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中国古代几种主要的谋略思想

2019年5月10日  来源:文城观点 作者: 提供人:guliang19......

原标题:带你了解中国古代几种主要的谋略思想(上)


——谈古论今话管理之三十六

在古代,中国与西方在管理和策划思想方面有很大的区别,西方在认知、逻辑、概率统计等方面比较发达,而中国在智谋、感悟和情思方面,特别是在治国安民、驭臣掌兵、为人处世、谋事知人等的智谋方面,却比较发达。或许可以说,西方擅长于认知方面,而中国擅长于智谋方面,西方“善知”,中方善“谋”。

中国古代谋略文化源远流长,既丰富,又深邃,中国古人很善于谋事、谋生、谋国、谋兵等,中国古人擅长于在日常生活体悟人生智慧,认为“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曹雪芹语)中国古人善于从智慧方面去把握天时、地利、人和的丰富内涵,去总结经世致用的道理,将“极高明”与“道中庸”(冯友兰语)紧密结合起来,既重视愿景与理想,又注重当下的稳妥的行为,知行合一。

与西方管理学说相比,中国古代谋略文化虽然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和数字化的概率统计,但是,它注重与政治、伦理的结合,注重与和实际活动紧密结合,看似很平常,却是很深刻的;看似很实用,其实却非常睿智。

中国古代谋略思想倍受重视,各阶层都很重视谋略文化。在朝为官的,虽然表面上冠冕堂皇,保持一种正人君子的样子,大讲仁义道德,但是,在背地里却十分崇尚谋略家,青睐谋略思想,运用谋略方法,阅读谋略书籍。而在野派中,无论是归隐的,混江湖的,占山为王的,还是游历山水的,也都对谋略思想津津乐道,对谋略家倍加赞赏。坊间市井,更是广泛流传着很多谋略家的故事和传说。民间大众对历史上著名的谋略家,如姜子牙、范蠡、孙武、张仪、苏秦、韩非、张良、东方朔、诸葛亮、刘伯温、曾国藩等,有一种赞赏和崇拜的心理,一代代流传着他们的故事。

中国古代的谋略思想不仅很丰富,而且还形成了各个不同学派,各个不同的理论形态,此外,古代各阶层、各个行业,也都大体有其谋略理论。比如,帝王有治国驭臣之道;大臣有谋权佐王之术;武将有用兵布阵方略;文人有经世致用的方法;商贾有谋市聚财之法等等。

中国古代的谋略文化书籍也相当不少,比如,有专门论述谋略的专著,如《鬼谷子》《素书》《长短经》《权书》《帝王图鉴》等,还有一些名为史书,其实是政治谋略方面的专著,如《资治通鉴》《贞观政要》等,而《史记》中更是在每一篇后有《太史公曰》,阐述的就是司马迁的谋略观点。此外,在诸子学的各种论著中,有相当的篇幅也是谈古代谋略思想的,古代谋略文化的各个学派,如儒家、道家、纵横家、兵家、墨家、阴阳家等,他们的谋略思想也主要就是在“子书”中阐述的。

中国古代的谋略思想,有几个类型的理论形态,是值得特别重视的,它们形成了中国古代谋略思想的主要内容,至今仍很值得探讨、扬弃和借鉴。

带你了解中国古代几种主要的谋略思想(上)

秦始皇画像

帝王权谋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可能是最受重视也是最发达的谋略思思。中国古代的主要政治体制是帝王专制,帝王占据着统治机制的最高层,掌控着至上的权力,所以,帝王由上而下的管理方式在古代的政治生态中起决定作用,帝王的统治方略也成了政治家们、权贵们和学者们聚焦的政治论题。帝王如何统治,以什么方式进行统治,如何管理朝廷,如何授权与牵制,如何立威与纳谏,如何设计互相制衡的权力机制等等,都是倍受关注的权谋热点和治政的理论要点。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中国形成了精致、完整和系统的帝王之学。在古代文化典籍中,帝王权谋成了重点讨论的议题之一,帝王之学构成了古代典籍的重要部分,比如《尚书》中的《洪范》,道家学说中的“人君南面术”,《四书》中的仁政统治方略,还有《长短经》《素书》《管子》《商君书》《韩非子》《春秋繁露》《淮南鸿烈》《资治通鉴》等,都对帝王之术有详细的论述,甚至以帝王权谋为主要内容。

古代各主要学术流派,各学派的主要理论学说,也皆是以帝王权谋作为重要理论来阐述的,比如,儒家的仁政学说、“道统论”、“内圣外王”说、“民重君轻”论,以及“修齐治平”理论等,皆是围绕着君王统治术而展开论述的;再如,法家“缘法而治”的基本主张,“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的管理原则,特别是“法、术、势”的学说,也都是从君王的角度去探讨的;又如,道家的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基本原则,以柔克刚、以进为退、以柔弱胜刚强等处事策略等,也都是要求帝王应采纳的治国方法;还有,墨家的义政、非攻论,名家的刑名之学等等,也是奉劝君王要采纳、坚持和实施的政治策略,各学术流派的谋略思想,皆是希望能让帝王能接受和运用,使其谋略理念能成为治国之道。

古代的皇权专制制度造成了政治体制上以帝王为绝对的核心,皇权不仅支配着政治生态,而且也支配着整个社会,支配着文化思想体制。皇权至上主义制约信仰、伦理、政治理念和宗族观念,比如,在古代,“天地君亲师”成为祭祀的最重要对象,敬天法祖、孝亲顺长、忠君爱国、尊师重教成为中国古人基本的价值理念,“忠君”成为极其重要的观念。帝王被尊称为“天子”,即“天之子”,体现着君权神授的观念,而这种观念正是为了传播和强化君权神圣化的统治原则。

带你了解中国古代几种主要的谋略思想(上)

汉武帝画像

帝王权谋理论表为几个根本性的论点:其一是认为帝王的统治权是受命于天的,谁如果反对,便是逆天行为,是必须受惩罚的。如此一来,统治者便可以用法律、伦理,以及族规民约等方面的手段来对不忠的人(即逆天而为之人)进行惩罚。其二是认为一切土地和人,皆是属于帝王的,《诗经》曰:“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也就是说,普天之地,皆是帝王的土地,而地上生活的人都是帝王的臣民,帝王拥有一切。其三是认为伦理政治一体化,强调“家天下”的理念,天下是皇家的天下,所以“国即是家”,整个国家就像是一个大家庭或大家族,而皇帝就是家长或族长,比如,宋朝就是“赵家天下”;同时,“家即是国”,一个家族或家庭,必须坚持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伦理道德理念,姓氏族内,家规族规堪比国家法律,甚至有时比政治规则还更严厉,家族族长有权惩罚和处置家庭成员或族里的人。在族姓内,很多时候,族长比地方官员还更有权势,血缘关系比政治关系更重要。所以,说中国古代社会是“家国同构”是很有道理的,而“家国同构”就是血缘伦理规则导向于巩固和强化皇权专制秩序的典型结构,伦理为政治服务,这就是古代帝王权术最厉害的招数之一。其四是确立和实施了君权的单向控制,强调君尊臣卑的控制机制,将“君为臣纲”作为政治文化必须自觉认同的基本原则,并以“君为臣纲”来统领“父为子纲”和“夫为妻纲”,一方面,使政治纲领成为伦理纲常推行的目的,并维持伦理纲常的正统性;另一方面,让伦理纲常为政治纲领服务,而在政治纲领的维护下保证伦理纲常的扩展和传播。于是,“三纲五常”就成了融政治与伦理为一体的帝王统治的高明策略,也是很有普遍性和有效性的帝王统治术。

历史上,所谓有雄才大略,能成大功立大业,创造盛世繁华局面的有为、杰出的帝王,如刘邦、曹操、汉武帝、隋文帝、李世民、赵匡胤、朱元璋、康熙、雍正等,大都是深谙帝王权谋的政治家,他们的政治成就也都是建立在娴熟地运用帝王统治术的基础上的。而改朝换代之时,继位的新帝王,常常以承继先皇的权谋治术为头等要务,视先皇的帝王之术为统治秘诀。

据说,唐朝李世民专门撰写了《帝范》一书,专论人君之道,很隐秘地论述帝王的统治权谋,当他将《帝范》赐予他的儿子时再三叮嘱,一定要将书中所述的统治术作为他的遗训。李世民对他儿子说:“饬躬阐政之道,皆在其中,朕一旦不讳,更无所言。”《帝范》成书于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是很重要的帝王谋略典籍,为后世帝王所重视。

总之,皇权至上的专制政治机制造成了文化思想聚焦于帝王之学,而帝王权谋也就成了古代中国社会最受重视的政治思想主题,也成了古代谋略文化的核心论题,同时,也成了政治学、历史学、谋略学和管理学持续关注的重要论题,中国古代的帝王权谋、帝王学、帝王之术等,是很值得从管理学的角度去深入的探索和研究的。而帝王权谋中的具体理论,包括驭臣之道、用人策略、任将之法、牵制之术、立威方法、治军之策等,将另文讨论。

带你了解中国古代几种主要的谋略思想(上)

曹操画像


谋略 / 权谋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