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无法通过智力去影响别人,情感却能做到这一点。
——亚里士多德
多年前,我刚从美国回到北京工作,接手一个团队,不久就发现团队里有一个特别能干的女同事叫小雯,她技术能力强,又好学,态度也特别好。然而我很纳闷为什么她的级别比起她的能力和贡献都偏低?结果我被老板告知,因为这个员工英语不太好。我当时心想,你们这帮外国人都是什么逻辑啊?不管黑猫白猫,能捉老鼠的就是好猫!能出业绩就是能力!所以我就跑去跟美国人理论了,然后我的这位被“雪藏”了5年的下属就顺利地被提拔了。后来大家都跑来问我:“你究竟跟美国人说了什么?”
嘿嘿,我什么也没说,讲了个故事而已!
故事的背景是这样的,当时我的团队负责公司亚洲地区好几个国家(中国,印度,日本)分公司的一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上线,我的这位下属负责和用户谈需求。有一次,我和老板谈到项目进展的时候,我是这样说的:“哎呀,我们前一阵去日本做项目的时候,发现日本团队太不好应付了!白天开会的时候,我们问他们对需求有什么意见,他们都点头说没意见,可到了让他们在需求表上签字的时候,他们又都不签,说不符合他们的需求,严重影响我们的上线进度,把我们都急死了!”
老板问:“那后来呢?”
我:“嗨!后来啊,多亏小雯一个一个地和用户沟通,她虽然英语不好,但日本用户的英语也没强到哪儿去,所以英语不是重点。重点是她特别有耐心和同理心,让用户感到被关注。而且,因为她对系统特别熟悉和了解,所以她最后找到了一些非常巧妙的办法满足了用户的需求,而且还不需要额外把系统客户化,不但解决了大问题而且还没多花钱!”
老板:“真是太棒了!”(哪个老板听到省钱不会说太棒了?)
我:“接下来我们还要去印度。我听说印度当地的法规非常复杂,估计印度的用户也不好应付。我觉得咱们得重用像小雯这样的人才——既懂技术,又善于和用户沟通!”
就这样,我很快就把美国人说服了。其实,我当时讲的比这个精彩多了,鉴于篇幅有限我就不展开说了。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我没讲这个故事,就死乞白赖地跟美国人争论小雯的英语水平,或者拿黑猫白猫理论跟他们讲道理,那就一定没有后来的结果了。由此可见,有个会讲故事的老板多重要!
你可能会问,职场上难道不是要靠摆事实,讲道理吗?为什么要讲故事呢?故事是如何实现影响的目的呢?
决策的产生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样
首先咱们先来看看现实生活中的决策都是怎么来的。我们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复杂,人们接收的信息越来越多,在这样一个复杂的世界里,想要单纯靠数据和事实这种线性的分析去说服别人,且不说你能不能讲明白,就算是你讲明白了,在你讲的这会儿工夫,别人说不定早就被更有意思、更幽默风趣的人吸引去了。谁的话听起来更有道理,更有趣,谁就更有话语权,这就是不争的现实。
每天,职场上很多决策都不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那么绝对的。给谁升职加薪,买哪个销售的产品都有很多不确定性。当决策者面对不确定性因素时,大部分情况下会用直觉来填补这些未知。直觉就是一种“感觉”,并不是思考出来的。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只不过是用数据和事实来证实自己的直觉。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市场营销教授拉杰·拉纳森做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他给一群受试者看了两张照片:一只肥硕的母鸡,一只瘦弱的公鸡。然后将所有人分为两组。
他告诉第一组:胖鸡是自然散养的,更健康,但是不好吃;瘦的鸡是经过基因培育的,虽然不健康,但是很好吃。然后告诉第二组:胖鸡是经过基因培育的,好吃但是不健康;瘦鸡是散养的,虽然不好吃,但是非常健康。最后他问所有的受试者:你选择吃哪一只?
你猜,大家都是怎么说的?
绝大多数的受试者都选择了胖鸡,但这还不是最有意思的结果。教授接着问他们:为什么呢?
第一组说:“因为健康比味道更重要。”
第二组说:“因为味道比健康更重要。”
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他们是因为喜欢胖鸡的长相才选择它的,谁会喜欢吃一只瘦弱的鸡呢?然而这是一种感觉,所以他们压根儿不提,还用自以为合理的解释去配合说明自己的选择。他们明明是用心做的决定,说出来的“走脑”理由只是为了给自己的决定找个合理化的解释。
那么回到工作中呢?你用数据解释A方案比B方案好。你老板却提出其他奇奇怪怪的理由证明B方案更好或者索性说“让我再考虑考虑”,结果这一考虑就没下文了。现在你知道为什么了吧?因为你总想着用数据和事实说服他的“脑”,却并没有打动他的“心”。
由此可见,现实生活中的决策其实并不是像你想象的那样,完全靠数字、事实和道理得出。那么故事是如何产生影响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