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事物的本质,三种演化模式之间的界线不是十分清晰。这并不妨碍演化的真实性,或许这正表明演化是真实的。按照事物的规律,三基色(红、绿、蓝)之间没有明显的界线。尽管如此,它们确实有所不同。现在最主要的问题是三个完全不同的演化元素是否确实起着作用?第二个问题是这些元素各自最突出的特征是什么?
我打算用简短的篇幅简单地讨论一下这些问题与人类思想的历史发展之间的联系。为方便读者起见,我首先尽可能简短地定义思想发展的三种可能模式,同时区分两种必然演化的模式和三种神爱演化的模式。思想的偶成发展在于习惯性想法在不同方向发生了轻微偏离,这些新的偏离无足轻重、毫无目的,既不受外部条件的约束,也不受逻辑力量的限制,会带来意料之外的结果,往往使其中一些而非其他的偏离想法固定成习惯。必然演化由新想法组成,采纳这些新想法时并不考虑它们的未来发展趋势,但它们却需要具备一种特性。确定这一特性的原因要么是心智外部的,例如变化了的生活环境;要么是心智内部的,是已被接受的想法的逻辑展开,例如推衍。神爱演化既不像偶成演化中那样全然不假思索,也不像必然演化那样借由环境或逻辑的力量盲目发展,而是凭借思想本身的吸引力而接受某些心理倾向。在头脑接受该思想之前,它的性质已经由通感的力量预示了,这根源于心智的连续性。这种心理倾向或许有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可能以其共性影响整个人或整个群体,并由此传达给予该群体有强烈通感的人,尽管他们在知识层面可能无法通过个人理解来实现这一想法,或者甚至可能无法有意识地理解它。第二种类型可能直接影响到某个人,然而即使如此,这个人也只是凭借对身边人的支持,在思想的惊人经历或显著发展的影响下能够理解这个想法,或是欣赏它的独到之处。使徒保罗的转变就是一个例证。第三种类型通过作用于某人的思想偏好,即使此人尚未理解,也能够造成对他情感偏向的影响。这就是所谓“天才预见”的现象,因为这就是常人思维与上帝之间应有的连续性。
我们接下来讨论如何在自然界的事物中区分这几种演化类型。事物的规律没有绝对的标准,因为从事物的本质来说,不同类别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然而,我们可能找到定量表征,通过这种定量表征,明智而适当地评判人性,或许能够估算出不同类别的影响混合在一起的近似比例。
如果人类思想的历史演变是随机的,它就应该通过无意识或细微的步骤演变,因为这就是由偶然形成规律现象的性质。例如,假设1880年美国本土出生的白人成年男性中,身高低于5英尺4英寸的人占1/4,身高高于5英尺8英寸的人也占1/4。那么通过概率原则,在整个人口中,我们应该得出:
216人低于4英尺6英寸 216人高于6英尺6英寸
48人低于4英尺5英寸 48人高于6英尺7英寸
9人低于4英尺4英寸 9人高于6英尺8英寸
不足2人低于4英尺3英寸 不足2人高于6英尺9英寸
我列出这些数字是为了表示,几乎没有任何大大超出一般规律的事例是偶然发生的。虽然身高为5英尺4英寸和5英尺8英寸之间这4英寸内的人只占一半,但如果把区间的上下界分别扩大4英寸,那么几乎所有出生在美国的800多万白人男性(1880年)就几乎都可以被包含进去了,除了仅仅9个身材高于上界的人和9个身材低于下界的人。
如果没有通过这种基于细微变化的检验,那么偶成演化就会被绝对地否定;如果通过了,那么必然演化就会被否定,而神爱演化并不会。我们想要一种只满足于偶成演化的正面检验。无论在何处,我们发现人的思想与激励他们开始思考的决心难以察觉地突然对立起来,尽管他们的欲望达到了顶峰,在那一点上,我们也可以肯定地说偶成行为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