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社交-人脉的秘密:从穷人到富人,为什么需要靠近陌生人+社交红利-《社交红利》浅读笔记-社交红利时代开启-信息的重量-关系链壁垒-流动的魅力-开放与新红利-社交网络中关于未来演进的21个猜想-社交红利时代开启-第一节:信任背书-第二节: 媒介重组与权力再分配-第三节:让信息在关系链中流动-信息的重量-第一节:充沛流动的情感与自娱情结-第二节:信息的四种作用-第三节:回流的差异与优化-第四节:信息的承载-第五节:超越140个字——信息的进化-第六节:马桶游戏与轻量应用-关系链壁垒-第一节:你的好友即整个世界-第二节:每个账号背后有力量-第三节:大号崛起:如何聚拢更多新用户-第四节:不要用水军-第五节:细微分享汇聚出的庞大收益-第六节:让每个用户的动作都产生收益-流动的魅力-第一节:互动激励-第二节:大流动:竞争对手消失了-第三节:互动红利:最佳样本广点通系统-第四节:互动与放大效应-第五节:获利冲动:活动运营的六大法则-第六节:时间选择的技巧:周末运营效应-开放与新红利-第一节:为什么我没效果:企业的社交困境-第二节:不妨做个小应用-第三节:垂直的机会-第四节:大数据挖掘与重组下的机遇爆发-社交网络中关于未来演进的21个猜想-当代人社交虚荣图鉴+社交的本质:共情社交和功利社交-进入人本社交——社交网络的本质与发展趋势浅谈-社交网络的本质-社交人根本需求-人在场景下的社交行为-人本社交-徐志斌:大部分的增量恰恰来自于社交-一个人很会社交的3个迹象-社交资本论——聪明的人有时候不是胜利者,而是不参与的人-别傻了,“无效社交”根本不会积累你的人脉-社交天性:人类社交的三大驱动力-一文破解社交魔咒:地位即服务-花了10万进入高端人脉圈,最终却黯然退群,只因不了解跨圈层社交-社交天性:人类社交的三大驱动力-前言:被忽略的社交天性+第一部分: 大脑天生爱社交-01 “我们”到底是谁-怎样选出一个总统-大脑中的“社交网络”-02 大脑的“一生最爱”-默认网络,大脑中最活跃的神经网络-大脑“空闲”时做什么-为什么智商越高的人越不好相处-社会群体越大,越需要更大的大脑-找谁写推荐信比写了什么更重要+第二部分: 人类社交的三大驱动力之一:连接-03 心痛不是矫情,是真痛!-更大的大脑的创生-颠覆马斯洛需求理论-疼痛,其实也是一种保护-婴儿的哭闹不容忽视-人类的痛感源于何处-孩子为何依恋母亲-社会痛苦的实验依据-物理疼痛与社会痛苦共享同一个神经基础-大脑中的警报系统-难过时服用两片阿司匹林吧-谩骂比拳头可能伤人更深-04 他人并没有你想的那么自私,合作才是人类天性-赞美本身就是意义-超级合作者-博弈中的人类天性-大脑更喜欢给予而不是索取-催产素,助人行为的催化剂-小赠品更能激发人们的捐赠行为-痛并快乐着的一生-结语:不断扩大的社会脑-致谢-后记-第三部分:人类社交的三大驱动力之二:心智解读+05 心智化,决定了你是理解还是误解他人-“我知道你知道我知道”-一般智能系统-社会智能系统-怎样打牌次次都能赢-好销售都是相似的-在产品出来前挖掘客户需求+06 镜像神经元,使心智解读成为可能-镜像神经元,10年来最重要的科学发现-模仿-“反镜像”神经元-镜像系统VS心智化系统-为什么做比做了什么更重要-07 共情,利他行为的催化剂-我感受到了你的痛苦-你会向慈善机构捐款吗-让人“快乐”又“害怕”的隔区-成为一个社会异类-自闭症患者失去了什么-破镜假说-激烈世界假说+第四部分:人类社交的三大驱动力之三:协调-08 自我,让你的大脑成为他人思想的跑马场-身体与心灵的分裂-神经二元论-黑猩猩也有自我吗-粉色的给男孩,蓝色的给女孩-在你眼中的我-人天生就易受他人影响-广告有没有效,大脑先知道-09 自我控制,让“随大流”的人更易成功-棉花糖实验-大脑的制动系统-社交天性实验室1-社交天性实验室2-社交天性实验室3-自我控制的三种主要方式-“外星人绑架”思想实验-自我控制的受益者是别人,而不是自己-防盗绝招:贴一张“有眼睛”的海报-社交天性实验室1-社交天性实验室2-自我到底是什么+第五部分:通过社会眼看世界-10 大脑爱社交胜过金钱-更多的钱并不代表更幸福-凄凉的人生景象-改良公寓楼的设计-“社交零食”和“社交代用品”-11 社会奖赏,企业激励员工更有效的手段-比金钱更有效的激励手段-关心造就成功-高效领导者拥有更强的社交能力-把握领导力的核心-12 有效互动,孩子高效学习的推动器-关注学生的归属需求-让学生彼此建立连接-你真的打了我-“心智化”课堂-如何学习历史和语言-为教而学-塑造一个更高效的社会脑

破镜假说

2021年9月24日 字数:2746 来源:社交天性:人类社交的三大驱动力 作者:[美]马修·利伯曼 提供人:zhaotou97......

鉴于猴子有镜像神经元,而没有心智解读能力,所以从进化的角度来看,镜像系统要比心智解读系统更加原始。一般来说,在一周大的婴儿身上,镜像系统就已经开始运行了,因为这个时候的婴儿已经表现出了模仿能力。如果我们试图寻找这样一种缺陷,那么镜像系统很可能是一个适当的选择:这种缺陷不但出现的时间比心智解读能力缺陷更早,甚至还可能是导致心智解读能力缺陷的原因。镜像神经元可能给自闭症带来的第一个至关重要的线索是,那些患有自闭症的儿童模仿他人的能力存在很大的问题。40多年来,科学家已经完成了无数项要求孩子们模仿各种行为和手势的实验。在这些实验中,被诊断为患有自闭症的孩子的模仿能力总是比发育正常的孩子差很多。在学术界明确地将模仿能力与镜像系统联系起来后,一些学者认为,模仿能力缺陷可能与自闭症有关。他们进行了一些神经成像研究,最终催生出了破镜假说(broken mirror hypothesis),即镜像系统的受损可能是造成自闭症的主要原因。

虽然从这些研究中得到的初步结果非常震撼人心,但是我们仍然不能肯定,它们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支持了破镜假说。例如,其中一项以μ抑制(mu suppression)为焦点的研究结果就是如此。μ抑制值是用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简称EEG)技术检测镜像系统活跃性时得到的一种生物指标。不论在观察他人的手部动作还是自己用手做出一定的动作,发育正常的孩子都会出现μ抑制。然而患有自闭症的孩子只有在自己亲手做动作时才会产生μ抑制,而在观察别人的手部动作时却不会产生μ抑制。不过,令人奇怪的是,研究人员并没有报告这两组被试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的差异。这看起来无关紧要(似乎不过是研究人员的一个小小疏忽而已),但是既然没有进行这方面的分析,他们直接得出的结论——自闭症被试的镜像系统的活动是不一样的,就显得有些无根无据了。

两项早期的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研究还表明,患有自闭症的人的镜像系统是不正常或“非典型”的,只不过这种“非典型性”并不能通过自闭症的症状清晰地表现出来。镜像系统既包括一些比较靠前的属于额叶的脑区,即额下回后部(posterior inferior frontal gyrus)和运动前区皮层(premotor cortex);也包括一些比较靠后的属于顶叶的脑区,即前顶内沟和下顶叶小叶喙侧(rostral inferior parietal lobule,见图6-1)。

另一项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研究还表明,自闭症患者在进行脸部表情模仿时,他们镜像系统中的额叶部分的活跃程度下降了,而镜像系统中的顶叶部分的活跃程度则上升了。还有一项研究则显示,在进行手部动作的模仿时,自闭症患者的镜像系统的顶叶部分的活跃程度下降了,而额叶部分的活跃程度则上升了。很显然,这两项研究表明,自闭症患者与发育正常的人在做模仿动作时,他们大脑的镜像系统的激活情况是不一样的,但是,这两项研究也都表明,自闭症患者与发育正常的人在做模仿动作时,他们大脑的镜像系统中的额叶部分和顶叶部分的活跃程度都有增有减,不过也存在着差异,即活跃程度增减的方向相反。但是,这两项研究都没有解决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即在实验中,患有自闭症的被试与正常被试模仿得一样好,因此目前尚不明确,到底是不是我们所观察到的这些神经系统的活动模式导致了自闭症患者在现实世界中的行为问题。

自从这些早期研究的结果发表以后,又出现了许多研究,得出的结果却与这些早期研究相矛盾。一些研究已经表明,自闭症患者和健康人群的μ抑制水平大致相当。类似的,许多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研究也表明,自闭症患者的镜像系统活跃程度与健康人群相当,甚至比健康人群还要高一些。那么,为什么这些研究的结果会如此的混乱和不一致呢?如果自闭症患者的模仿能力真的存在障碍,那么他们的镜像系统也应该存在缺陷吧?然而,答案或许并非如此。

维多利亚·索斯盖特(Victoria Southgate)和安东尼娅·德·汉密尔顿(Antonia de Hamilton)提供了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说明了对于自闭症患者来说,为什么不能过于简单地把他们在模仿行为中的表现好坏与其镜像系统的完善程度等同起来。他们指出,在现实生活中,甚至在实验室里,成功的模仿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模仿”。要想模仿成功,你必须知道模仿什么、什么时候模仿。

如果实验主试说“请你这样做”,然后从桌子上捡起了一支钢笔,这时作为被试的你打算怎么做呢?是只要跟着他捡起一支钢笔就可以吗?还是必须跟主试一样——如果主试用左手,你便用左手;如果主试用右手,你便用右手呢?或者关键在于,必须用同样的抓握动作、经过同样的空间路线拿到这支钢笔?主试有可能会因为以上这些环节中的任何一个没有做好,就把你归入模仿能力差的那组中。模仿者在模仿时需要知道什么是应该被模仿的,然后精确地模仿之。了解需要模仿的是什么,尤其是在实验中,其关键在于理解主试想要让你模仿什么。这是一个取决于心智解读能力的任务。正如我们已经知道的,自闭症患者的心智解读能力本身就是有缺陷的。

解决这个问题的一种方法是,在模仿过程中剔除心智解读能力因素。科学家们已经利用对无意识的模仿行为的检验实现了这一点。有时,我们会毫无意识,甚至是在知道不应该模仿的情况下去模仿他人。读者不妨试着想象一下这种情形。你看到有人(主试)用大拇指和其他手指做出了一个“U”形(见图7-3)。当你看到大拇指和其他手指开始慢慢地收拢变成一个紧握的拳头时,你的手也会照着做出同样的动作。接下来,你又一次看到有人用大拇指和其他手指做出了一个“U”形,不过紧接着,这只手却变成了摊开的形状,你同样也会照做,把自己的手变成摊开的形状。到目前为止,一切都没问题。这是一个简单的模仿任务。接下来的事情就开始变得更有意思了。有时,主试会要求你模仿你看到的动作(也就是说,当你看到模仿对象握紧拳头时,你也握紧拳头);而在其他时候,主试会要求你做出相反的动作(也就是说,当你看到模仿对象握紧拳头时,你必须摊开手掌)。

图7-3 在自动模仿测试中所用的手势

左边:拇指和其他手指构成一个“U”形;中间:手指尽量伸展开来;右边:所有手指握成一个拳头。

做出与看到的动作相反的动作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模仿更符合人的天性。因此,没有患上自闭症的人完成“矛盾的动作”(做出与看到的动作相反的动作)所花的时间比完成“不矛盾的动作”(做出与看到的动作一样的动作)所花的时间要长,这种时间差距是衡量自动模仿倾向的强度的一个指标。在第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请一组自闭症患者作为被试完成上述模仿(反向模仿)任务,结果表明,这组被试不仅出现了自动模仿效应,而且他们自动模仿倾向的强度比正常被试高了将近50%。而且,这并不是得到这一结果的唯一一项实验研究。在另一项研究中,科学家们运用另一种自动模仿倾向测试方法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自闭症患者的自动模仿倾向超强。这些研究的结果表明,一旦剔除心智解读能力这个因素,情况就变得明了了:自闭症患者实际上根本不是不会模仿,反而是模仿能力超强的模仿者。

破镜假说仍然是一个比较新的理论,因此目前尚不清楚历史将会如何评判它。但是,一些比较有力的证据都是不支持破镜假说的。最近的一些研究结果表明,那些模仿能力超强的自闭症被试在被明确要求模仿某一动作时,其实他们并不知道什么时候应该模仿以及模仿什么。这就又把我们拉回到了自闭症患者的心智解读能力确实是有缺陷的这个已经得到确认的结论上。但是,我们仍需要弄清楚的是,为什么这些自闭症患者的心智解读能力会有缺陷?鉴于社交障碍先于心智能力的发展这个事实,从针对失聪孩子的研究中我们知道,心智解读能力会因为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一直生活在孤独中而发育不健全。无论如何,幸运的是,除了破镜假说之外,我们还有另一个假说可以尝试,希望这个假说能够把这个问题解释清楚。

共情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