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认知本质—大脑-关于大脑的9大谜团,意识不是像电灯开关一样非睡即醒-脑科学与奴役之路+大脑的故事-1 我是谁-你是怎样成为你的-受到关爱的孩子更聪明吗-青春期孩子的大脑是怎么想的-成人的大脑定型了吗-为什么平时无害的人会突然行为异常-为什么记忆常常不靠谱-不爱动脑的人老得快,是真的吗-意识与大脑活跃度有什么关系-2 我们如何感知世界-“看”也需要练习吗-为什么说我们永远活在过去-切断与外界的联系,“现实”会消失吗-为什么说我们只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为什么说“粗心大意”对大脑有利-色彩、声音、气味是真实存在的吗-为什么有人能“看到”声音-为什么说接受“真相”对自己没有好处-为什么我们有时会感到时间变快或变慢了-3 谁说了算-“熟能生巧”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有意做某事容易适得其反-“内隐自我主义”是人类的一种自恋行为吗-意识到底有什么用-4 我怎样做决定-电车困境:理智和情绪,大脑听谁的-我们为什么会出现选择障碍-人类为什么要预测未来-为什么我们有时“情愿”上当-尤利西斯契约:未雨绸缪真的有用吗-自我损耗:为什么囚犯在饭后获假释的概率更高-为什么人有时候会明知故犯-5 我需要你吗-镜像反应:模仿是人类自我完善的天分吗-共情是生存必需,还是只是一种沟通策略-为什么“适者生存”这一说法不完全正确-非我族类,其心真的“必异”吗-“人以群分”是保障还是障碍-6 我们会成为什么-我们的感官功能能否“更上一层楼”-人类需要AI,还是更需要自身AI化-大脑中的信息能全部保存下来吗-用计算机模拟人类意识,有没有意义-人类能否创造出新智能-计算机真的能思考吗-意识能摆脱大脑独立存在吗-我们距“超人类”时代还有多远-“庄周梦蝶”还是“蝶梦庄周”-我们是否可以不靠大脑存在-大脑的故事:致谢-致谢+上脑与下脑:找到你的认知模式-导读 平克也追星-前言 为什么需要另一本介绍大脑的书-第1章 一种新的观察方法:大脑揭示了什么-是系统,而非二分法-上脑,下脑-大脑的两个系统-四种认知模式-第2章 理论根源-颅相学家弗朗兹·约瑟夫·加尔-皮埃尔·保尔·布罗卡和他的影响-第3章 复式大脑-惊人的观点-元分析-第4章 推理系统-另类思考-想象大脑系统-解决一个明显的矛盾-第5章 为什么左右脑的分法是错的-内部空间-细枝末节-左右脑密切协作-“分裂思维”-第6章 相互作用的系统-系统的相互作用-第7章 四种认知模式-第8章 认知模式起源:先天vs后天-当先天DNA遇上后天经验-转换模式-S.F.的神奇案例-第9章 行动者模式-最像市长的市长-莱特兄弟-丽萨生活中的一天-第10章 感知者模式-阐明世界的意义-移情的汉娜-第11章 刺激者模式-一直做她自己-安迪,广播台那个家伙-第12章 适应者模式-一位完美的女演员-名叫尼克的年轻男子-第13章 测测你是哪种认知模式-认知模式-第14章 发现最佳的合作伙伴-迷宫中的人造物-社会假体体系-再三思考-上脑与下脑:作者按-表象与本质+推荐序——跨越“表象”的人类思维“本质”-中文版序——这本书是如何翻译成中文的+序言——这本书是如何写成的-在两种语言和文化之间穿梭-体现概念微妙之处的轭式搭配-语言对概念的“自然”划分-范畴化的本质-对类比的两种误解-作类比与范畴化-类比的拥护者和反对者-不同层次的类比-抽象还是具体-本书概要-1 词语的召唤+再复杂的范畴,都始于单一成员-孩子们的类别与类比-木星上的知识之光+范畴和概念空间的结构-概念在大脑中无休止地切分-经典概念理论-当代范畴理论-对创造性比喻的不懈追求+范畴化和类比的连续体-动词作为范畴的名称-句法结构中的范畴-语篇中的范畴-语篇中更为细致的范畴+用语言给世界分类-概念空间-学外语才知道他人分类不同+2 短语的召唤-词源并不等于心理现实-不需要拆分的复合词-缩写和简称看上去简单,不过是隐藏了它的组成部分-惯用语和成语的例子-日常句子背后的故事-谚语里的真相-不由自主的类比关系-每个人都是记忆提取的大师-如何减少认知失调-概念空间里的空白-萨丕尔-沃尔夫假设-什么是智能-脑中概念越多就越聪明吗-爬上类比之山的不同方式+3 隐秘类比的海洋-脑中嗡嗡作响的相似性-没有名字却很稳定的范畴-从浅显类比滑向深层类比-类比和“常比”的作用与微妙之处-再平常的类比也有微妙之处-如何理解自己和他人的经历-在类比的海洋中遨游-依靠高效记忆提取而生存的人类-一个经典的联想-编码之谜-联想产生新范畴-情感在唤醒沉睡记忆时的重要作用-事件编码不靠死记硬背而靠提炼精华-大脑能瞬间找到永恒的本质吗-不起眼的例子成为一个有价值的范畴-狗的大脑中的类比和范畴-心理实体及其关联-作类比和范畴化是硬币的两面+4 抽象过程与内部范畴滑动-什么是抽象,它的目的又是什么-范畴转换快得令人头晕目眩-标记的马脚-标记的好处-它们怎么撞在一起了呢-概念的本质是如何浮现的-关于波-关于三明治-骄傲的专有名词也倒台了-神圣的范畴-普希金们、肖邦们和伽罗瓦们-从一个人向另一个人的无意识滑动-基于同样名字的范畴-比喻一定是谎言吗-比喻用法一览-数学并非一成不变-正方形是矩形吗-专业知识的层次-职业里的窍门-抽象为什么对行家如此重要-容器与身体-关于鼠标与人-人类的智慧是什么+5 类比如何操纵我们-口误是心灵之窗-在概念的键盘上,同时敲击两个琴键-因概念相近而混为一谈的语误-言行一致-许多被叫到,但只有一个被选中-毫无目的的类比-一个在转瞬即逝前被捕捉到的类比-具身与抽象-无意间的先入为主:范畴化的陷阱-从一个本质跳到另一个本质-牵一发而动全身-执念的力量-吃豆人游戏揭示的人生真理-不可抗拒的类比:它们是否有意义-类比的双刃剑+6 我们如何操纵类比-漫画类比:一个有创造力的交流工具-精心选择山脉中的最高峰-连珠炮式的漫画类比-解释型的漫画类比-令人莞尔一笑的漫画类比-漫画类比帮助我们为他人解释事物-最好的总被最先抢走-我们的重要决定背后都有类比-类比战争-人们推理时能不用类比吗-复数化和模式-人类真的如此肤浅吗-我们可以深到底-本质由表象显露-微领域里的“我也是”小故事-人类不是这样感知情境的-看到的实质比存储的实质多-最捉摸不定的字母Z-论眩晕-框架整合-类比和整合不同吗-一个童稚的框架整合-机器翻译之梦-好的类比带来好的翻译-机器翻译领域可能取得的进步+7 朴素类比-朴素类比、形式结构和教育-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新颖和熟悉手拉手-最好的界面是完全没有界面-虚拟世界帮助我们理解现实世界-拟技术化——拟人化的类比-有些等式比其他等式更平等-相乘总是意味着变大吗-加3次和加50次大不一样-除法在人们头脑里与均分没有差别吗-思维模拟占主动地位-语言对朴素类比的影响-这一切都意味着什么-一个给心理学带来恶劣影响的朴素类比+8 惊天动地的类比-用实例解惑-负数出场-类比如何推出群论-域、环、N维纽结-机械的数学操作:也是类比的果实-物理学与逻辑思维-爱因斯坦,一位作类比的奇才-低层次和高层次的爱因斯坦类比-一个疯狂的“游泳池/台球桌”类比产生了光量子-光量子备受嘲讽而声量子受到欢迎-爱因斯坦最大胆的类比终于得以正名-在科学中用类比扩展概念-范畴扩展是狭义相对论的来源-两头发光的手电筒失去了一点点质量-能量概念的定义-巴纳希·霍夫曼对爱因斯坦的特殊解读-一类新的反常质量-爱因斯坦的大脑背后隐藏着什么思维机制-从1905年到1907年,一个小结-爱因斯坦类比和物理学范畴-通过类比把相对论运用于引力-爱因斯坦类比,一个灰飞烟灭,另一个取而代之-初始的等价原理-爱因斯坦探索并找到了一个更深刻的类比-非欧几何里的旋转木马-相交的平行+结语 范畴化和作类比就是一回事儿,它们是人类认知的核心-范畴化是永恒的必需,作类比是难得的奢侈-范畴化是常规,作类比是创新-范畴化是无意识的,作类比是有意识的-范畴化是自动的,作类比是自主的-范畴化青睐相似,作类比偏爱不同-范畴化应用于实体,作类比涉及关系-范畴化涉及抽象的两个层次,作类比只涉及一个-范畴化是客观的,作类比是主观的-范畴化是可靠的,作类比是可疑的+表象与本质——注释-表象与本质——致谢-表象与本质——译者后记

经典概念理论

2021年9月28日 字数:2539 来源:表象与本质 作者:[美]侯世达;[法]桑德尔 提供人:zhaotou97......

经典概念理论

直到最近,哲学家一直认为物质世界是被分成不同的自然范畴的,也就是说,根据自身的自然属性,每个物体都属于一个客观的范畴。有这样想法的哲学家将精力主要集中在像桌子行星这样的范畴上,它们的成员都是可见的实体。从某种程度上讲,正是受到这些早期哲学思想的影响,一些当代哲学家甚至将范畴这个概念简单地与给物质世界的物体分类画上等号,特别是物质世界中那些可见的物体。如果告诉他们,使某人恢复健康、期待某种结果、改变某人的想法,也可以是一种范畴的话,他们会感到难以置信。对他们来说,这些“范畴”跟桌子这样的范畴完全是两码事。而更加困难的则是说服他们“而且”“但是”“因此”“尽管如此”“也许”等也代表着重要的范畴。如果你也觉得“但是”这样一个如此宽泛、如此平淡无奇的字眼不可能是一个范畴的话,别担心,我们很快就会谈到这个问题。但是在这之前,我们先来看看经典的范畴理论,因为数千年来,经典范畴理论已经深入西方文化的骨髓,以至于我们很难说服人们以新的观念来理解范畴。所以如果我们能做一些基本的观察,找到一些经典范畴理论难以解释的现象,那将是不无裨益的。

让我们首先来想一想,什么是鸟。对传统哲学家来讲,他们的对鸟这一范畴的理解千百年来几乎没有任何变化,也基本没有受到任何挑战,直到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于20世纪50年代发表了他的研究。同样的传统看法也一直主宰着心理学界,20世纪70年代,埃莉诺·罗施(Eleanor Rosch)发表了她的开创性成果。这一观点认为鸟这个范畴应该有一个非常准确的定义,这个定义中包含着让一个实体成为这一范畴成员的充分必要条件。具体来讲,这些条件可能包括“有两只脚”“身上盖满了羽毛”“有喙”“能下蛋”等。当然你可以再加上别的条件,这里我们只列出一些来说明问题。这些用来确定一个实体是否属于鸟的条件(即定义鸟的特征)被称为这一范畴的内涵。而所有满足条件的实体(即该范畴中的成员)所构成的集合则被称为这个范畴的外延。“内涵”和“外延”这两个概念来自数理逻辑,它们被认为和数理逻辑这门学科本身一样精确而严谨。从哲学家们对这些词汇的青睐可以看出,他们是多么渴望从难以捉摸的概念定义中提炼出清晰可靠的东西,也就是我们身边纷繁事物的抽象本质。

可问题来了,这些用来描述成为鸟的条件的语句跟这个概念一样,是模糊不清的。比如,到底什么算是脚?“有两只脚”中的“有”到底是什么意思?“身上盖满羽毛”中的“盖满”到底怎么理解?大家都知道,有的鸟并没有两只脚,也许是因为受伤了,也许是因为基因上的缺陷,也并非身上盖满羽毛,比如雏鸭和雏鸡。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人也有两只脚,但是就算穿上盖满羽毛的戏装,我们也仍然不是鸟。又比如一个人躺在床上,我们把他身上“盖”满羽毛,这个躺在羽毛中的人是不是就变成鸟了呢?

我们能感觉到古代哲学家的目标并不是将物质世界的个体归类,比如那些五花八门的、让人眼花缭乱的鸟的个体是不是鸟这一范畴中的一员,而是要研究经过抽象出来的、一般性的范畴与范畴之间的关系,比如蜜蜂蝙蝠小鸡鸵鸟鸽子蜻蜓燕子飞鱼等范畴间的关系。如果这是你的研究目标,那么亟待回答的关键问题则是:“在这些实体类别中,哪些是鸟?”显然,这样的讨论就不再围绕某个具体实在的个体,而成了对具有抽象性和一般性事物的讨论。于是,在这个充满柏拉图式概念的纯洁宇宙中,没有了那些令人讨厌的瘸腿或者被拔了毛的鸟,也没有躺在床上、身上盖满羽毛的怪人。这样的宇宙看上去似乎跟欧式几何的宇宙一样纯净、客观、永恒不变,并且宇宙中有许多像几何公理一样的永恒真理等待被发现。但是,表象常常让人上当受骗。就算我们忽略那些令人讨厌的特殊情况,只考虑抽象的范畴,经典范畴理论仍然困难重重。

一只还没有羽衣的雏鸟就不能算这个范畴中的一员了?好像不对。那么,是不是对每只雏鸟来说,都有一个具体的时刻,自那个时刻起,它就从雏鸟范畴过渡到鸟的范畴了呢?这个转变时刻是不是就是它长满羽毛的时刻呢?那羽毛到底要长多满才算是“长满”呢?它的身体表面要有百分之几长上羽毛之后才算呢?我们又怎么计算雏鸟身体的表面积来确定有百分之几长了羽毛呢?

越是深入考虑这个题目,我们就会发现越多这样的问题,并且这些问题变得越来越荒谬,而这还不过是表面现象。让我们来考虑一只刚刚死去的鸟吧。它还是一只鸟吗?如果是的话,到什么时候它才不是这个范畴的一员?在它从鸟变成非鸟的过程中,是否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节点?如果我们再倒退几百万年,鸟类和它们的祖先(某种会飞的恐龙)之间的界限在哪里?如果从另一个方向来延伸这类问题,我们可以问,“被拔了毛的鸡还是鸟吗?”一旦我们说出了“被拔了毛的鸡”这个短语,上面这个问题就在我们所假设的研究抽象范畴的形式代数中成为一个合理的问题。同时,我们也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比如我们还可以问:“一只被砍去双脚的知更鸟还是鸟吗?”“一条被插上羽毛和两只鹰脚的蛇是一只鸟吗?”这样的问题永无止境。

就算不考虑这些特殊情况,人们还可以问“凉拖是鞋吗?”“橄榄是水果吗?”“英国大本钟是钟吗?”“音响是家具吗?”“墙上的挂历算书吗?”“假发算衣服吗?”,等等。事实上,人们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往往不尽相同。心理学家詹姆斯·汉普顿(James Hampton)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询问被试实验中的哪些东西称得上是厨具。实验结果显示,水槽险些被排除在厨具之外,而洗碗帕则刚好被认为不是厨具。有人也许会说,这些答案是大型心理学实验里许多被试回答的平均值,因此才显得模棱两可,假设我们就问一个人,那么这个人是可以给出厨具和非厨具的清晰界限的,虽然也许每个人的答案不同。但是,这个假设也是站不住脚的,况且该假设还和柏拉图式概念的定义相悖。(5)许多人第一次被问及枕头和床头灯算不算家具时给出的答案,与几天后被问及同样问题时给出的答案完全不同。这些人是不是得了“选择困难症”因此不能作出决定呢?应该不是。他们就是一些普通人,只不过大脑中范畴的边缘变得逐渐模糊了。如果问题是关于更为典型的情况,如狗是不是动物,那么多次问答中他们给出的答案一定会非常一致。

任何对字母感兴趣的人一定体会过字母字体的丰富性。比如,“A”这个看上去很简单的字母,却有各种不同的字形。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才能算作“A”这个字母的范畴呢?你只需要找几张有字母“A”的明信片或者包装袋看看就知道了,或者看看本书前言中的那幅图片,你就会知道为什么这些字母的范畴是绝不可能被清晰明确地定义了。与这些字母的范畴相同,我们熟悉的其他范畴,比如家具水果等也是无法被清晰定义的。

总结上文我们可以看到,为事物的范畴寻找精确而严格的边界是徒劳无用的。寻找精确定义的范畴就像是希望抓住模糊不定的浮云。云的边界在哪里?天空中又有多少朵云呢?也许某一天我们仰望天空中的朵朵白云,感觉能够给出一个具体而明确的答案,但那仅仅只是当天的情形。也许第二天的天空就完全变了样,层云翻滚、飘忽不定,这时候再来讨论云的边界和数量就会变成人们饭后的笑谈了。

词语 / 范畴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