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一用理性看清复杂的世界-钱颖一:批判性思维的真谛-批判性思维:带你走出思维的误区+第1章 批判性思维基础-基本概念:断言、论题和论证-再谈论证-识别论证-论证其他术语和概念-外在因素:逻辑之外的装饰物+第2章 两种推理-两种论证-演绎、非演绎和未表达前提-理解论证的技术-评估论证+第3章 清晰的思维、批判性思维与清晰的写作-模糊-歧义-抽象-定义术语-论文写作+第4章 可信度-断言及其来源-评估断言的内容-评估信息来源的可信度-可信度与新闻媒体-广告+第5章 通过修辞进行说服——常见的修辞技巧-委婉语和粗直语-修辞性定义和修辞性解释-刻板印象-暗示-闪烁其词-贬抑-夸张-替代证明-修辞类比和误导的比较-通过视觉形象进行说服-第6章 更多修辞技巧——心理及相关谬误-源自愤怒的“论证”-威吓手段-其他基于情感的谬误-合理化-主观主义谬误-以错制错+第7章 更多谬误-诉诸人身的谬误-因人纳言谬误-虚假的两难境地-滑坡论证-错置举证责任-乞题+第8章 演绎论证一:范畴逻辑-直言判断-三种关于直言判断的运算-直言三段论-用文恩图检验三段论的有效性-含有未表达前提的直言三段论-用规则检验三段论的有效性+第9章 演绎论证二:真值函数逻辑-真值表和真值函数符号-用符号表达复合判断-真值函数论证-演绎:有效论证的基本模式(MP)-演绎:真值函数的等值式-条件证明(CP)+第10章 三种非演绎论证-从一般到特殊的论证(归纳三段论)-从特殊到一般的论证(归纳概括)-基于类比的非演绎论证-随机变异、误差幅度和置信水平-日常非演绎论证-类比:未尽的话题-民意调查:问题和缺陷-数字游戏+第11章 因果解释-两种解释-充分解释:一个相对的概念-形成假说-因果联系的机制和背景知识-普遍的因果陈述-因果推理中的错误-法律上的因果联系+第12章 道德、法律与美学推理-价值判断-道德推理的主要视角-道德慎思-法律推理-美学推理-评价美学评论:相关性与真实性-批判性思维——术语表+批判性思维工具-译者序-前言-绪论-第1章 成为公正的思考者-批判性思维的强弱-公正性需要什么-思维谦逊:努力发现自己对未知知识忽视的程度-思维的勇气:培养自己敢于挑战大众信念的勇气-思维换位思考:从他人的角度学习理解相反的观点-思维正直:用同样的标准评判他人和自己-思维坚毅:不轻易地放弃;战胜挫折和困难-对推理的信心:重视证据和推理,将之视为发现真相的重要工具-思维自主:重视思考的独立性-认识思维特质之间的相互关联性-第2章 你处于批判性思维前四个阶段的哪个阶段-一份通向进步的“游戏计划”-第3章 自我理解-第4章 思维的组成-思维的成分-生活实例:杰克与吉尔-批判性思维指向一定目标-批判性思考者能够组织概念-批判性思考者评估获取的信息-批判性思考者能够区分推论与假设-批判性思考者能够透彻理解推论的意义-批判性思考者的观点立场-第5章 思维标准-深入理解通用思维标准-将思维元素和思维标准结合-使用思维标准的简要指南-第6章 培养良好思维的提问-三种问题类型-成为苏格拉底式提问者-关注问题的类型-关注思维标准-关注思维元素-关注问题优先次序-关注思维领域-第7章 掌握思维,掌握内容-第8章 了解优秀思维者是如何学习的-优化学习的18个策略-典型的大学课程设置和典型的大学生-理清你所学课程的最基本概念-了解一门学科的逻辑-确保课程设计对你有效-听说读写和思考-第9章 重新评估自己思考和学习的水平-第10章 决策和问题解决-评估决策的模式-决策的逻辑-决策的维度-问题解决-问题解决的维度-越过解决问题的陷阱-第11章 应对自身的非理性-了解自我中心思维-理性思维-自我中心的两种模式-人类心理的病态倾向-理性的挑战-社会中心思维-第12章 如何甄辨新闻中的媒体偏见和宣教-新闻媒体的客观性-宣教和新闻报道的撰写-歪曲报道来支持特权的观点-成为新闻批判性读者的步骤-媒体对媒体偏见的意识-对新奇和轰动效应的偏爱-关于新闻媒体的疑问-找到替代的信息来源-被淹没、忽视和弱化处理的报道-使用网络-第13章 谬误:心理诡计和操纵诡计-三种类型的思考者-思维谬误的概念-分析概括-类比和隐喻-44种赢取辩论的诡计-谬误识别:分析过去的一则演讲-谬误识别:分析当代的一则演讲-谬误识别:分析一则总统候选人的演讲-避免两个极端-第14章 努力成为一名有道德的推理者-道德推理的基础-区分道德和其他思维领域-理解我们的固有自私-第15章 策略性思维:第一部分-核心理念#1:思维、感受和需求是相互依存的-核心理念#2:这是有逻辑的,并且你能把它弄清楚-核心理念#3:进行定期评价,提高思维的质量-第16章 策略性思维:第二部分-核心理念#4:自我中心是默认的心理机制-核心理念#5:审慎对待我们周围人的自我中心-核心理念#6:人们倾向于做出超出个人经验的概括-核心理念#7:误把自我中心思维作为理性思维-核心理念#8:自我中心思维是自动发生的-核心理念#9:我们经常通过控制或顺从来谋取权力-核心理念#10:人类的社会中心倾向是天生的-核心理念#11:理性的发展需要练习-第17章 成为一名高级的思考者:总结-阶段5:高级的思考者-阶段6:完善的思考者+批判性思维(原书第10版)-前言-第1章 究竟什么是批判性思维-1.1 信念和断言-1.2 论题-1.3 论证-1.4 认知偏差-1.5 “真”和“知识”-1.6 批判性思维所能做的和不能做的-第2章 两类推理-2.1 论证:基本特征-2.2 两种论证-2.3 演绎、非演绎和未表达前提-2.4 “衡平推理”和最佳解释推理-2.5 哪些表达不是前提、结论或论证-2.6 道德、情感和逻辑-2.7 理解论证的技术-2.8 评估论证-第3章 清晰的思维、批判性思维与清晰的写作-3.1 模糊-3.2 歧义-3.3 抽象-3.4 定义术语-3.5 论文写作-第4章 可信性-4.1 断言及其来源-4.2 评估断言的内容-4.3 评估信息来源的可信性-4.4 可信性与新闻媒体-4.5 广告-第5章 通过修辞进行说服:常见的修辞技巧-5.1 修辞技巧I-5.2 修辞技巧II-5.3 修辞技巧III-5.4 修辞技巧IV-5.5 替代证明和重复-第6章 更多修辞技巧:心理及相关谬误-6.1 诉诸情感的谬误-6.2 诉诸其他心理因素的谬误-6.3 以错制错-第7章 更多谬误-7.1 诉诸人身的谬误-7.2 生成谬误-7.3 稻草人谬误-7.4 虚假的两难境地-7.5 滑坡论证-7.6 错置举证责任-7.7 乞题-第8章 演绎论证I:范畴逻辑-8.1 直言判断-8.2 三种关于直言判断的运算-8.3 直言三段论-第9章 演绎论证II:真值函数逻辑-9.1 真值表和真值函数符号-9.2 用符号表达复合判断-9.3 真值函数论证模式(简略版)-9.4 真值函数论证-9.5 演绎-第10章 关于非演绎推理的批判性思维-10.1 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统计三段论)-10.2 从特殊到一般的论证(基于样本的归纳概括)-10.3 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基于类比的非演绎论证-10.4 从一般到一般的推理-10.5 误差幅度和置信水平的日常提示词-10.6 非演绎推理中的谬误及相关问题-第11章 因果解释-11.1 两种解释-11.2 充分解释:一个相对的概念-11.3 形成假说-11.4 普遍的因果陈述-11.5 验证因果假说-11.6 因果推理中的错误-11.7 法律上的因果联系-第12章 道德、法律与美学推理-12.1 价值判断-12.2 道德推理中的主要视角-12.3 道德慎思-12.4 法律推理-12.5 美学推理+独立思考:日常生活中的批判性思维-1:批判性思维为什么很重要-优秀批判性思维者的特征-批判性思维与自我发展-妨碍批判性思维的因素-批判性思维之问-2:理性与情绪-什么是理性-情绪在批判性思维中的作用-人工智能、理性与情绪-信仰与理性-批判性思维之问-3:语言与沟通-何为语言-定义-评价定义-沟通风格-使用语言来操纵-批判性思维之问-4 知识、证据与思维中的错误-人类知识及其局限性-评估证据-直接经验和错误记忆-传闻和轶事证据的不可靠性-专家与可靠性-评估某个观点的证据-研究资源-思维中的认知和知觉错误-知觉错误-难忘事件错误-概率错误-自我服务偏差-自我实现预言-社会错误与社会偏见-批判性思维之问-5:非形式谬误-歧义谬误-不相关谬误-个人攻击(人身攻击)谬误-诉诸强力(恐吓策略)-诉诸怜悯-诉诸众人-诉诸无知-以偏概全-稻草人谬误-转移注意力(熏青鱼谬误)-包含无理假设的谬误-窃取论题-不恰当地诉诸权威-暗设圈套的问题-虚假两难法-不合理的因果谬误-滑坡谬误-自然主义谬误-避免谬误的策略-批判性思维之问-6:论证的识别、分析和构建-什么是议题-论证与修辞术-识别论证-拆分和图解论证-评价论证-构建论证-批判性思维之问-7:归纳论证-概括-类比-因果论证-批判性思维之问-维持大麻的非法性-大麻合法化及管制-寻找前进之路-8:演绎论证-演绎论证的类型-假言三段论-直言三段论-直言三段论的标准形式-利用维恩图图解命题-利用维恩图评价直言三段论-将普通论证转换为标准形式-批判性思维之问-格雷格诉佐治亚州案:多数意见摘录-终极惩罚:为死刑的辩护-欧盟死刑备忘录-9:伦理与道德决策-什么是道德推理-道德推理的发展-道德理论:道德是相对的-道德理论:道德是普遍的-道德论证-批判性思维之问-罗伊诉韦德案:主要意见书节选-关于堕胎的辩护-拒绝选择:让女性远离堕胎之苦-10:市场营销与广告-消费文化中的营销-营销策略-广告与媒体-广告评价-批判性思维之问-管制儿童食品广告-广告与言论自由:警惕食品保姆-11:大众传媒-美国的大众传媒-新闻媒体-科学报道-互联网-媒介素养:一种批判性思维的方法-批判性思维之问-网络剽窃的弊端:十大危害-为网络剽窃感到高兴的四大理由-12:科学-什么是科学-科学方法-评价科学假设-研究方法与科学实验-托马斯·库恩与科学范式-批判性思维之问-不可简化的复杂性:达尔文进化论的障碍-对智能设计理论的生物化学论证的回应-13:法律与政治-政府的社会契约论-美国民主制度的发展-美国政府的行政机构-美国政府的立法机构-美国政府的司法机构-批判性思维之问

其他基于情感的谬误

2020年6月1日 字数:2858 来源:批判性思维:带你走出思维的误区 作者:布鲁克.诺埃尔.摩尔,理查德.帕克 提供人:zhongzhi83......

6.3 其他基于情感的谬误

除了愤怒和恐惧,还有其他情感也会成为推理错误的来源,同情就是其中一例。有同情心是好事,对某人怀有怜悯之心,这绝对无可非议。但是若因对某人所怀的怜悯之心使我们持有对无关之事的某种立场,这就是一种有名的谬误:诉诸同情的“论证”("argument"frompity)。我们要找人完成一份工作;海伦几乎无法养活她饥饿的孩子,她迫切需要一份工作;但海伦是否具备我们需要的技能?如果这份工作并不需要特殊的技能,那么没有人会指责我们出于同情心而雇用她。但是,对海伦怀有怜悯之心,可能会使我们错误地判断她的技能或者高估她的能力,而这是一种推理错误,她的技能和她的需求不相干。假设你需要在本课程中拿到较好的分数,以便进入法学院,或者避免学术不合格等。如果你认为,由于需要较好的分数,你就应该得到或者已经得到了更好的分数;或者如果你想让指导老师对你怀有怜悯之心,借此试图让他认为你应该得到更好的分数,那就是诉诸同情的“论证”。如果你认为由于某人(或他的父母)所经受的困难而应该得到一个更好的分数,这也是诉诸同情的“论证”。

妒忌也会扰乱我们的思维。同情会诱使我们强化某人的优点;妒忌则诱使我们夸大某人的缺点。当我们由于妒忌而对某人吹毛求疵时,我们就陷入一种谬误:源自妒忌的“论证”("argument"from envy)。“嗯,或许很有钱,但他肯定是无礼之流”,如果仅因妒忌激起了我们对他的如此批评,就是此类谬误的实例。

自负一方面会使我们夸大自己的成就和能力,另一方面会令我们做出其他无关的判断。自负感尤其让我们易受阿谀奉承(applepolishing)的影响。本书作者之一摩尔最近担任一起刑事案件的陪审员,此案涉及脱衣舞夜总会里的所谓卖淫和介绍卖淫;被告辩护律师告诉陪审团成员,“具有超凡辨别力的陪审团”才能发现,无论法律如何措辞,法律的本意并非要适用于被辩护人这样的对象。陪审团成员最终接受了辩护,但我们希望这不是因为律师对他们辨别力的吹捧。利用我们的自负感去代替对断言的真实性的判断,或者像这位律师所做的,试图利用别人的自负感去取代理性的判断,就是阿谀奉承的谬误。

负疚感也能起干扰思维的作用。“你怎么能不邀请珍妮弗参加你的婚礼呢?她绝不会这样对你,她知道后肯定很伤心。”该评论就是要引起对珍妮弗的歉意,更有甚者,是要唤起一种负疚感。引起某人的负疚感以促使他决策是否该做某事,这就是众所周知的谬误:使人负疚(guilttrip)。家长们在不愿(或无法)向孩子解释清楚该不该做某事时,有时就会运用这种策略。当然,如果孩子故意做错事,他应该有负疚感;但并不能因为让孩子有负疚感,就说明他做了错事。

现实生活 膝盖手术并不奏效

假手术对骨关节炎也起作用,

我们给人做手术,但这是假象。

——贝勒医学院医生巴鲁克·布罗旭

人们常常一厢情愿地思维:任凭希望粉饰我们的信念、影响我们的判断。安慰剂效用就是其有力的证明。虽然实际上服用的是不起作用的东西,但只要服用者相信所服的是药物,他就会感受到医治所带来的改善。治疗关节炎的膝盖手术不仅流行而且昂贵,对该项手术的研究表明,即使是外科手术,也显然受安慰剂效应的影响。接受了该项手术的人坚信他们的疼痛得到了明显的缓解。但休斯敦退伍军人医疗中心和贝勒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接受了安慰剂(假)手术的人也相信有同样的疗效。更有甚者,研究者发现,手术两年后复查膝盖功能时表明,手术对改善功能丝毫不起作用。

资料来源:SacramentoBee,July 11,2002.From New York Times News Service.

希望、渴望和厌恶也可能让我们偏离逻辑。当我们仅仅因为若某判断为真则令人愉悦(或不快)而接受(或拒斥)它时,就会犯一种谬误:一厢情愿的思维(wishfulthinking)。比如,有的人仅仅根据一厢情愿的想法或对来世的向往而信仰上帝。吸烟者可能会拒绝承认吸烟对健康有害。我们曾遇到过这样的学生,他们否认逃课的后果。许多被称为“积极思考”的空洞修辞,如“心想事成”之类的口号,就包含着一厢情愿的思维谬误。一厢情愿的思维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有时候它能让我们不再努力去理性行事。

现实生活 研究表明:积极的人生观并不能延长癌症患者的寿命

法国奈斯——有观点认为,积极的人生观能提高癌症患者的存活概率,有科学家于星期六宣布,新的研究对前述观点给予重磅一击。

专家依然认为,患者通过加入癌症支持团体等方式来改善自己的态度是有意义的,这会让他们的感觉更好。

星期六公布的这项新发现是在奈斯举办的欧洲肿瘤医学学会会议上提出的。为断定支持团体能否通过心理作用延长患者寿命,研究者检查了相关证据。

“一些研究表明,积极思考不仅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而且有助于延长癌症患者的生命。我们并不质疑前一作用,但我们质疑后者。”主持这项研究的英格兰埃克塞特大学教授艾德泽德·恩斯特说。

“一项始于1989年的研究被人们广为引用,但也有相反结论的研究,所以我们要探个究竟。”他说。

研究人员分析了针对1500位患者的11项研究。

“数据表明,并没有证据表明积极的人生观能支持癌症患者延长寿命。”恩斯特说。

显然,又是一厢情愿的思维。

——美联社

资料来源:萨卡门多蜜蜂报,2002.10.19。

大多数人都渴望被人喜欢、被社交界接受,人们往往也不愿意被本已接受自己的人冷落。渴望被人接受的心理,可能促使我们接受某判断,并不是因为该判断自身的特点,而是因为接受它我们就会得到某些人的赞同(或者可以避免与“同伴”意见分歧)。当我们这样做或试图让别人这样做时,就犯了同辈压力“论证”(peerpressure"argument")的谬误。显然,人们不会说诸如“拉尔夫,这个判断是真的,如果你不接受它,我们就不再喜欢你了”这样毫不掩饰的话。同辈压力常常是经过粉饰的,或者是未经挑明的。但是经历美国高中生活的人都感受过这种真实的压力(在美国高中,若你被发现与不“入流”的人在一起,对你的评价就有可能降低)。被排斥的孩子,有时会把枪带进学校。

同辈压力并不一定仅仅来源于相识的人。科学实验表明:即使被试原本陈述自己看到了某件事,如果发现在同一间房里的其他陌生人都否认看到了这件事,被试也会按这些陌生人的观点修正自己的说法。

当置身于某个群体(团队、俱乐部、学校、帮派、国家、民族、Elks奖学金、沃尔玛、美国、毛里求斯等任何群体)时,人们就会有群体认同感。由群体认同感引发的谬误十分常见,该谬误与同辈压力“论证”密切相关。群体思维的谬误(groupthinkfallacy),指人们用源自某群体成员的自豪感来替代其对某个问题所持立场的理由和慎思。因为该谬误屡见不鲜,它一直位于我们所列的十大谬误的清单中。该谬误的一种显而易见的形式就是民族自豪感或民族主义(na-tionalism),一种能导致我们盲目认同一个国家的政策和做法的有力的、强烈的情感(“我的祖国是对、是错”的思考显然不激励批判性思维,而鼓励盲目的爱国情绪)。民族主义也被用于拒绝、谴责或压制对祖国的批评,视对祖国的批评为不爱国或对国家不忠(这可能涉及同辈压力的某因素,也可能不涉及)。如果周一当地报纸的“观点”版对美国提出批评,不用说,在周末之前,会有人用如下“论证”来作为对该批评的回应:如果某某人不喜欢这儿,他应该搬到俄罗斯(或古巴、阿富汗、伊拉克)去。

群体思维并不是文化上或政治上的唯一宠儿。与之相反的另一种政治倾向也很盛行:所谓“先指责美国”流派。该流派的思维伦理中,最重要的就是,自动地假设全世界所有的错误都该由美国的政策来负责。此流派没有正式会议,也没有成员规则,但是对于那些高举美国旗帜的人,该流派会大加嘲笑,并拒绝与之为伍。

群体思维的“推理”并不限于政治团体。只要在心理上认为某人的“入围”(或“出局”)至关重要,就是这种“推理”的表现。

从源自愤怒的“论证”到群体思维的谬误,都是与情感有关的谬误,它们都有共同特征:它们常常(虽然并不总是)包含可称之为“前提”的断言,以及可称为“结论”的断言;但这些“前提”并没有真正支持“结论”;相反,它们唤起一种情感,让我们想要接受这个没有得到证据支持的结论。因此,它们虽然穿着“论证”的外衣,但其实是“说服”(见第5章)。一旦语言被用于唤起人们的情感,那么明智的做法就是,对于任何进驻我们思维的“结论”,都要仔细考虑其是否已得到证据的支持。

修辞 / 谬误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