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婚姻+婚姻关系的杀手是付出感!-婚姻是这样,那只能说明你太嫩-“七年之痒”居然是人脑中的时间线在作怪?-婚姻的三重境界,揭示离婚的真相!-漂亮就能嫁豪门住豪宅?呵呵-被家务毁掉的中国家庭-一个家庭的幸福,是从停止抱怨开始的!-为什么你在关系中付出了,却没有得到一个好结果?-婚姻中的8种错误期待,你占了哪一条?-心理学:揭秘婚姻的真相,你理所当然的观念可能是错的-要花多少力气才能遇见“对”的人?心理学家告诉你一个扎心真相+中国家庭︱从《婚姻法》条款变迁看离婚自由-新中国70年里的婚姻变奏曲:“从解放妇女,到大龄剩女”-《傲慢与偏见》:200年前就讲透了婚姻的奥秘-仪式感是爱情保鲜的秘密-真正完美的爱情,有四个阶段+社会学博士钱岳:为什么结婚-从经济学的角度解析 人为什么要结婚-婚姻是“圣事”,还是契约——爱情婚姻与物质婚姻-婚姻是一桩“圣事”,还是一个契约?-婚姻家庭:对抗外部压力的同盟-自治能力成为婚姻的根本-为什么要结婚,家庭给我们带来什么?-女儿,为什么我劝你结婚-男人和女人,谁更需要婚姻?-让我们来谈谈自己:为什么要结婚?-围城:婚姻不过是两个孤独寂寞的人凑在一起,何谈幸福?+林语堂:把爱情当点心,把婚姻当饭吃-叔圈沦陷?正经“老司机”的婚姻观了解一下+别信“和谁结婚都一样”,真的不一样-无论嫁给谁,你都会后悔+科技如何影响人们的亲密关系-现代婚姻真的比以前更脆弱了吗?-疫情这段时间,我在思考婚姻的意义-婚姻的需求层次模型+陈志武:金融如何解放婚姻?-扎心报告,有多少夫妻在一起是为了钱?-婚姻这场明码标价的交易,从来不眷顾糟糠之妻-成熟的婚姻,都是钱和情的权衡-婚姻,自古以来就是一种获取财富和地位的手段-传统的婚姻正在崩塌,未来的婚姻将会怎样?-婚姻的现实法则:看钱还是要爱?+什么叫做“爱”-他花7年跟拍8对夫妻,那些笑着嫁给爱情的人,后来为什么哭了?

仪式感是爱情保鲜的秘密

2018年2月22日 字数:1807 来源:37度心理 作者: 提供人:自诩玫瑰的凋谢
摘要:人的生命总是存在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的转化,在转化的过程中需要一个仪式:“每一个体的一生均由具有相似开头与结尾的一系列阶段所组成:诞生、社会成熟期、结婚、为人父母、上升到一个更高的社会阶层、职业专业化,以及死亡。其中每一事件都伴有仪式,其根本目标相同:使个体能够从一确定的境地过渡到另一同样确定的境地。

仪式感是爱情保鲜的秘密!

微信公众号:37度心理(ID:psy-37),欢迎分享!

小狐狸:“你每天最好在相同的时间来。比如说,你下午四点钟来,那么从三点钟起,我就开始感到幸福。时间越临近,我就越感到幸福。到了四点钟的时候,我就会坐立不安;我就会发现幸福的代价。但是,如果你随便什么时候来,我就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该准备好我的心情……应当有一定的仪式。”

小王子:“仪式是什么? ”

小狐狸:“这也是经常被遗忘的事情。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

这是小说《小王子》中,小狐狸和小王子的一段对话,是关于仪式感的。因为有了仪式感,小狐狸等待小王子到来的那段时间变得与众不同与满心期待,因为有了仪式感,小狐狸感到快乐与幸福。

什么是仪式感?

人生分时间和空间两大区块,空间套用在时间上摩擦生热。于是从古至今,我们给自己规定了很多仪式感,让我们所谓的空间在不同时间折叠-伸展-折叠-伸展。就好比时间不断向前走,人们每年都需要过年。对于仪式感,法国人类学家范热内普在其《过渡礼仪》一书中,也提出了相关概念。他认为人的生命总是存在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的转化,在转化的过程中需要一个仪式:“每一个体的一生均由具有相似开头与结尾的一系列阶段所组成:诞生、社会成熟期、结婚、为人父母、上升到一个更高的社会阶层、职业专业化,以及死亡。其中每一事件都伴有仪式,其根本目标相同:使个体能够从一确定的境地过渡到另一同样确定的境地。”

我们为什么需要仪式感?

1、仪式感——让人发现生活的乐趣

仪式感,是用一种庄重而认真的态度对待生活;当人们注入了仪式感,即使生活不过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更替,也会让人们从心理上更多地体验到生活的乐趣。这可以用心理学上一个著名的实验来解释,1959年两名心理学家招募了一些被试,被试在试验中自愿加入一个社团,但是加入前需要进行一个筛选程序,1/3的被试需要通过苛刻的程序,1/3的被试需要经过令人轻微不适的筛选,最后1/3的被试则不需筛选就能进入该组织。此后,让每一位被试都听一段他们即将加入的社团中会员讨论的录音,该录音内容被尽量设计的沉闷和枯燥。听完之后要求被试对喜欢录音内容的程度及其是否有趣进行打分。结果发现经过苛刻考核的被试对枯燥的讨论内容评分最高。也就是说,在加入社团前经过一定的“考核仪式”,更能让被试说服自己相信一个不如预期的结果,从而在心理上认可它的价值。

仪式感,让人发现生活的乐趣,因为你主动地拥抱了生活,而不是被动地裹挟于生命巨轮下匆匆向前。当我们看到《蒂凡尼的早餐》中,赫本穿着黑色的礼服,打扮优雅精致,在蒂凡尼的橱窗前,温柔从容地将早餐吃完,我们似乎真切地感受到了赫本在主动享受每一天,每个清晨,每个瞬间;是仪式,让她手中的可颂面包与热咖啡,如同盛宴一般。

仪式感其实就是将生活中一件件单调平凡的事变得独一无二。一个人的早餐可以在匆匆上班的途中解决,也可以早早起来准备,铺上你最爱的蓝白格子餐垫,精心摆放餐盘中的每一块水果、每一片面包。两个人的分手可以是不了了之,也可以是与对方吃最后一顿饭,看最后一场分手电影,给双方举办一个仪式,去好好结束,好好说再见。结婚纪念日,可以笑称“老夫老妻”不需要庆祝,也可以精心挑选一束花、认真做一顿饭纪念日夜相伴的美好......仪式感,与矫情无关,只不过是对生活的重视,是不想生活变成一潭死水的艺术。

仪式感是爱情保鲜的秘密!

2、仪式感——让人更相信自己

法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Althusser曾经总结出一个很出名的看法:跪下,动动嘴唇祈祷,你就会相信。跪下祈祷,是一种虔诚的仪式。因为有了这样的虔诚,我们便更加相信一切会“如有神助”,愿望会更加容易实现,于是我们的动机不断增强,随着动机指引着行动的方向,我们会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实现愿望。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暗示,当我们将自己沉浸在仪式中,我们会感知到虔诚,而虔诚使我们相信自己会得到神灵的帮助与保护,这样的自我暗示使我们充满力量、也会更加努力去实现愿望。

仪式感是爱情保鲜的秘密!

3、仪式感——给人带来身份认同

仪式,往往是由一系列程序组成,在庄严的秩序下,我们沉浸其中,感受自己正在扮演的某个重要角色,从而有了对自己身份的认同。当我们在一些群体仪式中,比如过年,从腊月二十三的祭灶开始,我们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一系列程序,除尘、拜佛、喝腊八粥、贴春联、吃团圆饭、守岁.......我们需要这些仪式来寻找不断变淡的年味,我们通过这些仪式来唤起对“中国人”身份的认同,我们在仪式中感受团圆温暖、享受跨年喜悦,从而使得自己感受到安全与满足。

仪式感是爱情保鲜的秘密!

除了群体仪式,在个体仪式中,我们也能获得个体需要的认同。比如结婚时的婚礼,在繁复的程序下,新人接受亲朋好友的见证和祝福,新人也由此感受到了新的身份及其带来的新责任。再比如葬礼,葬礼是逝者与整个世界的告别仪式。葬礼的程序里可能会宣读逝者的生平简历,这样的仪式让人感觉人们来到这世上将会填写一份答卷,填完了然后离开,而尚存的人,看着这份答卷,不断地刷新对逝者的认识,不断地给予逝者新的身份认同;然后在哀悼中,反思自己的生命答卷,为自己定义新的身份。

仪式感 / 爱情 / 身份认同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