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认知本质—大脑-关于大脑的9大谜团,意识不是像电灯开关一样非睡即醒-脑科学与奴役之路+大脑的故事-1 我是谁-你是怎样成为你的-受到关爱的孩子更聪明吗-青春期孩子的大脑是怎么想的-成人的大脑定型了吗-为什么平时无害的人会突然行为异常-为什么记忆常常不靠谱-不爱动脑的人老得快,是真的吗-意识与大脑活跃度有什么关系-2 我们如何感知世界-“看”也需要练习吗-为什么说我们永远活在过去-切断与外界的联系,“现实”会消失吗-为什么说我们只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为什么说“粗心大意”对大脑有利-色彩、声音、气味是真实存在的吗-为什么有人能“看到”声音-为什么说接受“真相”对自己没有好处-为什么我们有时会感到时间变快或变慢了-3 谁说了算-“熟能生巧”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有意做某事容易适得其反-“内隐自我主义”是人类的一种自恋行为吗-意识到底有什么用-4 我怎样做决定-电车困境:理智和情绪,大脑听谁的-我们为什么会出现选择障碍-人类为什么要预测未来-为什么我们有时“情愿”上当-尤利西斯契约:未雨绸缪真的有用吗-自我损耗:为什么囚犯在饭后获假释的概率更高-为什么人有时候会明知故犯-5 我需要你吗-镜像反应:模仿是人类自我完善的天分吗-共情是生存必需,还是只是一种沟通策略-为什么“适者生存”这一说法不完全正确-非我族类,其心真的“必异”吗-“人以群分”是保障还是障碍-6 我们会成为什么-我们的感官功能能否“更上一层楼”-人类需要AI,还是更需要自身AI化-大脑中的信息能全部保存下来吗-用计算机模拟人类意识,有没有意义-人类能否创造出新智能-计算机真的能思考吗-意识能摆脱大脑独立存在吗-我们距“超人类”时代还有多远-“庄周梦蝶”还是“蝶梦庄周”-我们是否可以不靠大脑存在-大脑的故事:致谢-致谢+上脑与下脑:找到你的认知模式-导读 平克也追星-前言 为什么需要另一本介绍大脑的书-第1章 一种新的观察方法:大脑揭示了什么-是系统,而非二分法-上脑,下脑-大脑的两个系统-四种认知模式-第2章 理论根源-颅相学家弗朗兹·约瑟夫·加尔-皮埃尔·保尔·布罗卡和他的影响-第3章 复式大脑-惊人的观点-元分析-第4章 推理系统-另类思考-想象大脑系统-解决一个明显的矛盾-第5章 为什么左右脑的分法是错的-内部空间-细枝末节-左右脑密切协作-“分裂思维”-第6章 相互作用的系统-系统的相互作用-第7章 四种认知模式-第8章 认知模式起源:先天vs后天-当先天DNA遇上后天经验-转换模式-S.F.的神奇案例-第9章 行动者模式-最像市长的市长-莱特兄弟-丽萨生活中的一天-第10章 感知者模式-阐明世界的意义-移情的汉娜-第11章 刺激者模式-一直做她自己-安迪,广播台那个家伙-第12章 适应者模式-一位完美的女演员-名叫尼克的年轻男子-第13章 测测你是哪种认知模式-认知模式-第14章 发现最佳的合作伙伴-迷宫中的人造物-社会假体体系-再三思考-上脑与下脑:作者按-表象与本质+推荐序——跨越“表象”的人类思维“本质”-中文版序——这本书是如何翻译成中文的+序言——这本书是如何写成的-在两种语言和文化之间穿梭-体现概念微妙之处的轭式搭配-语言对概念的“自然”划分-范畴化的本质-对类比的两种误解-作类比与范畴化-类比的拥护者和反对者-不同层次的类比-抽象还是具体-本书概要+1 词语的召唤-再复杂的范畴,都始于单一成员-孩子们的类别与类比-木星上的知识之光-范畴和概念空间的结构-概念在大脑中无休止地切分-经典概念理论-当代范畴理论-对创造性比喻的不懈追求-范畴化和类比的连续体-动词作为范畴的名称-句法结构中的范畴-语篇中的范畴-语篇中更为细致的范畴-用语言给世界分类-概念空间-学外语才知道他人分类不同+2 短语的召唤-词源并不等于心理现实-不需要拆分的复合词-缩写和简称看上去简单,不过是隐藏了它的组成部分-惯用语和成语的例子-日常句子背后的故事-谚语里的真相-不由自主的类比关系-每个人都是记忆提取的大师-如何减少认知失调-概念空间里的空白-萨丕尔-沃尔夫假设-什么是智能-脑中概念越多就越聪明吗-爬上类比之山的不同方式+3 隐秘类比的海洋-脑中嗡嗡作响的相似性-没有名字却很稳定的范畴-从浅显类比滑向深层类比-类比和“常比”的作用与微妙之处-再平常的类比也有微妙之处-如何理解自己和他人的经历-在类比的海洋中遨游-依靠高效记忆提取而生存的人类-一个经典的联想-编码之谜-联想产生新范畴-情感在唤醒沉睡记忆时的重要作用-事件编码不靠死记硬背而靠提炼精华-大脑能瞬间找到永恒的本质吗-不起眼的例子成为一个有价值的范畴-狗的大脑中的类比和范畴-心理实体及其关联-作类比和范畴化是硬币的两面+4 抽象过程与内部范畴滑动-什么是抽象,它的目的又是什么-范畴转换快得令人头晕目眩-标记的马脚-标记的好处-它们怎么撞在一起了呢-概念的本质是如何浮现的-关于波-关于三明治-骄傲的专有名词也倒台了-神圣的范畴-普希金们、肖邦们和伽罗瓦们-从一个人向另一个人的无意识滑动-基于同样名字的范畴-比喻一定是谎言吗-比喻用法一览-数学并非一成不变-正方形是矩形吗-专业知识的层次-职业里的窍门-抽象为什么对行家如此重要-容器与身体-关于鼠标与人-人类的智慧是什么-5 类比如何操纵我们-口误是心灵之窗-在概念的键盘上,同时敲击两个琴键-因概念相近而混为一谈的语误-言行一致-许多被叫到,但只有一个被选中-毫无目的的类比-一个在转瞬即逝前被捕捉到的类比-具身与抽象-无意间的先入为主:范畴化的陷阱-从一个本质跳到另一个本质-牵一发而动全身-执念的力量-吃豆人游戏揭示的人生真理-不可抗拒的类比:它们是否有意义-类比的双刃剑+6 我们如何操纵类比-漫画类比:一个有创造力的交流工具-精心选择山脉中的最高峰-连珠炮式的漫画类比-解释型的漫画类比-令人莞尔一笑的漫画类比-漫画类比帮助我们为他人解释事物-最好的总被最先抢走-我们的重要决定背后都有类比-类比战争-人们推理时能不用类比吗-复数化和模式-人类真的如此肤浅吗-我们可以深到底-本质由表象显露-微领域里的“我也是”小故事-人类不是这样感知情境的-看到的实质比存储的实质多-最捉摸不定的字母Z-论眩晕-框架整合-类比和整合不同吗-一个童稚的框架整合-机器翻译之梦-好的类比带来好的翻译-机器翻译领域可能取得的进步+7 朴素类比-朴素类比、形式结构和教育-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新颖和熟悉手拉手-最好的界面是完全没有界面-虚拟世界帮助我们理解现实世界-拟技术化——拟人化的类比-有些等式比其他等式更平等-相乘总是意味着变大吗-加3次和加50次大不一样-除法在人们头脑里与均分没有差别吗-思维模拟占主动地位-语言对朴素类比的影响-这一切都意味着什么-一个给心理学带来恶劣影响的朴素类比+8 惊天动地的类比-用实例解惑-负数出场-类比如何推出群论-域、环、N维纽结-机械的数学操作:也是类比的果实-物理学与逻辑思维-爱因斯坦,一位作类比的奇才-低层次和高层次的爱因斯坦类比-一个疯狂的“游泳池/台球桌”类比产生了光量子-光量子备受嘲讽而声量子受到欢迎-爱因斯坦最大胆的类比终于得以正名-在科学中用类比扩展概念-范畴扩展是狭义相对论的来源-两头发光的手电筒失去了一点点质量-能量概念的定义-巴纳希·霍夫曼对爱因斯坦的特殊解读-一类新的反常质量-爱因斯坦的大脑背后隐藏着什么思维机制-从1905年到1907年,一个小结-爱因斯坦类比和物理学范畴-通过类比把相对论运用于引力-爱因斯坦类比,一个灰飞烟灭,另一个取而代之-初始的等价原理-爱因斯坦探索并找到了一个更深刻的类比-非欧几何里的旋转木马-相交的平行+结语 范畴化和作类比就是一回事儿,它们是人类认知的核心-范畴化是永恒的必需,作类比是难得的奢侈-范畴化是常规,作类比是创新-范畴化是无意识的,作类比是有意识的-范畴化是自动的,作类比是自主的-范畴化青睐相似,作类比偏爱不同-范畴化应用于实体,作类比涉及关系-范畴化涉及抽象的两个层次,作类比只涉及一个-范畴化是客观的,作类比是主观的-范畴化是可靠的,作类比是可疑的+表象与本质——注释-表象与本质——致谢-表象与本质——译者后记

执念的力量

2021年9月30日 字数:2578 来源:表象与本质 作者:[美]侯世达;[法]桑德尔 提供人:zhaotou97......

执念的力量

人们心中激活的范畴,总要在生活中寻找自身的实例。被激活的程度越高,就越容易在生活中找到自己,而且在捕捉自身的过程中也更加流畅、更富有创造力,无论这些实例伪装得多么巧妙。

上文中一些具体、熟悉的例子(瓷制大象、孕妇、离婚的故事,诸如此类)证明了上述观点。但是,我们也经常被卷入一些更加模糊、界限极其不明确的情境。在这种情况下,就同在简单情境中一样,当下激活的范畴仍在四周寻找着回音,不过,这种找寻发生在更为抽象的感知层面上。正如唐寅在《桃花庵歌》中写道:“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世人看不穿。”

我们感受到的其实是各方妥协后的结果,即所处环境、自身拥有的范畴以及当下关心的事物之间妥协的结果。但若是对当下事物的关心一跃成为执念,它便喧宾夺主,掌控了一切。因此,在痛失爱人之后,死亡与悲伤就涌上了一个人的心头。不论何情何景都染上了失落的色彩。一把倾斜的阳伞都能带来眼泪,让人想起大树将倾,一切都将走向尽头;停下的手表,意味着时间为故人而停;阴云密布,就像是被死亡笼罩着,尽是阴郁的气氛;一颗烂桃、一朵凋谢的玫瑰、一个碰掉瓷的杯子、一个破玩具、一个翻倒的垃圾桶、拉上的窗帘、收起的遮阳伞、撞瘪的汽车,所有这一切都再一次暗示着死亡。相反,陌生人的欢笑、恋人柔情的目光、亲吻的一对、幸福的一家人在散步,所有这些世上喜悦的象征突然之间都变成了残忍的打击,并提醒着我们,人们对他人的痛苦漠不关心,凸显伤痛之人孤苦的心灵。

执念遍及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换句话说,对于某些情境可能有着大量的类比,但只有执念才能够胜出。比如说上一段那些悲观的想法,全部来自关于死亡的类比,而且每一个都能自圆其说。不过,很明显,还有很多别的方式可以解释上面的情境。尽管这些类比可以带来某种角度,但当人们客观考虑这些时,就显得有些牵强了,以至于并不能让人信服。即便如此,执念还是可以带来新的洞见,虽然不总是这样。事实上,对于某个现象,热切地寻找与之相关的类比会增加获得新角度的机会。要是没有执念的力量,一些想法也许永远都不见天日。就像用同一把钥匙试上千百来把锁,没准儿哪次就打开了呢。

若是对某个领域没有执念,则很难想象一个人如何才能产生革命性的洞见。再说下去,就要提到第8章讨论的科学发现了,因此,我们在此仅简单地说一句:伟大的物理学家、数学家,以及科学家都对自己的领域充满热情。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曾说过这句名言:“机遇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如果没有做好准备,执念便一无是处。要不是充满热情,就不会发现长久以来从所有同事眼皮底下溜走的联系。这让我们想起上一章的观点,创造力可没有开关:要想拥有创造性的类比,得先对一个想法产生执念。

回顾一下阿基米德在浴缸里顿悟的故事。为了理解这一发明的成因,得把压力考虑在内。在此,压力并不是指水中物体所受的压力,而是来自皇权的压力。不难想象,在那个年代,若是有违皇命会落得个什么下场。因此,可怜的阿基米德辗转反侧,绞尽脑汁,想要得出那该死的皇冠的体积。一开始,在他眼中到处都是体积,尽管在别人眼中满不是那么回事。皇冠有体积,然后阿基米德想到,有体积,椅子有体积,动物有体积,有体积,我自己有体积,我身体的各部分有着不同的体积,浴缸中被我排出的水有体积……啊哈!就是这个!

锤子与钉子

执念会带来让人意想不到的联系。这让人想起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一句格言:“如果你手中只有一把锤子,那将满眼都是钉子。”2

小蒋是一名高中生,他就有这么一把锤子。他痴迷于弹球机,每天都得玩上几个小时。在追逐更高分数的同时,某天他突然意识到,人生就如同弹球机中弹球的轨迹。因为人生的展开就如同弹球滚动一样随机,无法预测。出生,就像是开始游戏;跌宕起伏的人生,就像是蹦蹦跳跳的弹球。这一过程在任何一刻都可能戛然而止。不论精彩还是平庸,都难逃一死。

◇◇◇◇

老沈是位爱马之人,不仅宠爱它们,还和它们生活在一起。她对于人类世界的理解,来自她对马的世界的理解。她凭借“马的感觉”可以解决所有复杂的人际关系,她甚至觉得自己对于人性的理解远超身边的人。

◇◇◇◇

老刘从小就是位爱狗之人。他把每一个自己见到的人都同某一品种的狗联系在一起。此外,他还把自己的社交圈子以及颇为成功的商业往来都归功于这种快速的本能联系。每当新结识一些人,他总是观察这一“品种”的特点,并以此决定如何对待自己的朋友和同事。老刘认为自己是一只圣伯纳犬,他的朋友和同事们则是卷毛狗、斗牛犬、德国牧羊犬以及猎狐梗等。

◇◇◇◇

小杨是一位物理系研究生。他深深沉浸在粒子的世界里,以至于对社交的理解都建立在粒子间的相互作用上。即便是极其晦涩的量子现象,也有对应的人际关系。

◇◇◇◇

当小赵还是个小姑娘时,就迷上了高尔夫球。她在父母的院子里自己做了一个有18个洞的高尔夫球场,每周都玩上不少时间。日日夜夜,小赵的心里尽是高尔夫的词语和图像:铁杆、木杆、推杆、高尔夫球、草坪、标准杆、小鸟球、老鹰球、柏忌、沙坑以及球道,诸如此类。在这段时间里,不论小赵走到哪儿,每一片经过的草坪、草地或是长草的土丘,在她眼中都可能有个球洞,或是轻击区。在她全家搬到瑞士的那一年里,每一次的郊外旅行都是她做高尔夫球梦的时候,不论去哪儿。

◇◇◇◇

几年之后,小赵对高尔夫球的热情转移到了摄影上。一个高尔夫球的狂热粉丝,摇身一变,成为摄影狂热爱好者。每一片风景,每一个人的每一个姿态,都在她的心中以不同的方式定格。

弹球机之于小蒋,如同马之于老沈、狗之于老刘以及粒子之于小杨。每一个领域内都有着丰富的类比,每一个人对于人性的理解也都建立在这些类比之上。这些人都有着各自的执念,并以某种方式从中获益。而小赵的例子则说明,正如可以从一个城市搬到另一个城市,我们也可以从一个执念切换到另一个。

在外人看来,这一系列广泛的、系统的、长期的类比乍听之下颇不自然,荒诞不经。单是想着神秘的、看不见的粒子,弹球机中的弹球,马或是狗的品种,怎么就能理解丰富多彩的人类呢?这听起来就像是异想天开。甚至可以说,只要背后有着某种执念在推动,人们几乎可以在任何事物之间作类比。

事实上。逻辑学家与哲学家纳尔逊·古德曼(Nelson Goodman)指出,任何两个情境之间都存在着大量随意的共同点。比如说,一个王冠和某人身体的共同点是二者距离太阳的中心都不是1公里远,也不是1.1公里,或是1.2公里,诸如此类。尽管这句话毫无疑问和哲学相关,但和心理学却没什么关系。因为,很明显,对于见到的事物,人类并非关注它们全部的特点——而只取其中很小的一部分罢了。比如说,没有人会在乎,英国女皇的王冠距离太阳的中心不是整整π公里远。

尽管如此,相似性这一概念极其流畅,使人们可以通过推理在完全无关的事物之间建立联系。这不过是人们在执念的推动下不断地寻求相似之处罢了。不过,这些热切搜寻的成果并不随机。人们对马或狗的热情,并不能立刻把这些动物变为其他领域里类比的源泉,也不能为三角几何、平面设计、钓鱼或是其他领域带来任何洞见。但另一方面,双重的执念就可以带来这些类比。比如说,某人同时痴迷于欧氏几何与钓鱼的话,无疑可以在两个领域发现许多能够类比的现象。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两边的搜寻都十分强烈。

类比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