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心理实体及其关联

2021年9月28日  来源:表象与本质 作者:[美]侯世达;[法]桑德尔 提供人:zhaotou97......

这位年轻的冰岛教授让你想到了谁?

约翰到冰岛去做一场讲座,他的妻子丽贝卡和他同行。在两天的旅行后,他们来到了将要举办讲座的大学,见到了友善的人们,其中有一位年轻的教授托尔。约翰被托尔眉清目秀的脸庞震住了,他不断问自己:“他长得真像一个人啊,是谁呢?就是一个我特别熟悉的人!”他突然想到了他在加州的朋友司各特。这让约翰和托尔交流的时候非常放松,因为他和司各特是非常要好的朋友。讲座结束后,托尔和其他同事请约翰和丽贝卡吃晚饭,他们共同度过了非常愉快的几个小时。

第二天,约翰问妻子:“昨天见的人里面有没有哪个让你想到你认识的人?”丽贝卡说:“大概是托尔吧,你是说他吗?”“就是他!”约翰回答。“他的哪一点你印象最深?”“我觉得他非常有魅力,而且很像咱们在加州的朋友司各特。”约翰说道:“我觉得也是。两人简直是如出一辙。”丽贝卡又说:“也许是笑起来的时候,他嘴角给人的感觉。和司各特一样,都让人觉得很文静。”“就是!还有他们沙哑的声音,你说是吧?”“对。”丽贝卡说。约翰接着说道:“昨天晚饭的时候,我就感觉自己已经非常了解他了,所以我说了好多我本可能不会说的话。就像是和老朋友聊天一样。看来,你也是这么想的,那真是太好了。我觉得我们两个都这么想,说明他们之间的联系是真实存在的,不是我个人的幻想。”

丽贝卡和约翰的想法相同,这提醒我们,一个好的类比是能够和他人分享的。这种客观的感觉更加强化了我们的直觉,那就是类比连接了外部世界的两个实体,在这个例子里就是司各特(一位加州律师)和托尔(一位冰岛的教授)。当然了,上面引用的那段对话也的确说明了这一点。不过我们仍然应该注意,约翰是在司各特不在场时建立起(或者说发现)司各特和托尔之间的类比的,丽贝卡的类比则是在两人都不在场时建立(或者说发现)的。丽贝卡所依靠的一定是她脑中的记忆,所以她的联系准确来讲是建立在她脑中两人的心理表征之上的,而不是站在她面前的两个大活人。但是,让她觉得更自然的说法是这个类比连接了心理表征的源头,也就是司各特和托尔,而不是说她在脑中两个神经模式之间发现或者建立了联系。毕竟,“托尔让我想起了司各特”听上去非常自然,但是“我在托尔和司各特在我脑中的心理表征之间架起了心理桥梁”这样的话,不仅仅学究气重得近乎荒谬,而且非常奇怪。

心理实体及其关联

每个人都喜欢这种更简短的说话以及思考方式。我们都不会说我们在两个心理实体之间建立了心理联系,而是把类比桥梁的两端延伸到大脑之外,这样我们的类比看上去就成了外部的桥梁——一道飞翔在大脑之外的彩虹,彩虹两端分别是可能相距非常远的两个实体,比如加州的伯克利和冰岛的雷克雅未克。当其他人肯定了这个个人类比时,它就显得更加客观了,因为有两人的观点相同。这强化了把类比看作天空中彩虹这一形象——它是天上的一道圆弧,跨越在两个外在事物之间。但如果你仔细想的话,就会发现这个圆弧其实不是一道彩虹,而是一道脑虹。假设两个人看到了同样的类比,也就是说它是客观存在的,是因为在两个不同的大脑中,可以有两道“平行”的脑虹,也就是两道连接内部心理表征的脑虹,而它们却是由外在事物唤醒的。

为了化抽象为具体,让我们讨论一下在本书两位作者脑中都有的一座桥梁吧。桥的一端是马克·吐温的脸在脑中的形象,另一端则是挪威作曲家爱德华·格里格(Edvard Grieg)的脸在脑中的形象。还有许多“相同”的桥很可能会在不同的、相互独立的大脑中建立起来,并且在这些大脑中愉快地存在了很长时间。事实上,我们非常确信,任何看了这两位照片的人,都会在脑中迅速地建立起“同样”的心理桥梁,“同样”的脑虹。

马克·吐温

爱德华·格里格

我们难免都想用简称来描述存在于不同脑中但却非常相似的类比桥梁。事实上,对高效率的沟通来说,类比桥梁的简称必不可少。因为这些类似的类比桥梁实际上都来自同一个类比,一个横跨“外部世界”两个事物的客观类比。正如约翰和丽贝卡脑中有相同的“客观”连接,把托尔和司各特联系了起来一样,许多人也可能想到同样的类比把马克·吐温和格里格联系起来,更准确地说,是把他们的脸联系起来。让我们假设一下,你刚架起了一座脑虹,把马克·吐温和格里格的形象联系了起来。那么他们两人在你脑中的形象很可能就会慢慢混在一起,变得模糊。结果最后就形成了一个新的心理现实,我们可以将其称作“吐温/格里格”,这就成了一个范畴的名字,而不是一个人的名字了。

类比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