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类区分 > 人类地理社区 > 欧亚大陆 > 亚洲 > 东亚 > 中国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中华民国 > 清朝 > 明朝 > 元朝 > 宋朝 > 十国 > 五代 > 唐朝 > 隋朝
  • 精选
  • 会员

隋朝盛极而亡的悲剧,CEO们值得深思的警示(下)

2019年5月10日  来源:文城观点 作者: 提供人:guliang19......

——谈古论今话管理之二十九

隋朝的开国皇帝隋文帝被公认为中国古代最有才识和颇有仁义的帝王之一,在他的治理下,隋朝结束了混乱局势,统一中国,他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推行改革,创造了隋初的繁荣。隋炀帝在协助文帝统治时,初期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表现也是很出色的,他也曾经是杰出的统治者,他领兵打仗,屡屡取胜;他酷爱读书,才华横溢,琴棋诗画皆通;他战功卓著,文武全才;他恢复太学,立设科举,整理经典;他兴修大运河,建造东都洛阳城;他剿灭陈国,击败突厥,侵略林邑,驯服契丹,进攻琉球,震服伊吾,占领吐谷浑,一统江山,建立了天朝威严。隋炀帝不仅战功赫赫,而且,他的诗文也写得很好,后代文人对他诗篇的评价极高,有学者评价曰:“炀帝之才,实高群下”。比如,他在西巡时写下了《饮马长城窟行》的诗,被认为是“通首气体强大,颇有魏武之风”,此诗已成古诗名篇:

“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

岂台小子智,先圣之所营。树兹万世策,安此亿兆生。

讵敢惮焦思,高枕于上京。北河见武节,千里卷戎旌。

山川互出没,原野穷超忽。撞金止行阵,鸣鼓兴士卒。

千乘万旗动,饮马长城窟。秋昏塞外云,雾暗关山月。

缘严驿马上,乘空烽火发。借问长城侯,单于入朝谒。

浊气静天山,晨光照高阙。释兵仍振旅,要荒事万举。

饮至告言旋,功归清庙前。”

隋朝盛极而亡的悲剧,也应是老板和CEO们值得深思的警示(下)

隋炀帝画像

隋朝的两位帝王,其实都有雄才大略,都有宏大气魄,隋朝初期的政绩是非常不错的。隋朝在政治上创“三省六部制”,设州县两级制等;在经济方面,改善均田制,开设大运河,修义仓,建长安、洛阳两城;在文化法律方面,开皇律,立科举制,修编典籍等;在军事方面,平南方陈国,威服四方,树天朝威严等。隋朝曾经是那么富裕的强国,可是,到了隋炀帝统治的后期,却很快灭亡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历来,主流观点都认为,正是由于隋炀帝持才自傲、荒淫无度、管理失策,奴役民众,才亲手断送了隋王朝,隋炀帝也就成了与南唐后主李煜、北宋微宗赵佶一样的亡国昏君。

可是,当代也有历史研究专家为隋炀帝鸣不平,比如,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胡戟教授评杨广说:“秦始皇做过的事,他(隋炀帝)多半也做了,但是他没有焚书坑儒;我们还可以说,隋炀帝做过的事,唐太宗多半也做了,但是唐太宗贞观时代远不及他大业前期富庶,然而,秦始皇、唐太宗都有‘千古一帝’的美誉,隋炀帝却落了个万世唾骂的恶名。”(参看胡戟《愿天下人还他一个公道》)

还有评论认为:“隋炀帝是一位雄才大略,报负广远的帝王,在登基后修运河,复长城,立科举,强集权,去豪强,除后患……终其一生,曾为国为民推行了无数善政,更为国家和中原百姓立下过六项重大功绩。若论贡献之大,在历代皇帝中鲜有能比肩者。纵观中国历史,唯有名声同样不佳的始皇帝方可比拟。”(参考《百家号》小花花说历史之《荒淫灭霸隋炀帝,在位13年,做了其他皇帝几十年都做不完的事》)

隋朝盛极而亡的悲剧,也应是老板和CEO们值得深思的警示(下)

隋炀帝画像

其实,历史上也有大学问家对隋炀帝评价不低的,比如,南宋理学大师朱熹评价杨广时说:“地凭宸极,天纵神武,开运握图,创业垂统,圣德也;拨乱反正,济国宁人,六合八纮,同文共轨,神功也;玄酒陶匏,云和孤竹,禋祀上帝,尊极配天,大孝也;偃伯戢戈,正礼裁乐,纳民寿域,驱俗福林,至政也。”

但也有认为杨广的才情影响了他的政治功业的,比如《剑桥中国隋唐史》写到:“隋炀帝毕竟是一位美好事物的鉴赏家、一位有成就的诗人和独具风格的散文家,他可能有点像政治美学家,这种人的特点可用以下的语言来表达:的确,自欺欺人也许是一个规律,因为带有强烈的艺术成分的政治个性具有一种炫耀性的想象力,它能使其个人的历史具有戏剧性,并使一切现实服从野心勃勃的计划。”

隋朝盛极而亡的悲剧,也应是老板和CEO们值得深思的警示(下)

隋炀帝剧照

客观地说,隋炀帝在他协助隋文帝统治的前期确实是一位有雄才大略,战功卓著,多才多艺的有为统治者,但是,隋炀帝继位之后,持才自傲,荒淫无度,荒废政事,奴役民众,亲手断送了隋王朝。当然,隋朝败亡的原因有很多,总结起来,主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政治方面,隋炀帝大业年间推行了关于封爵勋官制度的政治改革,打破了北周宇文泰以来实施的“关中本位政策”,旨在限制、削弱关陇集团的强大势力和影响,这损害了传统贵族的利益,加剧了杨氏最高统治集团与关陇集团贵族们的矛盾;此外,中央政府实行“三省五部”以及三级变郡县两级的改革,强化中央政府权力,将原地方大员的人事权归于中央,特别是均田制的改善,严查户口和减税,还有科举制设立等,虽然是有助于巩固中央集权,但却也使隋王朝中央掌权者与关陇集团贵族们在政治、经济和官员选拔等方面的矛盾加剧了,这隐藏着巨大的政治危机。——改革的步伐似乎太快了,来不及消化矛盾。

其次,隋征服了南方的陈国之后,原南朝的豪强们口服心不服,表面上接受了隋的统治,但暗地里却寻找机会挣脱隋的统治,在从江淮到岭南地区的原南朝统治的地区,有众多原南朝豪强地主的支持者,在隋朝建立后,并没有能真的归顺,而是一直是隋朝潜在的异己力量。后来,当南方地区爆发大规模武装反隋的叛乱后,原陈国的故境,后来都反了,隋文帝曾平定了大暴动,但所采取的是镇压和妥协结合的方式,很多叛乱头领后来成为了州郡的刺史、县令,其反隋势力并没有被根除,当天下有变时,这些潜在势力又立即起兵反隋,这也是潜伏着的危机。——潜在的反对力量并没有被根除,而只是暂时平息,而时机一到,潜伏着的反对力量就显露了,成了明着对着干的劲敌。

再次,隋立朝后,在隋文帝的统治下,表面上统治集团内部是协同合力的,但是,其中的派系矛盾并没有消除,而是在内里矛盾重重,当矛盾激化时,最高统治层无法控制,各种势力就露出了真面目。后来,隋政权的根基严重动摇时,统治集团内部三股势力就明显分化了:以李渊、杨玄感为代表的隋朝高官显贵是一股势力;以萧铣、沈法兴为代表的南朝残余力量是另一股势力;另外还有一股势力是以刘武周等为代表的地方大族,此时,各种势力或明或暗,或公开或秘密地,皆开始群起反隋了,大小反隋力量星罗棋布,彼伏此起,对隋朝是致命性的打击。——堡垒最易从内部攻破,高层管理团队暗中分化、矛盾,这是最危险的。

此外,长安、洛阳两都大城的建设,大运河的开拓,数量巨大的仓库的修建等,对周边各国各少数民族的征战等等,征调了数量巨大的民众,民众受奴役超过了所能承受的负荷,加上了隋炀帝继位时未能像隋文帝时那样款待于民,民众承受已经过重,而他还在加重驱使民力,如此一来,民众真的就无路可走了,自然就成了“官逼民反”。——劳民伤财,民众承受不了,必反。

最后,也是最根本的一个原因是,国富民穷极大地加剧了统治者与民众的矛盾,到最后矛盾全面爆发。隋朝不是缺少财富,绝不是财政枯竭而导致国亡的。隋朝建国初期,由于改善均田制,开建大运河,修义仓等,积累了巨额的财富,隋王朝实际上是很富裕的,可是,隋王朝统治者沾沾自喜地享受着“国富”,大修特建各种用于供享乐的庞大建筑物,对“民穷”的悲惨现实视而不见,只知道“藏富于国”,供统治者享受,完全忘记了“藏富于民”方能强国的道理,民众苦不堪言,忍无可忍,造反也自然就爆发了。这就彻底动摇了隋朝统治的根基,正是这一根本原因,彻底断送了大隋王朝!——“国富民穷”,统治者最终必败。

隋朝初期曾是盛世,经济繁荣,国泰民安,文化昌盛,社会安定,繁荣开放,户口锐长,垦田速增,积蓄充盈,甲兵强锐,威动殊俗,幅员万里。可是,不久之后,大隋根基开始不稳了,各地势力举起反旗,统治阶层内乱,其统治大厦就稀里哗啦地一下子倒塌了。

由于隋朝盛得很快,也衰得迅速,因而,历代政治家对隋王朝的灭亡都非常关注,有了种种分析,也提出了各种总结,似乎都分析得很有道理,而隋之后,在唐初,杰出的政治家魏征对隋炀帝的评价是很有代表性的,很值得重视,一方面,魏征赞扬隋炀帝说:“皇帝载诞之初,神光满室,具兴王之表,韫大圣之能。或气或云,荫映于廊庙;如天如日,临照于轩冕。内明外顺,自险获安,岂非万福扶持,百禄攸集。”但在另一方面,他却把隋朝之灭亡的主要责任,归因于隋炀帝,他总结道:隋炀帝依恃富强国力,野心膨胀,好大喜功,丢掉了“无为而治”的根本;隋炀帝为人自以为是,骄傲自满,不听他人意见,一意孤行;隋炀帝穷奢极欲,荒淫无度,纵情享乐,忘掉节俭作风,导致举国风气败坏;隋炀帝为首的统治集团不行仁政,推广法治;不施德政,重设刑罚;统治集团持续发动战争,加重民众徭役,租赋负担过大,导致天下大乱,人不堪命;君臣相蒙,上下相欺,导致政治机制运转失灵,国家政务陷入瘫痪;隋炀帝不重民,不爱民,驱民为犬马,以民为敌,激起民众的极大不满和拼命反抗;隋炀帝行幸无度,放弃关中战略要地,远游扬州,最后死于叛军之手;最高统治者崇佛道、轻教化,矫情施诈,贿赂成风,娇奢淫逸,投机逐利,人情滥赏,大兴土木,靡乱无耻,道德沦丧等等。(见魏征《隋书》)

其实,隋王朝灭亡的最根本原因在于“国富民穷”,据《隋书·食货》记载,在隋朝灭亡之前:“百姓废业,屯集城堡,无以自给。然所在仓库,犹大充牣,吏皆惧法,莫肯赈救,由是益困。初皆剥树皮以食之,渐及于叶,皮叶皆尽,乃煮土或捣藁为末而食之。其后,人乃相食。”也就是说,隋王朝频临灭亡时,广大民众已极度困难,但国家的仓库却仍然非常殷实,官吏们却因害怕国家的严刑峻法,不敢发粮赈济百姓,起初,民众还能吃树皮、树叶,后来就吃土、吃麦秆,最后只能人吃人了,到了这种惨境,岂有不反之理?

历代有一些明智的史学家,都指出了“隋之亡也,民困苦而国未贫”的根本点。隋王朝灭亡的原因,在于国家聚敛巨财,而民众却极为困苦,无以生存。

明清之际的一位学者唐甄曾指出:“立国之道无他,惟在于富。自古未有国贫而可以为国者。夫富在编户,不在府库。若编户空虚,虽府库之财积如丘山,实为贫国,不可以为国矣。”(见唐甄《潜书》)说白了就是,民众是国家的根本,只有人民丰衣足食,生活富裕,国家的政权才能巩固。可见,藏富于国,虽富亦穷,必败;藏富于民,为国之真富,必兴。

隋朝的灭亡,其根本原因在于国虽富而民特穷,粮虽满仓却民不聊生,有道是“民本君轻”,民无以生存,其统治体制岂能不亡?这一教训,应为后来管理国家者资以为鉴,引以为戒!

隋朝快速由盛而衰,朝历两代便灭亡了,这失败的教训值得现代企业家特别关注,参照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隋朝到了隋炀帝统治时期,潜伏的矛盾爆发了,一方面是关陇集团贵族们和原南朝的统治区域的豪强地主与隋统治集团潜伏的矛盾暴露出来了;另一方面是广大民众与统治阶级的矛盾激化了,这两大矛盾同时爆发,即便是再有才的隋炀帝也挡不住,失败了。总之,隋王朝败亡的表层原因是因为改革步伐实在太快了,还没有解决好旧贵族、原南朝豪强地主的问题,隋朝统治者就四面出击,推进经济、政治、科举等大改革,出兵征战边疆,大修运河,大建义仓,大修用以享乐的建筑,过度劳役民众,引发各种矛盾,而根本性原因是“国富民穷”,只知道“藏富于国”,不知道“藏富于民”,最终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隋朝的灭亡是非常惨痛的历史教训,当代企业家应当从中引以为戒。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如果推进的改革太过快了,表面上矛盾似乎是解决了,但内里的潜力矛盾仍在,并没有使矛盾得到彻底解决,那么,一但企业发生重大人事变动,或业务不好,或资金紧张,那么,潜伏的矛盾立刻就会激化,这就很危险,有可能会导致企业易主,或者彻底衰败,这是应该吸取的第一条经验;第二条经验,只知道“藏富于国”的会败亡,那么,同样的道理,只知道“藏富于公司”,也是非常危险的。如果企业的利润绝大多数都落入了老板的腰包,老板不知道“藏富于员工”的道理,从而导致了“企业富而员工穷”,那么,富起来的老板也只能是富一时。当员工的收入一直非常低,员工还会安心地为企业做事吗?员工还会真心地为企业的发展而奋斗吗?企业还能长久经营下去吗?真正健康发展的企业,在利益分配方面,应该是先员工后老板,“藏富于员工”,只有这样,员工才会协力为企业努力奋斗,企业也才能可持续地发展。比如,华为公司是非常重视员工的收益的,华为控股工会委员会持股达98.93%,而任正非仅持股1.07%,尽管华为员工所持的股份是虚拟股,因为华为是一家非上市公司,分给员工虚拟股只是一种激励机制,但整体上员工股份占多数,表示所对应的分红也多,绝大多数员工的收入相对于其他企业来说,收入是比高的,当然也比较有向心力,比较有干劲为华为公司奋斗,华为公司发展也就很快。显而易见,正因为华为实行的管理制度是“藏富于员工”,所以公司很有发展动力,发展很快,成为中国企业崛起的很有代表性的公司。现在,企业管理专家们一直很兴趣地在探索华为公司经营的模式与机制,其实,华为公司经管管理最根本的特色之一,就是坚持“藏富于员工”的管理原则。

盛极而亡 / 隋朝 / 藏富于民 / 藏富于国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