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当亲友病重或面临意外时,如何交流才能带来真正的抚慰?
“你知道哪个医院看脑出血更好么……”打电话的是位带着颤抖的中年女人的声音,深夜的急诊大厅中略显空旷,顺着声音望过去,我心底也跟着沉闷地轰隆一声,女主的茫然四顾的在为自己的丈夫寻求生的希望,与此同时,她慌乱的神情又好像在说“天,要塌了……”医院内的生老病死每天都在上演,看见过很多人默默的抹眼泪,也逐渐体会到人在面对即将到来的失去时,语言的安慰是多么苍白和无力。
回来的路上,我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当亲友病重或有重大失去时,如何交流才能带来抚慰?如何带着悲悯的心去聆听和回应、如何抵达他人的内心、如何说出舒缓和安抚的话语,如何让遭遇痛苦的亲友不放弃希望?
01 倾听,而不是劝解
很多来访者会带着不同的困惑走进心理咨询室,祈求咨询师给她们一个答案:分手了还能不能复合,伴侣出轨了要不要原谅,孩子厌学了应不应该退学。遗憾的是,很多问题根本就没有一个简单的满意的答案。比如说:当你的好朋友哭诉跟你说她又一次流产了,可能永远都不会有孩子了,面对这种沉重的缺憾,你会说什么呢?
你可能会惯性的说:会好起来的,别太担心了;现在医学进步这么快,说不定就会有新上市的药会有效果;你现在难过也不是办法,得先把身体养好;你肯定还有机会怀上孩子的……很多人在面对亲近的人沉重的悲伤时,第一瞬间都会想要逃离,好像总需要做点什么或者说点什么,转移打破这种悲伤、才能让彼此好过一点,火速给出解决办法的建议是常用的方法之一。
可实际上,当你最亲近的人跟你哭诉一份沉重的缺憾时,她最需要的往往不是想让你告诉她,应该怎么做,更多的是希望你能理解她的绝望,在她努力面对这个痛苦时、陪伴在她身边、支持她。能够听她说,跟她一起感受这个事情本身,能让她说出她的痛苦,无声的情感共鸣,才是一个人面对痛苦之初最需要的东西。全神贯注的倾听,能让他人发现自己被恐惧、愤怒、悲痛或绝望所遮挡的东西,在此基础上,她才能对自己产生新的认识。
情感上的被理解更能给人安慰,比任何语言都有用,这也是为什么往往有效果的心理咨询,咨询师也许什么都没说,来访者自己就能够找到答案的原因。
02 陪伴,而不是比惨
当马薇薇在奇葩说辩论赛场上,崩溃的讲述自己一直以来所受的语言攻击时,高晓松说:“你那都不叫什么,我们被骂得比你惨多了。”蔡康永说:“你不能跟在痛苦的人说,你那个不痛,我的比你痛多了。”哪怕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不随意评价别人的痛苦也是一种慈悲。
比惨式的安慰是很多人惯用的手法,好像有一份更大的痛苦兜底,目前的痛苦就看起来没那么难以承受。就像人们常说的:“当我为了遗失一只鞋而难过的时候,我发现世界上还有的人,没有脚。”这个方法看起来很好用,可事实上,这个方法也很残忍。这样做本质上是对一个人情绪的否认,堵上了一个可以充分悲伤的角落,顺带着洒上了一瓢知足常乐的鸡汤,息事宁人。
“可是我明明就很痛,为什么连喊痛的空间都没有。”
“道理我都懂,只需要你片刻的理解和包容”。静默的陪伴也会带来一种接纳,真实的看见,因为陪伴会让孤独的个体,不再那么孤立无援。
03 共情,而不是同情
共情:为什么看你这么疼,我也觉得疼——目的是理解;
同情:你看起来那么疼,我觉得你好惨——目的是安慰。
一个身患乳腺癌的女生说,面对他人同情目光或者语调时,心里会有一种想冲过去把对方打翻在地的冲动。 因为那种目光,会让她觉得自己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是一个需要可怜的新奇的东西,一个可供对方茶余饭后用来庆幸自己不那么惨的谈资。
当你跟一个身患重病的亲友说:你怎么这么倒霉;生这样的病,出这样的意外可太遭罪了;这些话并不能给对方带来安慰,相反会让对方有种你在为自己的健康和运气感到庆幸的意味,哪怕实际上并没有。同情是站在自身角度去看待事物,缺乏换位思考和理解他人感觉的对话,起到的作用一定是消极的,它会促使对方去防御自己,加重对方的痛苦,会瞬间击碎对方的心。
共情的人,会带着对每个人和每个情境独特性的尊重,做出耐心的回应,把倾向性的预设、评判和谴责度放一边,去理解对方。在面对亲友病重时,会相信不管多么痛苦、多么绝望,每个人身上都具有成长和改变的可能。
同情会剥夺并忽略对方的感受,而基于自己过去常规的经验,给出评论;
共情是以对方为中心,关注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体验对方的情绪和感受。
世界上动听的语言有很多,而真正能让人觉得亲近的瞬间,往往是你发自内心的关心着对方,在此基础上,准确的理解对方和谦卑的回应。“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当准确的理解对方的想法和感受、并能敏感的做出回应,这种被理解、别接纳的感受,会帮助对方获得更多自己被爱、被重视、被温柔对待的信心。
万物皆有裂痕,凡真实的人生皆是相遇,
愿我们诚恳、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