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史上最善于使用调和策略的一代名相

2019年5月10日  来源:文城观点 作者: 提供人:guliang19......

南京是六朝古都,到南京去旅游的人常会听到关于王谢世家的传说,古诗云:“旧时王谢庭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其中,“王谢”指的就是东晋的王导和谢安两个大家族。

史上最善于使用调和策略的一代名相

谢安弈棋

谢安是典型的名门之后,他的曾祖谢缵在曹魏时曾任长安典农中郎将,他的祖父谢衡是西晋有名的儒学家,曾任博士祭酒、太子少傅、散骑常侍等;他的父亲谢裒,永嘉之乱时携家南渡,在东晋政府中担任过侍中、吏部尚书等要职。谢安成长于官宦家庭中,从小受长辈的教育,受豪门家族气氛的熏陶,德行修养好,学识渊博,气度不凡,早年的谢无意于仕途,他的家族地位高,朝廷屡次召他入朝为官,都被他以各种借口谢辞了。谢安常年隐于会稽东山上,与当时的名士王羲之、支道林、许询等游山玩水,吟诗咏文,悠闲自在。直到后来,豫州刺史谢万在一次征战中因兵败而遭废黜,谢氏家族中没有合适的人选可以接任,谢安才告别闲云野鹤的生活,进入官场,他先是任桓温征西大将军府的司马,后迁任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职,最后,因指挥了著名的战役“淝水之战”,大败前秦苻坚的八十多万大军,谢安成了赫赫有名的东晋宰相。在“淝水之战”之战中,运筹帷幄的总指挥是谢安,谢安的弟弟谢石由尚书仆射转任征讨大都督,谢安的侄子谢玄为前锋都督,谢安的儿子谢琰是为辅国将军统兵于阵前。“淝水之战”大获全胜使谢氏家族威名显赫,东晋的精锐部队几乎都是有谢氏家族的成员掌控着,谢氏一族,成了掌控当时军事大局的名门望族。

史上最善于使用调和策略的一代名相

王导谢安纪念馆

当然,如果要说家族的显赫历史,王氏家族比谢氏家族崛起更早,东晋皇帝司马睿镇守建邺时,王导就开始辅佐司马睿了,王导是东晋王朝政治局势中的一位显赫的人物。王导(276—339年),字茂弘,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他属于著名的琅琊王氏,从太保王祥以来,王氏一直是名门望族,王祥族孙王衍历任司空、司徒、太尉,是朝中数一数二的人物。王导是王衍的族弟。王导的祖父王览,官至光禄大夫;其父王裁,曾任镇军司马,东晋建立后,王裁身居多种要职,咸康五年(339年),王裁病逝,谥文献。王导承袭王裁的爵位。

史上最善于使用调和策略的一代名相

王导画像

据史籍记载,王导在少年时代就很有识量,当时的陈留高士张公见王导之后,曾对王导的从兄王敦说:“此儿容貌志气,将相之器也。”后来,王导为司空刘寔所知,被委任为东阁祭酒,拟迁秘书郎、太子舍人。后参与东海王司马越军事。

王导素来与司马懿的曾孙、琅琊王司马睿关系很好。永嘉元年(307年),晋怀帝司马炽任命司马睿为安东将军,镇守建邺。王导随司马睿南渡,任安东将军司马。

建邺原为建业,280年,西晋灭吴后将建业改名为建邺,公元313年,晋愍帝司马邺即位,为避其讳,建邺被改为建康;317年,晋元帝司马睿即位,东晋正式建立,定都建康。420年,刘裕代晋称帝,立宋国,定都建康。可见,除宋外,南朝的齐、梁、陈等,皆以建康为都。

西晋末期,皇族内部为争夺中央政权,发生了历时16年(291年—306年)之久的严重内乱,这沉重地打击了西晋王朝,极为混乱的局势使司马氏政权走进垂危残喘的阶段。司马睿镇守建康,偏安一隅,本来,司马睿才能很平常,声望很一般,而且他又属于晋皇室中不太受重视的一支,是不会受到重视的,在晋王朝的各个大小诸侯王中,他是很不起眼的,在别人看来,司马睿是成不了什么气候的,但是,司马睿有一个大优点,就是善于用人,他重用王导,而正因为有王导的辅佐,有王导为他出谋划策,这才能使健康的政治、经济得到顺利发展,司马睿也成了晋王朝的继位者,成了东晋朝的开国君王。司马睿曾将自己比作刘邦,而把王导比喻为是他的“萧何”,足见他对王导的赞赏。

王导全心全意为司马睿谋划,他献妙计,联合南北士族,使司马睿能顺利建立东晋政权,成为晋元帝。东晋时期,流行着“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说的是,东晋的天下,其实该有王氏家族与司马氏家族共同所拥有,因为王导的政治功绩实在太大了,帝王虽然是司马氏在做,但主政的却是王导。王导官居宰辅,总揽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国政,王导的从兄王敦都督江、扬六州军事,手握重兵,权势显赫。王导出身于中原著名士族,拥有名门望族的显赫声望,同时,他又是东晋朝的开国元勋,他辅佐司马睿缔造了东晋朝。永嘉时期,北方一片混乱,而以健康为中心的一片区域,却是安定富裕的,后人发现了晋墓中有砖铭曰:“永嘉世,天下灾,但江南,皆康平;永嘉世,九州空,余吴土,盛且丰;永嘉世,九州荒,余广州,平且康。”不得不承认,在王导的辅佐下,晋元帝定都建康,曾呈现出一片繁荣的迹象。

王导是东晋王朝举足轻重的大人物,可以说,东晋政权的建立和发展都离不开这位显赫人物,晋元帝司马睿的一系列政治措施,大部分都是由王导提出来的,东晋朝的建立和稳定,离不开王导的政策的筹划和政治措施的实施。而晋元帝之后,晋明帝、晋成帝也是在王导的辅佐下维持其朝纲稳定的,作为东晋朝的三朝元老,王导是东晋朝政权的核心人物,实际上,或许可以说,王导就是东晋政权的实际奠基者和维护者。而王导这位东晋朝的名相,有其十分杰出的政治谋略,其中,王导的调和策略,是他玩转朝中权力的根本谋略,也是促使东晋朝顺利建立和稳定发展的非常厉害的权谋之术。

策略之一,王导以“绥抚新旧”的方式来调和北方(中原)士族和南方(江东)士族的矛盾,使双方和平共处,协调共荣。

早在西晋末,司马睿镇守建邺时,针对北方混乱对南方的影响,王导便向司马睿提出了治理建邺的方略,他提出:“谦以纳士;俭以持日;为政清静;安抚南北。”司马睿以王导的建议为施政方针,有效地防止北方的混乱对南方的影响,使居于建邺的南北士族真心地拥戴司马睿。

西晋时,东吴被灭后,南方士族被排斥,仕途艰难,升迁无望,心里非常不满,抵触情绪很厉害。司马睿初到建邺时,南方士族对他置之不理,此时,王导及时采取措施来化解南方士族与统治者之间的矛盾。王导心里很清楚,要在原东吴境内建立以北方士族为主体的东晋朝,如果没有联络南方土族,并获得南方士族的支持,那么,东晋朝一定是存在不了的。于是,王导就有针对性地采取“双管齐下”的措施:一方面,他极力提高东晋新主人司马睿的威信,比如,在三月初三,司马睿肩舆出巡,王敦、王导以及北方名士骑马紧随,仪仗隆重,威风凛凛,这有意让南方士族知道,司马睿乃北方士族拥戴的江东之主,这使得江南的著名望族顾荣、纪瞻等对司马睿十分敬惧;另一方面,王导向司马睿建议,为了成就霸业,必须敬老招贤。在司马睿授权下,王导亲自邀请江南望族的顾荣、纪瞻分别靠担任军司马和吴国内史之要职,如此对东吴前老前贤的敬重,渐渐让江南士族认可和服从司马政权,南方士族也就归附东晋王室,成为其治下臣民。

为了更有效地调解南北方士族的矛盾,王导将政策化为很具体的措施来落实:比如,王导以身作则勤学吴语,以便与南方的望族能沟通更顺利;让北方士族主动向南方士族要求结为婚姻,加强和睦关系,以拉近与南方士族的距离。再如,对于江南望族中的武力强宗,有造反者,尽量不由北方人领兵去镇压,而是让江南望族中的人,甚至是造反者同族中人领兵去平叛。当时,南方望族中的周勰、周续聚众造反,元帝拟发兵征讨,王导却建议让周续族弟周莛领兵去平叛,周莛果然成功评叛。事后,晋室任周续、周莛的族叔周札为吴兴太守,任命周莛为太子右卫率,对周勰则因周氏豪望,并未穷追,而是抚之如旧。这种忍让、调和的策略,有效地博取了南方士族的欢心,使南方士族感到与南北士族平等的,在司马睿治理下,能平等相处。

为了调和南北士族的矛盾,王导还特意设计了一个“侨寄法”政策,用以保护南方士族的利益。东吴被灭之后,南方望族最担心的就是北方南下的士族会侵犯他们的经济利益,南方士族很多是地主,如吴郡顾氏、义兴郡周氏等,皆是强宗大族,他们最担心利益被侵犯。王导巧妙的采取策略,他避开了南方士族的势力范围,在贫弱地区,设立侨州、侨郡、侨县,以安置北方南逃的士族和民众为名,聚集奴隶或佃客,开垦拓荒,发展生产,这就不是强南方士族的地盘,而是侨寄于南方望族领地的边缘,发展新产业。这一策略对南北士族双方都有好处,对于北方流亡来的士族和逃难民众而言,有了一个好去处,能养活自己了;而对于南方士族而言,又不会侵犯他们的经济利益,使双方能和平相处。而且,对于一些地广人稀、荒凉贫瘠的地区,让逃难来的人去开垦、繁殖,利于发展经济。实际效用也很好,当时的“侨州”多至司、豫、兖、徐、青、并等六州,侨郡、侨县更多,“侨寄法”很有成效。

策略之二,王导以“维系伦纪,义固君臣”的德政措施,调解王氏势力和司马氏势力之间的矛盾,防止朝中分裂,避免篡权悲剧重演。

从汉末到西晋,朝廷经常处于混乱中,时而外戚专权,时而太监专政,时而挟天子以令诸侯,时而同时有好几位皇帝,宫廷斗争不断,高层倾轧严重,政权像走马灯似的转个不停。曹氏夺取了刘汉的政权,司马氏又篡了曹氏之权,而“八王之乱”又是诸王在争夺皇权,在当时,防止帝权旁落,防止皇权被抢,是政治舞台上十分敏感的话题。对此,在健康登基的晋元帝司马睿,是不可能不警惕的。可是,晋元帝除了属于皇族血统之外,他没有其他任何有利于称帝的条件,无论是才识胆略,还是政治实力,他都不具备竞争优势。司马睿必须依靠王氏,才能稳定朝政。司马睿政治方面要依靠王导出谋划策、处理朝务;司马睿在军事上要依靠王导的从兄王敦,因为王敦掌握着东晋的精锐部队,此外,东晋的其他重要官职也多被王氏所占有。对于朝中政治局势,司马睿是心知肚明的,所以,他不得不尊重和依靠王导,据说,大兴元年(318年),晋元帝即位受百官朝贺时,元帝再三请王导同坐御座受贺,是因为王导再三辞让,才没有同坐受贺。其实,王导的辞让也正是明智之举。

政坛上,历来都是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晋元帝登基之后,对王氏的强大政治军事势力也是非常警惕的,他本来就非常忌惮王氏的超强权力,更是对王氏族中的一些骄横跋扈者非常反感,对大权在握的王敦等暗中采取防卫措施,想方设法削弱王氏的势力。比如,司马睿以刘隗、刁协为心腹,暗中培植自己的军事力量,他还释放扬州沦为僮客的北方流民,将其组成军队,任命南方士族戴渊为征西将军,都督兖、豫等六州军事。司马睿还以刘隗为镇北将军,都督青、徐等四州军事,令他们各率万人,分驻合肥、淮阴,名义上是北上讨伐石勒,而实际上,其矛头是对准手握兵权的王敦。此时,王导在朝中,也多少有些被元帝疏远,但是,胸有韬略的王导并没有对司马睿表示不满或采取什么应对措施,而是保持平静心态,履政如前。此时,王敦见王导被元帝疏远,自己的军权也受到威胁,他忍耐不了了,他迅速出手,他以反对刘隗、刁协挤兑王导为借口,于永昌元年(322年)自武昌举兵,攻入建康,杀了戴渊、周颤、刁协,迫使刘隗逃奔石勒,制造了历史上有名的“王敦之乱”。

此时,王导站出来了,他一方面立场坚定地表态,认定刘隗、刁协等是佞臣,扰乱朝纲,赞同王敦带兵“清君侧”。其实,王导很清楚,与手握重兵的王敦是不能正面对抗的,只能暂时妥协,否则,一旦矛盾激化,后果不堪设想;另一方面,当刘隗、刁协等“佞臣”被杀逐之后,元帝势力减弱了,王敦想篡权,王导却站出来表示坚决反对,极力维护帝室安全,不容许王敦篡权,当王敦攻入建康后,王导力劝王敦,警告他别酿成大错,王敦只好领兵退回武昌。

太宁元年(323年),晋元帝病死,晋明帝司马绍继位,王导继续辅政。此时,手握重兵的王敦认为篡权的新的机会来了,又筹划着夺权,而王导仍然站在维护帝室的立场,坚决反对王敦的不忠之举。恰逢王敦病重,不能领兵,王敦长兄王含为元帅,领水陆两军五万,陈兵于江宁南岸,王导及时致信王含,表示,此次起兵似于当年王敦之为,但形势已变,当年佞臣乱朝,人心不定,而今先帝虽去世,但仍有遗爱在民,新主聪明,并无失德之处,如妄萌逆念,反叛朝廷,便非人臣之道,定会引来共愤。王导表示他自己“宁为忠臣而死,不为无赖而生”。在劝告王含的同时,他及时部署兵力于健康周围布防,并乘王敦病重时,故意率子弟为王敦发丧,让防城将士以为王敦已死,增强士气。王导乘机命将军段秀、中军司马曹浑率甲兵渡江偷袭王含营寨,王含没有防备,被杀得大败。王敦得知后病情加重,不久便死了。王敦无子,以王含之子王应为嗣。后来,王含父子兵败逃奔荆州,为其从弟荆州刺史王舒沉杀于长江。本来,王敦因谋反而死,该灭族,但王导因保卫帝室有功,仍稳居朝中高位,使琅砑王氏保住东晋最大望族的地位,同时也避免了东晋篡权悲剧混乱局面的产生。王导一直在居中调节了王氏与司马氏的矛盾,防止因激化而酿成局势大乱。这也是他的调和妙策。

策略之三,王导坚持以“镇之以静”的清静之政,处理与调和统治阶层中望族内部的矛盾,倡导兼容,以求安定。

北方混乱,东晋王朝安江左也实属,北方的乱局随时对可能波及健康,对此,王导心里是很清楚的,而他应对的策略是以“镇之以静,群情自安”的方式来处理与东晋统治集团中世家豪族的关系。他深知,只有以清静为政,息事宁人,才能避免与晋王朝望族的矛盾激化。王导积极维护望族的利益,尽量让望族的士人能有升迁的机会,而对权贵过失的责罚也非常谨慎。他对于世族的退让、调和策略曾被人说成是“举贤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权贵”,这有一定道理,他确实着重在世族子弟里举贤,而执法却尽量不去伤及权贵。比如,王导任扬州刺史时,曾派属下到州属各郡考察政绩,察官回来汇报各郡守得失,而望族顾荣之族子顾和默不作声,王导问其原由,顾和说:“您身为宰辅,当让吞舟大鱼,能漏网而去,何必与郡守计较?”王导听后,竟表示赞同。这明显表现了王导对望族的妥协态度。王导晚年常说:“人言我糊涂,而将来必有人念记着我的‘糊涂’的。”其实,王导这“糊涂”是很清楚的“糊涂”,是息事宁人地求安静。对于王导的妥协、退让态度,有人很不满,比如陈頵就曾致信王导表达其不满:“西晋之所以败亡,起因在用人不当,重虚重实,看门第不看才学,政事败坏,不可挽救,今该改变陋习,赏罚分明,拔贤任能,共谋中兴。”可是,王导并不听陈頵的劝告,他依然很清醒地继续“糊涂”地处理朝政。

王导的“镇之以静,群情自安”主静方式,其实就是对望族的妥协、退让,这当然会以牺牲大众利益为代价,他的目的是博得世家望族的欢心,以平息矛盾,而这恰恰是王导的聪明之处,而不是真的“糊涂”了。睿智的王导比谁都清楚,东晋朝偏安于建康,正笼罩在西晋败亡的阴影之下,北方混乱时时在威胁着江左,当时江南虽是富裕和安宁的,但东晋王权并不稳固,南、北士族潜在的矛盾并没有真正得到解决,一旦乱局出现,东晋朝就危险了,只有维护暂时安定局面,才是最大的政治,因而,他也只有睁眼看着“让吞舟大鱼,能漏网而去”。在当时的局势下,这种“镇之以静”的退让方式,看起来是太窝囊了,但这是以小博大,牺牲小利益,以博得大局稳定、安宁。

总而言之,王导当时为政的基本点,就是以北方士族为骨干,并招揽笼络南方士族作辅助,他自己作为南北士族的首领,尽量能兼顾南方士族的利益,他对上维护司马睿的帝位,自己作为宰相,理智、巧妙地采取调和策略,调和化解北方士族与南方士族之间矛盾,调和化解王氏家族与司马氏皇族之间的矛盾,调和退让地处理晋王朝望族之间的矛盾,他一定也是不喜欢退让、妥协的,但他知道,如果不能处理好这三方面的矛盾,让其中一种或多种矛盾激化了,那么,东晋朝很可能就和西晋王朝一样,也会败亡的。当时,东晋朝由他主政,他宁肯退让,宁肯妥协,宁肯显得毫无骨气,但他也要保证东晋王朝能偏安江左,保持着安宁局面。

王导去世多年之后,东晋朝又遇到一次危机,恒温图谋篡位,但是,因为有王、谢两大家族的抵制,桓温的篡权野心未能实现。桓温死后,由谢安执掌朝政,由桓温之弟桓冲任荆州刺史,政局又出现了稳定局面,东晋朝有了前所未有的和睦景象,不能不说,这其实就是王导留下的政治资源,是王导调和策略的政治成果,谢安继承了王导的政治策略,继续平衡各大士族势力之间的关系,使东晋朝继续保持偏安稳定。

王导的政治经历提醒大家,要保住政治局势的安全,有时也不一定要靠强势的武力征讨来实现,调和策略有时也很管用,儒家主张中庸之道,主张“执两用中”,如能将利益互补关系的双方优势发挥出来,而不是激化矛盾,那么,经常能获得双赢或多赢的效果,即便是为了前进而暂时退让,接受妥协,也是值得的。而且,有时退让、调和更需要勇气,更需要韬略,通常,积极出击者被视为是英雄,而退让、妥协者被认为是“窝囊货”,调和被视为是投降,是懦夫所为,其实,能游离于各种矛盾之间,巧妙的化解矛盾,并让局势往最佳的方向发展,这才是智者的妙招,即使是暂时的退让、妥协,也并非是懦夫的行径,而是真正的智者所为,因为安定和安宁才是当时东晋王朝最理想的结果。王导其实是干得很漂亮的,因为当时的局势,他只能用调和策略,如果不愿调和,或许东晋朝早就败亡了。王导或许是历史上最善于调和的谋略家,也是很有智慧的一代名相。

名相 / 王导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