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共情如何产生宽容

2020年6月20日  来源:共情的力量 作者:(美)亚瑟·乔拉米卡利;凯瑟琳·柯茜 提供人:yanjia82......

共情能让我们宽容,因为只有通过共情,我们才能搭建起与那些看起来跟我们如此不同的人之间相连的桥梁。只有通过共情,我们才能接近那些本来想要推开的人,因为从他们的粗鲁,或者单纯,或者愚蠢来看,我们还以为他们跟我们不是同类人。共情会提醒我们,他人身上的恶可能在我们自己的心里也有。那些憎恨他人、实施报复、拒绝宽恕,甚至是想要一个人的命的恶在你身上会有,在我身上也会有,在每一个人身上都会有。这种谦卑的认识和对我们自己阴影的接纳注定会、也一定会让我们心存宽容。

共情能让我们看到我们之间的连接,让陌生人不再那么陌生、外国人不再那么不同。在采用他人的视角时,我们做的不仅是穿上他人的鞋——我们还使用他们的眼睛,借用他们的皮肤,我们在自己体内感受到他们的心跳,我们丢掉了自己并进入了他们的世界,就像我们成了他们一样。要做到共情,要求我们并不是用我们的眼睛去看他们的体验,而是用他们的眼睛去看他们的体验。 通过这种体验,我们会从本质上发生改变,因为我们突然间异常清晰地看到其实我们就是对方。我们在他们身上看到的所有的好和差,在我们自己身上也都能找得到。伤害、羞耻、对屈辱的恐惧、对复仇的渴望,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心灵的一部分,而且跟对诚实的追求、谦卑的精神、宽恕的内心一样多。

宽容起始于倾听意愿。共情地倾听意味着你要把自己放在一边,而走进他人的体验当中。你就只是耳朵而已。宽容也要求有倾听的能力,这跟倾听的意愿并不一样。许多人都是有意愿的听众,但是他们会打断他人说话,把话题带偏,给出建议,说出评判。换句话说,他们用没有训练过的倾听技术斩断了共情。倾听是一种需要时间、自律和实践的艺术。

宽容过程的第三步是寻找情有可原的客观情况,这就意味着我们要为他人的行为寻找更全面的理解。如果我们能看到全局,而不只是聚焦于一小块,那我们就能发展出更丰富的情绪反应。宽容,意味着你能明白别人的生活是事出有因、情有可原的。

在阿拉巴马大学的心理学家道夫·齐尔曼(Dolf Zillmann)进行的一项实验中,一个助理(事实上,也是实验组的一个成员)对那些骑健身自行车的志愿者很粗鲁。后来,当志愿者给这个助理写评语时,他们便借此机会对其进行报复。

在另一个版本的实验中,一个年轻女士进来告诉那个粗鲁的助理说有个电话找他。他出去的时候对这个女士很不礼貌,她却泰然处之;然后她跟志愿者解释说这个助理现在的压力非常大,因为马上就是他参加研究生学位的口试时间。在这个版本的实验中,志愿者就决定不在给他的评语中责怪他,而是对他的情况表达了共情。了解了全部的情况后,学生们就能够宽容那个助理不顾及他人的行为了。

宽容的第四个基本步骤是保持客观。想要宽容,我们必须学会如何区分我们的看法和他人真实情况之间的差别。我们对他人的看法常常受我们的渴望和恐惧的左右。任何使我们把他人当作物体一样来关注的事情都会破坏我们的共情能力。在一篇题为“自动的共情与受控的共情”(Automatic and Controlled Empathy)的文章中,心理学家霍奇斯和韦格纳解释了共情是如何被我们的偏见所削弱的。

如果我们把他人当作物体一样来关注,那我们采用他人视角看待问题的能力会受到阻碍。当我们考虑一个人的典型特征或属于哪一类人时,我们就不太可能意识到那个人的情境和目标对他行为的影响。这意味着,当我们自动去判定一个人的人格特征或其他的典型特征时,不管是自发的,还是由对这种特征或所属类别进行快速解读所导致的,我们的共情能力都会受到影响。我们自动对他人的性格所做的解读,如果没有考虑到他们所处的情境而进行调整的话,经常是不对的,这样会削弱我们共情的准确性。

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希·弗洛姆用相对简单的语言讲述了保持客观的重要性。

我想学会爱的艺术,我就应该在任何情况下都力求客观,并且能注意到在哪些情况下我没有保持客观,并对此保持清醒的态度。我应该努力去认识一个被我的自恋歪曲了的人的形象同这个人的实际面目间的区别,也就是与我的利益、困难和恐惧无关的实际面目之间的区别。有无客观性和理智是学会爱的艺术的一个关键性条件,人们应该对所有与自己有所接触的人都能保持客观和理智。如果我们只对所爱之人保持客观,而以为对其他人就不需要有客观性,那我们很快就能发现我们既不能处理好自己同所爱之人的关系,也不能处理好同其他人的关系。

我曾经听过一个很美好的故事,把爱、宽容和希望都融合在了一起。这是一位老拉比和他的学生们的故事。

“我们怎么才能知道黑夜已经结束了呢?”一位老拉比问他的学生们。

“是不是当我们看远处的一棵树,能看出那是一棵苹果树而不是桃树的时候?”一个学生问。

“不对。”拉比回答。

“是不是星星褪去,天空开始变亮的时候?”另一个学生问。

“不对。”拉比说。

“可能是光亮比黑暗多的时候?”第三个学生问。

“不对。”拉比回应。

“那么黑夜什么时候结束呢?”学生们齐声问道。

“当你看着世人的脸,看到他们各不相同,但都是你的兄弟姐妹时——那就是黑夜结束的时候,”拉比说,“如果你看不到这一点,那么黑暗就还在统治着这个世界。”

共情 / 宽容 / 理解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