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认知本质—大脑-关于大脑的9大谜团,意识不是像电灯开关一样非睡即醒-脑科学与奴役之路+大脑的故事-1 我是谁-你是怎样成为你的-受到关爱的孩子更聪明吗-青春期孩子的大脑是怎么想的-成人的大脑定型了吗-为什么平时无害的人会突然行为异常-为什么记忆常常不靠谱-不爱动脑的人老得快,是真的吗-意识与大脑活跃度有什么关系-2 我们如何感知世界-“看”也需要练习吗-为什么说我们永远活在过去-切断与外界的联系,“现实”会消失吗-为什么说我们只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为什么说“粗心大意”对大脑有利-色彩、声音、气味是真实存在的吗-为什么有人能“看到”声音-为什么说接受“真相”对自己没有好处-为什么我们有时会感到时间变快或变慢了-3 谁说了算-“熟能生巧”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有意做某事容易适得其反-“内隐自我主义”是人类的一种自恋行为吗-意识到底有什么用-4 我怎样做决定-电车困境:理智和情绪,大脑听谁的-我们为什么会出现选择障碍-人类为什么要预测未来-为什么我们有时“情愿”上当-尤利西斯契约:未雨绸缪真的有用吗-自我损耗:为什么囚犯在饭后获假释的概率更高-为什么人有时候会明知故犯-5 我需要你吗-镜像反应:模仿是人类自我完善的天分吗-共情是生存必需,还是只是一种沟通策略-为什么“适者生存”这一说法不完全正确-非我族类,其心真的“必异”吗-“人以群分”是保障还是障碍-6 我们会成为什么-我们的感官功能能否“更上一层楼”-人类需要AI,还是更需要自身AI化-大脑中的信息能全部保存下来吗-用计算机模拟人类意识,有没有意义-人类能否创造出新智能-计算机真的能思考吗-意识能摆脱大脑独立存在吗-我们距“超人类”时代还有多远-“庄周梦蝶”还是“蝶梦庄周”-我们是否可以不靠大脑存在-大脑的故事:致谢-致谢+上脑与下脑:找到你的认知模式-导读 平克也追星-前言 为什么需要另一本介绍大脑的书-第1章 一种新的观察方法:大脑揭示了什么-是系统,而非二分法-上脑,下脑-大脑的两个系统-四种认知模式-第2章 理论根源-颅相学家弗朗兹·约瑟夫·加尔-皮埃尔·保尔·布罗卡和他的影响-第3章 复式大脑-惊人的观点-元分析-第4章 推理系统-另类思考-想象大脑系统-解决一个明显的矛盾-第5章 为什么左右脑的分法是错的-内部空间-细枝末节-左右脑密切协作-“分裂思维”-第6章 相互作用的系统-系统的相互作用-第7章 四种认知模式-第8章 认知模式起源:先天vs后天-当先天DNA遇上后天经验-转换模式-S.F.的神奇案例-第9章 行动者模式-最像市长的市长-莱特兄弟-丽萨生活中的一天-第10章 感知者模式-阐明世界的意义-移情的汉娜-第11章 刺激者模式-一直做她自己-安迪,广播台那个家伙-第12章 适应者模式-一位完美的女演员-名叫尼克的年轻男子-第13章 测测你是哪种认知模式-认知模式-第14章 发现最佳的合作伙伴-迷宫中的人造物-社会假体体系-再三思考-上脑与下脑:作者按-表象与本质+推荐序——跨越“表象”的人类思维“本质”-中文版序——这本书是如何翻译成中文的+序言——这本书是如何写成的-在两种语言和文化之间穿梭-体现概念微妙之处的轭式搭配-语言对概念的“自然”划分-范畴化的本质-对类比的两种误解-作类比与范畴化-类比的拥护者和反对者-不同层次的类比-抽象还是具体-本书概要+1 词语的召唤-再复杂的范畴,都始于单一成员-孩子们的类别与类比-木星上的知识之光-范畴和概念空间的结构-概念在大脑中无休止地切分-经典概念理论-当代范畴理论-对创造性比喻的不懈追求-范畴化和类比的连续体-动词作为范畴的名称-句法结构中的范畴-语篇中的范畴-语篇中更为细致的范畴-用语言给世界分类-概念空间-学外语才知道他人分类不同+2 短语的召唤-词源并不等于心理现实-不需要拆分的复合词-缩写和简称看上去简单,不过是隐藏了它的组成部分-惯用语和成语的例子-日常句子背后的故事-谚语里的真相-不由自主的类比关系-每个人都是记忆提取的大师-如何减少认知失调-概念空间里的空白-萨丕尔-沃尔夫假设-什么是智能-脑中概念越多就越聪明吗-爬上类比之山的不同方式-3 隐秘类比的海洋-脑中嗡嗡作响的相似性-没有名字却很稳定的范畴-从浅显类比滑向深层类比-类比和“常比”的作用与微妙之处-再平常的类比也有微妙之处-如何理解自己和他人的经历-在类比的海洋中遨游-依靠高效记忆提取而生存的人类-一个经典的联想-编码之谜-联想产生新范畴-情感在唤醒沉睡记忆时的重要作用-事件编码不靠死记硬背而靠提炼精华-大脑能瞬间找到永恒的本质吗-不起眼的例子成为一个有价值的范畴-狗的大脑中的类比和范畴-心理实体及其关联-作类比和范畴化是硬币的两面+4 抽象过程与内部范畴滑动-什么是抽象,它的目的又是什么-范畴转换快得令人头晕目眩-标记的马脚-标记的好处-它们怎么撞在一起了呢-概念的本质是如何浮现的-关于波-关于三明治-骄傲的专有名词也倒台了-神圣的范畴-普希金们、肖邦们和伽罗瓦们-从一个人向另一个人的无意识滑动-基于同样名字的范畴-比喻一定是谎言吗-比喻用法一览-数学并非一成不变-正方形是矩形吗-专业知识的层次-职业里的窍门-抽象为什么对行家如此重要-容器与身体-关于鼠标与人-人类的智慧是什么+5 类比如何操纵我们-口误是心灵之窗-在概念的键盘上,同时敲击两个琴键-因概念相近而混为一谈的语误-言行一致-许多被叫到,但只有一个被选中-毫无目的的类比-一个在转瞬即逝前被捕捉到的类比-具身与抽象-无意间的先入为主:范畴化的陷阱-从一个本质跳到另一个本质-牵一发而动全身-执念的力量-吃豆人游戏揭示的人生真理-不可抗拒的类比:它们是否有意义-类比的双刃剑+6 我们如何操纵类比-漫画类比:一个有创造力的交流工具-精心选择山脉中的最高峰-连珠炮式的漫画类比-解释型的漫画类比-令人莞尔一笑的漫画类比-漫画类比帮助我们为他人解释事物-最好的总被最先抢走-我们的重要决定背后都有类比-类比战争-人们推理时能不用类比吗-复数化和模式-人类真的如此肤浅吗-我们可以深到底-本质由表象显露-微领域里的“我也是”小故事-人类不是这样感知情境的-看到的实质比存储的实质多-最捉摸不定的字母Z-论眩晕-框架整合-类比和整合不同吗-一个童稚的框架整合-机器翻译之梦-好的类比带来好的翻译-机器翻译领域可能取得的进步+7 朴素类比-朴素类比、形式结构和教育-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新颖和熟悉手拉手-最好的界面是完全没有界面-虚拟世界帮助我们理解现实世界-拟技术化——拟人化的类比-有些等式比其他等式更平等-相乘总是意味着变大吗-加3次和加50次大不一样-除法在人们头脑里与均分没有差别吗-思维模拟占主动地位-语言对朴素类比的影响-这一切都意味着什么-一个给心理学带来恶劣影响的朴素类比+8 惊天动地的类比-用实例解惑-负数出场-类比如何推出群论-域、环、N维纽结-机械的数学操作:也是类比的果实-物理学与逻辑思维-爱因斯坦,一位作类比的奇才-低层次和高层次的爱因斯坦类比-一个疯狂的“游泳池/台球桌”类比产生了光量子-光量子备受嘲讽而声量子受到欢迎-爱因斯坦最大胆的类比终于得以正名-在科学中用类比扩展概念-范畴扩展是狭义相对论的来源-两头发光的手电筒失去了一点点质量-能量概念的定义-巴纳希·霍夫曼对爱因斯坦的特殊解读-一类新的反常质量-爱因斯坦的大脑背后隐藏着什么思维机制-从1905年到1907年,一个小结-爱因斯坦类比和物理学范畴-通过类比把相对论运用于引力-爱因斯坦类比,一个灰飞烟灭,另一个取而代之-初始的等价原理-爱因斯坦探索并找到了一个更深刻的类比-非欧几何里的旋转木马-相交的平行+结语 范畴化和作类比就是一回事儿,它们是人类认知的核心-范畴化是永恒的必需,作类比是难得的奢侈-范畴化是常规,作类比是创新-范畴化是无意识的,作类比是有意识的-范畴化是自动的,作类比是自主的-范畴化青睐相似,作类比偏爱不同-范畴化应用于实体,作类比涉及关系-范畴化涉及抽象的两个层次,作类比只涉及一个-范畴化是客观的,作类比是主观的-范畴化是可靠的,作类比是可疑的+表象与本质——注释-表象与本质——致谢-表象与本质——译者后记

大脑能瞬间找到永恒的本质吗

2021年9月28日 字数:2971 来源:表象与本质 作者:[美]侯世达;[法]桑德尔 提供人:zhaotou97......

大脑能瞬间找到永恒的本质吗?

从人生早先的经历中激发出的某些记忆,并不是大脑的游戏,也不是因为找到现在和过去的相似之处,然后将它们联系起来会给我们带来智能上的愉悦。总的来说,这种自主发生的行为对我们的生存至关重要。联想到过去发生的事,并不是在我们理解新情况之后才有可能发生的认知活动,也不是豪华版认知套餐的附赠品。事实上,这种联想与我们理解新情况的认知活动关系非常密切。研究联想的先驱、认知科学家罗杰·尚克很早就强调了这个观点的重要性。

让我们把它说得更具体些。之所以侯世达在卡尔纳克神庙看到迪克时能联想到自己儿子丹尼在大峡谷的故事,就是因为他刚刚感知到的全新情境激发起了某些概念,而这些概念在多年前“处理”大峡谷事件时就已经被编码存入大脑了。侯世达知道他站在卡尔纳克一个非常神圣的地方。他发现同伴猫着腰去找一些小物件而忽略了导游。这时他觉得有点反讽,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的这种感受使他“重播”了已经存储在记忆中的丹尼在大峡谷的事件。

这是否意味着片头广告比电影本身更好看这一范畴一定是在第一个事件(丹尼在大峡谷)发生时就已经编码好了?是不是说当侯世达经历第二件事并将其编码时,不由自主地就激活了这个范畴中最早的成员,因为它们两个的编码方式完全相同?这个想法就是尚克关于联想背后机制的理论基础。然而,这是对沉睡的记忆如何涌现出来的唯一解释吗?

成功的联想,是否一定要假定两个事件在如此高的抽象层面进行编码,以至于它们就是这个抽象编码的两个特例而已?我们是不是只有在第一次遇到某一事件时,先成功总结出其抽象的“超越时间的本质”,多年后遇到拥有同样“本质”的事件时,才能激发出最早的类似经历?让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为“瞬间找到永恒的本质”。如果是这样的话,侯世达在看见丹尼被蚂蚁和树叶吸引之后,应该即刻就创造出了片头广告比电影本身更好看这一抽象范畴,虽然他自己并没有察觉到,而且这个范畴其实没有名字。在卡尔纳克神庙看到迪克时一下就能想到自己儿子在大峡谷的故事,就是因为侯世达15年前创造出了这个范畴。如果你相信人们能够“瞬间找到永恒的本质”的话,那么片头广告比电影本身更好看这个概念框架就必须只能在第一个事件发生时就被编码好了。15年之后又由于第二个事件被重新发现,只有这样,侯世达的联想才可能发生。当然我们要说,这个概念框架只不过是用文字描述出来了,它指的是文字背后抽象的想法。

说得客气点,这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立即找到跨越时间的事件本质,并不是解释后来产生联想的唯一理论机制。这个假设的问题并不在于找到深刻准确的概念框架的困难,因为事实上每个人时刻都能找到这样的概念框架,只要其中包含的范畴在日常思考中必不可少,也就是说,只要我们都擅长那些范畴。它的问题在于,假如这些范畴对于我们来说很陌生,那我们就几乎没法深入理解包含这些范畴的情境。

我们可以毫不费力、不知不觉地识别不同情境中的相同点。比如,虽然个别事件可能相去甚远,但我们可以识别各种心知肚明的情境、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情境、得寸进尺的情境、见木不见林的情境、不到黄河心不死的情境、一箭双雕的情境、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境、安静得落根针都听得见的情境、五十步笑百步的情境等。识别出这些非常抽象的特质能帮助我们发现事件之间的相同点,虽然表面上看起来这些事件之间毫不相干。简言之,我们都是发现概念框架的高手,只要我们是理解其中的范畴的……高手!

那么,侯世达有没有可能在看着丹尼的时候,不知不觉就察觉到了片头广告比电影本身更好看这个概念框架,并且用它来理解丹尼事件呢?有没有可能他就此成为这个概念的专家呢?是不是因为侯世达成为该概念的专家,他才能在多年之后的卡尔纳克神庙回忆起丹尼事件呢?理论上是有可能的,但事实上不太可能发生。

从自己已经是专家的事件中发现事物的本质是一码事,从不熟悉的新事物中一针见血地找到其精髓则是另外一码事。换句话说,抽象是一码事,但是深层抽象却是另一码事。如果我们相信人类一下子就能指出任何事件“超越时间的本质”,那就会得出许多荒谬的结论。在经历一件事的时候,我们不可能具有超人一般的洞察力,不可能知道为了今后遇到某事时能从记忆中激发出眼前事件的回忆,我们应该如何将它编码。

说得具体些,8岁的侯世达问父亲脚标是什么意思、父亲的回答让他失落,这件事的抽象概念框架虽然和40年后莫妮卡与吸尘器事件的概念框架相同,但是却不可能在小小年纪的侯世达脑中就已经非常清晰了。那么,8岁的侯世达当时到底把什么编码了呢?哎呀,这就需要一个时光机器和一个读心机才能知道答案了。但毫无疑问的是,在编码时肯定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感知事件的要点无论是对8岁还是两岁的孩子来说都是抽象的过程,抽象提供了人类建立新范畴、扩展旧范畴的工具。我们之所需要永无止境地扩展范畴,就是因为如果仅仅依靠最字面的意义,也就是上文的“全程录像死记硬背”,我们无法发现任何事件的任何相似之处,因而所有的思维将变得不再可能。对8岁的侯世达来讲,在他感知脚标事件时一定有足够程度的抽象,只有这样他才可能在40年后把它和吸尘器事件联系起来,尽管在许多方面,二者差异非常大。

最初的编码作用有限

在和一位朋友聊天的时候,她听到了吴幽在新作业本上写错了名字,而且吴幽的同桌小王“每次升一个年级都犯这样的错”的故事。这让这位朋友想起了四年前她刚换工作时发生的事。新公司要求接电话时先说“您好!这里是某某公司”,但在刚去的几个星期里,她总是说成自己以前工作的公司名,她觉得自己太傻了。这是否意味着她在四年前,就已经建立了习惯成自然,纠正会很难这一范畴?我们完全想不到有任何理由让她在当时建立一个如此抽象的范畴;她也不太可能认为自己某天得成为找到类似情境的专家。就算没有建立这样狭隘的范畴,我们也照样能生活得很好。虽然我们几乎可以肯定,这位朋友并没有把她有些尴尬的接电话错误编码成一个非常抽象的事件,但她一定还是作出了一些概括,因为当她听到吴幽的故事时,非常迅速而且毫不费力地就想到了自己四年前做的蠢事儿。

她的编码可能包含以下几个方面:说错话了,不经意说出的东西是以前生活的一部分,控制不了自己说什么,因为口误有点尴尬,等等。所以,当她听到吴幽写错名字的事,能把已经躺了四年的记忆提取出来,应该不仅仅是因为一个包含了新旧两件事的概念框架是因为接电话事件中好几个互不关联又非常重要的抽象部分,每个部分对她理解该事件的本质都有作用。换句话讲,在她接电话说错话时,并不是只建立了一个和该场景完全匹配的概念框架,也就是记忆提取的关键,而是建立了好几个范围更小、相互独立的概念。听到吴幽的故事时,这些概念中有足够的数量被激活了,于是她联想到自己曾愚蠢地说:“您好,这是某某公司。”总结来说,虽然人们在编码时总是有一定程度的抽象,但并不总是只建立一个高度抽象的、由眼前事件和记忆中事件共同拥有的概念框架。

倘若要让眼前的事件激发起非常久远的事情,而且已经很久没有想起那件事了,我们就需要更强的联系。要让正在经历的事件激起埋在记忆深处的事情,那么这个联系的双方都要作一点儿“贡献”,也就是说,我们感知两件事的某些维度必须足够灵活,能够变通。就算二者的编码远没有达到最高的抽象程度,它们也会远远超过事件的字面细节,因为这些字面意义把联想限制在了最普通、最平凡的级别上。比如说,在五渔村的例子中,小孩子被蟋蟀吸引住了。那么,不需要多少抽象思维,就能把这个情境和丹尼在大峡谷的情境联系起来。因为它们都包含了小孩子、昆虫,还有著名的旅游景点。我们甚至觉得二者太像了,以至于就像用复写纸描下来的一样,没有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地方。幸运的是,人类大脑能够作出的思维飞跃远远超过这种初级联想,而且对无数的记忆都适用。

最后总结一下,是不是在任何记忆的编码中都有一定的抽象思维呢?一定是的。那么,是不是通过眼前的事联想到了以往的事,就表明二者在脑中一定拥有一模一样的概念框架呢?完全不是。

类比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