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安慰剂效应一心理暗示的强大力量

2017年4月22日  来源:模型思维 作者: 提供人:我不存在吗

作者:老范

小时候,母亲学过一段时间气功,听母亲讲,气功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还可以治病。自从母亲练习气功之后,她说她自己的身体非常好,感觉比以前更有精气神了,并且对气功治病也非常痴迷。

母亲有一位朋友,腿上有创伤,去医院看过后,一直不好,于是就找母亲帮助治疗,母亲说这个是病毒感染造成的,要用气功把病毒逼出来,于是母亲用她的右手,在创伤的上面,类似于隔空取物的方法,抓取病毒,然后把病毒扔到地上,母亲告诉患者,这是用气功帮助你把病毒排出来,等抓完之后,就会好了,10分钟之后,说:现在病毒已经取出了,让她回去好好休息。

69思维模型:安慰剂效应一心理暗示的强大力量

过了几天之后,创伤自动愈合,完好如初。这位患者特别感谢母亲,说这种气功实在是太好了。按照科学和现代医学,这种方法是不可能治疗疾病的,是什么原因治好了患者的病呢?我相信可能有很多原因,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安慰剂效应。

一、认识安慰剂效应

安慰剂是指医学上对于某种疾病并无实质药理或医学作用的药物或者治疗手段,一般由葡萄糖、淀粉、维生素等组成,以及医疗环境、语言、手势、手术操作用来欺骗受试者,但是接受安慰剂治疗的患者常常显示症状的缓解或出现实质性的病情改善。这种效应就称为安慰剂效应。安慰剂效应没有量效关系,个体差异也较大。所有药物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安慰剂效应。

69思维模型:安慰剂效应一心理暗示的强大力量

例如:我一位朋友的爸爸因为失眠,每天都需要一粒安眠药协助睡眠,家里人劝说,不要一直吃安眠药,这样对身体不好,但是老爸就是不听劝,说不吃安眠药睡不着,后来家人把他的安眠药换成了钙片,结果老爸一样睡得好。这就是安慰剂效应在作祟。

安慰剂最早进入现代医学始于美国Henry Beecher医生。Beecher是一个二战战地麻醉医生,在攻占意大利南部海滩战斗中,镇痛剂很快用完。当伤兵嚎叫着要镇痛剂时,万般无奈的护士告诉他现在给他注射的是强力镇痛剂,但实际注射的是盐水。让Beecher震惊的是,注射盐水后,伤兵居然真的停止了哀嚎,疼痛止住了。

Beecher医生战后回美国哈佛,开始了一系列新的药物疗效实验。并于1955在JAMA杂志上发表了著名的论文《The Powerful Placebo》,描述了超过数十个常规药物的效果其实来自于安慰剂的效应。他第一次指出吃药这个动作本身就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只有强于安慰剂的药物才能认定为有效药物。

69思维模型:安慰剂效应一心理暗示的强大力量

二、安慰剂效应的产生原因

为什么会产生安慰剂效应,目前还是一个未解之谜,但随着神经医学的发展为解释安慰剂效应带来了一丝曙光。安慰剂效应引发大脑自身分泌一系列内源镇痛物质,如内啡肽、强啡肽和脑啡肽等。2001年德国的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假针灸”的针,证明了针灸的安慰剂效应——假针灸(不按穴位扎针)和真针灸(按针灸穴位扎针)的镇痛作用相较,结果没有任何区别。研究显示,针刺导致了人体的内啡肽分泌而镇痛,内啡肽的分泌会受到安慰剂的影响。如果在针灸的同时用化学药物阻断患者大脑内的内啡肽的分泌,就可以部分阻断安慰剂效应。

美国马里兰大学巴尔的摩分校的副教授安娜·克洛卡曾经做过以下实验:给一组帕金森病人每天服用真正的药物治疗,科学人员每天都可以观察到药物对大脑区域的刺激,在第五天的时候,偷偷地将药物换成安慰剂,而让人惊奇的是,病人们仍然感受到了药效。安慰剂激发了大脑中真正药物所作用的相同区域。神经元活跃得好像服用了真正的药物一样。

69思维模型:安慰剂效应一心理暗示的强大力量

克洛卡发现,大脑能学着将吃药这一行为和舒缓的感觉联系起来,然后当真药被替换成了安慰剂时,大脑仍能产生相同的化学物质。这就好像巴弗洛夫的狗学会了将铃声和食物联系起来,在听到了铃声之后,就会开始流口水,而我们的大脑,则是学会将吃药的行为和舒缓联系起来,于是在我们吃药的时候,大脑就会产生各种化学物质,来让我们觉得好一些。

就像止痛药能激发脑内鸦片系统,所以服用一枚我们认为是止痛药的药片,就能激发这个系统来缓解疼痛。

安娜·克洛卡表示,像这样的许多结果都表明,“安慰剂效应其实是一种神经生物学效应”。

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得分校的托尔·瓦格认为:安慰剂效应是进化的产物,是为了适应环境而进化出的一种自愈能力。因为在狩猎时代,没有发达的医疗条件,当我们受伤的时候,而且又面临生命危险,此时大脑会分泌内啡肽等化学物质,让我们感觉不到痛,完成逃命过程。

只有进化出自愈功能的动物才能够生存下去。当我们身体不适的时候,通过外界(例如草药、巫术、宗教等)触发大脑的化学反应,大脑下达指令完成身体的自愈功能。当然自愈不能治疗所有的疾病,因为有些疾病超越了人类自愈能力,需要借助于外部治疗才能康复。

三、安慰剂效应的影响因素

1、人的因素:患者的期望

第一、病人的信念或期望是安慰剂效应的主要影响因素。安慰剂效应与患者的年龄、职业、性别、受教育程度、经济状况、个性特征和对治疗期望的强烈程度等有密切的关系。通常具有情感依赖、自信心不足、好从众、暗示性强、敏感、情绪化的人比较容易受到安慰剂效应的影响,这类患者被称为“安慰剂反应者”。所以感性的人更容易受到安慰剂效应的影响。

例如:农村的大爷大妈,知识水平一般,对科学知识缺乏认知,对事物的识别力和判断力相对较弱,往往特别容易受到安慰剂效应的影响,所以农村里面才会有很多人相信算命、气功、偏方、巫术以及神奇疗法。给很多骗子生存的空间,而拥有专业知识的科学家不太容易上当受骗。

69思维模型:安慰剂效应一心理暗示的强大力量

第二医护人员的信念对安慰剂效应也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医生对治疗的信心,以及精心护理,都会影响到患者的心理,从而产生安慰剂效应。所以,一些所谓的“大师”都喜欢说断言,比如权健的老总束昱辉说,“没有自己调理不好的癌症”,给患者吃定心丸,让患者百分之百的相信,从而影响患者心理,提升安慰剂效果。

期望效应会引导病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报告病情得到改善,导致安慰剂效应的出现。专家质疑“大部份病人有礼貌地倾向为迎合实验人员而报告病情得到改善,即使他们并不感到改善。”例如腰疼的病人,在接受过按摩治疗之后,会感觉到病情得到改善。主观的偏见亦可能使病人潜意识相信病情因为得到关注及照料而改善。

2、物的因素:安慰剂的形态、价格和获得难度

研究表明,价格越贵安慰剂效果越好。胶囊比药片好,注射比胶囊好,仪器比注射好,双倍剂量比单剂量好,安眠药蓝色效果好,红色安慰剂止痛效果好,黄色安慰剂治疗抑郁症效果好。包装越高档,效果越好,名字越高大上,效果越好。获得难度越大,效果越好。总之,安慰剂的形状、颜色和使用方式都可以影响效果。

69思维模型:安慰剂效应一心理暗示的强大力量

3、环境因素:周围的环境

美国牙医约翰·杜斯在其27年行医生涯中,就常常遇到这种情况:一些牙痛患者在来到杜斯的诊所后便说:“一来这里我的感觉就好多了。”其实他们并未说假话———可能他们觉得马上会有人来处理他们的牙病了,从而情绪便放松了下来.

有些人一到了教堂,立马感觉自己心情好了很多。可能是觉得上帝马上来帮助他们解决烦恼了,从而精神好起来了。

医疗过程和医护人员给患者创造的医疗环境,能产生“安慰剂效应”类似的作用。医护人员与患者都自觉或不自觉的参与了安慰治疗过程,积极的语言沟通可以增强安慰剂效应,医护人员的关怀和体贴也能增强其效应,而不当的言语以及医护人员的冷漠、责骂则会起反向效果,产生“反安慰剂效应”。

69思维模型:安慰剂效应一心理暗示的强大力量

德国和英国的一些研究人员也做过类似试验,他们给患有头痛症的患者进行治疗。试验中给他们服用同一种止疼药,但会告诉其中一部分人说他们服用的是特效止疼片,并给予他们精心的照顾。同时告诉另一部分患者他们吃的是没有任何疗效的安慰剂,医生对们表现出不闻不问。测试结果显示,那些知道自己服用的是止痛药的人有明显缓解的迹象,而认为自己服用的是安慰剂的患者,止疼片发挥的效果微乎其微。由此看来,外部环境和医生的态度会唤起患者的积极心态,这样有助于发挥药效。

四、安慰剂效应的应用

1、医学上的应用

(1)新药检测中的应用

自从发现了安慰剂效应之后,美国在新药上市的时候都会进行大样本随机对照组双盲实验,来消除安慰剂效应的影响。双盲实验是一种特别严格的实验方法,在双盲实验中,第一要求是大样本,因为统计学的“大数原则”告诉我们,样本越大,统计结果越能稀释掉那些特例(例如某些人免疫系统特别强或特别弱),也就越能逼近真实情况。

第二要求是随机分配:在分组的时候必须遵循随机原则,以避免人为因素或固有特征干扰造成统计结果偏离真实状况。

第三要双盲,向实验组提供真的药品,向对照组提供安慰剂(外观和真药一模一样),医生和患者都不知道使用了安慰剂,都不知道自己在做双盲测试,因为双方都不知道,所以叫双盲实验。等测试结果出来之后,要采用第三方统计法,根据统计数据,如果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效果一样,说明药物没什么疗效,如果实验组的治疗效果远远高于对照组,那么说明药效良好。

大样本随机对照组双盲试验是目前人类摸索出的最合理、最有效的评价方法,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评估药品,也适用于其它领域。

(2)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研究证明显示,安慰剂在治疗偏头痛的效果达到29%。稳定劳力型心绞痛使用安慰剂治疗,症状的改善率为30-80%,甚至一些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如心绞痛,安慰剂也有30%以上的病人有疗效。

精神类疾病:轻度精神忧郁病人一般不需要药物治疗,可以采用安慰剂治疗。据报道,抑郁症研究的安慰剂有效率高达30-50%,几乎与治疗抑郁的药物不相上下,双向精神障碍研究为34%,惊恐障碍研究为23-34%,短期精神分裂症研究为43%。

其他疾病 一些心理与生理相关的疾病,如痛经、支气管哮喘、甲状腺功能亢进、癌症晚期的临终关怀,安慰剂都有一定的效果。

是否能使用安慰剂,世界上存在着一些争论,但大部分国家都允许使用安慰剂,包括中国,美国则是广泛使用安慰剂的国家,欧洲国家对使用安慰剂是较为勉强的,而日本则是一点都不允许使用。由于安慰剂并没有实际应用上的治疗作用,因此很多情况下,安慰剂未必能起到真正起效,从而延误了病情,所以,是否可以使用安慰剂以及如何使用安慰剂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2、教育上的应用

《阿甘正传》是一部励志电影,阿甘小时候由于智商低和身体缺陷,遭到了学校和小朋友的嘲笑,而阿甘的妈妈一直相信阿甘是最棒的孩子,虽然妈妈知道阿甘天生有缺陷。妈妈是阿甘最可信的人,由于妈妈的欣赏,阿甘激发了自己的潜能,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成功。

在回忆自己的成功时,阿甘把原因归为她的妈妈,是妈妈的欣赏和鼓励才有了他的今天。而这种鼓励和欣赏就是一种语言安慰剂,她可以激发人无限的潜能。现代教育心理学也认为,欣赏和鼓励可以激发人的潜能,所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以鼓励为主,批评为辅。

同理,在企业管理中,管理人员对下属采用鼓励和欣赏的方式进行激励时,会调动下属工作的积极性。所以多和下属谈谈心,多给予鼓励,多给予精神支持,将大大提升下属的工作绩效。

3、竞技运动中的应用

美国的一项研究证明:在比赛前如果教练能够给运动员吃两粒增强体能的药(实际上是安慰剂),运动员在比赛更容易发挥出自己的潜能,成绩会更好。

英国坎特伯雷教会大学应用体育和运动科学系的学生Beedie和他的同事在2006出版的一项小型研究报告中,研究人员发现,那些被告知自己服用了大量咖啡的自行车运动员,要比只服用了少量咖啡因的运动员成绩提高更多,而那些被告知“服用安慰剂”的运动员则比平时发挥更差,实际上,所有的自行车选手都没服用咖啡因。

69思维模型:安慰剂效应一心理暗示的强大力量

平均而论,Beedie说,“安慰剂效应”对运动水平的提升能达到2%至3%的范围,当然也要因人而异。

奥运冠军菲尔普斯也认为,拔火罐可以帮助自己取得更好的成绩,我想可能是安慰剂效应吧。

总结

安慰剂效应的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还没有完全解开它的秘密,不过这样并不能妨碍安慰剂的积极效果,安慰剂效应的积极效果已经得到了医学界、教育界、体育界的认同,在使用安慰剂效应的同时,要不违背道德伦理,保持一颗善良之心。

切不可为了一己私利,利用安慰剂效应去欺骗别人,比如像天津权健、河北华林这些非法保健品厂商,故意夸大产品疗效,利用安慰剂效应去欺骗消费者,最终等待他们的将是法律的严惩。安慰剂的作用在于激活自我身体的潜能,帮助我们获得更多的幸福,是充满善意的,是有价值意义的。

参考资料:

“越想越病”这个科学问题,让医生陷入集体困局

作者:SME情报员

安慰剂效应的神奇力量

作者:神经现实

安慰剂在临床上的应用

中国学术期刊网

安慰剂效应和疗效的“金标准”

作者:禹风无界

安慰剂效应 / 心理暗示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