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思维误区+对世界的认知,正在被这3种思维误区毁掉-为什么越是无知的人越自信?-走出思维的误区+第一章 恰当提问的益处-海绵和淘金-别相信正确答案-批判性思维与生花妙笔+第二章 怎样找到问题和结论-寻找结论-请强调你的结论+第三章 怎样找到理由-先问“为什么”-理由和结论;谁先谁后-理由怎样帮你写作+第四章 怎样找到含糊的词语-从关键词语入手-词语的使用环境-含糊的词语和写作质量+第五章 怎样发现价值冲突-相互冲突的价值观念-从价值到价值假设-类比和反串+第六章 怎样发现描述性假设-填平鸿沟,重建推理-摇滚音乐问题:试一试你的本事-假设的价值+第七章 怎样评价抽样和衡量标准-你的证据何在-科学方法利弊谈-如何判断抽样的代表性-衡量标准问题-乞灵经验,充满危险-怎样评价抽样和衡量标准——小结+第八章 怎样发现竞争性假说-梵高的故事和竞争性假说的问题-无法逃避的假说怪圈-虚幻的联系-怎样发现竞争性假说——小结+第九章 怎样评价统计推理-统计错误搜寻妙法-荒唐的百分比-最大和最小的问题-怎样评价统计推理——小结+第十章 怎样找出错误的类比-类比式推理分析法-类比式论证评价法-让“灵机一动”来帮忙-怎样找出错误的类比——小结+第十一章 怎样找到推理种的错误-推理谬误大曝光-离题论证-回避问题-写作和推理+第十二章 怎样找到遗漏掉的信息-信息不足时的工作+第十三章 是否能找到其它结论-不同的假设和多歧的结论-两种选择,还是多种答案-探索多种结论-条件从句妙用-是否能找到其它结论——小结-第十四章 怎样确定价值偏好-道德推理技巧谈-第十五章 做一个暂时性的决定+第十六章 妨害批判性思维的偏见-靠不住的经验-引人迷路的心理需求-害人的陈规陋见-墨守个人信念的羁绊-启发式有效性错误-广泛探索,多处淘金+批判性思维 ——带你走出思维的误区-第1章 批判性思维基础-1.1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1.2 基本概念:断言、论题和论证-1.3 再谈论证-1.4 两种好的论证-1.5 识别论证-1.6 其他术语和概念-1.7 外在因素:逻辑之外的装饰物-第2章 两种推理-2.2 两种论证-2.3 演绎、非演绎和未表达前提-2.4 理解论证的技术-第3章 清晰的思维、批判性思维与清晰的写作-3.1 模糊-3.2 歧义-3.3 抽象-3.4 定义术语-3.5 论文写作-第4章 可信度-4.1 断言及其来源-4.2 评估断言的内容-4.3 评估信息来源的可信度-4.4 可信度与新闻媒体-4.5 广告-第5章 通过修辞进行说服——常见的修辞技巧-5.1 委婉语和粗直语-5.2 修辞性定义和修辞性解释-5.3 刻板印象-5.4 暗示-5.5 加载问题-5.6 闪烁其词-5.7 贬抑-5.8 嘲笑/嘲弄/讽刺-5.9 夸张-5.10 替代证明-5.11 修辞类比和误导的比较-5.12 通过视觉形象进行说服-第6章 更多修辞技巧——心理及相关谬误-6.1 源自愤怒的“论证”-6.2 威吓手段-6.3 其他基于情感的谬误-6.4 合理化-6.5 众所周知……-6.6 主观主义谬误-6.7 相对主义谬误-6.8 以错制错-6.9 转移注意力(红鲱鱼)/烟幕弹-第7章 更多谬误-7.1 诉诸人身的谬误-7.2 生成谬误-7.3 因人纳言谬误-7.4 稻草人谬误-7.5 虚假的两难境地-7.6 滑坡论证-7.7 错置举证责任-7.8 乞题-第8章 演绎论证一:范畴逻辑-8.1 直言判断-文恩图-转换成标准形式-对当方阵-8.2 三种关于直言判断的运算-8.3 直言三段论-用文恩图检验三段论的有效性-实际生活中的三段论-用规则检验三段论的有效性-第9章 演绎论证二:真值函数逻辑-9.1 真值表和真值函数符号-9.2 用符号表达复合判断-9.3 真值函数论证-9.4 演绎-第10章 三种非演绎论证-10.1 从一般到特殊的论证(归纳三段论)-10.2 从特殊到一般的论证(归纳概括)-10.3 基于类比的非演绎论证-10.4 随机变异、误差幅度和置信水平-10.5 日常非演绎论证-10.6 非演绎推理中的谬误-10.7 类比:未尽的话题-10.8 民意调查:问题和缺陷-10.9 数字游戏-第11章 因果解释-11.2 充分解释:一个相对的概念-11.3 形成假说-11.4 普遍的因果陈述-11.6 因果推理中的错误-11.7 法律上的因果联系-第12章 道德、法律与美学推理-12.1 价值判断-12.2 道德推理的主要视角-义务论/道义论-道德相对主义-宗教相对主义-12.3 道德慎思-12.4 法律推理-12.5 美学推理-用美学原则来判断美学价值-为什么进行美学推理

第十四章 怎样确定价值偏好

2021年2月10日 字数:1829 来源:走出思维的误区 作者:M·尼尔·布朗;斯图尔特·M·基利 提供人:chunhao17......
摘要:很少有什么价值假设能够举世公认。你目前的价值,也不过是历史中一段特定时间里特定家庭下成长的结果。注意自己和别人的价值差异你便有机会确定,怎样的价值体系更有意义。何种价值体系更为可取?便是考虑这一价值体系的结果,并将其与其它价值的结果进行比较。

本章的重点将有所改变。我们曾研究过有力理由的问题,下面再来看价值偏好的质量。即便作者的理由合理可信,推理正确无误,你还是不一定对他的观点表示首肯。在做出决定之前,你需要谨慎地考察主要的价值冲突,并把你与作者的价值偏好认真比较。一旦认定你们的价值偏好完全一致,你便为自己在理性层面上对其结论的取舍奠定了基础。很难设想,若是作者的推理与你的价值偏好迥然不同,你竟会拥护这一推理所支持的结论,或接受其所证明的观点。本章便来帮你学会,在确定是否接受一种观点时,价值偏好如何能作为适宜的基础。

首先提醒你,仅仅因为作者的价值排列与你类似,绝不意味着你对他的观点可以不予置评,被动接受。举例说来,你可以和作者一样同意,在严格控制汽车尾气排放标准的争论中,公众健康的价值要高于经济效率。然而,你可能不同意他的结论,因为你会认为,他的证据并未真正表明公众健康面临的危险;或者因为,在如何实施控制汽车尾气排放计划的问题上,你们根本有着不同的假设。

因此,确定作者的价值偏好与你近似,只是批判性思维的一个阶段,在你合理地将作者的结论接受之前,还有许多批判性问题需要你回答清楚。

确定价值偏好的几种途径

若你打算将自己的价值偏好与作者相互匹配,总该先弄清争论双方所执的价值偏好。第五章曾教你寻找这些假设。下面的步骤。便是确定你对自己的价值偏好的确信程度。

虽则我们鼓励你对那些你认为其所凭依的价值毫无意义的结论坚持怀疑。我们也想要求你在这一过程中对自己的价值多加考察。你知道,很少有什么价值假设能够举世公认。或许你目前的价值,也不过是历史中一段特定时间里特定家庭下成长的结果。由于在影响你的行为和信念方面,价值的作用举足轻重,你有责任随时准备改变自己的价值假设。除非你对各种价值假设的优劣进行过缜密的思考,否则绝不应该着手选取自己的价值。

通过注意自己和别人的价值差异你便有机会确定,怎样的价值体系更有意义。你该问自己;为何这种价值体系更为可取?回答这一问题的一种途径,便是考虑这一价值体系的结果,并将其与其它价值的结果进行比较。比如说,思考不同价值的结果,便要你去考察认为物质成功比宁谧安闲更为重要的观点所能产生的影响。诚然,如果他人的结论之所凭依的价值假设与你不同,你自有理由对其表示怀疑;但是。在对这些结论追问时,切勿忘记先来分析一下你自己价值的力量。如果你虚怀若谷,肯听与你判然有别的人的价值观念,你便有机会对自己的价值假设保持怀疑态度。

一经确信需要树立价值偏好,你便可使用一些方法,来向你自己和别人证实这些假设。自然,有人会追问你这些价值假设的来源,他们的做法无疑合乎情理,因为这些假设的质量如何,恰恰取决于它的来源。

希望证实自己价值优先性的人,常常会提到下面几种价值假设的来源:

1、个人的感觉

2.权威

3.传统

4.道德推理

这些来源经常被充做价值假设的基础,因此,我们必须对其做一个简略的讨论。

在争论之中,人们会被追问他们何以推崇爱国主义而反对个人主义。这时,很多人会简单地说;“这很明显啊!”或者:“这简直是常识。”这样的回答表明,我们实在无需继续追问,因为其人假设的根源仅仅是个人的感觉而已。要想为基于个人感觉的价值假设来辩解,你完全可以一劳永逸地咬定你有某种强烈的感觉,有某种不可言传的个人感受,仅此而已!

在辩护价值假设时第二个经常引用的来源便是权威。若是坚决断言你的价值假设来自家庭、牧师或者对政治英雄的笃信,这也无需劳你解释,你为何认定要追随旁人,把他当成你假设的来源,你只会要求听你讲话的人乖乖把你的价值假设视为理所当然,而其原因不过在于某个权威对它表现了倾心。

辩护价值假设的第三种方式植根于文化或民族传统。你认定某种价值假设合情合理,因为你从自己所生活的社会学到了它。由于这种价值乃是多数人所有,人们往往倾向于认为其中反映着历史或集体的智慧。许多借此进行辩护的人会说:”我怎么敢对社会公认的价值假设说短道长?”

为价值假设进行辩护,还有第四种常见的方法,便是道德推理。这种观点认为,一种价值偏好,只有在理性论争和反思之后慎加选取,才能做到合理可信。价值的这种来源,恰恰建立在对上面三种来源内在批判的基础之上。因此,我们固然可以经由个人的感觉、权威和传统出发来辩解价值假设;然而,这些来源必须受到理性和批判性的考察。如果这些来源竟然是毫无意义,那么即使它抽绎出了我们最为基本的信念,道德推理的方法也必将把其所引出的价值假设彻底拒之门外。

价值偏好的前三种来源有一个相同之处。援引它们作为来源以辩护假设的人很难问自己,这种价值假设是否真的合情合理。反之,他只会在凌驾于他的无上命令而 前俯首系颈,惟命是从。他并未真正对价值偏好作出了选择;他不过是在人云亦云,或者接受了第一个蹦到他意识中的什么东西。这种方法根本无法解决人们中间存 在的价值差异。没有任何机制容你依据价值的后果对价值的优劣重行评估。

价值偏好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