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中国古代几种主要的谋略思想:兵学韬略

2019年5月10日  来源:文城观点 作者: 提供人:guliang19......

中国古代战争很频繁,古代典籍中,如对战争的描写非常精彩,如《战国策》就古代战争有相当仔细和生动的描写,《东周列国志》也非常形象地描写了战争,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期的战争场面是非常复杂、激烈和残酷的。

春秋战国时代,诸侯之间的战争几乎是不断的,于是,军事将领、智谋之士便总结战争经验,提出军事理论,创造了军事学说,于是,就有了古代的兵学韬略。

兵学韬略

是中国谋略文化的一种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古代战事多,争斗激烈,军事方面的经验教训既丰富又深刻,兵学研究成了非常重要的理论研究,因为研究战场上的制胜规律,直接能有益于诸侯国在战争中取胜。兵学因为在战争中的实用性而得到很快的发展。古代所说的“兵家”,既是指统兵将领,管理军事的官员,以及指挥战事军事家等。《汉书·艺文志》曰:“兵家者,盖出古司马之职,王官之武备也。”同时,也是指对于兵将战事研究的专家。而兵家的思想、谋略,特别是制胜之道,便是“兵家韬略”。古代兵书讨论的最重要主题,就是“兵家韬略”。

带你了解中国古代几种主要的谋略思想(中)

兵书

中国古代兵学很发达,兵家著作也比较多,不仅军事家(将、帅)和军事理论家常编著了兵书,而且,诸子各学派的论著中,也常常包含着兵学的内容,像《老子》《韩非子》《鬼谷子》《管子》等,都有讨论兵学的章节。中国的兵书很丰富。如《汉书·艺文志·兵书略》著录汉以前兵家著作达五十三家,共七百九十篇,图有四十三卷,而且,还将兵学分为权谋、形势、阴阳、技巧四家。对于兵学的具体问题,古今变化比较大,有的已经没有再论述了,而对于兵学权谋的论述,则是从事兵学研究的人最为重视的,是兵学的核心内容。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兵家》曾说:“至兵权谋,则专论用兵之理,凡无今古之异。兵家言之可考见古代学术思想者,断推此家矣。”

在中国古代,不仅先秦时期重视兵学研究,其他时期对兵学也仍是很重视的,比如,在宋代,虽然“重文轻武”,文官比武官更有权力,更受朝廷重视,但是,宋代也仍然非常重视兵学的研究,北宋时期,曾由宋仁宗时的高官曾公亮和丁度主编了一部非常重要的兵书选集,称为《武经总要》,作为官方颁布的兵学教科书,后来,官方又专门颁行了兵法丛书,极力推荐《武经七书》。此书由《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七部著名兵书汇编而成。此书集中了中国古代兵书的精华,是中国古代兵学的理论瑰宝。而在这七本兵学著作中,《孙子兵法》是最有代表性的,也是最具丰富性和深刻性的兵学论著。历朝历代都把《孙子兵法》视为是兵书经典,军事家们百读不厌。

带你了解中国古代几种主要的谋略思想(中)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是一部很有逻辑性和系统性的兵学著作,在这部论著的开头部分,以宏观的视野来论述战争与政治等的关系,讨论兵学中的战略问题;在论著的中间,详细论述了关于战争的几乎所有重要问题,比如用兵方略、作战技巧、后勤支持、战争地形、任将方法等等,而在论著的最后,专门论述了“用间”问题,即现在所说的战谍情报问题。孙子将谍战情报提到了决定战争成败的关键问题上,这是非常有远见的。中国古代有如此高智慧高水平的兵书,让现代外国的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们感到非常惊奇,也非常赞赏。

带你了解中国古代几种主要的谋略思想(中)

孙子兵法

据有关报道,国外很多军事家把《孙子兵法》军事理论的顶级论著,是经典的军事谋略书。比如,据说,美国西点军校曾把《孙子兵法》作为是学员的必读书。再如,以色列的战略专家克里费德曾说:“在所有一切的战争研究著作中,《孙子》是最好的,而《战争论》则居第二。”(注:克劳维茨的《战争论》可是整个西方战争理论的经典著作。)又如,美国的战略家约翰?柯林斯曾说:“孙子是古代第一个形成战略思想的伟大人物。”还有,英国战略家科德尔?哈特曾说:“《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法著作,但是,其内容之全面与理解之深刻,迄今还无人超过。”最后,美国前陆军参谋长、驻越南美军司令威斯特摩兰曾对照《孙子兵法》来检讨美军陷入越战的错误,认为如果早读《孙子兵法》,或许能避免越战的重大错误。

具体分析,兵家韬略至少表现为面几个方面:

第一,兵谋内智。这主要是探讨军事将领的修养问题,中国古代兵家认为,杰出的将领是不能单凭勇力来取胜的,兵家对“武夫之勇”非常轻视,常常蔑视为是“匹夫之勇”。“智胜”永远是高于“武胜”的,出色的将领必须是智勇双全,并且,最好能以智为主,而以武为辅。关于将领内智修养,孙子提出了“将之五德”的说法,认为智、信、仁、勇、严是为将者的五种基本德性。在孙子看来,将需有“智”,即拥有智谋,能随机应变;将需有“信”,即要有信义,能赏罚分明;将需有“仁”,即应有仁义之道,能使民心所向;将需有“勇”,即能威武勇猛,不能迟疑软弱;将需有“严”,即能严明军纪,执法严厉。中国兵学非常重视提高将领的心理素质方面的修养,比如,兵学修养要求将领要具有“静、忍、定、断”的心理要求,“静”即冷静,理性,不能情绪化,不能感情用事,而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忍”是能忍耐,有超常的承受能力,不能轻易被激怒,而要忍常人之所不能忍。“定”是心态稳定,意志坚定,不动摇,不胆怯,不轻易改变主意;“断”是果断,杀伐决断,处事雷厉风行,不能犹疑不决,不能举棋不定。

第二,用兵原则。这是指用兵的基本道理,即兵战之制胜之法:

比如,避实击虚的原则。兵有强弱,情有虚实,要以我之强去对付敌之弱,要避敌之实而击敌之虚。在战争中,只有以自己的优势去对付敌人的弱势,才能取得胜利。孙子《虚实篇》曰:“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讲的就是“避实击虚”的用兵原则。

再如,大家所熟悉的“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用兵原则。孙子认为,想在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既充分了解自己,又能全面地了解敌人。只有知晓自己又知晓敌人,才有获胜的把握,所以,战之前,必须先有“庙算”,谋定而后动,先思而后行,方有取胜的把握。

又如,“以正合,以奇胜”的原则。《孙子兵法·势篇》:“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这里的“正”是指用兵常法,即以正兵迎敌,反映;而“奇”是指用兵的变法,即以奇兵取胜。而用兵作战,就是要善于出奇制胜,让战术变化犹如天地万物那样无穷无尽,就像是江河之水,通流不竭。《孙子兵法·虚实篇》说:“夫兵形像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这“兵形像水”指的也是出奇制胜,所以,“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而“以奇胜”用好了,就很“用兵如神”。

还有,“致人而不致于人”的原则。“致人”指能主动调动敌人,让敌人能按我方的意而行动,也就是通常说的牵制敌人。“致于人”是指被敌人所调动,别动地跟着敌人转,被敌人所牵制,受制于敌。孙子强调“致人而不致于人”的用兵原则,就是强调在战争中一定要掌握主动权,有了主动权,才能牵着敌人的鼻子走,而如果没有主动权,便会被敌人牵着牛鼻子走,最后使会失败的。

此外,如“十则围之”的原则。孙子说:“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孙子兵法·谋攻篇》说的是,如果我方实力五倍于敌,则可以将敌人起来,主动进攻,因为我方掌握这进攻的主动权,敌方是弱势;如果我方五倍于敌,则可以进攻,但应攻击其薄弱之处,而不是随意进攻某一地方,因为此时我方兵力不足于围攻敌人;如果我方实力两倍于敌,则必须主动调动地方力量,造成敌方兵力分散,才能形成我多敌少的局部优势,以多胜少;如果我实力与敌方旗鼓相当,是可以迎战,但不能主动进攻,而要通过迎战伺机制胜;如果我实力少于敌人,便不能主动寻求决战,而要争取成功撤退。保存实力要紧;如果我方实力远远不如敌人,就必须快速躲避,不不与地方争锋,走为上。这里说的“十则围之”,其实是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克敌而制胜。这一条原则与上面的“致人而不致于人”的原则是一致的。

最后,“上兵划谋”的原则。孙子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又说:“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孙子兵法·谋攻篇》在这里所强调的是,百战百胜,不算厉害,不是高明之举,只有不战而降敌,才是最高明的;兵家战事,以谋略打败敌人是首选的策略,其次是以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有武力击败敌军,而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其实,攻城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善用兵者,是不战而胜,而不是在于攻城。只有不耗损兵力财力而能获得最大利益,才是以谋略制胜的好法子。

第三,用兵方略。主要是指孙子说的:“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这是孙子所强调的用兵基本方略。所谓的“道”,就是要使民众与君王同心同德,甘愿与君王死生与共,不存二心。孙武讲“道”,其实讲的是在武力相向之前,要有道义上的优势;在开战之前,要有正义的旗帜;在拼杀之前,要能在政治外交方面令人信服的道理。所谓的“天”,指的是昼夜、寒暑与季节时令的变化,其实,可以引申为“天时”,既指天气方面的因素变化,又指某种时机和机会。将帅指挥战争,要考虑时机,抓住了好时机,等于有一半的胜算。所谓“地”,就是指路途远近、险隘平坦、开阔狭窄、高低向背等地理条件。在交战时,“地利”是可以影响战争趋势的,如《孙子兵法·兵势篇》曰:“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张弩,节如机发。”所谓的“将”,是要求将帅要具备智谋、诚信、仁爱、勇敢和严明等五种素质。所谓的“法”,就是指军法的制定,军规的执行和军需的管理等。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支军队,要有严厉的军法,守法要坚定,执法要严,治军要严厉,才能使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才能打胜战。纪律严明的军队,攻敌势如破竹;防守能坚如磐石。

第四,兵法内容。这一部分包含的比较具体、丰富,比如,攻与守,战与退,统帅与任将,领兵与练兵,布阵与扎营,粮草与兵器,用谋与用间等等。古代兵书对兵法内容讲的很仔细,比如,在《管子》的《兵法》中,就有这样的论述:“利适,器之至也;用敌,教之尽也。不能致器者,不能利适;不能尽教者,不能用敌。不能用敌者穷,不能致器者困。远用兵,则可以必胜。出入异涂,则伤其敌。深入危之,则士自修;士自修,则同心同力。善者之为兵也,使敌若据虚,若搏景。无设无形焉,无不可以成也;无形无为焉,无不可以化也,此之谓道矣。若亡而存,若后而先,威不足以命之。”这一论述所强调的是:能控制敌人,是武器最精的结果;使敌为我所用,是教练最好的结果;善于用兵者作战者,总能使敌人如落于虚空之中,犹如与影子在搏斗。无设定,无形体,无有不成;无形体,无作为,无有不变化,此方是奇妙的用兵之“道”。(关于兵法内容比较多,将在另文分析。)

谋略 / 权谋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