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意识-什么是自我意识+意识可以用科学来解释吗?-意识和思维动力学-揭开意识的奥秘:兼谈认知相对论纲领-还原论方法无法解开意识之谜,理解意识需要整体考虑+意识是什么?这篇文章也许能给你答案-“世间万物皆有灵性”?现在美国科学家提出了理论依据-意识是什么?这篇文章也许能给你答案-意识之谜即将揭开?-未被完全意识到的工作空间-寻找神经关联-人的意识是怎么产生的-“意识”就是感觉与认知-破解认知之谜,你需要准备哪些知识?-意识是神经系统调节的副产品-人对事物进行分类感知的底层原理(1)-人对事物进行分类感知的底层原理(2)-人对事物进行分类感知的基本原理(3)+罗素所谓的完美语言体系究竟存在吗?-判定意识或认知理论体系有效性的测试标准-理解意识的科学研究范式+神经系统为什么存在-动物机体存续的基本条件是什么?-为什么大脑需要不断接收各种信息?-论信息的本质-为什么人对不同的刺激的适应性不一样?-人体对环境的自适应调节是如何建立的?-潜意识、意识与行为,三者的关系如何?-神经网络、通信网络与互联网络有什么本质性的异同?+听过很多人想做自己|但你首先得明白什么是精神-人的意识是什么?思想是什么?我们被什么东西规定着-想不想知道,你的意识和思维怎么来的?+大脑网络如何实现从意识到潜意识的状态转变?-开悟:玄秘意识的最高境界如何界定?-你的意识可以离开躯壳吗-为什么喝醉后,身体和意识都不是你的了-意念是如何影响健康的?看完这一篇就全懂了+意识是如何运作的?本文将颠覆你的认知-为什么”你越禁止,孩子越要干“?科学解释来了-人类拥有智慧,但大部分人从来没有真正调动过「智慧」,为什么?-《脑与意识》关于意识的研究-第一部分到底什么才是“意识”-第二部分人脑与意识的关系-第三部分意识的活动规律-人类意识的工作原理是什么为何会出现理性+脑与意识-推荐序:开启意识探索之门-引言 寻找思维的物质基础-从笛卡尔谈起-意识——人类的终极之谜-界定“意识通达”-看得见VS看不见-主观报告科学吗-寻找意识思维的标志-意识科学的未来-1 如何以科学方法研究意识-意识面面观-最小差别实验-双目竞争-注意瞬脱-掩蔽意识知觉-相信主观报告-2 打开“黑箱”,探索无意识-无意识研究的历史-在脑中定位无意识-阈下启动效应-自动视觉加工-象棋大师的无意识思维-声音和图像的自动联结-无意识的语义启动-批评与自我批评-无意识算术-不依靠意识的概念组合-无意识与注意-无意识与决策-无意识与问题解决-在睡眠中获得灵感-阈下知觉小结-3 意识有什么用-无意识统计,有意识抽样-意识让思维延续-人类图灵机-社会分享-4 发现主观意识的客观标志-意识——神经激活的雪崩-意识通达的时间进程-滞后的意识-区分意识与无意识-全脑启动-深入意识脑-全脑激活的意识网络-引爆点-解码有意识的思维-现实与幻象-如何阻断意识-罐中之脑-5 意识理论的构建和计算机模拟-意识是全脑信息的共享-超越模块化-交流网络的演化-编码意识思维-全脑神经工作空间-计算机模拟意识的启动-无休止的自发活动-自发活动的进化-无意识的分类-物质的主观状态-6 将意识科学应用在临床-意识疾病的分类-能够思考的“植物人”-如何与植物人沟通-提出检测意识的新方法-皮质探测-检测自发想法-如何恢复患者的意识-7 意识科学的未来:让人类意识不再孤独-婴儿有意识吗-动物有意识吗-猴子有自我意识吗-人类意识是独一无二的吗-为什么人类会有精神疾病-如何建造有意识的机器-致谢-译者后记+意识与脑:一个还原论者的浪漫自白-第1章-第2章-处于科学萌芽期的无忧无虑的童年-研究神经细胞的生物物理学-加州理工学院、教学、研究和物理学家眼中的脑-再次面对意识的冲击-第3章-感受质和自然世界-意识的功能是什么-对意识定义的困难-论动物的意识-论自我意识-第4章-在脑中发现意识-一览无余的隐藏物体-并非所有的神经元都参与意识-新皮层的高级区的神经元与意识紧密相关-注意到某物,可却没看到它-第5章-调节意识特定内容的一些灰质小块-概念神经元编码了霍默·辛普森和詹妮弗·安妮丝顿-两个皮层半球中的每一个都能产生意识-意识能够永久地消失,留下一具僵尸-第6章-脑中的僵尸行动者-社会无意识-无意识无处不在的影响对我的探索意味着什么-第7章-自由的强立场与实用立场的细微差别-经典物理学与决定论:钟表装置的宇宙-钟表装置宇宙的终结-心智针对一个量子事件而实现另一个量子事件的自由是有限的-作为对行动的事后想法的意志-自主性,或这个有意识的意志体验-评估这个处境-第8章-狗,或者意识是出自脑吗-意识内在于复杂性-意识与信息理论-整合信息理论-泛心论与德日进-第9章-严重受损患者的意识测量仪-运用光遗传学追踪意识的踪迹-来到新视域-第10章-二元论、灵魂和科学-宗教、理性和弗朗西斯·克里克-自然神论,或作为神圣缔造者的上帝-有神论,或作为介入者的上帝-启示和经文有帮助吗-我曾有过田园牧歌的生活-将我的旗帜钉在桅杆上-意识与脑:注释-意识与脑:译后记+PHI:从脑到灵魂的旅行-PHI:从脑到灵魂的旅行——赞誉-PHI:从脑到灵魂的旅行——推荐序一-PHI:从脑到灵魂的旅行——推荐序二-开场白-第1章 伽利略之梦-第一部分 证据:自然实验-第2章 导论-第3章 大脑-第4章 小脑-第5章 两位盲人画家-第6章 闭锁的脑-第7章 失去记忆的意识-第8章 分裂的脑-第9章 矛盾的脑-第10章 着魔的脑-第11章 睡着的脑-第二部分 理论:思想实验-第12章 导论-第13章 伽利略与光电二极管-第14章 各种各样的信息-第15章 伽利略与相机-第16章 整合信息:多与一-第17章 伽利略与蝙蝠-第18章 看到黑暗:解构黑暗-第19章 黑暗的意义:建构黑暗-第20章 亮光宫殿-第21章 感受质花园-第三部分 意蕴:意识的宇宙-第22章 导语-第23章 夜幕降临之一:死亡-第24章 夜幕降临之二:痴呆症-第25章 夜幕降临之三:忧伤-第26章 黎明之一:意识的减弱-第27章 黎明之二:意识的进化-第28章 黎明之三:意识的发展-第29章 白昼之一:探索意识-第30章 白昼之二:想象意识-第31章 白昼之三:发展意识-收场白-第32章 伽利略的最后三个梦-结束语-第33章 研究问题+意识本能-前言 挣脱困境,进入意识探索新视野-第1章 古人眼中的意识-早期探索:成功与失败-笛卡儿登场:身心分离-第2章 经验主义哲学的黎明-白板、人类经验与神经科学的开端-科学的一小步-灵魂是国王,而非总管-洛克的崛起-准备迎接现代观念-我是谁,自我是什么-德国人与潜意识心智-弗洛伊德和他对机械主义的颠覆-达尔文向所有人发起的挑战-第3章 现代思想的诞生-加拿大人的反抗与现代神经科学的崛起-美国人的认知革命-在梵蒂冈寻找答案-现代哲学家的一次尝试-克里克向现代科学发出的信号-第4章 模块化的脑-模块缺失却照旧工作的大脑-向更大的脑进化吗-模块化大脑的优势-模块化的诞生-模块化连接-动物脑与人类脑的差别-寻找意识-第5章 层级化的脑-复合体的结构-稳健、复杂与脆弱-通用设计策略-层级化结构中的神经科学-会进化的层级系统-规则产生自由-大脑的无数种工作方式-从染色体到意识-控制你自己-第6章 受到损伤却有意识的脑-拜访医院-无意识的僵尸-有意识的静物-皮层下的情绪引擎-意识中的感受-皮层增强意识-意识的普遍性-第7章 互补的概念:来自物理学的礼物-物理学的起点与决定论-量子力学与因果关系的统计学观点-互补原理的诞生-第8章 从无机到生命,从神经元到心智-量子力学使人头疼-断面与生命起源-符号中的生命:冯·诺伊曼的引导-符号的物理学:帕蒂按下了起始键-基因编码真的是一种代码-符号闭环:吃尾巴的蛇-投降与停战-鸿沟问题的可能答案-第9章 汩汩溪流与个人意识-两个意识不同的有意识的半球-意识就像小气泡-气泡的背景-钟楼里的蝙蝠-如果只有右半球会怎样-感受变了还是记忆错了-我感故我在-气泡是有序还是混乱的-一个著名的控制层级故障案例-进化使意识变得丰富-第10章 意识是一种本能-反直觉的大脑设计原则-最终的观点-“意识本能”致谢+意识的解释-导读暨推荐序(Ⅰ)-导读暨推荐序(Ⅱ) 理解意识——从笛卡儿到丹尼特-前言-第1章 序幕:幻觉如何可能-2.大脑里的恶作剧分子-3.聚会游戏:“心理分析”-4.预览-第一部分 问题和方法-第2章 解释意识-2.意识的神秘-3.心智素材的魅力-4.为什么二元论失势-5.挑战-第3章 访问现象学公园-2.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经验-3.我们对内在世界的经验-4.感受-第4章 现象学的方法-2.第三人称视角-3.异现象学的方法[3]-4.虚构世界和异现象学世界-5.人类学家的谨慎魅力-6.发现某个人实际上在说什么-7.沙克的心智意象-8.异现象学的中立性-第5章 多重草稿vs笛卡儿剧场-2.引入多重草稿模型-3.奥威尔式修改与斯大林式修改-4.意识剧场再访-5.多重草稿模型在行动中-第二部分 心智的经验性理论-第6章 时间与经验-1.飞逝的瞬间与跳兔-2.大脑如何表征时间-3.利贝特论“回指”-4.利贝特论对意向的意识的主观延迟-6.遗留问题-第7章 意识的演化-2.早期岁月-3.脑里的演化、鲍德温效应-4.人脑里的可塑性:布置舞台-5.自动刺激的好习惯与坏习惯的发明-6.第三种演化过程:弥母与文化演化[15]-7.意识的诸多弥母:虚拟机器将要安装-第8章 词语如何用我们做事[1]-2.官僚体制vs群魔混战-3.当词语想让自己被说出来时-第9章 人类心智之架构-2.以简短概要定位-3.然后发生了什么-4.乔伊斯机器的力量-5.但这是意识理论吗-第三部分 意识的哲学问题-第10章 展示与讲述-2.词语、图画和思想-3.报告和表达-4.僵尸、升级僵尸和用户幻觉-5.常识心理学的问题-第11章 废除证人保护计划-2.盲视:局部的僵尸状态-3.藏针游戏:一种提升意识的练习-4.修复的视觉:除了信息之外,还遗失了什么-5.“填充”vs找出-6.忽视:认知欲望的病理丧失-7.虚拟呈现-8.眼见为实:与奥托的一次对话-第12章 感质的非质化-2.为什么会有颜色-3.体验我们的经验-4.哲学的一种胡思乱想:颠倒的感质-5.“副现象的”感质-6.回到我的摇椅-第13章 自我的实在-2.一个客户有多少个自我-3.存在不能承受之轻-第14章 想象意识-2.成为一只蝙蝠会是什么样子-3.心智化和物质化-附录A 给哲学家-附录B 给科学家

人对事物进行分类感知的底层原理(2)

2019年1月21日 字数:1718 来源:认知维度 作者: 提供人:liliros@57......

感知系统基于同步的识别不仅表现在视觉上面,还表现在视觉与听觉之间。看到狗时听到狗叫,狗吠声与狗的视觉形象之间就建立了相关性;点的牛排上桌时,滋滋声、牛排形象等特征之间就形成了关联……基于这种感知机制,个体可以建立对许多事物之间的关联性,例如下雨与落雨声、汽车与鸣笛声、钟表和嘀嗒声等等,不同感知系统的信息同步触发,可以关联在同一个事物上面。

一组同步触发的组合相关信息,意味着这组信息之间的关联性,当把其中一种信息作为背景,则另一种信息就是这种组合的另外一种感知角度,这个过程实质上就是认知。所谓认知,认,即分类识别过程,知,即同步关联过程,不能被认知的对象,不代表不能被识别,而是不能与之建立额外的关联性。例如这里有一句德文:“Wir wollen bleiben, was wirsind”,这句话中的字符都可以识别,但是对于不懂德文的人来说,这句话并不能够被认知,因为无法建立这些词汇语句对应的联系性,无论是整体发音还是语句含义,此时都没有与之同步的关联记忆,因而没有形成认知。

人对事物进行分类感知的底层原理(2)

个人对一件事物的认知是基于许多局部特征或关联特征的同步组合而形成的(上图),即特征捆绑[]。视觉系统本身就是一个具备强大特征捆绑能力的系统,视觉系统不仅具有分类识别目标形象的能力,还能根据目标与环境的参照而判定目标的相对方位、相对距离、相对大小、相对运动状态和运动趋势。听觉能够辨认声音类别、强度、声源方位等信息。一个目标对象通常对应着多个同步捆绑的特征要素,在形成同步关系认知的过程中,由于神经元的同步发放,靶细胞更容易被激活,改变了神经元与神经元突触之间连接的活性(一些起兴奋作用,一些起抑制作用),于是同步关联关系就能够被刻录在神经网络当中。当局部特征出现时,对应的神经元链路开始传导信号,由于已经激活过的神经元,其被再激活的可能性更高(即Hebb突触学习机制),于是就能够唤醒[*]过往与该链路同步关联的特征链路,这种多链路的再同步过程,就会再次催生个人对目标对象的认知,尤其是该局部特征还没有与其它目标建立关联,只与该特定目标对象有唯一关联时。例如只有长短指针和圆盘,但并没有数字和刻度,依然会把它理解为一个表盘;仅听到狗叫,就会关联狗的形象。这种可以鉴别事物类别的局部特征也称为关键特征。基于局部特征而唤醒经验认知的机制对于个体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使得个体不用再完全重复过往的认知场景,就能对当前的情形作出一些关联分析,这对于提升个体的环境适应能力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并且能够使得个体在危害实际加载之前就能作出行为反应。

直线是生活中最为常见的基本特征,个人会经常从生活中提取出各种方向、粗细的直线特征,皮层也适应了对直线特征的敏感度,因此,当仅出现直线的局部端点时,皮层也能即时唤醒对完整直线的认知,且不论粗细、颜色变化都不影响这种识别,仅当它不符合同一条直线的连贯性时,才会影响其识别(下图)。

人对事物进行分类感知的底层原理(2)

关键特征的提取与刺激信号的反差对比度有关。视觉在识别事物的过程中,眼球总是处在不停的抖动当中,且初级视皮层并不接收颜色亮度一致的信息,而接收的是感受野的边界信号[]。无差异色域和无差别亮度是典型的非关键特征,而相对的,基于感受野边界所形成的轮廓信息则是识别事物的关键。眼球的细微抖动能够带来更多的噪音信号,有利于视觉系统更准确的提取事物的共性轮廓特征信息,并区分它们之间的同步相关性。视觉系统在识别事物时,不是从整体上一次性提取事物的轮廓,而是对高对比度像素的批量采集,然后通过多级层次网络来分化处理所采集信号在不同尺度上的同步性,最终组合出事物的整体轮廓。基本轮廓组合相似的物体,会被个人识别为同一类事物,而与此同时,同颜色匀亮度等非关键特征则被初级视皮层所忽略,这是视觉系统实现对事物识别的快速性与灵活性的根本原因所在。

关键特征的呈现概率与同类信号的出现频率成负相关,与感知系统的识别精度成正相关。如果某局部特征与多个不同对象之间建立了同步关联,那么它就不是关键特征。当基于同一类感知系统时,一个局部特征与多个特征先后建立了同步关联,则意味着基于该特征的认知分化(下图)。当一个小孩第一次看到自行车时,下次仅看到下面的轮胎就会想起那是自行车,可是看到三轮车、铁斗车、双人游览车都有一样的轮胎时,如果上面完全挡住,小孩再看到底下的轮胎时就不能确切指出那到底是什么车啦。

人对事物进行分类感知的底层原理(2)

为了更好的说明这个原理,我们以一组图示来进行说明。下图中有生活中常见的四种事物,但是它们都有一部分被挡住了,即组成完整事物的部分特征是未知的,现在请分辨它们分别是什么?(答案请见本章结尾)

人对事物进行分类感知的底层原理(2)

图中从AD,识别度似乎越来越低,请思考这是为什么?

【未完待续……】

分类感知 / 意识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