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逃离北上广,一路向西去大理,诗与远方,种地放羊,成了浪漫、诗意和美好生活的代名词。
如果有一天我能够拥有一个大果园,我愿放下所有追求,做个农夫去种田,每个早晨耕耘在绿野田园,每一个黄昏都守候在乡间的麦田。
这类歌词代表了无数老中青年的心声。
心理学家、哲学家、宗教人物、作家、中医等等,各种权威公众人物,都建议人们:要生活的快乐。
数不清的作家出书教人们怎么变得快乐,网络上有各种让人变得快乐、保持快乐的方法、秘笈。就连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观念也发生了转变,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孩子们能接受快乐教育。而自己加班工作、努力赚钱的目的都是为了自己或家人的幸福快乐。
“做人,最重要就是开心”这样的话被奉为金句,成为无数人的口头禅。
可是仍有很多人已经拥有体面的工作、宽敞的房子,理想的另一半,随时可享用的美食,貌似是想要的都有了,还是会不快乐?
徐凯文教授,是北大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心理危机干预专家。他在一场家庭教育论坛上曾讲到:在北大,有30%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厌恶学习,或认为学习没有意义,40%的学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活下去而已。籍此徐教授提出了一个概念——“空心病”。
“空心病”看起来像是抑郁症,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乏,这些人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如果到精神科医院的话,一定会被诊疗抑郁症,但是问题是所有的药物都无效。令人唏嘘的是他们从小可都是成绩最优秀的好学生,最乖的学生。
▲林真理子
就像日本作家林真理子的小说《平民之宴》中描写的帅气少年——翔,成长于优渥的中产家庭,母亲由美子花尽心思培养一对儿女,可是翔却不思进取,甚至不肯参加大学考试,被父母赶出家门后靠打工度日,除了吃穿基本需求,没有任何欲望。当心疼他的外婆把1千万日元递给他时,翔说他不需要那么多钱,因为什么也不想做。
明明拥有很多人艳羡的一切,却仍不觉得幸福;明明大好前途垂手可得,仍愿意过废柴人生,这就是典型的“空心人”了。
像翔这样的空心少年在中国也早已非常普遍。上学、读书,似乎除此之外,不知道该做什么。所以又有人说,快乐和欲望的满足并不能相提并论。那快乐到底如何定义?是什么会拖住快乐指数的后腿?
今天推荐的这个视频中的演讲者艾美莉·史密斯(Emily Smith),是纽约的一位作家。她也曾有同样的困惑,作为一名作家,拥有了常人羡慕的一切生活,自由的工作时间,漂亮的外表,苗条的身材,完美的男朋友,纽约市中心的漂亮公寓,但是,Emily仍然感到不快乐。
▲Emily Smith
于是她开始学习心理学,潜心研究到底是什么使得人们不快乐。为了找出答案,Emily花了五年时间,访谈了数百人,阅读了数千页的心理学、神经科学、及哲学的想着书籍。最后将研究结果写成了一本书《意义的力量》(The Power of Meaning)。
▲《意义的力量》
研究中Emily发现,原来追求快乐这件事本身就会让人不快乐。人们绝望的原因并不是缺乏快乐,而是缺乏人生意义。
全球的自杀率不断攀升,最近在美国达到三十年来的新高。在中国,自杀已成为第五大死因,且每年人数在增长,且年龄呈低龄化趋势。
12年前中国人抑郁症发病率是0.05%,现在是6%,12年间飙升120倍,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焦虑抑郁等精神问题的发病率也在高速发展。
客观来说,从每个能想到的标准来看,人们的生活变好了,物质需求得到了这个星球上有史以来前所未有的满足,但是越来越多的人感到无助、沮丧、被莫名的孤独,空虚感包裹和侵蚀。
活得快乐和活得有意义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差别呢?
许多心理学家把快乐定义为一种舒服自在的状态,在当下感觉很好。而意义的含义则更深一层,知名心理学家马丁赛里格曼说,意义来自归属感、致力于超越自我之外的事物,以及从内在发展出最好的自己。
我们的文化对“快乐”相当痴迷,但Emily发现,有了意义人们会更加满足。且研究指出,有人生意义的人适应力也会比较强,他们在学校及职场的表现更佳,甚至更长寿。
那如何才能活得更有意义?或许Emily研究心得——“人生意义的四大支柱”会给你一些启发。
○ 第一根支柱——归属感
归属感来自于一种关系,不同的个体在共处中相互珍惜的关系。你可以选择与他人培养归属感。
举例来说,有个人每天早晨都会在街头同一家报刊亭买一份报纸,有时也会像朋友一样跟老板聊聊天。
有一次,因为这个人没有零钱,报刊亭老板表示不用给了,但这个人坚持要付钱,他去旁边一家店买了不需要的东西,把钱找开。或许他是出于好意,但让老板感到很受伤,他没在两人的关系中感觉到归属感。
这情况很常见,比如当有人在跟你说话时,你却在看手机。这让对方觉得自己是隐形的、不值得的。但若用爱或善意来引导,你就会创造出一种联结,让彼此都振奋起来。
对很多人来说,归属感是人生意义的重要来源,就是与家人及朋友之间的联结。
○ 第二根支柱——目的
找到自己的“目的”并不是指找到让你快乐的工作,“目的”的重点是你能给予什么,而不是你想要什么。
医生的目的是治愈病人,家长的目的是扶养孩子。目标的关键在于用自己的力量去服务他人。当然,对很多人而言,是透过工作来达成的。那是我们做出贡献和感到被需要的方式。
《平民之宴》中的翔,因为女朋友珠绪被自己父母看不起,而一心帮助她考取医科大学,与珠绪共同筹划将来的生活,翔因为有了一个目的整个人开始变得有活力。
“目的”能让一个人有活下去的意义,有驱使你向前行的“理由”。
○ 第三根的支柱——超然
超然的状态,意即超脱日常生活的喧嚣扰攘,自我感渐渐消褪,感觉到和更高的现实产生连结。
但超然的经验很少出现。有人说,超然来自于欣赏艺术品。有人则认为,超然发生在教堂里。对于Emily来说,作为一个作家,超然会透过写作发生,太投入时会有一种忘我的境界。
这些超然的经验能改变你,当你沉浸在一件事物当中,从中能实现自我价值或者是获得自我的提升,会让人感受到存在的意义感。
有一项研究,让学生去看200英呎高的尤加利树,看一分钟,之后他们会比较不自我中心,若给他们机会去帮助别人,他们连行为都会变得更慷慨。
○ 第四根支柱——改写人生故事
生命由一连串的事件组成,但说故事的作者是你自己,你可以改变说故事的方式,即便你被事实限制住,你仍可以编辑、诠释、再讲出一个新的故事。
Emily提到了一位叫做Emeka的足球运动员,因受伤而瘫痪后,Emeka内心的对话是这样的:“我之前能踢球的人生是非常棒的,但看看现在的我。”
Emeka有好一阵处于焦虑和沮丧中。但随着时间过去,他开始改造他的故事:“受伤前,我的人生没有目的,我常去派对,我是个很自私的人。但受伤让我明白,我可以成为更好的人。”改编了故事,从而改变人生。此后Emeka引导青少年积极地生活。
改写你的故事可能要花上好几年,并且过程会很痛苦。但如果你拥抱那些痛苦的记忆,蜕变就会发生。
作为成年人,我们可以参考Emily的“四个支柱”来改写我们的人生版本。
但是对于未成年的学生,怎么才能减少叛逆、抑郁、焦虑、网瘾、迷茫等等问题,需要作为家长和父母的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