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无意间的先入为主:范畴化的陷阱

2021年9月30日  来源:表象与本质 作者:[美]侯世达;[法]桑德尔 提供人:zhaotou97......

无意间的先入为主:范畴化的陷阱

现在换一个不太一样的例子,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位父亲在一起严重的交通事故中不幸身亡,他的儿子也是同车的一位乘客,身负重伤,被救护车送进了急诊室抢救。当值医生迅速进入急诊室参与抢救,不承想一瞬之间面如死灰,惊呼道:“这个手术我做不了——他是我的儿子!”

很多人在读这个故事,或是重读这个故事时,都陷入了两难的困境——这个男孩不可能有两个父亲。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是这位医生认错了孩子的身份吗?不是。或者说,这里碰巧不仅有一位生父,还有一位是养父吗?不是。那是这位父亲不知为何便复活了,然后还奇迹般地在自己受伤的儿子之前赶到了医院吗?不是。实际上,因为分类这一障眼法,所有的这些问题和答案,不仅没能带来丝毫正确的信息,反而在给问题帮倒忙。这个情境其实有一个非常合理的解释,相信每一位读者经过深思熟虑之后,都可以寻得。

我们不断地以不同方式被范畴蒙蔽,这一点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再来想想刚看见的这个关于交通事故的故事。有没有哪一个瞬间,让你觉得涉事车辆是一辆公交车?几乎没有人会这么想。尽管,在这个小故事之中,没有任何一处指明这是一辆“小汽车”。我们从未质疑过自己最初的分类。一提到交通事故这一概念,便先入为主想到涉事车辆是一辆小汽车,而非公交车、卡车、摩托车、自行车或是电动车,诸如此类。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有时深入人心,以至于有时几乎无法察觉,更别提推翻它了。因此,医生的那句话,即便是放在大谈“男女平等”的今天,对于很多读者来说依旧难以理解。

类比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