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让人“快乐”又“害怕”的隔区

2021年9月24日  来源:社交天性:人类社交的三大驱动力 作者:[美]马修·利伯曼 提供人:zhaotou97......

如果非要让我猜测最被今天的社会神经学研究人员忽视,但在接下来的10年中却可能会成为最热门的研究对象的脑区究竟是哪一个,我会说那非隔区莫属。在灵长类动物的进化史上,这个脑区不成比例地变大了;而且它直接与背内侧前额叶皮层相连接——后者是大脑心智化系统的总指挥。迄今为止,绝大多数有关大脑隔区的研究工作都是在啮齿类动物而不是人类身上完成的,部分原因是因为这个区域太小,以至于我们很难利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把它清晰地识别出来。

但是,以啮齿类动物为对象的研究有一个很大的缺点,那就是我们无法得知它们的经历,或者说,我们甚至根本无法核实它们是否经历过某些事件。当然,这类研究也有一个很大的优点:为了检验啮齿类动物的隔区是如何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的,我们可以进行一些“侵入性”极强的研究;或者,还可以施行手术,切除它们的隔区,再观察其行为会有什么改变。

隔区到底是做什么的?动物研究已经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线索,但是这些线索似乎把我们引向了不同的地方。有关隔区最早的研究集中关注愉悦和奖赏。虽然现在我们通常认为腹侧纹状体与奖赏的关系更加直接、紧密,但在历史上,最早被认定为与奖赏过程有关的脑区却是腹侧纹状体的“邻居”——隔区。

大脑的奖赏系统第一次被发现是在20世纪50年代,当时流行的研究方法是,把电极植入老鼠大脑中各个不同的脑区,并把这些电极连接到一个控制杆上。这样一来,如果某只老鼠按压某根控制杆,这只老鼠的某个脑区就会受到电刺激。当研究人员把电极放进大脑的隔区时,这些老鼠仿佛发狂一般,有只老鼠按压控制杆的频率达到了每小时2000次——平均不到两秒钟一次,而且连续不停地持续了一个多小时。20年后,科学家们又进行了一项类似的研究,在这项研究中,他们把电极插入了一个人的三个脑区内,并且给了他一个带有按钮的控制盒,让他自己通过按下特定的按钮选择让这三个脑区中的哪一个进行电刺激。像之前实验中的那些老鼠一样,这位被试也选择不停地按下按钮,让自己的隔区受到“电击”。这就表明,电击隔区给他带来了极大的愉悦感。在实验中,每当电击告一段落,实验人员要拿走控制盒时,他都要抱怨一下。

与此同时,研究人员还把隔区与奖赏系统联系了起来。他们证明,这个脑区与人们的恐惧心理有关,或者更确切地说,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减轻对恐惧的敏感程度。目前用来衡量焦虑或恐惧的一种方法是所谓的“惊惧反应”(startle response)。如果有人在你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在你背后突然很响亮、很猛烈地击掌,就会在你身上引起一连串的神经、生理和行为反应,你会把这种吵闹声看成一种潜在的威胁,并迅速做好给予必要反应的准备——最典型的反应是“应战”或逃跑。通常来说,你很可能会吓一大跳,条件反射般地转过身来,或许还会发现自己的心跳突然加快了很多。这些反应都受大脑内部的杏仁核(amygdala)控制。杏仁核是一个与通常的情绪反应相关联、已经有千万年历史的古老的大脑结构。被摘除了隔区的老鼠表现出了更强烈的惊惧反应;大量证据表明,它们对威胁的反应更为敏感。这表明,完好无损的隔区可能有助于抑制我们碰到威胁时的痛苦感。

杏仁核(amygdala):一个体积相当小的大脑结构,它对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事件的情绪强度进行编码,并做出反应,且更倾向于优先指向消极的情绪表达。

最后,研究还表明,隔区对母亲般的看护行为至关重要。在大老鼠、小老鼠以及兔子身上所做的脑损伤研究表明,隔区受到损害的动物会变成非常糟糕的父亲或母亲。隔区受到损害后,这些动物就不会再充当它们孩子的保护神,而且它们给孩子喂奶的次数也会明显减少,它们的婴儿的死亡率也会变得更高。

隔区为什么会拥有如此多样化的功能——奖赏、害怕和母亲般的看护呢?对此,我们应该怎样解释呢?特里斯滕·稻垣和娜奥米·艾森伯格最近的研究表明,将以往有关的研究结果协调起来的一种方法是,把隔区描述成一种平稳机制,它让我们(以及哺乳动物)在“靠近”动机和避开“动机”之间找到一个适当的位置,从而有利于促进积极主动的父母式照看。

虽然人类在自己的孩子出生前的几个月,甚至几年前就已经未雨绸缪地为孩子做了准备,但是大多数哺乳类动物很可能无法理解它们与新生儿之间的关系。对于大多数哺乳动物来说,由于缺乏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当它们听到婴儿的哭叫声时总会感到左右为难。当婴儿大声啼哭时,是应该立即跑去帮助它们呢,还是应该离它们远远的呢?哺乳类动物天生就有害怕吵闹与不确定事物的倾向,但是,隔区却能安抚它们(以及人类)的恐惧心理,激发它们(以及人类)产生帮助处于困难中的他人的动机。隔区让我们无私地冲向火场的最前线,而不是自私地躲在后面。因此,隔区似乎是把我们的情感反应转变为帮助他人的动机的关键所在。

在之前的章节中我们已经看到,在社会奖赏的情境下,催产素可以被解释为一种护士神经肽,隔区也有类似的作用,这并非偶然。隔区富含催产素受体,对于许多哺乳类动物来说,大脑中这个脑区的催产素受体的密度最高。有趣的是,这种密度还会受到早期父母对子女的抚育经历的影响。在啮齿类动物中,接受过更多亲代抚育的幼仔长大后,它们隔区的催产素受体密度也更高;而从小就与父母分离的幼仔长大后,它们隔区的催产素受体的密度则明显更低。

共情可以说是我们大脑的社会认知成就的顶峰,或者说是社会脑成就的最高峰。它要求我们去理解他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然后以有利于他人以及与他人之间关系的方式行事。它能够激励我们去减轻他人的痛苦或祝贺他人的好运。为了使这个惊人的成就成为可能,我们需要把所有讨论过的神经机制全都协调起来。我们需要镜像系统和(或)心智化系统根据不同的情况去理解他人的经历;需要各种支持社会痛苦和社会愉悦的机制产生情感共鸣,让我们去感受,而不仅仅只是了解他人的经历。最后,我们还需要支持母亲般的看护行为的隔区以积极的方式推动我们真正地介入到周围人的生活中去。

共情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