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认知本质—大脑-关于大脑的9大谜团,意识不是像电灯开关一样非睡即醒-脑科学与奴役之路+大脑的故事-1 我是谁-你是怎样成为你的-受到关爱的孩子更聪明吗-青春期孩子的大脑是怎么想的-成人的大脑定型了吗-为什么平时无害的人会突然行为异常-为什么记忆常常不靠谱-不爱动脑的人老得快,是真的吗-意识与大脑活跃度有什么关系-2 我们如何感知世界-“看”也需要练习吗-为什么说我们永远活在过去-切断与外界的联系,“现实”会消失吗-为什么说我们只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为什么说“粗心大意”对大脑有利-色彩、声音、气味是真实存在的吗-为什么有人能“看到”声音-为什么说接受“真相”对自己没有好处-为什么我们有时会感到时间变快或变慢了-3 谁说了算-“熟能生巧”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有意做某事容易适得其反-“内隐自我主义”是人类的一种自恋行为吗-意识到底有什么用-4 我怎样做决定-电车困境:理智和情绪,大脑听谁的-我们为什么会出现选择障碍-人类为什么要预测未来-为什么我们有时“情愿”上当-尤利西斯契约:未雨绸缪真的有用吗-自我损耗:为什么囚犯在饭后获假释的概率更高-为什么人有时候会明知故犯-5 我需要你吗-镜像反应:模仿是人类自我完善的天分吗-共情是生存必需,还是只是一种沟通策略-为什么“适者生存”这一说法不完全正确-非我族类,其心真的“必异”吗-“人以群分”是保障还是障碍-6 我们会成为什么-我们的感官功能能否“更上一层楼”-人类需要AI,还是更需要自身AI化-大脑中的信息能全部保存下来吗-用计算机模拟人类意识,有没有意义-人类能否创造出新智能-计算机真的能思考吗-意识能摆脱大脑独立存在吗-我们距“超人类”时代还有多远-“庄周梦蝶”还是“蝶梦庄周”-我们是否可以不靠大脑存在-大脑的故事:致谢-致谢+上脑与下脑:找到你的认知模式-导读 平克也追星-前言 为什么需要另一本介绍大脑的书-第1章 一种新的观察方法:大脑揭示了什么-是系统,而非二分法-上脑,下脑-大脑的两个系统-四种认知模式-第2章 理论根源-颅相学家弗朗兹·约瑟夫·加尔-皮埃尔·保尔·布罗卡和他的影响-第3章 复式大脑-惊人的观点-元分析-第4章 推理系统-另类思考-想象大脑系统-解决一个明显的矛盾-第5章 为什么左右脑的分法是错的-内部空间-细枝末节-左右脑密切协作-“分裂思维”-第6章 相互作用的系统-系统的相互作用-第7章 四种认知模式-第8章 认知模式起源:先天vs后天-当先天DNA遇上后天经验-转换模式-S.F.的神奇案例-第9章 行动者模式-最像市长的市长-莱特兄弟-丽萨生活中的一天-第10章 感知者模式-阐明世界的意义-移情的汉娜-第11章 刺激者模式-一直做她自己-安迪,广播台那个家伙-第12章 适应者模式-一位完美的女演员-名叫尼克的年轻男子-第13章 测测你是哪种认知模式-认知模式-第14章 发现最佳的合作伙伴-迷宫中的人造物-社会假体体系-再三思考-上脑与下脑:作者按-表象与本质+推荐序——跨越“表象”的人类思维“本质”-中文版序——这本书是如何翻译成中文的+序言——这本书是如何写成的-在两种语言和文化之间穿梭-体现概念微妙之处的轭式搭配-语言对概念的“自然”划分-范畴化的本质-对类比的两种误解-作类比与范畴化-类比的拥护者和反对者-不同层次的类比-抽象还是具体-本书概要+1 词语的召唤-再复杂的范畴,都始于单一成员-孩子们的类别与类比-木星上的知识之光-范畴和概念空间的结构-概念在大脑中无休止地切分-经典概念理论-当代范畴理论-对创造性比喻的不懈追求-范畴化和类比的连续体-动词作为范畴的名称-句法结构中的范畴-语篇中的范畴-语篇中更为细致的范畴-用语言给世界分类-概念空间-学外语才知道他人分类不同+2 短语的召唤-词源并不等于心理现实-不需要拆分的复合词-缩写和简称看上去简单,不过是隐藏了它的组成部分-惯用语和成语的例子-日常句子背后的故事-谚语里的真相-不由自主的类比关系-每个人都是记忆提取的大师-如何减少认知失调-概念空间里的空白-萨丕尔-沃尔夫假设-什么是智能-脑中概念越多就越聪明吗-爬上类比之山的不同方式+3 隐秘类比的海洋-脑中嗡嗡作响的相似性-没有名字却很稳定的范畴-从浅显类比滑向深层类比-类比和“常比”的作用与微妙之处-再平常的类比也有微妙之处-如何理解自己和他人的经历-在类比的海洋中遨游-依靠高效记忆提取而生存的人类-一个经典的联想-编码之谜-联想产生新范畴-情感在唤醒沉睡记忆时的重要作用-事件编码不靠死记硬背而靠提炼精华-大脑能瞬间找到永恒的本质吗-不起眼的例子成为一个有价值的范畴-狗的大脑中的类比和范畴-心理实体及其关联-作类比和范畴化是硬币的两面+4 抽象过程与内部范畴滑动-什么是抽象,它的目的又是什么-范畴转换快得令人头晕目眩-标记的马脚-标记的好处-它们怎么撞在一起了呢-概念的本质是如何浮现的-关于波-关于三明治-骄傲的专有名词也倒台了-神圣的范畴-普希金们、肖邦们和伽罗瓦们-从一个人向另一个人的无意识滑动-基于同样名字的范畴-比喻一定是谎言吗-比喻用法一览-数学并非一成不变-正方形是矩形吗-专业知识的层次-职业里的窍门-抽象为什么对行家如此重要-容器与身体-关于鼠标与人-人类的智慧是什么+5 类比如何操纵我们-口误是心灵之窗-在概念的键盘上,同时敲击两个琴键-因概念相近而混为一谈的语误-言行一致-许多被叫到,但只有一个被选中-毫无目的的类比-一个在转瞬即逝前被捕捉到的类比-具身与抽象-无意间的先入为主:范畴化的陷阱-从一个本质跳到另一个本质-牵一发而动全身-执念的力量-吃豆人游戏揭示的人生真理-不可抗拒的类比:它们是否有意义-类比的双刃剑+6 我们如何操纵类比-漫画类比:一个有创造力的交流工具-精心选择山脉中的最高峰-连珠炮式的漫画类比-解释型的漫画类比-令人莞尔一笑的漫画类比-漫画类比帮助我们为他人解释事物-最好的总被最先抢走-我们的重要决定背后都有类比-类比战争-人们推理时能不用类比吗-复数化和模式-人类真的如此肤浅吗-我们可以深到底-本质由表象显露-微领域里的“我也是”小故事-人类不是这样感知情境的-看到的实质比存储的实质多-最捉摸不定的字母Z-论眩晕-框架整合-类比和整合不同吗-一个童稚的框架整合-机器翻译之梦-好的类比带来好的翻译-机器翻译领域可能取得的进步+7 朴素类比-朴素类比、形式结构和教育-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新颖和熟悉手拉手-最好的界面是完全没有界面-虚拟世界帮助我们理解现实世界-拟技术化——拟人化的类比-有些等式比其他等式更平等-相乘总是意味着变大吗-加3次和加50次大不一样-除法在人们头脑里与均分没有差别吗-思维模拟占主动地位-语言对朴素类比的影响-这一切都意味着什么-一个给心理学带来恶劣影响的朴素类比-8 惊天动地的类比-用实例解惑-负数出场-类比如何推出群论-域、环、N维纽结-机械的数学操作:也是类比的果实-物理学与逻辑思维-爱因斯坦,一位作类比的奇才-低层次和高层次的爱因斯坦类比-一个疯狂的“游泳池/台球桌”类比产生了光量子-光量子备受嘲讽而声量子受到欢迎-爱因斯坦最大胆的类比终于得以正名-在科学中用类比扩展概念-范畴扩展是狭义相对论的来源-两头发光的手电筒失去了一点点质量-能量概念的定义-巴纳希·霍夫曼对爱因斯坦的特殊解读-一类新的反常质量-爱因斯坦的大脑背后隐藏着什么思维机制-从1905年到1907年,一个小结-爱因斯坦类比和物理学范畴-通过类比把相对论运用于引力-爱因斯坦类比,一个灰飞烟灭,另一个取而代之-初始的等价原理-爱因斯坦探索并找到了一个更深刻的类比-非欧几何里的旋转木马-相交的平行+结语 范畴化和作类比就是一回事儿,它们是人类认知的核心-范畴化是永恒的必需,作类比是难得的奢侈-范畴化是常规,作类比是创新-范畴化是无意识的,作类比是有意识的-范畴化是自动的,作类比是自主的-范畴化青睐相似,作类比偏爱不同-范畴化应用于实体,作类比涉及关系-范畴化涉及抽象的两个层次,作类比只涉及一个-范畴化是客观的,作类比是主观的-范畴化是可靠的,作类比是可疑的+表象与本质——注释-表象与本质——致谢-表象与本质——译者后记

爱因斯坦探索并找到了一个更深刻的类比

2021年10月1日 字数:1974 来源:表象与本质 作者:[美]侯世达;[法]桑德尔 提供人:zhaotou97......

爱因斯坦探索并找到了一个更深刻的类比

现在来到了广义相对论故事的决定性时刻。上面描述了爱因斯坦的新原理:加速参照系与处在引力场内的非加速参照系完全无法区分。但是,这样说有些操之过急,因为爱因斯坦最初的原理要比现在局限得多,也就是说,它指出,用力学实验的方法,加速参照系与引力场内的非加速参照系是不可区分的。爱因斯坦非常清楚,引领他得出他的新原理的类比,也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念头”,只涉及各种想象实验室里的想象力学行为。他思考的情形只涉及诸如速度加速度旋转引力摩擦轨迹碰撞弹簧钟摆陀螺陀螺仪等这样一些概念。它们都是经典力学的概念。他没有考虑过在一个加速实验室做电磁实验,例如,使用光束或电场或磁场的实验,会出现什么情况。

这是因为,爱因斯坦明白自己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不具备让他能预测可能发生的情况所需要的知识。这就是为什么爱因斯坦知道自己来到了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他的理论知识,他对各种理想化的物理环境的结果(他的那些著名的“思想实验”)的想象天赋,再加上极聪明的推理,也不允许他再向前迈一步。他达到了一个关键点,在这里他必须再一次迈出勇敢的一步,又是一次完全依赖美学动机的一步,完全建立在坚持宇宙法则的深刻统一的信念基础上的一步,也就是说,他坚持存在简单、普遍、优雅的原理这一不可动摇的信念。

你一定还记得,在1905年爱因斯坦已经巧遇过一次类似的情形:他决定用美学理由,也就是他的物理规律的统一性信念来扩展伽利略的相对性原理。那一次,他用“任何种类的物理学实验”取代了“任何种类的力学实验”。换句话说,他已经造访过了这个思想领域,已经大胆地作出了一个对类比的信仰之跃。那一次,他的直觉获得了巨大成功。所以,在这个类比新情形中,何不“再重复一次”?

爱因斯坦因此将他的原理扩展如下:“无论使用任何种类的物理学实验,都无法把加速参照系和与处于引力场内的非加速参照系区分开来。”这里,再一次指出,从某种角度,用“物理学的”取代“力学的”(换句话说,指出力学和物理学的其他分支之间的类比)是爱因斯坦可以迈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一步,因为同样的类比扩展已经在他生命早些时候用过一次,而且非常成功,那时狭义相对论已经被许多实验所证实。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是一个跨入全然未知的世界的非常有胆识的类比飞跃。

让我们再一次聆听巴纳希·霍夫曼关于这一飞跃的描述。正是通过这个飞跃,爱因斯坦从有局限性的等价原理跨入了扩展的等价原理:

(新的原理)具有艺术统一性:他何必多此一举地为力学效果假设一种相对论,又为其他物理学分支假设另一种不同的相对论呢?9

我们再一次看到了一个以类比为基础的概念飞跃。从表面上看,它似乎微不足道而且很初级。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它又是宏大而辉煌的。所有这一切都出自爱因斯坦的“宇宙统一性的直觉”。它是类比的丰富源泉,几乎永不枯竭。

扩展的等价原理的后果

在此举一个例子,说明爱因斯坦向着真正的广义相对性原理迈出的勇敢的一步所带来的、不在预期之内的结果。爱因斯坦想象,在被火箭拖着穿过遥远的外太空的实验室里面,有一个与实验室“地板”完全平行的手电筒,称之为处于水平方向。手电筒发射了一束光。实验室外的观察者会说,相对于远处的星星,光束正沿着一个固定的方向运动。而在同时,包裹着它的实验室正以逐渐加快的速度“上升”。由于实验室的均匀的“竖直”加速度,实验室内部的观察者必然会看到光束在以固定的水平速度在实验室中穿行时,会以逐渐加快的速度向着地板落下。总而言之,对于他们来说,光束将沿着一条曲线而不是直线运动。当然,这条曲线与水平轨线的差异会很小。即使如此,光束一旦从手电筒沿水平方向发射出来,它的轨线就立即开始向下弯曲。在这个时候,爱因斯坦利用他新创建的扩展的等价原理来解释电磁现象。他的推理如下。

如果一个处于引力场内的非运动参照系与一个加速参照系在任何方面都不可区分,那么,在一个加速参照系内观察到的任何效应也应该能够在固定位置上的实验室内观察到,因为这样一个实验室显然是在引力场内的。所以,扩展的等价原理告诉他,既然在无引力太空中的加速实验室内的一束光沿着曲线运动,那么,对于站在地球上的观察者来说,这束光也必然同样如此运动。

爱因斯坦意识到,这一结论可以让他预测以前从未有人想过的天象,例如,从遥远的星球发来的光束,在经过太阳时,因太阳引力场非常强大,而出现稍许弯曲。但是,由于在此不便详述技术的原因,这一效果只有在日全食的时候才能观察到。当时已经是1907年,爱因斯坦请天文观察者观察这个效果。德国天文学家埃尔温·芬利-弗罗因德利希(Erwin Finlay-Freundlich)仔细检查了数百张日全食的照片,以期找到这一微弱效果的证据,但却没能找到。事实上,要等12年之后,直到1919年,这一预测的证据才在日全食期间被以物理学家亚瑟·爱丁顿(Arthur Eddington)为领队的英国团队在南大西洋的两个岛屿上观测到。

爱丁顿团队的实验结果对全球的影响非比寻常。爱因斯坦的预测不但正中靶心,而且整个世界都为之欣喜若狂,因为世界刚刚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阴霾中走出,而这是由一个英国团队证实了一个“敌对”科学家的奇妙的预测(即使爱因斯坦为了与德国军国主义保持距离已经放弃了德国国籍,成为一个瑞士人)。事实上,许多人把爱丁顿对爱因斯坦预测的证实看作人类的一个伟大胜利。很快,爱因斯坦无助地看着自己一夜之间摇身一变置身于世界名流。

类比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