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低层次和高层次的爱因斯坦类比

2021年10月1日  来源:表象与本质 作者:[美]侯世达;[法]桑德尔 提供人:zhaotou97......

低层次和高层次的爱因斯坦类比

在登上宏伟的爱因斯坦类比列车之前,希望澄清一件事:爱因斯坦并不只在当他需要表达最高级、最神采飞扬的科学想象的时候才作类比。正如每一个普通人一样,爱因斯坦也在许多层次,甚至在建立最微小的心智连接方面,运用类比去感知周围的世界。

爱因斯坦类比的一个相当明显的例子出自他写的一篇回忆录。在晚年,他解释自己为什么在十几岁时没有选择成为一位数学家时说:“我发现数学被分割成了众多的专门学科,其中任何一个都可以吸走时间赋予我们的短暂生命。结果,我看到自己处于布里丹之驴的境地,无法决定吃哪一堆草。”4这个形象很有趣,特别是当我们注意到爱因斯坦将自己比作一头饥肠辘辘却无所适从的驴子,被周围可吃的东西搅得彻底失去选择的能力,最终被饿死了。这个类比很不错,事实上,它很有魅力。但是,它不需要爱因斯坦的大脑也能造出来。

在上面这几句话中还隐藏着许多没人注意到的、不起眼的类比。举一个例子:爱因斯坦将数学里面每一个专门领域描绘成有可能“吸走”一个人短暂的一生。任何读者都会毫不费力地想象出这样一个形象: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为了把握巨大的知识领域而完全被“吸住”、被“吃掉”或被“吞噬”。几乎可以肯定,爱因斯坦选择这个动词不是深思熟虑字斟句酌的结果,正像我们写作和说话时选择词语一样。还可以在爱因斯坦的文字中找到许多有相似特色的词语。例如,他在下面这个句子里选择的动词“爱上”:“我真正开始学拉小提琴是在大约13岁那年,主要是因为我爱上了莫扎特的奏鸣曲。”

这里要说的关键是,爱因斯坦的所有词汇选择,无论是在写作、说话或者仅仅在思考时,都是数不清的、细微的、稍纵即逝的类比结出的果实。这一点同样适用于所有的人。每当爱因斯坦看见一只鞋,德文词汇里的“Schuh”(或者在他移居美国之后,英文的“shoe”)出现在他的脑海里时,或者每当他看到一个人漫步街头,“walk”一词出现在他的脑海中的时候,在任何一种类似的情形中,他都是在建立一座类比的桥梁,一座将眼下的感触和储存在他的记忆中的某一结构连接在一起的桥梁,正像你我所做的那样。而他的记忆也由他一生中建立起来的无数个过去的类比所组成。

当然,这类微不足道的爱因斯坦类比与“惊天动地的类比”完全不是一码事。如果宣称这一章主要是关于伟大的爱因斯坦的类比,而却只讨论爱因斯坦的日常琐碎用语,诸如“我的旧鞋在哪儿?”“哎,看,我的老朋友哥德尔正在走回家。”果真如此,你们有权认为受骗了。然而,有必要指出,即使是伟大的爱因斯坦的思想也完全充斥着无关痛痒的日常类比。但是,从现在开始,当说“爱因斯坦类比”时,指的是他那几十个伟大的类比,而不是他的几百万个日常类比。这个问题解释清楚之后,就可以直奔主题了。

类比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