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编码不靠死记硬背而靠提炼精华
目前为止,我们使用“编码”这个词的时候就好像它的意思已经再清楚不过了。人类的生理构造把我们接收信息的渠道限制在了常见的感觉上,如视觉、听觉等,而信息的特征也受这些感觉的限制,比如,颜色、动作、形状;同理,我们的知觉也受感官解析能力的限制,如果我们的视觉系统能直接观察到微生物的话,世界将变得非常不同。人类的心理构造同样限制我们的感觉,人类对事件的识别和记忆都只能在特定感官的特定编码下进行。不可否认,我们通过感官认知世界,同时我们也通过概念认知世界。换句话说,我们除了从生理上认知世界以外,还从心理上认知世界。一方面,我们的概念建立在感官的知觉之上,如果知觉不同,我们的概念就会不同;另一方面,我们的认知也要以概念库为基础,因为只有通过后者的过滤审查,环境中的刺激才能到达我们的意识。
为什么人类要把经验编码呢?为什么要将它们缩减成原先的几分之一、几十分之一呢?答案并不是那么明显。为了弄明白编码的必要性,试想不通过任何编码简化来记忆一件事;这样做的结果可以称为“全程录像死记硬背”或者叫“不涉及概念的感知”。整个经历在我们神经元中的储存方式就好比在一张DVD上刻录整部电影一样。如果回到丹尼在大峡谷的故事,“全程录像死记硬背”就意味着侯世达在经历这一事件时,把整个场景“录”在他的大脑中了。20多年后,当他看到迪克猫着腰捡瓶盖的时候,再通过某种搜索算法,把记忆中所有电影全部搜索一遍,最后激发了丹尼在大峡谷这部影片。
这种“不涉及概念的感知”可以立刻被否决,因为任何只依靠视觉信号的认知过程,都无法在一岁的丹尼和成年的迪克之间建立联系,或者在蚂蚁和瓶盖之间找到关联,更别提要把大峡谷这样巨大的地质凹陷和卡尔纳克神庙这样的建筑学、考古学奇迹联系起来了。如果纯粹靠视觉上的相似,也就是说靠对比图像,是不可能产生这样的联想的。并且到目前为止,我们还只谈到了这个场景中的物体,完全没有涉及动作(玩弄地上的小物件)、语境(两周长的度假旅行)、关系(情境中大小形成对比的物体)、情感(戏剧性的感觉)等。
如果不通过概念编码,我们就根本不可能从记忆中提取出任何事件。你只需要想想网络上的图片或者视频,它们的文字标签是多么重要。还有很多现象也能说明在把经历储存到记忆中时编码的重要性,如选择性遗忘、部分记忆,或者扭曲记忆,还有记忆重建。
没有任何一个只依靠图像的搜索方法,能“看到”迪克在卡尔纳克神庙的故事和丹尼在大峡谷的故事之间的联系,或者是侯世达为脚标失落与莫妮卡为新按钮失落之间的联系,无论这个搜索方法多么复杂,因为这些事件之间的联系不是视觉上的。这告诉我们人类不会在记忆中“客观地”存储一系列遇到的事件,然后寻找感知相似之处;人类会将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件进行编码,也就是以先前习得的概念为基础,来感知、提炼,最后存储下来。我们之所以能进行联想,就是因为先前发生事件的某些方面在当时被记录、存储下来了,使它们的编码能为日后所用。不过,事情哪些方面的特征被记录下来了呢?它们又是如何被编码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