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畴化是永恒的必需,作类比是难得的奢侈
凯蒂:欣然从命!在思维过程中,没有任何事情比把事物和情境归入已知范畴这一活动更普遍、更基础的了。为了简化世界,我们不停地把世间万物分类。否则,将在不断涌现的新事物大潮面前束手无策。无论怎么说,当下面对的每时每刻都与经历过的有所不同,虽然差别很小。你每一次眨眼、转移目光、呼出吸入、动嘴唇、煽动鼻翼或抬眉毛,你现在的面部表情和你0.1秒前的面部表情有所不同。你的这些微小的动作会改变你看眼前桌子的视角,哪怕是很小的改变。
我们周围的环境时刻在变化,为了不致于迷失方向,唯一的办法是把接收到的刺激分类,归入熟悉而可靠的范畴之中,例如桌子,即使从未见过这张具体的桌子。我们周围的一切永远在变,假如不把它们分类,不把它们简化成稳定的有规则的类别,环境就会是一片混沌,一切都是新鲜的和未知的,我们的头脑就会整天晕晕乎乎。
我拥有辨认新事物的能力,例如,一把椅子、一张桌子、一阵清风、一副吃惊的面孔、一个几乎不加掩饰的威胁,这是因为我已经建立起了这些范畴,而且我的范畴库相当大。如果没有这个巨大的库存,我将无法辨认周围世界这些反复出现的特征。所以,是范畴化让我在这个不可预测的世界中生存下来。这就是我的观点,亲爱的安娜。
安娜:你的证据确凿而且观点很有见地,凯蒂。你清楚地表明了为什么概念和感知是如此紧密相连。其实,这两个概念完全可以互换,虽然对日常用法倾向于将它们区别开来:感知由感官引导,而概念受头脑支配。
凯蒂:这一切都好说,但是我认为,范畴化一定比作类比在排行榜上要高得多。我明白你把类比看得很高。没错,类比值得你高看。但是,仔细想一想,类比是稀有的心智事件,比分类活动少见得多。只有当我们有了创作激情,有了灵感,要让我们的心灵生活爆出火花时,类比才会出现。作类比时,我们是在破坏现状,以一种从未梦想过的方式将两个事物连接在一起。当我们在两个思想、物体或情境之间发现一个崭新的连接,那种梦寐以求的心动是一种令人陶醉的感觉。但是可惜,这种感觉不常有。如果从未创造过类比,心智生活无疑会缺乏一点激情,但是我们的存在却不会因此而受损。
这么说吧,安娜,如果说范畴化是认知的土豆和牛肉,那么作类比则是充满异国情调的香料,可有可无。创造一个充满新意的类比会给我们带来愉悦,这毫无疑问,但是,那是认知的奢侈,人可以不作任何类比而安度一生。
安娜:我一百个赞成你对范畴化的描述,凯蒂。范畴是思维的心脏和呼吸、引擎和燃料、乡间小路和州际高速。只有那些丝毫没有想象力的人才看不到范畴化在认知活动中的普遍性和不可或缺。然而,我认为你误解了作类比,因为作类比和范畴化一样,也是无处不在的。
凯蒂:这个我想不通。作类比是稀罕事,我猴年马月也造不出一个。
安娜:你太低估自己了,朋友。你还记得本书第7章里的那些引文吧?那些都是从专家的论著中找来的。有一些讨论范畴化,还有一些描述作类比,然而,那些说法几乎完全一样。具体说,有的句子说这两种思维过程都是将新奇的事物摆在熟悉的灯光下(“范畴让人们把新鲜事物当熟悉的事物那样对待”1,而类比让我们“把新事物看成熟悉的事物”2)。能这样做对生存是绝对必需的,不是吗?所以,你看,每当你在陌生的事物中看到熟悉的东西,你就是在作类比。
凯蒂:你是说类比和范畴一样广泛存在吗?我不觉得它们遍地都是。事实上,我很少看到类比。要说服我,你得拿出一些实例,因为对我来说,类比简直是凤毛麟角。
安娜:好吧,凯蒂。想一想生活中最普通的时刻。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看到类比充斥其中,就像春天草甸上的野花一样。既然类比让我们以旧视新,它们就和把事物分门别类一样普遍。刚才你不是还指出新环境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区别于先前的环境吗?这时候,要想理解新环境,除了将新环境与我们经历过的事情联系在一起,别无他法。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创造各种各样的类比。
此外,研究类比在人类思维中的作用的学者也经常指出其无处不在的特性。例如,数学家乔治·波利亚(George Polya)写道:“类比贯穿我们的思维,我们的日常会话、我们微不足道的结论、各种艺术表现形式以及最高层次的科学成就。”3与此类似,理论物理学家罗伯特·奥本海默(Robert Oppenheimer)宣称:“面对新鲜事物,我们不可避免地要将它与熟悉的事物和已知的事物进行比较。”4专门从事作类比研究的心理学家也持相同的观点。比如,德瑞·金特纳写道:“类比和隐喻充斥于语言和思维。”5基思·霍利约克和保罗·撒加德说:“类比在人类思维中无所不在。”6
凯蒂:到目前为止,你给我看的都是一些概括性的东西。这些东西有助于思考,但是,我要看一些具体的例子。
安娜:好吧,我来试一试。一个你从来没见过的台阶,怎么走上去?一个你从来没遇到过的门铃,怎么知道如何用?一个你从未见过的门把手,怎么知道怎样扭?一个你从来没用过的淋浴头,怎么知道它如何用?此外,一把你从未坐过的椅子呢?怎样拿起你从未触摸过的杂志?你怎么知道怎样翻书页?怎样不费力气就能区别哪些是广告哪些是文章?生活之中到处都是这种初级类比。
凯蒂:所有这些例子都不是类比。它们不过是一些动作,不是思想。
安娜:你能找到行动和思考的边界吗?心理活动在每一个行动的背后。“心理活动”这个词也不过是“思考”的花哨同义词。但是,假如这些例子不能满足你的要求,那就看一看本书第1章和第2章吧。任何一个单词和短语的选择都源于作类比。还有什么比选择下一个要说的词更无所不在的?然后再读一读第3章。
通过类比,一个情境与先前的情境才能联系在一起。每当我们使用一些常用短语,诸如,“我也是”“下一次”“通常来说”这不会再发生”“这总发生”,以及许多其他短语,我们依赖的是心照不宣的类比。例如,如果你说“我也是”,你难道不是在说“类似的事情对我也一样”吗?如果你说“下一次”,你说的不正是“只要类似的事情再发生”吗?难道“像这样”的意思不是“类似于此”,只不过说得比较口语化而已?所以,简而言之,没有任何理由认为类比比范畴少。它们就在我们身边,既不是稀罕的奢侈品,也不是高级美味。它们不是认知皇冠上的宝石。它们是包括宝石在内的整个皇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