院回来/参加葬礼后/比赛前用柚子叶蘸水洗手或淋洒全身的风俗,认为此类仪式能够带来好运,助你开始新生活。
古人重视节气和时令,对待季节更替也都是郑重其事,不仅饮食有讲究,更要拜神斋戒,改换服装颜色,以此“送春”、“邀春”、“迎夏”。好像不这样搞搞事情迎接一下,下一个季节就赌气不来了。这也是希望通过各种仪式,来消除天灾人祸的恐惧,表达生生不息的美好愿景,给生活增加一些期许,让日子更有盼头。
而庆祝生日、庆祝新年的含义(包括生活中的很多所谓“小确幸”),一定程度上也来自于不确定性。因为不确定以后还会不会有这样的好日子了,所以一方面是享受当下,今朝有酒今朝醉;另一方面却也暗含着“年年有今日,岁岁有今朝”的期待。
二、增强归属感,进而增进人际和谐。
比如,不管人们身在何处,只要一听到国歌、看到国旗(听到校歌校训同理)就会油然而生一种庄严肃穆感,民族身份的自豪感。这种仪式感有利于加强群体的凝聚力,增加族群的整体战斗力,减少外敌入侵的风险。
可能有人要说了,我就愿意活得糙,懒得做那么多仪式,你能拿我怎么着?仪式感到底能给我带来什么具体的好处呢?就算我把生活过成诗和远方,年终奖也不会多发我二百块钱啊……
各位好汉还是听我一劝——
仪式感可能会让你延年益寿哦
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心理学家就开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的日子(例如:生日,或者是宗教节日等)与人寿命的关系了。
他们提出了周年反应(anniversary reaction)假设。
何谓“周年反应”?即在重要日子前,个体寿命会被暂时延长,可谓真·续1秒。
等我过完生日再死/等我看见你结婚再死/等我交完党费再死 #这就是信念的力量#
注:这里的死亡指的是自然死亡(包括慢性疾病),而非意外或突发急病等非正常死亡情况。
▲ 如图所示,人们在生日前的死亡率降低不少,而生日后一周的死亡率则会提高。
当然心理学最操蛋有趣的地方就在于,你永远都可以找到和你结论不符的数据。Phillips等人的研究结论后来又被很多人举出反例来驳斥。
于是研究者们开始寻找背后的可能原因。
其中有一个解释,我觉得比较靠谱——节日的重要性/对节日的期待程度,可能影响个体的生存意愿(will to live)。
下图说明“节日的重要性”对生存意愿的影响:
你看,千禧年新年前夕死亡率比其他年份新年死亡率要低;而一进入千禧新年当日,死亡率又立刻开始迅速升高。因为元旦年年有,千禧年可是千年等一回哦。
下图说明“对节日重视程度”对生存意愿的影响:
你再看,小孩子(对生日更期待)中的“周年反应”效应要远远高于成年人(可能由于成年人其实更不喜欢过生日吧……毕竟表示又老了一岁……)
同理,“生日前死亡率降低而生日后死亡率上升”的这一“周年反应”效应在女性中也更为明显,在男性中效果则不那么显著(可能因为抠脚直男们真的不太在乎什么纪念日生日什么仪式感吧……太太们可以拿这一点去吓唬老公们了!)
也就是说,一个人期待节日(仪式),这个“周年反应”对他/她即有效,就更可能活过这个节日;一个人对节日(仪式)没有期待,“周年反应”则影响不了他/她,可能就…爱什么时候死就什么时候死吧…
所以……
五一节、中秋节、国庆节、元旦、春节……
是对每个节日的渴望和信念让我们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