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社交-人脉的秘密:从穷人到富人,为什么需要靠近陌生人+社交红利-《社交红利》浅读笔记-社交红利时代开启-信息的重量-关系链壁垒-流动的魅力-开放与新红利-社交网络中关于未来演进的21个猜想-社交红利时代开启-第一节:信任背书-第二节: 媒介重组与权力再分配-第三节:让信息在关系链中流动-信息的重量-第一节:充沛流动的情感与自娱情结-第二节:信息的四种作用-第三节:回流的差异与优化-第四节:信息的承载-第五节:超越140个字——信息的进化-第六节:马桶游戏与轻量应用-关系链壁垒-第一节:你的好友即整个世界-第二节:每个账号背后有力量-第三节:大号崛起:如何聚拢更多新用户-第四节:不要用水军-第五节:细微分享汇聚出的庞大收益-第六节:让每个用户的动作都产生收益-流动的魅力-第一节:互动激励-第二节:大流动:竞争对手消失了-第三节:互动红利:最佳样本广点通系统-第四节:互动与放大效应-第五节:获利冲动:活动运营的六大法则-第六节:时间选择的技巧:周末运营效应-开放与新红利-第一节:为什么我没效果:企业的社交困境-第二节:不妨做个小应用-第三节:垂直的机会-第四节:大数据挖掘与重组下的机遇爆发-社交网络中关于未来演进的21个猜想-当代人社交虚荣图鉴+社交的本质:共情社交和功利社交-进入人本社交——社交网络的本质与发展趋势浅谈-社交网络的本质-社交人根本需求-人在场景下的社交行为-人本社交-徐志斌:大部分的增量恰恰来自于社交-一个人很会社交的3个迹象-社交资本论——聪明的人有时候不是胜利者,而是不参与的人-别傻了,“无效社交”根本不会积累你的人脉-社交天性:人类社交的三大驱动力-一文破解社交魔咒:地位即服务-花了10万进入高端人脉圈,最终却黯然退群,只因不了解跨圈层社交-社交天性:人类社交的三大驱动力-前言:被忽略的社交天性+第一部分: 大脑天生爱社交-01 “我们”到底是谁-怎样选出一个总统-大脑中的“社交网络”-02 大脑的“一生最爱”-默认网络,大脑中最活跃的神经网络-大脑“空闲”时做什么-为什么智商越高的人越不好相处-社会群体越大,越需要更大的大脑-找谁写推荐信比写了什么更重要+第二部分: 人类社交的三大驱动力之一:连接-03 心痛不是矫情,是真痛!-更大的大脑的创生-颠覆马斯洛需求理论-疼痛,其实也是一种保护-婴儿的哭闹不容忽视-人类的痛感源于何处-孩子为何依恋母亲-社会痛苦的实验依据-物理疼痛与社会痛苦共享同一个神经基础-大脑中的警报系统-难过时服用两片阿司匹林吧-谩骂比拳头可能伤人更深-04 他人并没有你想的那么自私,合作才是人类天性-赞美本身就是意义-超级合作者-博弈中的人类天性-大脑更喜欢给予而不是索取-催产素,助人行为的催化剂-小赠品更能激发人们的捐赠行为-痛并快乐着的一生-结语:不断扩大的社会脑-致谢-后记-第三部分:人类社交的三大驱动力之二:心智解读+05 心智化,决定了你是理解还是误解他人-“我知道你知道我知道”-一般智能系统-社会智能系统-怎样打牌次次都能赢-好销售都是相似的-在产品出来前挖掘客户需求+06 镜像神经元,使心智解读成为可能-镜像神经元,10年来最重要的科学发现-模仿-“反镜像”神经元-镜像系统VS心智化系统-为什么做比做了什么更重要-07 共情,利他行为的催化剂-我感受到了你的痛苦-你会向慈善机构捐款吗-让人“快乐”又“害怕”的隔区-成为一个社会异类-自闭症患者失去了什么-破镜假说-激烈世界假说+第四部分:人类社交的三大驱动力之三:协调-08 自我,让你的大脑成为他人思想的跑马场-身体与心灵的分裂-神经二元论-黑猩猩也有自我吗-粉色的给男孩,蓝色的给女孩-在你眼中的我-人天生就易受他人影响-广告有没有效,大脑先知道-09 自我控制,让“随大流”的人更易成功-棉花糖实验-大脑的制动系统-社交天性实验室1-社交天性实验室2-社交天性实验室3-自我控制的三种主要方式-“外星人绑架”思想实验-自我控制的受益者是别人,而不是自己-防盗绝招:贴一张“有眼睛”的海报-社交天性实验室1-社交天性实验室2-自我到底是什么+第五部分:通过社会眼看世界-10 大脑爱社交胜过金钱-更多的钱并不代表更幸福-凄凉的人生景象-改良公寓楼的设计-“社交零食”和“社交代用品”-11 社会奖赏,企业激励员工更有效的手段-比金钱更有效的激励手段-关心造就成功-高效领导者拥有更强的社交能力-把握领导力的核心-12 有效互动,孩子高效学习的推动器-关注学生的归属需求-让学生彼此建立连接-你真的打了我-“心智化”课堂-如何学习历史和语言-为教而学-塑造一个更高效的社会脑

07 共情,利他行为的催化剂

2021年9月24日 字数:1007 来源:社交天性:人类社交的三大驱动力 作者:[美]马修·利伯曼 提供人:zhaotou97......

1992年,我满怀喜悦地从大学毕业,结交了几个好朋友,并且进入了一所优秀的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同时,已经维持了三年之久的恋爱关系也显得更加稳固了。然而,就在短短几个月之后,我却一个人待在宿舍里,形单影只,困惑不已:怎么一切都不对劲了?本来一切都好好的怎么这么快就全变了样?对我来说,从大学生过渡为研究生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事实上,我正等着我的导师给我下一个“判决书”——招我进研究生院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个错误,因为似乎所有其他研究生都比我更聪明、更有效率。当时,在研究生院我甚至没有一个可以说得上话的真正朋友。在那段日子里,连续好几个星期我都没有去过餐厅用餐,因为我与同宿舍的其他同学的关系处得并不好。最糟糕的是,我的恋爱关系也触礁了,而且又身无分文。这无疑是我一生中最灰暗的时期。我唯一可做的事情就是,一小时接一小时地呆呆地看着电视上的重播节目和广告,试图以此来对抗自己内心的沮丧——如果这种做法也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对抗的话。如果《星际迷航:下一代》(Star Trek:Next Generation)马拉松式地一直播放到凌晨4点钟,那么我会怎么样?我会一直坐在那里看到最后。如果接下来播放的是推销乔治·福尔曼烤炉(GeorgeForeman Grill)的电视购物节目呢?我还是会继续看下去。

然而,正是在这无数个悲伤又孤独的夜晚中的一个夜晚,一个电视节目改变了我的生活轨迹。那是一个呼吁人们为拯救一个年幼的非洲孩子的生命而捐款的节目,大约一个半小时。如果没有人捐款,这个孩子就会饿死,或者因某种完全可以预防的疾病死去。你很可能已经看过无数个同样的节目,事实上我也是。但是不知怎么,就是在那个晚上,我在夜深人静之际打电话过去捐款时竟忍不住流下了眼泪。我似乎清晰地看到,这个孩子的处境比我更加困顿,既不开心,又穷苦无依,这个画面令我感触良多,激励着我设法为这个远在另一个半球的人做一些可能会对他有所帮助的事情。那些孩子遭受的痛苦暂时把我从顾影自怜中拯救了出来,让我对那些境况明显比我更加糟糕的人产生了同情。

从表面上看,我的行为是非理性的。我根本没有什么余钱,事实上,我自己也非常需要钱;我从没见过那些可能会受到我帮助的人,而且以后也很可能永远见不到,他们也不可能当面感谢我或者把钱还给我。我也从未告诉过任何人自己曾在如此窘迫的情况下捐过款;同时,对于这次捐款经历,我也记不起当时的自己是否感到过一丝愉悦,是否觉得心灵上有所收获;或者是否曾经想过自己是一个多么善心的人。鉴于我只为这个非洲儿童捐了一次款(第二年我没有再捐),因此,我自己也没有把这段插曲当作可以证明我的“美德”的一个证据。现在,当我回想起那段经历时,我只能说,我觉得自己当时不得不那么做。我的共情之心迫使我伸出援手,即使我自己的力量也是那么的微弱。

共情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