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是一门艺术,共情式倾听是这门艺术中的最高表达形式。我们通过努力能不断地提高倾听的能力,但是总会有一些事情提醒我们:我们是人,我们是不完美的,这意味着我们会犯错误。最近,我在跟我的朋友安德烈一起工作,她也是我督导的一个同行。
有一次,我脑子里在想着自己的事情,而且一直在用手指敲打着膝盖。安德烈跟我说话时,我的眼睛看着她,但是既不眨眼,也没有任何反应。显然我是走神了。安德烈停下来不说话,等了一会儿。
“怎么啦?”我问。
“你今天没有在听我说话。”她回答道。从她说话的语气和表情中,我可以断定,她受到了伤害,感觉被抛弃了。在让我的朋友兼同行失望的时候,我再一次认识到共情式倾听的艺术是多么地高难度和高要求啊。我们永远都不能说自己拥有了共情,因为我们一直都在寻找共情。每一次互动都是不同的,每一段关系也都是独特的。
我们都会犯错误,我基本上每天都会出错,维持共情不容易。所以,即使朋友说“嗨,你今天没在听我说话,你怎么了?”时,我们也不会觉得受到羞辱。这时我们会有一丝尴尬,但是很快就会恢复过来,因为我们知道共情跟生活中的所有事情一样,不可能是完美的。没有人能够完美地共情。我们都会犯错误。
但是,当我们再次通过共情进行沟通的时候,也是我们最受启发的时候。“很抱歉,”我跟安德烈说,“我在担心我女儿。她得了支气管炎,她的右膝盖也一直有问题。”听了这个解释,安德烈明白了我为什么今天会心不在焉,我们就会把彼此拉回到正轨上。其实,所有的社交互动都是边给予、边获取。有些时候一个人可能主要在听,另一些时候这个人又主要在说。我们既有付出,也有回报;我们既要去倾听,也要能诉说;我们会犯错,也要会道歉——但我们总试图敏锐地去理解和回应。这就是我们融合在一起的方式——并不是尽力完美呈现出谈话的艺术,而是敢于承认只靠自己是不行的,我们彼此需要。共情就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是灵魂之间的交融,就像多条溪流相互汇合聚成一条大河,奔涌向前、强劲有力、目标明确、步伐坚定。
几年前,我曾经邀请保罗·奥恩斯坦(Paul Ornstein)博士来给我所工作的医院员工做学术报告。他是纳粹大屠杀的幸存者,也是一位著名的自体心理学家。自体心理学主要关注我们如何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发展出自体感。从共情的角度来看,自体心理学就是研究如何用共情培养出自体感,如果缺乏共情,我们又为何会自体感匮乏而徒有对人际连接和亲密关系的深深渴望。
做完一个简洁的报告之后,奥恩斯坦博士问听众中有没有人愿意分享个案,让大家可以从自体心理学的角度共同探讨。可能想到要跟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家讨论工作,大家都感到害怕,因此好长时间无人举手。最后,伊拉里娅——我们医院的首席社工,举手了。她说她愿意分享一个很难的个案。伊拉里娅是一个俄罗斯东正教神父的女儿,二战期间跟她的父亲逃出了俄罗斯,而她妈妈、妹妹和弟弟都留在了那里。战争过后,她们一家人又团聚了,但是那几年间的痛苦还一直缠绕着伊拉里娅。她是我能有幸认识的最有爱心、最有同情心的人之一。
伊拉里娅以优秀的临床医生一贯的方式介绍了她的病人和病人表现出来的问题,分析了病人的原生家庭,详细描述了治疗中的各种互动。然后,她转向奥恩斯坦博士,直接请求他的帮助。“我想跟您讨论这个个案,是因为我觉得我没有做到最好,”她说,“我没有在听我的病人说话。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但就是无法集中注意力。”
“针对这个困惑,您做了什么呢?”奥恩斯坦博士问。
“我承认了,”她说,“我对我的病人说,‘您有没有感觉到我没听进去?’他说,‘是的,您根本没听进去。’然后他就很清楚地指出我没听进去的关键内容。”伊拉里娅很紧张地笑了:“我不得不说,介绍这个个案让我很尴尬,因为我知道我就是在胡乱尝试。但是我真不知道还能做些什么。”
“我觉得这是个非常漂亮的干预,”奥恩斯坦博士带着诚挚的微笑说,“您问病人他是否感觉您没有听进去他说的话,他是否觉得您听明白了他说的话。您这是给他机会来说出他自己的想法,而且您向他寻求帮助的方式也让他知道,您是真心想听到实话。所以他就放心地告诉您,说您有些事情没听进去,这样他就把您拉回了正轨。”
这个互动给出了一种非常有用的倾听策略,不管在心理治疗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能用上。你可以时不时地问一下你的朋友、配偶、孩子或病人:“你觉得我在听你说话吗?你觉得我听到了你想说的东西吗?”在跟病人的治疗谈话中,我经常加一句“如果我理解错了,你要纠正我哦,但我觉得你是想说……”或“给我的感觉是,不过我要强调一下,这只是我的感觉……”或“帮我填一下空缺的部分吧,到现在为止似乎你想说……”通过这样的话语,我发出了一个邀请,让对方在这个注定会很复杂的共情式倾听过程中帮帮我。为了能精准地理解病人的想法和感受,我会让他们告诉我,我是不是漏听了什么内容,让他们来确认我还在正确的轨道上。如果我已经迷失了方向,请他们再把我带回来。
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在他的经典著作《个人形成论》(On Becoming a Person )中也曾建议,可以用一个类似的策略来检测你的倾听技术。
下次你再跟老婆、朋友或几个人发生争执的时候,先把争执暂停一下,用下面的规则来做个实验:每个人在表述自己的见解之前,都要先准确地重述一遍前一个人的想法和感受,而且要让那个人满意。你很快就会发现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在表达自己的观点之前,你需要去真正理解别人的思路框架——要能很好地理解他的想法和感受,才有资格评论。听起来很简单,不是吗?但是,尝试后就会发现,这会是你所尝试过的最有难度的事情之一。不管怎样,一旦你能看到别人的观点,你自己的观点就能被极大地修正。你还会发现讨论中的情绪没有了,观点上的差异也减少了,而剩下的就是那些合理的、可以理解的部分了。
共情式倾听能把我们带入一个可以相互理解的亲近空间,在那里可以合情合理地进行想法和感受的互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我们自己以及我们与他人的关系。共情能发现我们所镜映的这个世界中隐蔽的细微之处,也能反馈出我们所共享的体验中的共性和差异。
为了理解他人及他人的世界,我们必须放弃以自我为中心的视角。通过共情带来的以他人为中心的视角,我们的问题变得不再那么难以解决,我们的世界也得以扩展,变得更加丰富、有趣。让自己参与到他人的生命中去,借此我们也将实现自我的蜕变。
这就是共情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