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心品尝
不懂得享受食物的味道并不是什么错事,像给汽车加油一样把食物铲进嘴里也不是犯罪行为。不是人人都生在法国,也不是人人都注定要当美食家。一切顺利的话,乏味的食物和美味、香辣的食物一样,都能陪伴人从摇篮一路走到坟墓。许多人都没有感受过食物高潮,但是他们对自己的饮食生活也很满意。对我们灵长目动物而言,拥有味觉更多的是为了判断食物的安全性和营养价值,而不是享受。
但是对于那些有稳定、丰富食物供给的幸运儿来说,不充分发挥自己的味觉能力实在是有些可惜。人类的文化、认知环境远比其他动物丰富、复杂,我们就在这些环境中品尝食物。我们有能力混合、创造出新的味道,有能力记忆这些味觉感受并将它们一代代传递下去,世界各地的饮食传统就是建立在这些能力之上的。在发达国家,现代化的烹饪环境使厨师和食客有机会接触到来自全球各地五花八门的风味美食,食客不必再忍受平淡乏味一成不变的饮食。
每个人都会在人生旅途的某一处“安顿”下来,不再为了一点点的特别之处或者好处而忙忙碌碌。但是餐桌上的快乐对许多人来说只有咫尺之遥,让美食从舌尖溜走实为憾事。品尝食物,而不是简单地咽下食物,这意味着慢下来,优先考虑食物的烹饪水平,然后才是其填饱肚子的属性。除了一些非常特别情况之外,味盲是可以治愈的。
注释
〔1〕M. F. K. 费雪(M. F. K. Fisher,1908—1992),美国著名美食作家。——译者注
〔2〕戴维·坎普(David Kamp,1966— ),专栏作家,著有《芝麻菜合众国》(The United States of Arugula)等。——译者注
〔3〕霍勒斯·弗莱彻(Horace Fletcher,1849—1919),美国的健康饮食倡导者,曾因提倡“每一口食物都应咀嚼30次再咽下”而获得了“伟大咀嚼者”的绰号。——译者注
〔4〕约翰·哈维·凯洛格(John Harvey Kellogg,1852—1943),美国素食主义倡导者,与其弟威尔·基思·凯洛格(Will Keith Kellogg,食品工业家,凯洛格集团创始人)共同发明了早餐玉米片。——译者注
〔5〕面包与马戏团(bread and circuses),出自古罗马诗人尤维纳利(Juvenal)的《讽刺诗》,指民众丧失政治责任感,只关心食物和廉价的娱乐。——译者注
〔6〕社会流动(social mobility),社会成员或群体在不同的阶级、阶层、地位、职业间转变的过程。——译者注
〔7〕让·安泰尔姆·布里亚-萨瓦兰(Jean Anthelme Brillat-Savarin,1755—1826),法国律师、政治家,著名美食家,与格里莫·德拉雷尼耶齐名。——译者注
〔8〕译文引自敦一夫、付丽娜译《厨房里的哲学家》(译林出版社,2013年3月第1版,第102~103页)。——译者注
〔9〕味觉化学感受器集中于舌上不同位置的观点尚存争议。——编者注
〔10〕跑步者高潮(runner's high),据说较长时间的连续剧烈运动会促使脑部分泌内啡肽(endorphin),内源性阿片肽的一种。这种效应是否真的存在,学界尚有争议。——译者注
〔11〕艾尔伯特·布莱克斯利(Albert Blakeslee,1874—1954),美国著名植物学家,以研究曼陀罗草著称。——译者注
〔12〕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évi-Strauss,1908—2009),法国著名社会人类学家、哲学家,结构主义人类学创始人。——译者注
〔13〕朱迪·芝加哥(Judy Chicago,1939— ),美国艺术家、作家、学者,“女性主义艺术”的开山鼻祖。——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