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对话,让你的故事活起来且自带“性格”
在故事的6大要素中,“对话”是我们平时讲故事的时候最容易忽略的,但它通常决定一个故事是否走心。
你当然可以讲一个完全没有对话的故事,但那可能就会是一个特别无趣的故事。你可能会说,有时候我讲的故事就是没有其他人在里面啊,哪儿来的对话呢?相信我,所有的场景都可以有对话,谁说自言自语不算是对话呢?
为什么对话这么重要
很多时候,我们习惯用叙述来表达我们的想法。然而,如果能够用对话代替叙述,很多场景就会有很大的不同。就像《红楼梦》里,宝玉黛玉初见的桥段就是这样的:
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
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她?”
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她,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
……
又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
众人不解其语,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有也无,因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
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
你看,这你来我往的对话之间,宝玉的乖张率性,宝玉黛玉之间的心有灵犀,就这么活脱脱地展现出来了。这也因此成了《红楼梦》的一大经典桥段。如果把它改成:“宝玉黛玉一见如故,心有灵犀。”那估计一半的读者都不想读了。
看出来了吗?用对话代替叙述就能让你的故事更有活力。为什么呢?
1.画面感。跟之前讲过的VAKS对细节的刻画是一个道理,对话会让你的故事更有画面感。当你能把你的听众带入你的故事情节,让他产生画面感,甚至在心里想着同一个画面时,你们怎么可能没有共鸣呢?
2.真实性。有的时候,你听到有人在讲一个比较奇葩的事,你心里一定会想,瞎编的吧?可一旦他的故事里有了对话,便立刻让人觉得,也许还真不是编的?要知道听众宁愿相信你讲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他们正是通过细节来分辨事实和虚构的。
3.加快节奏。汤姆·汉克斯曾经演过一个电影《荒岛余生》,这个电影里80%的情节就只有他自己一个人,他因为飞机坠毁而困在一个小岛上。虽然他的演技不俗,故事也有曲折,但整体节奏还是会让人觉得很慢。所以导演设计了一个陪伴着他的拟人角色——岛上的一个“威尔逊”牌子的旧排球,他就索性管它叫“威尔逊”了,还给这个排球涂了一个人脸,偶尔还会跟它“沟通”。每次一旦俩“人”开始对话,故事就加速了,也动起来了,尤其是两个“人”在吵架争论的时候。其实,对话和吵架反映的都是主人公的内心活动和挣扎。
4.更容易表达人物的情感。少了对话,故事不仅仅失去了节奏感,也很难表达人物的感受。你可以说两个人开会的时候都缺乏耐心,但那是什么程度的不耐心?是略显烦躁,还是互相拍桌子的暴怒?这种情感上的细微差异很多时候是可以通过对话表达出来的。对话可以演出来一段故事,而不是把故事描述出来。
5.从对话了解人物。一个人用什么词,用什么语调说话,能马上让听众感觉到他是什么人。比如都是去参加聚会,像Hubert这种友好但低调的人看见朋友就会说:“哥们儿,最近怎么样?”而我这样张扬的人(其实我是低调地张扬),就会走过去拥抱对方,咋咋呼呼地说:“亲爱的,好久都没看见你了!”说完还恨不得亲对方两口。
好钢用在刀刃上——对话只能用在关键时刻
一个好故事必定是个精简的故事,就连对话都要精简。所以不要从头到尾一直都在对话,这不但会让你的故事特别啰唆,而且很容易就让听众搞混谁是谁。对话最好用在关键时刻,而且不要让故事里的人物说任何废话。那什么是关键时刻呢?就是从冲突开始到故事的高潮。
当然这并不是说其他环节你就完全不能加对话,对话的力量在于当故事从一个平淡的背景进入冲突时,它能够提高听众的情感联结。如果此时,你刚好从平淡的叙述进入精彩的对话,这种对比不是能更明显地突出情感吗?而如果你的故事从头到尾都是高潮,那就等于没有高潮,因为听众没有感受到变化和起伏。
导师和对手的话
如果你的故事非常简练,就只有时间加两句话,那就让你的对手说一句,再让你的导师,也就是那个帮你解决冲突的人物,说第二句话。在冲突里,让对手说话是为了让听众从中感受到你面对的冲突有多大。后面导师的话更关键。如果一个故事清晰有逻辑,那你想要表达的观点很多时候都是从那个导师嘴里讲出来的。
我们的另外一位导师,2001年世界演讲冠军戴伦·勒克鲁瓦[1]当年的冠军演讲“Ouch”是这么在故事里引用他的“导师”的。当年,戴伦作为一个刚入门的脱口秀喜剧演员,他第一次登台演出的效果特别糟糕,回来以后他就很沮丧地打电话给他的导师里克。
戴伦说:“里克,我搞砸了。观众都恨透我了。”
里克说:“所以呢?”
戴伦有些生气:“你什么意思啊?什么叫‘所以呢’?”
里克不紧不慢地说:“任何一个喜剧演员,任何一个演讲者,任何一个获得一些成就的人,都有搞砸的时候。所以呢?有什么大不了?”
里克是这个故事里的导师,他最后说的那句话,就是这个故事的主要观点——成功靠坚持!靠不怕丢脸!靠始终不怕丢脸!
导师也不一定非是人
有时候,你的“导师”可能不是一个人物。如果你是从一本书、一部电影,或者是一个演讲中得到的启发,是不是也可以用对话表现呢?
克雷格·巴伦蒂内曾经讲过一个故事“被蛇咬”。故事说的是在上大学的时候,他的女朋友劈腿了,这让他非常生气,充满怨恨,一直都很不开心。直到有一天,他读到一本书,这本书就跟他说:“克雷格,从没有人是因为被蛇咬而死,血液里的毒素才是导致死亡的根本原因。你的怨恨就是毒素。你要解毒,就需要原谅她。”
同理,冲突里的对手也不一定非得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比如某天,你算好了黄道吉日,准备向女朋友求婚。你们约好7点在她最喜欢的法国餐厅见面。6点一下班,你揣着戒指向餐厅狂奔。然而,突然下起了大雨,路上堵得一塌糊涂,你根本打不到车。
这时候你会跟谁对话呢?我相信你肯定会向老天爷祈祷:“天哪,你就帮帮我吧!我打光棍35年了,就等着今天呢。”但是,雨不但没变小,而且还开始下冰雹了。好像老天爷在捉弄你:“反正你都等了35年了,也不差这一时半会儿。”扎心了吧?
最重要的对话是你和自己的内心对话
在故事或电影里,观众必须要看到主人公是怎么解决问题的:英雄是如何打败恶棍的。在这个过程中,如何能够让观众感受到主角内心的挣扎呢?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主角跟自己对话,把思维和决策过程中的内心斗争暴露给观众。少了这个对话,就会感觉像是一个“奇迹”克服了冲突,不能使观众产生共鸣。
著名影星史泰龙在一次对话节目中讲到他当时把《洛基》的剧本卖给发行方的时候,是这样描述他的内心对话的:
最初,把《洛基》的方案拿给他们看的时候,他们很感兴趣,想买,可是不想让我演。我不能怪他们,那时候我没什么名气,好莱坞那么多有名的演员,他们为什么非得用我呢?
但我心里盘算着:“这么好的剧本,恐怕永远不会再有了。反正我一直都是穷光蛋,卖不出去也没什么。”
结果他们的出价涨了,15万,17.5万,一直到25万美元。
我开始有些头晕,后来又涨到33万,最后到了36万美元。我这辈子都没见过那么多钱啊!
我咬牙对自己说:“反正我知道怎么过穷日子,都可以总结成一门科学了,没那么多钱也可以活。我就是想做主角,我想成为自己电影里的主角。”
最后他成功说服了发行方,发行方同意让他演主角。史泰龙一举成名,拿下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他成名前的纠结为他实现梦想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 戴伦·勒克鲁瓦(Darren LaCroix),2001年世界演讲冠军,著名演讲教练,著有畅销书《如何从幽默中获利》(Laugh & Get Rich: How to Profit from Humor in Any Business)。——作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