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信息——以定时实现定量
碎片信息给现代人带来的问题已经被翻来覆去地讨论很久了,但它却是以一种比较反讽的方式对我产生影响的。或许是因为看多了相关的批判,我过去在管理碎片信息时颇有些矫枉过正,花了很多功夫研究减少碎片的工具和方法,包括在 RSS 中设定复杂的屏蔽规则,用分组和列表管理在微博 / 推特上关注的账号,等等。尽管具体做法各不相同,但其思路都是基于过滤和分类。
事实证明,这些方法的收益与投入是不成比例的。碎片信息之所以为「碎片」,就是因为它们在性质上是反过滤、反归类的。无论我的过滤、分组规则制定得多么严密、对现有内容多么有效,都无法保证能适用于之后新加入的内容。而我花在纠结正则表达式写法和 RSS 分组上的精力,反而可能超过了它们为我节省的时间。
因此,我去年「放弃」的对象并不是碎片信息本身,而是之前那套根据内容来过滤和分类的复杂做法。取而代之的,是靠定时来实现定量。我发现,尽管碎片信息的产生从微观层面看是没有规律的,但如果将其放在稍长一些的时间尺度观察,其数量就是有迹可循的。这就好像虽然不能预报一个区域何时降雨,也能根据其气候特征预测月间降水量一样。
例如,我微博和 Twitter 上关注的账号都在 100 个左右,这些账号什么时候会发微博 / 推文,是我无法预测的。但如果先设定一个目标——例如每次阅读不超过 100 条微博 / 推文——然后反推,就能发现积累这个数量的未读消息一般需要六个小时左右。类似地,我觉得每次处理三四十条 RSS 是负担较小的,而 NewsBlur 的统计数据告诉我积累这个数目的时间一般也在六个小时。
使用 NewsBlur 查看站点的发文频次
据此,我现在获取碎片信息的做法是:
- 对于 RSS、微博、Twitter、朋友圈这几种碎片信息源,每天固定花四次(早上七点、中午十二点、晚上六点和夜里十一点)集中查看,每次看十分钟左右。
- 查看过程中只看帖文本身(或者 RSS 消息的概要),感兴趣的外部链接不直接打开,而是保存下来(多数是 Safari 阅读列表,少量想精读的存入 Instapaper)之后再处理。这是为了避免信息源在四处翻看的时间中再次更新,导致时间消耗像滚雪球一样积累。
- 注意观察刷出消息的数量是否稳定。如果连续几天刷出的消息都明显多于以往,就表明最近可能关注了一些发消息过于频繁的账号,需要清理以使碎片信息的数量回到合理范围。
从技术含量上看,这种方法绝对可以用「原始」来形容,既不涉及软件技巧,也不需要写代码,唯一依赖的就是脑子里的时间概念。但经过去年的长期实验,我却发现它对我比以往技术导向的方法更起作用。除了控制碎片信息的数量,这种方法最大的价值是把碎片信息变成了可以预测的东西。而这种可预测性带来的内心的平静,是对抗「错过焦虑」(FOMO, Fear of Missing Out)的有效解药。
新闻——向读报时代退化
我看新闻的途径在过去几年改变过多次,每次都像是从一个平台「逃亡」到另一个平台的过程。早先,我用过一段时间的国内新闻客户端(例如网易新闻),但这些平台后来的状况大概也不需要我多说什么了。英语水平提高一些以后,我逐渐切换到了英文的新闻聚合软件,包括 Flipboard 和 Google News 等。这些软件不存在内容规制和社区维护的问题,但也很难让我完全满意。究其原因,它们所标榜的算法推荐机制在我看来还远称不上智能。无论我怎么努力地从正反两个方向「调教」内容推荐系统,指出我想看什么、不想看什么,它们还是会不遗余力地给我推荐无聊和低劣的文章。另外,那种没有尽头的瀑布流设计也让我感到不适。
新闻聚合软件的瀑布流设计始终让我感到不适
于是,我回归到了一种非常老派的做法——看报纸。当然,我不会真的去订一份报纸看,而是采用了一种数字化的等价方式:我在浏览器书签里保存了《纽约时报》的 「今日报纸」(Today’s Paper) 页面,每天早上定时打开浏览。这个页面相当于纸板报纸的在线目录,同样也会按版面分类,我可以按自己的兴趣只看其中的头版、国际和商业等几个板块。
《纽约时报》的「今日报纸」页面
这样,我就将读新闻的范围从互联网上中外媒体的所有报道,缩小到了一家媒体的少部分报道,负担减轻了好几个数量级。与我对付碎片信息的方法类似,这最直接的好处也是让新闻阅读变得有规律、可量化了。尽管不能预知每天会看到什么新闻,但我却很清楚它们的构成:一到两篇长报道、四五篇中等长度报道、若干一扫而过的短讯,以及时效性较弱、可以留待有空时阅读的评论或特稿等;整个读报过程在半小时上下。同时,材料的质量也得到了保障。《纽约时报》网站每天刊载的资讯数以百计,其信息价值不可能是均等的。其中见诸纸版报章的那部分,会经过更严谨的采写和编校流程,因此出高质量文章的概率更大。换言之,读纸版文章相当于是借编辑之眼对资讯做了一次人工筛选,其平均水准当然优于以流量和话题性为导向的算法推荐。
或许有人会指出这样的读报方法并不科学。只读一家媒体的新闻,不怕让自己的认识和观点被它局限吗?何况是《纽约时报》这样经常惹出「争议」的媒体?
我并不是没有过这样的担心,但最终还是认为这种做法的收益超过潜在的风险。由于互联网消解了信息壁垒,媒体不再具有以往那种信息「守门人」的特权,无法阻止读者通过其他渠道获取信息。于是,如今的新闻行业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被「标准品化」(commoditized)了。只要不看 Breitbart、《环球时报》这种性质的媒体,就会发现主流新闻机构对新闻的叙述并无本质区别,也缺少动机靠歪曲事实来制造话题。因此,选择的关键就在于谁筛选新闻的视野更开阔、描述事件的思路更清晰;在这些方面,老牌、国际性新闻机构具有互联网媒体短期难以赶超的优势。而既然选择《纽约时报》是看中其新闻视野,它在具体事件上的立场对我反倒不那么重要了;即使存在偏颇,我也很容易通过 阅读其他媒体的论述来形成更完整的认识。
除了限缩新闻阅读的范围,我还探索出一些技巧来进一步提高「读报」的效率:
- 因为有早上运动的习惯,我通常会把 iPad 放在器械的架子上,打开新闻页面并启动 Safari 的阅读模式。然后,从标题栏双指下滑 启动读屏器(需要提前在设置中开启这个功能),就可以边运动边听文章了。得益于苹果对辅助功能一贯的重视,iOS 的英文合成语音效果惊人地好,即使有个别句子听不清,视线也可以根据屏幕上跳动的高亮光标快速定位到文本。
- 阅读报道时,很多时候没有必要逐字看完。新闻写作存在很多「套路」——例如广为人知的「倒金字塔」结构——可以反过来被当作快速定位关键信息的坐标。因此,即使是一篇长达几十段的长篇大论,只要完整读完前几个段落、然后扫视之后段落的首尾句,即可基本了解信息全貌。对于追踪报道,其中后部分往往是在介绍事件概况和回顾进展,因此如果之前就有所关注,这些段落可以直接跳过。