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认知本质—大脑-关于大脑的9大谜团,意识不是像电灯开关一样非睡即醒-脑科学与奴役之路+大脑的故事-1 我是谁-你是怎样成为你的-受到关爱的孩子更聪明吗-青春期孩子的大脑是怎么想的-成人的大脑定型了吗-为什么平时无害的人会突然行为异常-为什么记忆常常不靠谱-不爱动脑的人老得快,是真的吗-意识与大脑活跃度有什么关系-2 我们如何感知世界-“看”也需要练习吗-为什么说我们永远活在过去-切断与外界的联系,“现实”会消失吗-为什么说我们只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为什么说“粗心大意”对大脑有利-色彩、声音、气味是真实存在的吗-为什么有人能“看到”声音-为什么说接受“真相”对自己没有好处-为什么我们有时会感到时间变快或变慢了-3 谁说了算-“熟能生巧”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有意做某事容易适得其反-“内隐自我主义”是人类的一种自恋行为吗-意识到底有什么用-4 我怎样做决定-电车困境:理智和情绪,大脑听谁的-我们为什么会出现选择障碍-人类为什么要预测未来-为什么我们有时“情愿”上当-尤利西斯契约:未雨绸缪真的有用吗-自我损耗:为什么囚犯在饭后获假释的概率更高-为什么人有时候会明知故犯-5 我需要你吗-镜像反应:模仿是人类自我完善的天分吗-共情是生存必需,还是只是一种沟通策略-为什么“适者生存”这一说法不完全正确-非我族类,其心真的“必异”吗-“人以群分”是保障还是障碍-6 我们会成为什么-我们的感官功能能否“更上一层楼”-人类需要AI,还是更需要自身AI化-大脑中的信息能全部保存下来吗-用计算机模拟人类意识,有没有意义-人类能否创造出新智能-计算机真的能思考吗-意识能摆脱大脑独立存在吗-我们距“超人类”时代还有多远-“庄周梦蝶”还是“蝶梦庄周”-我们是否可以不靠大脑存在-大脑的故事:致谢-致谢+上脑与下脑:找到你的认知模式-导读 平克也追星-前言 为什么需要另一本介绍大脑的书-第1章 一种新的观察方法:大脑揭示了什么-是系统,而非二分法-上脑,下脑-大脑的两个系统-四种认知模式-第2章 理论根源-颅相学家弗朗兹·约瑟夫·加尔-皮埃尔·保尔·布罗卡和他的影响-第3章 复式大脑-惊人的观点-元分析-第4章 推理系统-另类思考-想象大脑系统-解决一个明显的矛盾-第5章 为什么左右脑的分法是错的-内部空间-细枝末节-左右脑密切协作-“分裂思维”-第6章 相互作用的系统-系统的相互作用-第7章 四种认知模式-第8章 认知模式起源:先天vs后天-当先天DNA遇上后天经验-转换模式-S.F.的神奇案例-第9章 行动者模式-最像市长的市长-莱特兄弟-丽萨生活中的一天-第10章 感知者模式-阐明世界的意义-移情的汉娜-第11章 刺激者模式-一直做她自己-安迪,广播台那个家伙-第12章 适应者模式-一位完美的女演员-名叫尼克的年轻男子-第13章 测测你是哪种认知模式-认知模式-第14章 发现最佳的合作伙伴-迷宫中的人造物-社会假体体系-再三思考-上脑与下脑:作者按-表象与本质+推荐序——跨越“表象”的人类思维“本质”-中文版序——这本书是如何翻译成中文的+序言——这本书是如何写成的-在两种语言和文化之间穿梭-体现概念微妙之处的轭式搭配-语言对概念的“自然”划分-范畴化的本质-对类比的两种误解-作类比与范畴化-类比的拥护者和反对者-不同层次的类比-抽象还是具体-本书概要+1 词语的召唤-再复杂的范畴,都始于单一成员-孩子们的类别与类比-木星上的知识之光-范畴和概念空间的结构-概念在大脑中无休止地切分-经典概念理论-当代范畴理论-对创造性比喻的不懈追求-范畴化和类比的连续体-动词作为范畴的名称-句法结构中的范畴-语篇中的范畴-语篇中更为细致的范畴-用语言给世界分类-概念空间-学外语才知道他人分类不同+2 短语的召唤-词源并不等于心理现实-不需要拆分的复合词-缩写和简称看上去简单,不过是隐藏了它的组成部分-惯用语和成语的例子-日常句子背后的故事-谚语里的真相-不由自主的类比关系-每个人都是记忆提取的大师-如何减少认知失调-概念空间里的空白-萨丕尔-沃尔夫假设-什么是智能-脑中概念越多就越聪明吗-爬上类比之山的不同方式+3 隐秘类比的海洋-脑中嗡嗡作响的相似性-没有名字却很稳定的范畴-从浅显类比滑向深层类比-类比和“常比”的作用与微妙之处-再平常的类比也有微妙之处-如何理解自己和他人的经历-在类比的海洋中遨游-依靠高效记忆提取而生存的人类-一个经典的联想-编码之谜-联想产生新范畴-情感在唤醒沉睡记忆时的重要作用-事件编码不靠死记硬背而靠提炼精华-大脑能瞬间找到永恒的本质吗-不起眼的例子成为一个有价值的范畴-狗的大脑中的类比和范畴-心理实体及其关联-作类比和范畴化是硬币的两面+4 抽象过程与内部范畴滑动-什么是抽象,它的目的又是什么-范畴转换快得令人头晕目眩-标记的马脚-标记的好处-它们怎么撞在一起了呢-概念的本质是如何浮现的-关于波-关于三明治-骄傲的专有名词也倒台了-神圣的范畴-普希金们、肖邦们和伽罗瓦们-从一个人向另一个人的无意识滑动-基于同样名字的范畴-比喻一定是谎言吗-比喻用法一览-数学并非一成不变-正方形是矩形吗-专业知识的层次-职业里的窍门-抽象为什么对行家如此重要-容器与身体-关于鼠标与人-人类的智慧是什么+5 类比如何操纵我们-口误是心灵之窗-在概念的键盘上,同时敲击两个琴键-因概念相近而混为一谈的语误-言行一致-许多被叫到,但只有一个被选中-毫无目的的类比-一个在转瞬即逝前被捕捉到的类比-具身与抽象-无意间的先入为主:范畴化的陷阱-从一个本质跳到另一个本质-牵一发而动全身-执念的力量-吃豆人游戏揭示的人生真理-不可抗拒的类比:它们是否有意义-类比的双刃剑+6 我们如何操纵类比-漫画类比:一个有创造力的交流工具-精心选择山脉中的最高峰-连珠炮式的漫画类比-解释型的漫画类比-令人莞尔一笑的漫画类比-漫画类比帮助我们为他人解释事物-最好的总被最先抢走-我们的重要决定背后都有类比-类比战争-人们推理时能不用类比吗-复数化和模式-人类真的如此肤浅吗-我们可以深到底-本质由表象显露-微领域里的“我也是”小故事-人类不是这样感知情境的-看到的实质比存储的实质多-最捉摸不定的字母Z-论眩晕-框架整合-类比和整合不同吗-一个童稚的框架整合-机器翻译之梦-好的类比带来好的翻译-机器翻译领域可能取得的进步+7 朴素类比-朴素类比、形式结构和教育-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新颖和熟悉手拉手-最好的界面是完全没有界面-虚拟世界帮助我们理解现实世界-拟技术化——拟人化的类比-有些等式比其他等式更平等-相乘总是意味着变大吗-加3次和加50次大不一样-除法在人们头脑里与均分没有差别吗-思维模拟占主动地位-语言对朴素类比的影响-这一切都意味着什么-一个给心理学带来恶劣影响的朴素类比+8 惊天动地的类比-用实例解惑-负数出场-类比如何推出群论-域、环、N维纽结-机械的数学操作:也是类比的果实-物理学与逻辑思维-爱因斯坦,一位作类比的奇才-低层次和高层次的爱因斯坦类比-一个疯狂的“游泳池/台球桌”类比产生了光量子-光量子备受嘲讽而声量子受到欢迎-爱因斯坦最大胆的类比终于得以正名-在科学中用类比扩展概念-范畴扩展是狭义相对论的来源-两头发光的手电筒失去了一点点质量-能量概念的定义-巴纳希·霍夫曼对爱因斯坦的特殊解读-一类新的反常质量-爱因斯坦的大脑背后隐藏着什么思维机制-从1905年到1907年,一个小结-爱因斯坦类比和物理学范畴-通过类比把相对论运用于引力-爱因斯坦类比,一个灰飞烟灭,另一个取而代之-初始的等价原理-爱因斯坦探索并找到了一个更深刻的类比-非欧几何里的旋转木马-相交的平行-结语 范畴化和作类比就是一回事儿,它们是人类认知的核心-范畴化是永恒的必需,作类比是难得的奢侈-范畴化是常规,作类比是创新-范畴化是无意识的,作类比是有意识的-范畴化是自动的,作类比是自主的-范畴化青睐相似,作类比偏爱不同-范畴化应用于实体,作类比涉及关系-范畴化涉及抽象的两个层次,作类比只涉及一个-范畴化是客观的,作类比是主观的-范畴化是可靠的,作类比是可疑的+表象与本质——注释-表象与本质——致谢-表象与本质——译者后记

范畴化应用于实体,作类比涉及关系

2021年10月1日 字数:1678 来源:表象与本质 作者:[美]侯世达;[法]桑德尔 提供人:zhaotou97......

范畴化应用于实体,作类比涉及关系

凯蒂:我很高兴解释给你听。当进行分类时,我们把周围的某个实体与脑子里的某个类别联系在一起;而当作类比时,我们是在两个情境的关系中找到它们共有的那些关系。例如,安娜,如果我要给手里握着的物体,一把锤子进行分类,我是把身边的一个东西和我脑子里的一个特有的心理结构,即锤子范畴,联系在一起。这个感知过程包括确定这个东西拥有许多典型的锤子特性。通过这个感知过程,物体与内心范畴相吻合。但是,这个过程不涉及锤子各个部分的关系。

安娜:我忍不住要说,你的观点非常可疑。

凯蒂:请你等我说完。我敢说等我说完了,你就会改变看法。把这个物体归入锤子的范畴不需要知道它的任何关系。另一方面,如果我听到心脏和水泵之间的类比,我的心理过程是在心脏的各个部分中看到一些关系,也在水泵的各个部分中看到一些关系,然后把这些关系重叠起来。这个具体的类比两侧包含这些概念:输出、压力、扩充、压缩等。这个类比令人信服,因为类比一侧的关系与另一侧的关系相吻合。在原子和太阳系的例子里,两侧的关系中包括这些概念:重的实体对较轻的实体施加引力以及围着中央的实体转,等等。类比两侧的这些关系再一次吻合。所以,你看,范畴化并不关注一个情境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在作类比中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显然是一个关键区别。你同意吗?

安娜:我理解你的意思是如果某个过程把一个实体和一个心理机构连接在一起,就是范畴化。而某个过程把情境1的关系与情境2的关系相联,则是作类比。我只能说,这个区别乍看或许挺在理,但和你前面的论点都一样,经不起仔细考察。事实上,你自己举的例子就拆了你自己理论的墙角。就拿心脏与水泵的类比来说吧。当你把心脏和水泵的特征相重叠时,你一定是在作类比而不是范畴吗?真的是这么显而易见吗?不错,心脏与水泵相似,但为什么不可以是把心脏归入水泵的范畴呢?

凯蒂:我想你可以,但是如果你这样做,就是在创造一个隐喻。

安娜:是吗?你是在暗示心脏不配作为水泵范畴的成员吗?抱歉,但这个观点实在站不住脚。只需翻开任何一本生物学或者解剖学的教科书,你就会发现白纸黑字写在书上:心脏泵血;心脏是循环系统的泵,等等。实际上,心脏是真正的泵,是你能找到的最标准而典型的泵。只不过心脏是用肌肉和神经造的,而不是用金属和塑料造的。而且人造心脏也是泵,并且是用金属和塑料造的。这很明显。

凯蒂:好吧,但我不知道你要说什么。

安娜:说心脏是水泵恰恰是因为心脏的各个部分以及血液流动的关系与金属泵的部件以及液体流动的关系是相同的。所以,范畴化确实将事物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考虑在内。这可给你的论点泼了冷水。

凯蒂:我明白你关于水泵范畴的论点,安娜。这是因为水泵是一台复杂的设备,上面有许多移动部件。但是我不信这个例子对基本范畴,诸如锤子或盘子,也适用。在这一点上你不会也要说范畴的成员身份取决于关系吧?

安娜:我当然要这样说!一个物件要成为锤子,我们会指望它有一个锤把,人手可以握住,有一个金属锤头,可以(用人手)举起来,高过锤把,然后落下砸在钉子上,把钉子砸进各种物质,例如木头里。所以,我们涉及的至少有锤把、锤头、人手、钉子和一块木头。为了描述这个场景,我们需要指出各种将这些物件连接在一起的关系。这和水泵范畴的例子有什么不同吗?很相同嘛。

凯蒂:也许对锤子来说是正确的,但盘子则不同。盘子之所以为盘子,只要有尺寸、形状和强度就可以了。这些都是盘子的特性,不是部分之间关系。事实上,盘子根本就没有部分这一说。所以,我的论点被证实了:有些范畴不涉及关系,而所有类比都和关系有关。

安娜:抱歉,你的结论下得太早了,凯蒂。关系不仅存在于某一物体的组成部分之间,关系还可以将某物与其周围的环境联系在一起。因此,一个物体要成为盘子,它必须能够摆在桌子上而不至于歪倒,它必须能够盛汤而不漏。此外,它必须能洗、无毒、不掉屑、不能被切碎、不溶于水等。这些让某物成为盘子的关键特性牵涉到了许多其他概念,诸如桌子、汤、流质食物、水、肥皂、人类健康、刀、切割、融化等。某物能成为盘子依赖于所有这些东西的关系。所以,任何范畴,无论多么简单,都是一个牵涉世界上各种实体关系的心理结构。为范畴化涉及这些关系。你看,亲爱的凯蒂,你杜撰的区别其实不存在。

凯蒂:让我说什么呢……你是对的,安娜。经过进一步仔细分析,锤子,甚至盘子,也是“关系型的”,不亚于心脏或水泵。除了收回我的二分法建议之外,我没有别的选择。这越来越让我感到沮丧并困惑。但是,幸运的是,我这里还有另一个新的二分法。我敢保证它一定会让你抓瞎。你准备好了吗?

安娜:悉听尊便!

范畴化 / 类比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