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数学定义与价值定义的逻辑联系
申农阐述了信息的数学定义是“消除不确定性”,统一价值论认为信息的价值定义就是“增加事物的价值量”。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一致性。
1、“消除不确定性”等同于“提高确定性”。确定性是指事物出现的概率,不确定性是指事物不出现的概率。显然,两者之和为1(即100%),即两者为互补关系。提高确定性,就等于减少不确定性;相反,减少确定性就等于提高不确定性。由此可见,“消除不确定性”就是“提高确定性”。
2、“提高确定性”等同于“增强有序性”。每个系统都由许多元素组成,而每一个元素可存在若干个逻辑的、时空的、物理的参量来决定其存在状态或运动状态。对于同一个参量,如果系统中所有元素都能够按照特定的规则(如数学规则、逻辑规则、物理规则或生命规则)来进行排序,那么这个系统的所有元素就是完全确定的,或者说是完全有序的;相反,对于同一个参量,如果系统中所有元素的排序没有任何数学规则、逻辑规则、物理规则或生命规则,那么这个系统的所有元素就是完全不确定的,或者说是完全无序的;许多情况是,系统中所有元素的排序介于完全确定与完全不确定之间,或者说介于完全有序与完全无序之间,既存在一定程度的有序性,又存在一定程度的无序性。由此可见,“提高确定性”就是“增强有序性”。
3、“增强有序性”等同于“增加价值量”。系统的有序性可分为结构有序性与功能有序性两种。其中,以数学规则、逻辑规则或物理规则所确定的有序性,就是结构有序性;以生命规则所确定的有序性,就是功能有序性。显然,对于非生命系统为主体来说,系统的有序性是指“结构有序性”;对于生命系统(如动物、植物和人类)为主体来说,系统的有序性是指“功能有序性”。协同学的创始人哈肯提出用“序参量”来描述一个系统宏观有序的程度,并用所谓“长寿命”的序参量作为参量,通过“伺服原理”来最大限度地消除方程中的大量自由度。显然,“序参量”只能用来反映系统的“结构有序化程度”,而不能用来反映系统的“功能有序化程度”。功能有序性是一种特殊的“活”的结构有序性,而一般的结构有序性是“死”的有序性。统一价值论认为,价值的物理学本质就是“广义有序化能量”,它包括“有序化实能”与“有序化虚能”两个部分,其中,“有序化虚能”就是能够替代、补偿、增强和扩展“有序化实能”,因而也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有序化实能。功能有序性可分为直接功能有序性与间接功能有序性,其中,直接功能有序性可采用“有序化实能”来描述,间接功能有序性可采用“有序化虚能”来描述。总之,对于生命系统来说,“增强有序性”就是“增强功能有序性”,就是增加“有序化实能”与“有序化虚能”,就是“增加价值量”。
信息数学定义与价值定义的逻辑联系,如下图:
五、哲学定义与价值定义的逻辑联系
信息的哲学定义是“人脑对于事物的全新(正确)反映”,统一价值论认为信息的价值定义就是“增加事物的价值量”。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一致性。
1、“形成正确反映”等同于“形成正确决策”。正确的决策取决于充分而正确的反映。人的决策过程可分解为五步:首先,通过感觉系统对各种事物的属性进行感觉,以构建正确的感觉数据库;其次,通过认知系统把感觉到的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探索各种事物的整体性、规律性与系统,以构建正确的认知数据库;第三,通过评价系统(包括需求系统、价值观系统和情感系统)对每个事物的价值关系进行评价,计算出各种事物的价值量、价值率和价值率高差,以构建正确的评价数据库;第四,通过意志系统对每一种行为方案(包括超复杂行为、复杂行为、简单行为、具体动作等)的价值关系进行计算,以构建正确的行为数据库;第五,根据“最大价值率法则”(或利益最大化法则),选择出具有最大价值率的行为方案。显然,只有“形成正确地反映”(包括正确感觉、正确认知、正确评价、正确策划四个方面),才能“形成正确决策”。
2、“形成正确决策”等同于“形成正确行为”。有了正确的决策,就可以使行为方案具有充分而科学的信息依据,从而大大减少行为过程的盲目性。而且,人在行为实施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地分阶段、分层次地反馈行为结果,针对不断变化的行为对象、行为环境和行为主体,及时地修正和调整行为方案。行为方案的实施过程与修正过程通常是同步进行的,此时人脑中的感觉数据库、认知数据库、评价数据库、行为数据库时刻进行着数据交换与数据变更,并保持着动态的正确性,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形成正确行为”。
3、“形成正确行为”等同于“增加价值量”。统一价值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必须遵循“最大价值率法则”,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使人的价值资源得到最大限度、最快速度的增长。因此,行为的正确性与否,完全取决于该行为结果是否实现了价值的最大增长。显然,价值增长的速度越快,行为的正确性就越高。
信息数学定义与价值定义的逻辑联系,如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