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认知本质—大脑-关于大脑的9大谜团,意识不是像电灯开关一样非睡即醒-脑科学与奴役之路+大脑的故事-1 我是谁-你是怎样成为你的-受到关爱的孩子更聪明吗-青春期孩子的大脑是怎么想的-成人的大脑定型了吗-为什么平时无害的人会突然行为异常-为什么记忆常常不靠谱-不爱动脑的人老得快,是真的吗-意识与大脑活跃度有什么关系-2 我们如何感知世界-“看”也需要练习吗-为什么说我们永远活在过去-切断与外界的联系,“现实”会消失吗-为什么说我们只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为什么说“粗心大意”对大脑有利-色彩、声音、气味是真实存在的吗-为什么有人能“看到”声音-为什么说接受“真相”对自己没有好处-为什么我们有时会感到时间变快或变慢了-3 谁说了算-“熟能生巧”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有意做某事容易适得其反-“内隐自我主义”是人类的一种自恋行为吗-意识到底有什么用-4 我怎样做决定-电车困境:理智和情绪,大脑听谁的-我们为什么会出现选择障碍-人类为什么要预测未来-为什么我们有时“情愿”上当-尤利西斯契约:未雨绸缪真的有用吗-自我损耗:为什么囚犯在饭后获假释的概率更高-为什么人有时候会明知故犯-5 我需要你吗-镜像反应:模仿是人类自我完善的天分吗-共情是生存必需,还是只是一种沟通策略-为什么“适者生存”这一说法不完全正确-非我族类,其心真的“必异”吗-“人以群分”是保障还是障碍-6 我们会成为什么-我们的感官功能能否“更上一层楼”-人类需要AI,还是更需要自身AI化-大脑中的信息能全部保存下来吗-用计算机模拟人类意识,有没有意义-人类能否创造出新智能-计算机真的能思考吗-意识能摆脱大脑独立存在吗-我们距“超人类”时代还有多远-“庄周梦蝶”还是“蝶梦庄周”-我们是否可以不靠大脑存在-大脑的故事:致谢-致谢+上脑与下脑:找到你的认知模式-导读 平克也追星-前言 为什么需要另一本介绍大脑的书-第1章 一种新的观察方法:大脑揭示了什么-是系统,而非二分法-上脑,下脑-大脑的两个系统-四种认知模式-第2章 理论根源-颅相学家弗朗兹·约瑟夫·加尔-皮埃尔·保尔·布罗卡和他的影响-第3章 复式大脑-惊人的观点-元分析-第4章 推理系统-另类思考-想象大脑系统-解决一个明显的矛盾-第5章 为什么左右脑的分法是错的-内部空间-细枝末节-左右脑密切协作-“分裂思维”-第6章 相互作用的系统-系统的相互作用-第7章 四种认知模式-第8章 认知模式起源:先天vs后天-当先天DNA遇上后天经验-转换模式-S.F.的神奇案例-第9章 行动者模式-最像市长的市长-莱特兄弟-丽萨生活中的一天-第10章 感知者模式-阐明世界的意义-移情的汉娜-第11章 刺激者模式-一直做她自己-安迪,广播台那个家伙-第12章 适应者模式-一位完美的女演员-名叫尼克的年轻男子-第13章 测测你是哪种认知模式-认知模式-第14章 发现最佳的合作伙伴-迷宫中的人造物-社会假体体系-再三思考-上脑与下脑:作者按-表象与本质+推荐序——跨越“表象”的人类思维“本质”-中文版序——这本书是如何翻译成中文的+序言——这本书是如何写成的-在两种语言和文化之间穿梭-体现概念微妙之处的轭式搭配-语言对概念的“自然”划分-范畴化的本质-对类比的两种误解-作类比与范畴化-类比的拥护者和反对者-不同层次的类比-抽象还是具体-本书概要+1 词语的召唤-再复杂的范畴,都始于单一成员-孩子们的类别与类比-木星上的知识之光-范畴和概念空间的结构-概念在大脑中无休止地切分-经典概念理论-当代范畴理论-对创造性比喻的不懈追求-范畴化和类比的连续体-动词作为范畴的名称-句法结构中的范畴-语篇中的范畴-语篇中更为细致的范畴-用语言给世界分类-概念空间-学外语才知道他人分类不同+2 短语的召唤-词源并不等于心理现实-不需要拆分的复合词-缩写和简称看上去简单,不过是隐藏了它的组成部分-惯用语和成语的例子-日常句子背后的故事-谚语里的真相-不由自主的类比关系-每个人都是记忆提取的大师-如何减少认知失调-概念空间里的空白-萨丕尔-沃尔夫假设-什么是智能-脑中概念越多就越聪明吗-爬上类比之山的不同方式+3 隐秘类比的海洋-脑中嗡嗡作响的相似性-没有名字却很稳定的范畴-从浅显类比滑向深层类比-类比和“常比”的作用与微妙之处-再平常的类比也有微妙之处-如何理解自己和他人的经历-在类比的海洋中遨游-依靠高效记忆提取而生存的人类-一个经典的联想-编码之谜-联想产生新范畴-情感在唤醒沉睡记忆时的重要作用-事件编码不靠死记硬背而靠提炼精华-大脑能瞬间找到永恒的本质吗-不起眼的例子成为一个有价值的范畴-狗的大脑中的类比和范畴-心理实体及其关联-作类比和范畴化是硬币的两面+4 抽象过程与内部范畴滑动-什么是抽象,它的目的又是什么-范畴转换快得令人头晕目眩-标记的马脚-标记的好处-它们怎么撞在一起了呢-概念的本质是如何浮现的-关于波-关于三明治-骄傲的专有名词也倒台了-神圣的范畴-普希金们、肖邦们和伽罗瓦们-从一个人向另一个人的无意识滑动-基于同样名字的范畴-比喻一定是谎言吗-比喻用法一览-数学并非一成不变-正方形是矩形吗-专业知识的层次-职业里的窍门-抽象为什么对行家如此重要-容器与身体-关于鼠标与人-人类的智慧是什么+5 类比如何操纵我们-口误是心灵之窗-在概念的键盘上,同时敲击两个琴键-因概念相近而混为一谈的语误-言行一致-许多被叫到,但只有一个被选中-毫无目的的类比-一个在转瞬即逝前被捕捉到的类比-具身与抽象-无意间的先入为主:范畴化的陷阱-从一个本质跳到另一个本质-牵一发而动全身-执念的力量-吃豆人游戏揭示的人生真理-不可抗拒的类比:它们是否有意义-类比的双刃剑+6 我们如何操纵类比-漫画类比:一个有创造力的交流工具-精心选择山脉中的最高峰-连珠炮式的漫画类比-解释型的漫画类比-令人莞尔一笑的漫画类比-漫画类比帮助我们为他人解释事物-最好的总被最先抢走-我们的重要决定背后都有类比-类比战争-人们推理时能不用类比吗-复数化和模式-人类真的如此肤浅吗-我们可以深到底-本质由表象显露-微领域里的“我也是”小故事-人类不是这样感知情境的-看到的实质比存储的实质多-最捉摸不定的字母Z-论眩晕-框架整合-类比和整合不同吗-一个童稚的框架整合-机器翻译之梦-好的类比带来好的翻译-机器翻译领域可能取得的进步+7 朴素类比-朴素类比、形式结构和教育-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新颖和熟悉手拉手-最好的界面是完全没有界面-虚拟世界帮助我们理解现实世界-拟技术化——拟人化的类比-有些等式比其他等式更平等-相乘总是意味着变大吗-加3次和加50次大不一样-除法在人们头脑里与均分没有差别吗-思维模拟占主动地位-语言对朴素类比的影响-这一切都意味着什么-一个给心理学带来恶劣影响的朴素类比-8 惊天动地的类比-用实例解惑-负数出场-类比如何推出群论-域、环、N维纽结-机械的数学操作:也是类比的果实-物理学与逻辑思维-爱因斯坦,一位作类比的奇才-低层次和高层次的爱因斯坦类比-一个疯狂的“游泳池/台球桌”类比产生了光量子-光量子备受嘲讽而声量子受到欢迎-爱因斯坦最大胆的类比终于得以正名-在科学中用类比扩展概念-范畴扩展是狭义相对论的来源-两头发光的手电筒失去了一点点质量-能量概念的定义-巴纳希·霍夫曼对爱因斯坦的特殊解读-一类新的反常质量-爱因斯坦的大脑背后隐藏着什么思维机制-从1905年到1907年,一个小结-爱因斯坦类比和物理学范畴-通过类比把相对论运用于引力-爱因斯坦类比,一个灰飞烟灭,另一个取而代之-初始的等价原理-爱因斯坦探索并找到了一个更深刻的类比-非欧几何里的旋转木马-相交的平行+结语 范畴化和作类比就是一回事儿,它们是人类认知的核心-范畴化是永恒的必需,作类比是难得的奢侈-范畴化是常规,作类比是创新-范畴化是无意识的,作类比是有意识的-范畴化是自动的,作类比是自主的-范畴化青睐相似,作类比偏爱不同-范畴化应用于实体,作类比涉及关系-范畴化涉及抽象的两个层次,作类比只涉及一个-范畴化是客观的,作类比是主观的-范畴化是可靠的,作类比是可疑的+表象与本质——注释-表象与本质——致谢-表象与本质——译者后记

巴纳希·霍夫曼对爱因斯坦的特殊解读

2021年10月1日 字数:1731 来源:表象与本质 作者:[美]侯世达;[法]桑德尔 提供人:zhaotou97......

巴纳希·霍夫曼对爱因斯坦的特殊解读

物理学家和数学家巴纳希·霍夫曼(Banesh Hoffmann)在20世纪30年代是爱因斯坦的合作者。他在1972年出版了一部值得称道的爱因斯坦传记,书名为《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创造者和叛逆者》(Albert Einstein: Creator and Rebel)。这本书的特点是以清晰的笔触描述了这位伟大思想家的思维方式。其中部分章节展现了爱因斯坦是如何运用微妙的类比来逐渐揭示五个符号所表现的发现的本质。相当矛盾的是,这一发现的本质也同时隐藏在这五个符号后面,因为任何一个物理学公式都不是不言自明的,它不能自我解释其含义,它只是默默地出现在书页上。物理学家要自己解读公式的含义,或多层含义,因为任何一个哪怕很小的公式都可能有许多层次的含义。

例如,公式E?=mc2经常出现在没有明确上下文的环境里。在这种情况下,字母Em是什么意思?指的是什么能量和质量?它们总是处于同一位置、同一时间吗?更具体地说,公式里的等号指的是质量伴随着一定的能量吗?或者是说质量实际就是能量?还是说质量产生能量?或者是指质量出自能量?这个等式是说某些能量能够转化成某些质量,或者是反过来,或者是两种情况都存在?

对于这类问题的答案绝非是不言自明的,它们不会自己从纸上跳出来,数学技巧也不是灵丹妙药。即使在今天,知道如何解释这些符号的非科学家也是凤毛麟角。甚至许多物理学家对这些符号的理解也时而不够牢固。实际情况是,这个貌似简单的公式,它的含义是难以捕捉的。甚至它的发现者也要花两年时间思考才能挖掘出它的全部深意。

为了理解爱因斯坦从1905年到1907年的心路历程,这里从下面这段巴纳希·霍夫曼的话开始。它讲述了爱因斯坦在1905年秋天发表的文章里的一个关键点:

带着对宇宙统一的直觉,他现在抛出了一个深刻而至关重要的论断:能量以光的形式出现,这“显然毫无特殊之处”。7

换句话说,爱因斯坦一旦正式推导出这一反直觉的结果,他完全满意于忽略自己的推导而跃进到结论:它在比他发现这一结果的环境更为一般的环境中也一定成立。特别是,爱因斯坦写道,完全一样的结果一定在任何情形中都成立,即一个物体以任何形式释放能量时,例如热能、动能、声波等的时候都成立。

这是爱因斯坦的经典垂直范畴跃升,从他使用的一个谨慎词“显然”就可以看出来(顺便一提,这个词霍夫曼倒是应该译成“明显”)。虽然爱因斯坦称这一跃升是“显然的”或“明显的”,但这并不能证明他的跃升有道理,因为这是一个非常大胆的概括性跃升,完全没有依靠逻辑或数学思维或代数式。这一跃升完全出自一种物理学的直觉:能量释放的所有过程有如此多的共性,如果某一特定结果已经被严格地证明适用其中一种过程,那么它一定也适用所有同类过程。换句话说,它来自一个类比的信念:在此类情形中,能量释放的所有形式是相等的。所以,爱因斯坦对公式意义的首次扩展表明,当任何物体释放任何形式的能量E时,它都要失去微小的质量E/c2

实际上,在此之前,爱因斯坦将他的公式的意义做过一次延伸。那次延伸是一个相对比较小、比较谨慎的跃升,一个涉及概念逆转的跃升。爱因斯坦宣布,每当物体从输入能量吸收一定量E时,它会增加一定量的质量E/c2。这种思维反转构成了一个非凡的类比:这个物体,非但没有释放能量,反而吸收了一些;非但没有失去质量,反而吸收了一些。换句话说,爱因斯坦认识到,在新发现的现象在时间中向前和向后运动之间没有一个深刻的不同。这样一种概念逆转,看似非常简单,但却不会主动出现在你面前,某个人必须把它想象出来。而且,即使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思维逆转,深刻的思想家,甚至爱因斯坦,有时也会想不到(我们很快就会举出这样一个例子)。但是,眼下这个特殊的概念逆转没有逃过爱因斯坦的思路。

这些关于释放或吸收过程的描述可以被看作这个公式的因果解释。如前所述,在关于这些思想的第一篇文章中,爱因斯坦没有用代数符号写出现今著名的公式。他只是用文字表述了自己的发现。他说:“如果一个物体以辐射的形式释放了能量E,那么该物体的质量则会减少E/c2。”这句话描述一个事件,即一些能量的释放或吸收;这个事件最终导致一个结果,即质量的损失或增加。与前一章讨论过的公式类似,这句话赋予了这个公式一个不对称的解读。在其中,一侧被看成是另一侧的原因,但是相反方向的因果关系却没有被想象出来。

粗略地说,这就是爱因斯坦在1905年所理解的E=mc2的意义。这个意义虽然已经非常令人震惊、非常有争议性,但却远不及他在1907年的最终解释。在他从1905年到1907年的思考过程中,公式本身并没有产生任何变化。所有的变化都存在于爱因斯坦对公式的五个符号的解释。原则上讲,当年的任何一位物理学家都可以读到爱因斯坦1905年的文章,可以花上两年时间去思考,并可以看出它的全部后果。然而,没有任何一个人想出这些结论。爱因斯坦的思维为何如此与众不同,如此特殊呢?

类比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