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拟技术化——拟人化的类比

2021年10月1日  来源:表象与本质 作者:[美]侯世达;[法]桑德尔 提供人:zhaotou97......

拟技术化——拟人化的类比

在技术概念滑向日常思维的趋势中,有时不是对计算机词汇的选择而是对计算机习惯的选择。这个以计算机为主导的习惯会不知不觉地冒出头来,试图悄悄地潜入一个陌生的新环境。毕竟,我们日复一日地在网上和技术打交道,不可避免地会用全新的眼光审视熟悉的旧世界。例如,当试图在一本书中寻找某个段落时,就会发生这种情况。当任意翻页希望找到所需的段落时,会感觉像大海捞针一样,非常沮丧。这时候,我们就会强烈地感受到电子版图书的好处,在电子书中寻找段落是多么轻松的一件事。

下面几则逸事说明了计算机概念进入人类日常生活的趋势。它们表明这种趋势非常人性化,非常自然,事实上,不可抗拒。这种趋势让人感觉这些场景似乎已经实现,其实根本没有实现(至少尚未实现)。

母亲开车送十岁的儿子去另一座城市。儿子是电子游戏迷。上路几个小时之后,儿子开始抱怨说无聊死了。母亲答道:“你不发牢骚行吗?我得专心开车。”儿子反驳道:“太不公平了。你一直在玩儿。”对小男孩儿来说,他虚拟驾驶虚拟汽车已经几年了。对他来说实际驾驶汽车和玩儿电子游戏完全一样。所以在他看来,母亲比自己幸运得多,一直有乐趣,而他却什么都不能做。

◇◇◇◇

一个小女孩儿走进屋里,看到架子上摆着两幅电子相框。镜框里的画面定时更换,一幅接一幅。在这两幅电子镜框之间还摆着一幅老式的木制镜框。镜框里是一幅不动的标准照片。小女孩儿说:“看,爸爸。中间的镜框出故障了。”对她来说,老式镜框被自动视为是电子镜框范畴的一员。这样看来,它显然是该范畴中的有故障的一员。

◇◇◇◇

一个八岁的小女孩儿坐在车里,他们正开车经过乡间公路,突然大雨倾盆。她说:“小心,爸爸。屏幕上什么都看不见了。”

◇◇◇◇

一个计算机迷承认,当他看见一只苍蝇落在他的计算机屏幕上时,他下意识的反应是用鼠标点住苍蝇把它从屏幕上拖走。

◇◇◇◇

在家里找不到某件物品时,你经常希望自己可以在硬盘里或网上,甚至手机里到它。你感觉只要你输入一两个关键词,就可以找到任何一篇遗失的文章。以爱丽丝为例。一天早晨起床后,她浑身不自在,特别需要早晨的第一杯咖啡。正喝着咖啡时,母亲打来了电话。她把咖啡杯放下。打完电话,她忘了自己把咖啡放在了什么地方。她顺手拿起手机,输入了“咖啡”。另外一个例子是鲍勃(这是我们在网上找到的另一个例子)。他为了在截止日期前赶完拨款申请,已经在计算机前连续工作了5天。有一天,他把眼镜放错了地方。他意识到自己难以控制在搜索引擎里输入“找眼镜”几个字的冲动。

很可惜,在现实世界这种帮忙寻找遗失物品的复杂工具并不存在。因而,对于几乎所有人来说,习以为常的网上搜索的概念已经成为现实世界的类比源泉,而不是相反。我们都非常希望看到那些放错地方的物件,诸如钥匙、钱包、眼镜、眼镜盒,它们设计巧妙,能够回应自身所在的位置,就像手机那样。简言之,我们希望能够叫一声,那些找不到的物件就会尖声答应,告诉我们在哪里找到它们。

由此看来,网络和手机造成了一种错觉,似乎几乎所有的东西都唾手可得。无论在哪里,几乎所有希望得到的东西都在鼠标点击范围之内、都在电邮的范围之内、都在手机信号的范围之内、都在短信的范围之内。这让人产生任何东西都可以立刻到手的不切实际的想法。

这几年,从遥远的地方获取物品变得越发轻而易举。这带来了一种现象,它增强了实际不在场的人在身边的感觉。例如,有些人的手机在身边时,他们会感觉不自在,不再愿意说任何人的闲话,好像怕被提到的人不知怎样能够听到似的,即使手机根本没有打开。这种情境让人想起在宿舍里讲话担心隔墙有耳。还有类似的例子,有些人在网上聊天室里聊天时,开始降低和身边的人说话的音量,好像担心网上聊天室里的虚拟聊伴会听到他们和身边的人交谈似的。简言之,一些计算机迷会变得神经高度紧张,感觉周围的实在环境充斥着虚拟的人,正在窃听他们的谈话。

计算机有一个非常有用的特点。它提供各种机会让我们纠正自己犯的错误。当使用文字或照片编辑软件时,可以立即反转刚刚采取的步骤,包括不经意的大面积删除。这似乎已经成了常规。我们已经习惯并心安理得地接受这种保障。后来,这种习惯开始进入生活的其他领域,成为一种预期。当意识到在一些其他领域不存在“取消”键时,会感到失望。下面是两个实例,说明了这种趋势:

一个学生在烤蛋糕,她在面糊里加了太多面粉。她希望能退回去,撤销她的错误。突然间,她真心希望她可以按下已经习以为常的“取消”键。

◇◇◇◇

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儿正在修眉毛。她突然发现自己拔掉太多了。她心里想:“没关系。回到旧版本就行了。”

不仅仅是“取消”键,还有许多其他常用的计算机指令已经深深印在我们的习惯中,影响着人们在有形世界里的言行。正如下面的例子所展现的:

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儿正在看杂志上的一张照片。照片上的人有些她认识,有些不认识。她说:“我的第一个反应是纳闷,‘他们怎么不给人加标签呢?’然后我才想起来我是在看杂志,不是社交软件。”

◇◇◇◇

一位男士说,有一次他开着车时,在后视镜上用两个手指试图把画面扩大。一位女士回应说“同样的事”她也有过,但发生在平板电视机屏幕上。另一位说,“一样的事”发生在她身上,是在洗手间照镜子时。

◇◇◇◇

一位影迷在电影院看电影时要去洗手间。一时间,她产生一种冲动,要按下鼠标让电影暂停。

◇◇◇◇

另一位影迷承认:“当我在电影院看电影时,我下意识地移动鼠标,想看一看电影还有多长时间结束。”

◇◇◇◇

一个小学生说,考试时,有一个词他拿不准自己是不是拼对了。所以,他停了几秒钟,等着看他用铅笔写在纸上的字会不会出现红色的下划线。

◇◇◇◇

一位大学生在熬夜准备考试。最后,努力了半天她终于搞明白了一个复杂的生化反应是怎么一回事。这时,坐在计算机前,她不假思索地按下保存键。

这些年来,像这类涉及计算机概念和前技术时代的概念之间搭错线的心智污染俯拾皆是。网上也有许多网页记载着人们对这类错误的惬意报道和自嘲。

类比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